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能否找到自由

追求別人眼中耀眼的名利,不一定能帶給你幸福。追求在你眼裡看起來耀眼的事物,才是快樂的泉源。

近來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經濟瀰漫一片慘況,許多人們因此面臨變故,瞬間失業或是投資巨幅虧損。人們突然因為疫情,難以逃到庸碌的生活節奏中而不去面對人生的基本面向。

疫情這顆強迫中止鍵,讓我回想起前幾年的庸碌人生。從大學時期開始,一離開了父母的庇蔭,就像隻脫籠野鳥,開始雄心勃發地想要各種嘗試,除了渴望成為一個社會的中流砥柱(名)以外,還希望可以賺到無數的金錢(利)。18 到 26 歲的這幾年,基本沒有停歇的時候。當時正走紅的臉書,也成了我「臨摹成功」的參考來源。許多人上傳了自己的功績,美其名分享的炫耀。瀏覽過後,我便想要嘗試每種令人稱羨的事情。當時以為,我擁有的頭銜、名號、經驗越多,我可以越成功、越幸福。

因此,那段時間,我也成了不斷在臉書上炫耀自己一切事蹟的人,極盡所能地將自己美化成絢麗的個人品牌。中間也不斷遇到挫敗,但想要的還很多,那些挫敗並沒有讓我因此遏止無盡的追求「擁有」,依然不斷庸庸碌碌地在想像中通往成功的路上奔跑著。我曾以為臉書粉絲專頁的追蹤數、貼文讚數、薪水位數、車子拉風度等,才是真實的富有,才能讓我十足自信。

直到前往上海工作的第二年,因為連續的感情挫敗,這才停下向外追求的腳步,開始向內的探索之旅。這才使我有了機會,靜下來,除了審視自己的情感關係問題外,也得以專注聽取自己內心的聲音,同時開始探索:「什麼是我人生的想要,什麼又是需要呢?」(推薦閱讀:若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你是否還會繼續做現在的工作?


圖片|來源

我們在追求物質與名利時,可以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真的為此感到幸福?

隨著自己體會到臉書粉絲專頁的追蹤數、貼文讚數、薪水位數、車子拉風度等地逐漸達成,我驚覺,面對外在的質疑、批判,那些「指標」並沒有使我不再迷惘、自卑,我也總是覺得自己的指標們與他人相比不夠傑出。這些外在物質的「擁有」並沒有讓我滿懷熱情地擁有自信,充其量只是不斷戴著虛假的面具訴說著自己看起來的風光,實際上內心的匱乏絲毫沒有改變。

社會鼓勵人們做一個「有用的」「有效率的」人,也鼓勵人們經常把東西填塞到滿溢出來,但鮮少讓人意識到整個容器內可能已經污濁、閉塞了。我們不喜歡單純和簡樸,因為不符合主流的審美與成功哲學。但單純與簡樸,正是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沈靜與開闊的關鍵。留白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單純。只有沈靜與開闊,才有機會聆聽到內心的聲音,才能含納新事物,更有機會跳脫持續使自己痛苦的舊有模式。然而,與我前幾年狀況一樣,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只知道不斷執取與擁有,認為執取與擁有才是幸福之道。

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能否從捨棄不是必須的事物中找到自由

捨,使我們的內在因彈去粉塵,開始散發清澈的光芒,並得以覺察自己當下地所做所為、審視自己的人生。有一種珍貴的自由是,不論外在環境如何對待一個人,一個人都能平靜面對、不躁不慌。縱使貧窮、富達、順遂、逆境都無法撼動自己的穩定狀態。站在比自己富有的人面前,不感到畏縮。反而,會使人震驚的是遇見那些比自己擁有得更少,卻總能在單純和簡樸中感受生活的喜悅和純真的人,他們顯現的自由,可能比財務自由都來得美麗可貴,是內在心靈的自由狀態。

邏輯智力的過度使用,使我們難以真切地感到幸福

但為什麼明明單純與簡樸就可以讓人達到幸福的狀態,多數人依然對各種物質的擁有汲汲營營呢?因為人們太過依賴頭腦的運作,而頭腦對於社會灌輸的概念不疑地吸收,使那些概念成了眾人腦中執取的標的。

人類不能僅僅靠智力存活。只注重頭腦的運作,世界將會越發冷酷、人類將會逐漸麻木。如果人們只注重智力,人的心將會失去讓溫暖能夠注入的空間,因為智力將會不斷充填我們的外在時間、內在空間,使我們失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僅能擔當社會中的冷酷機器。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的關鍵並非建立在頭腦上的,現代人類的大腦由抽象的思維和概念壟斷,總是在計較和猜疑。不過一但敞開心胸,打從心底互相信賴,我們就能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包括一窺真實的自己。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否定、誹謗、欺瞞以及爾虞我詐,不都是奸巧的智力在起作用嗎?智力替我們謀來的那些,增加了多少幸福感了呢?


圖片|來源

無法獨處、無法不做事的人,是難以感到幸福的

那,幸福的條件是什麼呢?幸福就藏在靜謐、獨處之中。當一個人,進入一段沒有聲響、干擾的獨處時光中,不感到千頭萬緒、憂心焦慮,也不焦躁於拿出手機娛樂自己,那也表示這個人「內在的幸福感」是踏實的。簡單來說,一個沒有能力獨處,也無法接受冗餘無用的活動,那這個人是難以具備內在的幸福感的,可能擁有很多外在物質,但卻缺乏真切的幸福感受。在日常生活里,只要靜下心,時時刻刻應該都能感受到幸福。(推薦閱讀:疫情蔓延時:光靠追劇,只是消磨時間,無法消除焦慮

明白想要與需要的差異

我們必須明白「想要」與「需要」的差異。「想要」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擁有後可以讓人感到暫時的膨脹感,給人一種自己是重要、有價值的感受,但時效是有限的,需要一生不斷的反覆追求,這樣的模式甚至可以稱之為上癮。「需要」則是生活的基本條件,給人一種單純簡樸的感受,滿足後,便可延續生命。

當一個人沒有找到人生的重心、生命的意義時,想要與需要特別容易混淆。缺乏重心與意義,同時又面對生命的變化無端時,人們習慣利用不斷做事、執取來逃避人生的匱乏感,因此可以看到許多的人看似忙碌以及擁有許多,但卻難以打從內心感到滿足的社會常態。(推薦閱讀:他的成功哲學,可能剛好是你的毒藥:為何麽勵志故事幫不了你?

誰都無法避免生命中的苦悶與變化,那是本具有的人生色彩之一。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孓然一身,即使是生活單純簡樸,又有什麼損失呢?死亡來臨時,一件東西也帶不走,家財萬貫地赴死又有什麼意義?關鍵是探索生命每個當下的重心以及意義,有了它們,不需擁有,不論疫情不疫情,也可以很幸福。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bckGD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