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 1950 年代,一封來自根西島的信,開啟女主角茱麗葉的自我認識旅程,她熱愛寫作、嚮往性別平等的愛情,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勇氣。
《真愛收信中》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它的原文是 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2008 年問世的小說,台灣的翻譯是《親愛的茱麗葉》;2018 年上映的電影,則翻作《真愛收信中》。兩者間看似有落差,卻都選擇呈現「書信」的特質,而非直譯,讓讀者與觀眾自行探索原文所蘊含的歷史與情感。
電影《真愛收信中》乍看之下,或許是一部普通的愛情片,但它其實是一部充滿力量的愛情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並穿插二戰期間的往事,讓片中的愛情與友情更具時代性。由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飾演的女作家茱麗葉艾許頓(Juliet Ashton)在偶然的情況下,收到一封來自根西島豬農達西亞當斯(Dawsey Adams)(由 Michiel Huisman 飾演)的信,開啟了她對根西島的好奇,以及認識自己的旅程(電影與原著原文中的 Guernsey 即源自根西島的英文 The Guernsey Island)。
圖片|《真愛收信中》劇照
原著《親愛的茱麗葉》在美國出版時,大獲好評,位居獨立書商協會排行榜前三名長達半年。該書的作者之一、高齡 74 歲的瑪莉安薛芙(Mary Ann Shaffer)花了 20 年光陰研究這個小島,2006 年,《親愛的茱麗葉》的文稿便已賣出 10 國版權。眼看作家夢近在眼前,瑪莉安薛芙的身體狀況卻越來越差,修稿進度一再拖延,最後,在外甥女安妮貝羅斯(Annie Barrows)的協助下,才終於完成。不過,瑪莉安薛芙卻沒等到書出版,便過世了。
雖然瑪莉安薛芙沒有機會看到這本小說的暢銷佳績,或許更沒想過,十年後,會有一部改編自該小說的電影上映,但她想傳達的愛與勇氣,尤其是對女性的鼓勵,我們會好好記在心裡。
從假冒男性到暢銷作家,女性書寫的力量終獲肯定
《真愛收信中》曾提及三位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作家:19 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勃朗特三姊妹之一的安勃朗特(Anne Brontë)、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本片女主角茱麗葉,以及在 21 世紀出書的原作瑪莉安薛芙。(延伸閱讀:艾米莉 · 勃朗特:以不留後路的姿態,擁抱生命)
在安勃朗特的年代,「女性」與「作家」是缺乏交集的。女性當然可以寫作,勃朗特三姊妹的作品在當代更是家喻戶曉、廣受肯定,但在那個年代,「文學無法成為女性人生中的事業」。要想將自己的作品獲得出版商的重視,甚至是有機會被翻開閱讀,許多女性作家都取了男性筆名,安勃朗特也不例外。在文學界,她是安可頓貝爾(Acton Bell),只能依靠名字的縮寫,偷偷保留一絲自己的痕跡。
茱麗葉雖然毋須隱瞞其女性身份出席新書宣傳活動,但她的暢銷書卻是以一位男性的筆名出版——意斯比克史戴夫(Izzy Bickerstaff)。而當被問起為何不用自己的本名出書時,茱麗葉只是尷尬地笑稱「不知道是他的名字,還是他的聲音,先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含糊帶過。然而,茱麗葉的眼神透露的,卻是以「茱麗葉艾許頓」被肯定的渴望。
瑪莉安薛芙是一位美國人,1934 年生,曾擔任過編輯、圖書館員,也在書店工作過。有一次,她前往倫敦旅行時,原本打算順道前往海峽群島一遊,卻因天候因素受困於根西島,而展開她與根西島的一世情緣。她一直懷有寫作夢,將此生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小說的背景設定在根西島,更將一位熱愛寫作的女性作為故事主角。
