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進稅率」是什麼?「標準扣除額」又是什麼?為什麼我會被退稅?深陷報稅疑雲的你,一起來看看解說吧!
又到了每年五月報稅的季節,說到報稅應該不少人從小對這個名詞的印象就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不過既然這麼重要,對於報稅相關的知識在國民義務教育裡面並沒有很明確的教授此事。
觀察許多首報族,大多數僅停留在「累進稅率」的概念。初次懵懵懂懂的報稅,不太了解為何需要繳稅、為何無需繳稅也要報稅,甚至還有「退稅」是為什麼?
一直對於報稅沒有認知,僅知道繳錢給政府國庫,當收入達到需要繳稅時、甚至累進稅率跳級,仍不了解如何聰明節稅,結婚後也不知道與配偶合報稅是什麼概念。
筆者還記得當年,自己開始意識到對「報稅」的無知,是在大學畢業期加入公司實習,因為開始有固定月薪,到了五月份聽聞身邊同事在討論所得稅申報,發現自己還不知道該怎麼報稅。
這時,公司的前輩告訴我先去申請「自然人憑證」。說實話,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也是一頭霧水,這時才意識已經步入社會的我在過去對「國民應盡的基本義務」沒有具體的認識,為此自己感到相當心慌,試圖到財政部國稅局網站查找相關知識,雖然有些看起來很親民的報稅手冊,但上面還是好多生字,讓人有看沒有懂,所幸打開報稅系統請電腦幫我計算。
不論你是首報族還是已經繳給國庫多年的好國民,真的認識繳稅嗎?還是每年到了報稅季節都只讓你為此感到苦惱,心理吶喊著帳面上又多出一筆支出。
身邊不少朋友總是說只知道繳稅但是不知道在繳什麼,哪些可以從所得扣除幫助自己節稅,雖然談到「租稅」有些生硬,但為了自身的權益,筆者也透過比較基本的方式說明,希望有助於大家更好理解自己每年在繳的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計算。
繳給政府的稅基本上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透過租稅,建設讓國民使用的大大小小的公共服務、公共設施,舉例來說每晚收垃圾的清潔隊員,出生登記、戶籍登記、更改姓名、結婚登記到身分證,在戶政事務所見證你生命中重要時刻的人員、早晚讓你可以散步、運動的公園,所以繳稅並不是白白繳錢,在日常生活中享有許多服務其實都是來政府向我們課徵的稅收。
對租稅有了基本的了解後,就從最基本的綜合所得稅最基本的公式開始吧!
圖片|來源
基本的所得稅計算方法中,最基本的就是這個公式:
「綜合淨所得=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
第一次看到大概就指認得「所得稅」三個字,別擔心,接下來我們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了解你所繳的稅到底是如何計算出的,另外最近很熱門的減稅到底是減什麼也讓你一次了解!
看到「免稅」又有「扣除額」,這些到底是什麼?
首先,政府若是直接用實際全年所得,按照累進稅率級距來課徵稅務,那麼金額會相當高,但是這樣並不合理,畢竟我們除了賺取收入,也有各種經濟活動,這些活動我們早就負擔許多成本,舉凡是生活上大大小小的開銷、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的支出,已經具有一定的成本支出在帶動經濟成長,先幫我們扣掉一些錢再進行課稅,比較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扣掉的那些金額是什麼?我該如何為自己節稅
在上述公式中,「基本生活費」、「標準扣除額」,預設就直接從所得中扣除,另外,免稅額每人也有 8.8 萬元可以先扣掉。
一直都以來減稅政策受到熱議,而隨著政策改革,今年更多有感的減稅措施。舉例來說,上述的所提及扣除部分,其中的基本生活費也從 17.1 萬元調高至 17.5 萬元,這樣的調整的確有考量到基本工資調高後物價的上揚。
另外,單身者標準扣除額從過去的 9 萬元提高到 12 萬元,還有不用附上額外證明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定額 20 萬元,沒錯以上就是能幫你先減輕一些所得稅總金額額度。
除了上述扣除額,在今年還有所謂的名模條款(由名模林若亞提出所以命名之)增加了職業用治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工具扣除,以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的 3% 為限。對於藝術類、演藝工作者年薪超過 222 萬者來說過去這些沒有被看見的成本也被考慮進去了,的確能有效減稅,符合資格者可以根據試算結果分別計算,二者擇一進行扣除。(延伸閱讀:月光族、肥貓族、少債族!在財務象限裡,你屬於哪一族?)
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不太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額度可以先被扣除,其實在納稅保護法原則裡面對此有很長的篇幅在解釋,不過我們可以簡單理解成:「量能課稅」,政府在衡量國民經濟能力以後課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消費以及各項成本支出外扣掉後才是真正具備的經濟能力,對此進行課稅,如果你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無法負擔了,這樣的經濟條件被視為無法負擔租稅,所以在課稅前理所當然要幫我們把這些支出成本扣掉!
