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雙方距離拉近後就會發現:原來對方不適合自己。因為有選錯的風險,所以我們都要秉持一個態度:以自己為優先,不要在愛裡委屈。
最近觀察社會上的一些熱議,好比藝人何妤玟離婚一事,不論背後的故事孰是孰非,都讓我們一次回到一個問題:在愛情或婚姻之中,為甚麼總是會發現選錯對象?難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延伸閱讀:寫在何妤玟離婚後:婚後的女性劇本,如何束縛「媽媽」們?)
我們很容易落入單面的批評角度,指責關係中的任何一方「自顧自己、要求太多、妥協太少、不懂感恩、不知足、不去改變、不能忍讓、不會同理⋯⋯(下刪一千字)」,不過,問題也許不是選錯或童話騙人的問題,而是在愛情裡,我們往往「無法避免」選錯——這背後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愛情心理學問題。
圖片|《冰雪奇緣》劇照
童話裡都是片面的:愛情起源於失真的理想化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有趣又殘酷的現象開始倒推思考:很多時候,追求者(也許社會上以男性為主)在求愛成功之後,便在行為和態度上有明顯的落差。一位女性跟我說,男友追求她那一年十分主動,就每個節日作出安排,然而交往後,甚麼節日都沒有慶祝的必要,也絕少展示浪漫情懷。
現在,心理學家會說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關於(1)愛情中的「追與逐」,即人們的自我驅力(ego drive)在意的是擁有、成就、佔據,野心⋯⋯以及當中的滿足感。
心理學家發現千百年的愛情一再展示這個重要成份,一如林夕填詞,衛蘭所唱的〈他不慣被愛〉,有兩句歌詞就表達得十分到位:
「角力追逐 是男士玩意 越難越滿足」
「天生愛競賽 他只愛示愛 贏得你認同後 興奮又無奈」
因此,追求成功以後,人們便耽溺於自我的勝利與自豪之中,棲息於自身努力過後所達到的成就,並滿足於此「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 3:8)。只要對方不逃逸,沒有表達太多不滿,人們便覺得一切尚可接受,而讓追求之初的激情漸漸消落。
童話故事都結束在帥氣英勇的王子與美麗純善的女主角結婚的美好結局中,那也許只是我們不被允許看到他們的婚後生活才有的幻象:王子不再對灰姑娘燃起那個曾經讓他堅持要拿著玻璃鞋,走遍全國以找出鞋主的決心、勇氣與浪漫。因此,第二個重點是:愛情燃起之際,源於對所渴望之人失真的「理想化」。
細心想想就會知道,全國顯然不可能只有一個女生能夠穿得下這隻不知道是 5 號半還是 6 號半的鞋子,因此,《灰姑娘》中尋找玻璃鞋主人的重點,是凸顯王子對整夜共舞又突然消失的灰姑娘的理想化(idealization):她一定是個怎樣怎樣美麗的女子~
佛洛伊德認為對愛人的理想化是無可避免的,這更是愛情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只不過,在自我驅力得到滿足,在追與逐的遊戲玩完以後,理想化亦會像暴風後的海面,回歸平靜。愛人不再像當初那麼的迷人,我也不需要做那麼多行為去討好、滿足、使對方高興。
童話裡不一定都是騙人的,但請記得,童話裡都是片面的,我們可以設想王子把灰故娘娶回城堡以後,二人因為逐漸認識對方的真實個格,而慢慢出現磨擦與爭拗。(延伸閱讀:他是不是不愛我了?9 個信號判斷他的心在哪裡)
無法避免選錯:因為他/她永遠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理想
按照上文對愛人「理想化→追求成功→理想化的消落」的邏輯,下一個階段便是「看到理想與真實的落差」:情人原先保有對方的理想化影像,把缺點都忽略或美化,把優點都放大與誇耀,到後來,卻發現了那些本來就存在的缺點痕跡,變得難以接受。
