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給大人的阿德勒教養學:不要害怕讓孩子過簡單生活

你拼命地想對孩子好,是因為他們真的需要,還是你想填補自己過去沒有過的童年?阿德勒教養學想告訴你的是,應該給彼此在物質和心理上都「負擔得起」的生活。

文|簡.尼爾森(Jane Nelsen)、琳.洛特(Lynn Lott)、史蒂芬.格林(H. Stephen Glenn)

「我擔心孩子過度重視物質。如果沒有名牌服裝、太陽眼鏡、昂貴的汽車,以及我小時候家裡根本買不起的那些垃圾食物的話,他們似乎活不下去。」

了解孩子、自己和情況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消費時代,媒體為他們描繪的是充滿嶄新、興奮、美好——並通常是昂貴——事物的世界。孩子很容易認為,沒有這些東西,就代表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

父母經常因為不想讓孩子有所欠缺的錯誤觀念,也給予了孩子太多東西——因為他們自己也有過度重視物質享受的問題。父母經常被孩子「我所有的朋友都有」這種論點說服,而屈服於其他父母們的同儕壓力。

當你為孩子提供他可以自己努力得到(或至少盡一份心力)的東西時,你就是在剝奪他學習基本技能的機會。


圖片|來源

給父母的建議

1. 如果你負擔得起,不要說「我買不起」。說實話。對孩子說:「我不願意這樣花錢。當你自己會賺錢時,你就可以決定如何花錢。」

2. 不接受承諾——要求孩子在得到需要的東西之前,先把工作完成或存好錢。這將能教導他有耐心,先苦後樂。

3. 不要給孩子開放的選擇。對於三到五歲的孩子,選擇兩雙符合預算和實用性的鞋子,讓他從中選出喜歡的一雙。對於五到八歲的孩子,告訴他預算是多少:「我們去商店,你可以在預算範圍內選一雙鞋子。」

4. 問孩子,「你需要什麼?」和「這和你想要的有什麼不同?」(孩子可能需要一雙新鞋,但想要昂貴的名牌。)對八到十二歲的孩子說:「我願意以最合理的價格去幫你買到最好的東西。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我想知道你會做什麼來補足那個差額。」(給孩子一些點子:在星期六時多幫忙做些家事,就能多存些零用錢,或去送報紙。)

5. 對於十二到十六歲的孩子,透過與孩子定期討論目前和未來的需要,來教他做預算。給孩子約定好的服裝預算。透過不評判、不拯救,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6. 對於十六到十八歲的孩子,開始放手。可以和他討論你一直以來都提供了哪些物質享受,現在他有辦法獨立,你希望能在經濟上減少為他負擔的程度。

提前計畫,預防問題發生

1. 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態。在家庭會議或晚餐時間,讓家人分享感謝的事情。

2. 避免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一切。這可能導致他認為:「愛」就意味著從別人那裡獲得物質的東西。

3. 和他討論關於汽車、汽油、約會和儲蓄等事物的需求,以及可以做什麼來滿足這些需求,幫助年長的孩子規劃未來。針對年幼的孩子,可以幫助他為了買冰淇淋或想要的玩具存錢。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抗拒你拯救的衝動)。

4. 當孩子犯錯時,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你做了什麼選擇或決定,導致事情發生?你認為下次應該怎麼做?」

5. 鼓勵孩子參與志願工作,無私服務他人,例如幫忙照顧小孩、幫助遊民、在節日期間購買玩具給需要的孩子,以及探訪養老院。

6. 注意生活中、媒體上和書本裡,關於助人比物質享受更有價值的例子。你可以透過讚揚並與孩子討論來突顯這些故事。

7. 別在意「別的父母會如何看我?」這個想法,以抵抗同儕父母的壓力。相反的,問自己:「怎樣才能教會孩子需要的生活技能?」

8. 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和廣告,討論廣告商如何創造我們的欲望—那些事物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

9. 不要害怕簡單生活。孩子不僅會從你說的話裡學習,也會從你的行為中學到很多。

孩子學到的生活技能

孩子會學到「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差別,並對自己透過努力(有時在父母的幫助下)來滿足某些想要和需要的能力有信心。孩子將從中了解,幸福和滿足感並非來自能夠購買或擁有多少東西能夠決定。

教養指南

1. 不管是哪個年代的父母,都會試圖提供孩子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相對欠缺的東西。父母雖然成功地做到這點,但最後經常會怪孩子不懂得對「我們為你做的一切」表示珍惜。珍惜是來自努力付出,而非接受施捨。

2. 比起你說的話語,孩子更容易透過觀察你的行為來形塑自己的價值觀。如果你過的是物質至上的生活,孩子起而仿效就不是太奇怪的事。

進階思考

我們讓孩子認為,只要他煩你夠久,就能擁有任何想要的東西——才會因此而培養出物質主義。這是因為我們不尊重自己設定的限制,並用做不到的事來威脅孩子。

我們經常敷衍地說「我買不起」,但當孩子從未嘗過缺乏的滋味,想要的大部分東西都能輕易到手時,「我買不起」究竟意味著什麼?

當孩子說她想要一輛新的腳踏車,而爸爸說他買不起時,她會好奇,「爸爸到底在說什麼?」她回顧過往經驗,想起的會是:「上回爸爸說他買不起,我煩他煩了三次,最後才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所以爸爸的意思一定是我煩他煩得還不夠,所以他還沒辦法先處理我的事。」

爸爸說:「我買不起。」

她說:「求求你、求求你。」

他向她確認:「不,親愛的,這次我真的買不起。」

她說:「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

最後他說:「妳知道,我唯一能考慮的方法是用信用卡,但額度已經到達上限了。」

她想,「現在我們有進步了。他正在考慮怎麼幫我買。我快成功了。」

所以她繼續煩他。

爸爸的最後一件武器是:「如果我買這個給妳,妳必須放棄三年的零用錢。」

她對自己說:「好吧,上次我『放棄了兩年』,但沒有一天缺過錢,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她繼續煩、煩、煩,最後父親屈服了。

她對如何得到想要的東西會有什麼看法?

只要想要,煩得夠久,她甚至可以克服大人說「我買不起」的困難。

本文摘自簡.尼爾森(Jane Nelsen)、琳.洛特(Lynn Lott)、史蒂芬.格林(H. Stephen Glenn)著《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由大好書屋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MJm2p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