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發現,原來當個沒想法、軟弱的人,是她被這個家指定的角色。而這樣的沒想法,是她當年的選擇。它確實在當年幫了她一把,但現在,又帶給她什麼限制呢?
我有位朋友,她常會說:「我這樣說,可以嗎?我沒什麼想法,你有什麼建議能讓我參考嗎?我的意見不如你,就造你的意思做吧!那件事我做不到,我能麻煩你嗎?」
她擅長人際間閱讀空氣,把所有人的表情與氣息全刻印在自己心裡,以調整自己的說法行為,順應著環境。對她來說,別人的建議是圭臬,惹別人不高興是罪大惡極。(推薦閱讀:「真實的我,媽媽還會愛嗎?」從夢境看你潛藏的童年恐懼)
有天晚上她哭著來找我,說她受夠了。她早上在會議上發言直接被跳過,下班時男友突然傳了訊息說清明連假已訂好飯店,原本因公司活動需自主加班的她,感到無奈不已。她認為會被這樣對待,跟她沒自信、很軟弱有關。
「我也希望自己能變得厲害一點,像別人都有自己的一番獨特見解,讓所有人都看見我,尊重我。但事實上我就是很沒想法,也沒什麼自信」她說。
「我不這麼認爲,」我說到一半,她看向我。「我有種直覺,原本的妳很強壯,也很有力量,絕對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在猜,因為某些緣故,妳需要把這些特質藏的很深」我說。
她狐疑地問:「我有嗎?還有,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回應她:「也許在過去的特定時空脈絡下,妳必須這樣做,妳讓自己沒意見,個性乖順,才能生存。這有讓妳想到什麼嗎?」她聽到我的說法,眼睛亮了起來,就像驚訝地發現原來有另個世界般。
後來她發現,原來當個沒想法、軟弱的人,是她被這個家指定的角色。
「為了父母的愛,你決定成為了誰」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你拿自我,去換取愛嗎?
精神科醫生 Bowen [1] 在研究家庭時發現,每個人都有個體性需求與連結性的需求,我們希望獨立自主,也渴望與人連結產生歸屬。若一個人情緒夠成熟,能適當地在兩端點間尋求平衡,能做自己不感到罪惡,能尋求連結而不喪失自我。
一個人的「基本自我」從原生家庭的情緒系統中所建構,若基本自我夠完整,能有效滿足做自己與尋求連結的需要,不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倘若家庭常有情緒性的對話、容易受到彼此情緒所影響,即會發展較少的基本自我。因為他們必須用「自我」來交換他人情緒的緩解,解除焦慮。比如你為了提升父母的自尊,也可能你避免家庭衝突,也或許你幫了爸媽吸收他們無法承受的脆弱。
因為從原生家庭中建構的基本自我少,所以他們在進入不同關係後也習慣與別人融合,將不完整的自我依附於他人身上,渴望他人肯定與喜愛,在乎別人意見想法,理智與情緒容易混肴,也無法達成心理的獨立與真正的自主。
在她的故事裡,從她眼裡看出的家,父親攜著經濟與力量的優勢,成為家中的王;母親則楚楚可憐地受制於父親,含淚抱怨婚姻,受不了就要脅要離家。
圖片|來源
從小她發現當表達與母親相左的意見,母親會出現挫敗的眼神,讓她覺得自己做錯了,那份被遺棄的恐懼瀰漫在她的心裡。有天她才懂,只要展現強壯或力量,會引發母親的挫折,引來罪惡感與恐懼,所以她決定成為乖順、沒想法的女兒,所有事讓媽媽做主,這樣一來,能減少母親的挫敗,降低關係的衝突,也讓母親在母女關係中,補償在婚姻裡無法體驗到的權力。或許在她的潛意識裡相信這麼做,能抵銷父親的控制與暴行。於是她的自我—軟弱、需要幫助的形象,在那份決定後誕生,形成她後續人生腳本。看似是她自己的選擇,也當年為了讓這個家能繼續運作,讓母親繼續待在家裡,她被指定要做的角色。
這個家有種規則默默運行—父母關係中,爸爸透過權力以建構自我,媽媽以軟弱、失去自我的姿態來回應;在母女關係中,母親透過控制她來建構身為母親的價值,她需要透過沒想法與軟弱來獲取依附的可能。在這個家,他們的自我是從彼此之間互相建構,尋求完整;也因為自我黏著在彼此身上,情緒也容易牽動另個人,於是焦慮總在關係中流竄,每個人都深陷其中、彼此糾結,也無法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她帶著這模式,延續到她成年的生活。她相信,要聽別人的話,讓別人開心,才能被愛,才能活下去。但她把自己看成當年那個小女孩,也把每個人都看成母親。(推薦閱讀:「那是你的渴望,不是他的」不必為了彌補失落童年,就給孩子最好的)
所以妳的沒想法、沒自信,軟弱,是你當年的選擇。它確實在當年幫了你,但現在,又帶給你什麼限制呢?
自我的重生:這一次,你可以為自己選擇
我一直相信,每個人真正的本質是美好、無限,內在有豐富的潛能與完整的靈魂。只是曾經因為渴求父母的愛,為了因應家庭的需要,在某個關鍵點,我們決定發展出某種生存模式,例如追求完美、軟弱無助、惹事生非等,雖然形式不同,但每個選擇背後都有個受傷的孩子,為了父愛母愛,被選擇作為特定的角色,也誤以為自己需要依附另個人才需要生存。
直到長大離家,不再受到家會崩解的威脅,還是照著同樣的方式生活,久而久之,逐漸忘記自己真實的本質,也因受到過去信念所影響,限制了你的成就與關係的樣貌。
身為成熟的成年人,你該知道你沒這麼需要父母的照顧,如果你認為那些角色帶給你現在生活問題,那你現在就可以著手改變。我想提供以下幾個反思給你參考:
- 請思考最早的回憶,為了獲得父母的愛,你決定成為怎樣的人?這份選擇帶給你或家庭什麼好處,又有怎樣的代價?
- 眼睛閉上,感受自己的呼吸,手放在心上,去感受自己內在的力量。去回想三個過去令你感到滋養與充滿愛的事件,去仔細看看那畫面的自己,去體驗當時的感覺,也給出感激。現在,請你用真相去替代過去受限的自我認知,療癒過去傷痛,也感激過去的生存模式,為自己做出新的決定。
- 找三個人讓他們知道你新的決定,見證你的新角色。
參考資料:
[1] 解決關係焦慮: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理想關係藍圖。Roberta M. Gilbert著。台北:張老師文化。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jQ4N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