圖片|《真愛收信中》劇照
《真愛收信中》可以說是這三位女性作家藉由書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她們談女性寫作、談婚姻、談對自己生命的體認:茱麗葉崇拜安勃朗特對兩性平權的想法、對傳統婚姻概念的打破;瑪莉安將自己對寫作的熱情,投射在茱麗葉身上;安勃朗特在文學上的隱姓埋名,則由「瑪莉安薛芙」燙印在一本本《親愛的茱麗葉》上,宣告女性書寫不再需要躲藏。
她們展現的女性力量,不是對男性的掠奪或攻擊,更像是一種自我綻放。女性對書寫的熱情、對愛的渴望及認識自我的能力,本都在那,她們做的,只是說出了過去被忽略的部分罷了。
真正的愛情,是獨立與分享共存,一起度過寧靜的時刻
雖說《真愛收信中》不是普通的愛情片,但也少不了愛情。與其說這部片講的是茱麗葉與達西的愛情,倒不如說是藉由茱麗葉認識自己的過程,談何謂愛情。
茱麗葉與男友馬克(Mark)的相處是快樂的,他為她帶來歡笑、驚喜,甚至是未知的興奮感,但這就是愛情嗎?馬克積極地帶領茱麗葉進入他的生活,觥籌交錯的社交場合,為戰後的生活帶來歡愉與新鮮,然而,我們卻沒看到馬克進入茱麗葉熱衷的寫作當中,他不理解茱麗葉為什麼需要在外地待上好幾天,只為寫作。
有一次,茱麗葉的出版商悉尼(Sydney)問茱麗葉:「馬克會讓你去那麼遠的地方嗎?」茱麗葉的回答不是「會」或「不會」,而是反問「讓我?」
對她而言,談戀愛沒有隸屬關係,她或許會與另一半討論心中的想法,但這個決定必須出於自己,而非任何人的允許。在這段感情裡,茱麗葉保有獨立,也打破女性的隸屬地位,卻無法分享她對寫作與文學的熱情。
茱麗葉對達西,則仿佛在還沒見過之前,就認識彼此。閱讀是他們共同的興趣,文學是他們共通的語言,書本則陪伴他們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光,達西對茱麗葉而言,更像一個能夠理解她的熱情與悲痛的知音。如同瑪莉安薛芙寫道:「我不想因為結婚而結婚。我無法想像有任何事比此生與一個無法談話的人度過,更加孤獨,或更糟的是,與一個無法共享寧靜的人度過。
圖片|《真愛收信中》劇照
電影的最後,茱麗葉開口問達西:「你願意和我結婚嗎?」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樣展現女性自主的方式太過淺白,但是,如果不用一記直球,又有多少人能意識到這句話女性也可以說呢?茱麗葉的問句不只給女性,也給男性,她要讓所有人知道,愛情不需受限於性別框架,也不需要隱藏情緒,當你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在幸福來臨時,好好抓緊。
戰爭時期的勇敢也有很多種,可以陽剛,可以陰柔
《真愛收信中》的故事背景雖然設定在二戰期間與結束後的年代,卻處處令人感到溫暖。在茱麗葉的愛情故事之外,根西島上的居民也為整部電影增添趣味與溫馨,尤其是茱麗葉沒能見著的伊莉莎白(Elizabeth),更展現了濃厚的愛與勇氣,似乎在冥冥之中,引導茱麗葉踏上尋求自我之路。
圖片|《真愛收信中》劇照
如果說茱麗葉是整部電影的主角,那伊莉莎白就是故事的核心。她讓大家凝聚在一起,在戰亂期間,創造最難能可貴的陪伴與歡笑;她追求所愛,相信即便在敵對陣營中,仍有善良存在;她的愛需要勇氣,卻也因為愛而勇敢,無論是對身旁的熟人、偶然遇見的陌生人,她都用盡全力保護,甚至在自己身處險境時,仍挺身而出。當茱麗葉一步步認識伊莉莎白,她不自覺地被感動,並且在自己身上,找到屬於她的愛與勇氣。
在過去,戰爭多是屬於男人的事,他們是在戰場上保家衛國的英雄,而勇敢的形象是鐵與血。然而,以戰爭時期為背景的《真愛收信中》所談的勇敢,卻是另一種勇敢——愛的勇敢。
伊莉莎白讓我們知道,勇敢可以陽剛,也可以陰柔。她給予勇敢不同的型態、場合與擁有者:拿槍的人需要勇氣,擋槍的也需要;在戰場上殺敵需要勇氣,在戰場外救俘虜也需要;男性可以是勇敢的,女性也可以。
《真愛收信中》不只是一部愛情片,它更蘊藏歷史與文學,是一趟女性認識自我的旅程,一齣打破性別框架的劇本,以及一個展現女性力量的故事。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534G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