可以說,從愛情開始之際,人們就把「理想的影像」套在對方的臉上,看見的只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對方。只可惜隨時間回歸現實,「理想的影像」與「真實的人」逐漸分離,我們開始認識對方真實的樣子,而如果真實的樣子跟理想落差太大,甚至是呈現相反的情形,這就造成愛情心理學上的「我們無法避免選錯」的因由。
打個比方:男士想像中的情人既溫柔又貞節,即便她的確如此,但她永遠無法像男士理想中的「那麼」溫柔與貞節;而更核心的原因在於,在潛意識中,他又想像她是個偉大的慾女,能在床上成為被馴服的埃及艷后。女士也可能想像情人既英勇又柔情,對方即便做到了,但也不夠理想中「那樣」,因為潛意識中,她要求的可能是在床上英勇,在生活柔情,或反過來。
精神分析師 Reik 形容得十分貼切[1]:理想是無法達成的,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滿足想像中的眾多要求,不只是因為人的要求本身就充滿矛盾,更在於我們並不清楚我們的理想,即使有一些被認識,還有一堆掩埋於潛意識之中。
不過我們還必須提出相反的情況——
也許,情人的確是你想像中的溫柔又激情,卻無法接受對方在某些時候其實很保守和冷靜,即我們期待對方總是按照自己所要求的模樣活著:以及婚姻中常見的問題是,人們理想的二人世界是溫柔又激情,但是成為父母以後,卻要把激情拿掉,彷彿我們只能「接受對方/允許自己」一種所謂「父/母角色」該有的樣子,否則就不乎合「新的理想」。但這又是誰訂定的呢?(延伸閱讀:「在結婚前,先對另一半幻滅吧」步入禮堂前,都可以先試試「婚前諮商」)
結語:沒有人可以把別人永遠當做理想,但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在意識上,要避免因為理想化而無法避免的選錯(事實上很難做到),最好是能夠慢慢、好好、深入地認識對方,才投身愛情。那些《灰姑娘》或《白雪公主》的男女主角,他們之所以愛得轟轟烈烈,就在於認識不深,卻發誓締結終生的理想化——愛情之所以是盲目的原因。而人們常流於片面,忽略了故事後續發展如何。
回到文章一開始,如果要免於落入單向的批評,也知道在關係裡「無法避免的選錯」,是在於了解到(1)愛情理想化的失真、(2)理想與真實的對比、(3)角色的固定與對角色新訂的理想要求。那麼,接下來要面對的,便是:如果真的選錯了,我們要怎樣面對自己的渴望?
這時候,我想起由黃偉文填詞,楊千樺演唱的〈一個人的童話〉寫到:
演出一場一人的童話 不必一路一直等候他
沒戀愛出現不用生活嗎 無緣騎上白馬會自行歸家
苦戀不一定是浪漫 不必欺騙人
孤單不一定是寂寞 掛少一個人
花一生追逐動地驚天真的太苦心 從沒王子愛惜都要做人
一開始總是幸運地 識到這個人
到結尾總是順利地 安穩過一生
但其實真實命運很少寫得這麼吸引 如若童話永不變真
如若童話永不變真?王子發現灰姑娘不是理想中的女神/灰姑娘發現嫁給王子的美好只是個錯覺⋯⋯最終回到「一場一人的童話」時,我們又能否做自己的公主/王子/女皇/國皇,也就是,重新做自己的主人呢?(推薦閱讀:寫在何妤玟離婚後:選擇分開,正是因為她足夠認識自己)
就像 2015 年的電影《異色童話集》(Tale of Tales)中,由年輕英國演員 Bebe Cave 所飾演的 Violet 公主,反抗著各種傳統與情感的枷鎖,結束了痛苦的婚姻,最終回到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國之主。我記得何妤玟也在訪問中說過:「公主有很多種,如果我是公主,我一定是一個堅強又勇敢又獨立的公主,所以我覺得我值得被愛被呵護。」[2]
圖片|《異色童話集》劇照
[1] Reik, T. (1944). A psychologist looks at love. Farrar & Rinehart.
[2] 噓!星聞Facebook:何妤玟離婚金句連發!追尋真愛「做自己的公主」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F2mS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