圖片|作者提供
除了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又是什麼?
根據上述的扣除額度,在報稅時無需任何證明,就能預設先幫你把一大筆錢扣除下來,保護納稅者的權益,不過在一年之中我們可能還有其他類型的花費形成許多成本。根據規定,如果有捐贈、人身保險費、醫藥及生育費、災害損失、購置自用住宅貸款利息以及自住房屋的租金等項支出,且合計的總金額大於前面所說的標準扣除額(超過 12 萬)時,能依規定檢附相關證明單據、文件,就可以選用申報列舉扣除額,選擇列舉反而比較為省稅。
不少人在報稅系統查詢時,應該有些發現列舉項目,也許有些你已經忘記是什麼款項,比如說有多出幾千塊幾萬的醫藥費用,卻不知道是哪一次的治療。因此,我們平常就應該要對這些列舉的支出項目有所認知,在支出發生時就能確實收集單據,避免最後需要證明文件時才發現已遺失。
常見的房租、保險費、醫藥費,甚至有捐款習慣者可以多多留意,像是筆者看到醫療支出時可能會忘記自己在去年度做過哪些治療,就是因為在當初沒有特別做紀錄和保留單據,不過如果金額不高,採取標準扣除額的方式扣除也尚不會有影響。(延伸閱讀:想存錢,但又忍不住想花錢?給小資族的有效「分帳戶管理法」)
圖片|作者提供
被退稅是怎回事?
不少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由於年所得未達報稅標準,無需繳費,計算出所得稅應納金額後,如果發現是負,不但不用繳錢,還能收到政府「退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簡單來說就是有「預繳錢給政府」或是有「可抵扣的稅額」。
其實很多都知道公司會預扣部分薪資,但究竟為什麼要預繳,先給我薪水最後再一併報稅不是比較直覺嗎?
事實上,我們雖然在每年五月報稅繳稅,但政府的支出是一直在發生的,國庫也需要有穩定現金流,所以公司會在每月就先預扣薪資下來,繳交給政府,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是需要有收入,而對納稅人來說就是可以減輕一次性報稅時的負擔。
在報稅系統中我們也能清楚看到在薪資所得後面有標示出扣繳稅額,另外,如果是存股族可能每年都有領取到股利,股利扣稅也有減免優惠,在報稅系統後面顯示的「股利及盈餘可抵減稅額」目前所得稅法的規定是,總股息的 8.5% 可抵減稅額(抵減上限 8 萬元)假設 A 在去年開始存股, 在 2019 年獲得股利共 4750 元,那麼最後就可以再扣除 404 元。
有感減稅外 越來越方便的多元報稅方式
隨著數位化趨勢,申報所得稅早已不用親自跑到國稅局抽好碼牌,然而,過去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證等,比較麻煩仍就是需要自備一台讀卡機,許多人因為使用頻率不高並沒有購買,需要報稅時才跟親友借用,但有時需要查看報稅資料時,身邊剛好沒有讀卡機,造成許多不便。
今年受到武漢肺炎新冠病毒(COVID-19)影響,財政部除了破例將所得稅結算申報繳納期限延長一個月,從 5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都可報稅,也增首次新增四大超商多媒體事務機報稅,對許多人來說方便不少。
只要持「自然人憑證」或已申辦「健保卡網路服務註冊」的健保卡及密碼(即網購口罩的密碼),到臨近的 7-11、全家、萊爾富、OK 四大超商多媒體資訊機(KIOSK) 列印「查詢碼」就能在線上報稅。沒有需要列舉報稅或是繳稅金額 2 萬元以下可在超商現場列印稅額試算繳納單,於超商櫃台完成繳稅,對上班忙碌的納稅人來說實在相當方便!
搞懂報稅是什麼 保護自我權利義務
身為納稅義務人,在繳稅的同時也樂見政府在政策上的革新,我們為了生活而工作,報稅繳稅也代表著經濟獨立自主,對報稅知識更加透徹,清楚了解稅務的計算與規則,有自信的成為財富獨立自主的女生!
回首剛出社會時的自己,身為首報族對報稅沒有太多的概念,家父看到我在繳稅時若有所失,他告訴我:能夠繳稅代表你的經濟可以獨立了,想想自己也許是沒有悉心了解報稅為何,焦慮自己根本不知道繳交的錢如何計算,免稅額、扣除額要用標準還是列舉,公司扣繳又是如何發生沒有絲毫概念,因為名詞生硬讓人排斥去弄懂。
心裡只想著未來的我,隨著每年收入增加,要負擔的稅收只會越來越多,與其焦慮不如好好一次搞懂,既然是國民應盡的義務,那麼把整個脈絡和稅務項釐清,與時俱進了解最新法規可以保護自己的權利義務。
參考資料:
*量能課稅原則在憲法解釋與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之落實及修法研析
*財政部綜合所得稅節稅手冊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kBbX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