待在家的時間變長,你的消費習慣可能有因此改變。不過在這段不景氣中,你應該學會可以應付緊急狀況,新的理財思維。
在這段時間裡,你是否也發現自己的生活開銷正在減少,因為不需出門,不用刻意添購行頭,衣服、包包、鞋子都是居家輕便為主,少了出門機會又因為帶著口罩化妝品更為節省,因為沒有外在刺激購買,自然也減少逛網拍亂買東西。
減少去餐廳才發現自己下廚是件療癒的事,週末到量販店採購食材也省下不少錢;去電影院座位間隔,在家享受專屬的溫馨劇院,串流影音不到一張電影票的費用,卻讓你看了好幾部影劇,銅板價就能租到想看的電影,以前積累負面情緒只想與朋友大吃大喝發洩,現在減少出門聚會,可以在書上、文章中為自己尋找答案,找到情緒的窗口透透氣。(同場加映: 疫情蔓延時:個體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在家待著,好好吃飯 )
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這樣過日子,接受這樣的樣貌,但同時你也多了更多時間充實自己的內在,也許是閱讀書籍、上了線上課程或是開始開始學習投資理財,你並不會因此感到空虛,吃飽飯、睡好覺,盡心盡力做好工作,可以就這樣安安穩穩地度過一日,我們對社交互動有需求,但在社交互動下無形之中其實讓我們增添許多零星花費,疫情期間少了極多的消費刺激,或是找尋到替代品,這段期間你是否也發現自己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
圖片|來源
從越花越多到越存越多?微小習慣改變影響比你想的大
1970 年代,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著名的「棉花糖理論」教會我們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其實不光是取決於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聰明才智,更重要的是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過去的你是急著吃棉花糖的孩子嗎?此時此刻,你也終於體會到原來慢一點吃你可以當延遲享受的孩子。(延伸閱讀: 五個原則從小培養金錢觀,養成孩子的責任心 )
「已經好幾天沒出門都在乖乖待在家」
「這幾個禮拜已經看完 N 本書」
「遠端工作自煮生活進入第 N 天」
朋友們在動態上分享自己的近況,大家變得慢活,步調和緩,好好記住這種感覺,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延遲享樂」並不會不快樂,衝動的消費才會讓人落入罪惡感的萬丈深淵。
回過頭來看,當我們的消費慾望降低,和過去相比存款可能逆勢成長,以前越花越多,到現在越存越多,這是受到什麼影響呢?
先前的情況通常是,開銷特別大的時候,明明已經超出預算,反而越花越多覆水難收,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就是「破窗效應」的心理,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是一種犯罪學理論,在 1982 年所提出,一棟房子出現破窗,如果破掉的窗子沒修好,就會出現越來越多人來破壞,財務缺口如同這股效應,消費慾望是石子,財庫是那一片片玻璃窗,陷入惡性循環。
這些日子好像很多錢都花不上了,娛樂費、社交費、旅費、治裝費,生活變得簡單些,看看周圍的朋友們也都差不多,也許你會發現,留下來的錢越來越多,而你也不會想亂花錢了。
疫情嚴峻考驗 不可忽視緊急預備金的重要
圖片|來源
如果你已經學習到這種把錢留下來的「技能」,熟悉這樣的心理狀態,那麼接著希望你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思考關於緊急預備金的重要。
賺的多也花得多,不是因為需要真的那麼大,而是因為在工時付出太多心力,將花錢作為心靈的補償,太多理由犒賞自己,過去存有僥倖的心態當個月光族,只要持續工作、收入穩定就不用擔心是否有儲蓄。
根據勞動部資料,台灣目前領失業給付超過四萬人,無薪假人數也近萬人,在這次疫情可能也讓你見識到前所未有的風險,產業在短時間面對歇業、轉型,不論是失業、無薪假,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現況,然而那些一直有在理財的朋友甚至還會多出現金能夠在市場低點時投資股票,就算就業面臨挑戰,能夠挪用的應急金。(延伸閱讀: 身為一位藝文工作者:疫情蔓延,為何我不願申請紓困補助? )
這筆應急金可以存放在固定的帳戶,平時只進不出,不消費或是投資,而是在遇到失業、疾病、意外事故時,能確保自己在不工作下能夠維持生計,支付伙食,房租各種必要生活開銷。
要預備多少錢呢?理財專家通常會說,大約準備 3 至 6 個月的「生活費」。根據生活必要支出與可能的轉職過度期每個人所需不同。舉例來說,如果每月生活開銷是 2 萬,則至少要準備 6 萬至 12 萬,若是需要支付家庭開銷,每月生活花費 5 萬 至少需要準備 15 萬。
如果你的存款中還沒這筆錢,那麼可以警惕自己是時候做長遠計劃,每月除了生活必要花費,按比例提撥固定金額給緊急預備金,需要優先於投資、非必要開銷存款,直到帳戶中達到 3 至 6 個月的「生活費」,存到這筆錢面對職場變化多端的環境產生的焦慮也能減緩。
雖然針對這次疫情,在台灣陸續提供就業、紓困計劃,讓飽受衝擊的就業市場增添些許光輝,但在未來更長遠的職業生涯,的確需要更周全的考量,產業未來性、個人成長性。
如果有可能的話,甚至能夠預留一筆錢讓你順利在過渡期中,如果在天災下你的工作受到威脅,認為未來求職仍是充滿變數,那比較好的作法會是預先為轉職做打算。
過去遇到許多人因為沒有存款,即便在目前的公司待的不適應,仍硬著頭皮在夾縫中求身存也不願意思考下一步,許多人就是苦於無存款能夠支付離職後的空窗期。繼續忍受主管的情緒勒索,或是對原地踏步的工作視而不見,消極的心態度過每日。擺脫月光族,不再僅僅屈就於眼前的薪水,轉職、進修都使未來的職涯有更多可能性,心態上也更自由。
參考資料:
Emergency Fund: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xF5P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