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如果科技讓你不用「好記性」,那你更該培養自主思考能力

不論是上課、聽講座還是開會,甚至耍廢滑手機的時候,你都不間斷地在接收資訊。但囫圇吞棗那麼多,有該如何整理?

文|楊瑜君、萬玲

蘋果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曾說:「單純有時比複雜更難做到,因為你必須非常努力地整理思考,但這絕對是值得的,因為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連山都能移動。」

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讓人迅速判斷出哪一種資訊是有用的,什麼是重點?何處是關鍵?哪些需要牢記?哪些簡單了解?等到要用的時候,在網路搜尋一下就可以了,就像愛因斯坦覺得他並不需要記住音速是多少一樣。

思維圖是一套和思維過程對應的視覺圖形工具,它可以把大腦中原本混沌抽象的思維過程變得具體、直觀,讓人「看得見,摸得著」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掌握思維方法和技巧,學會有意識地思考。(推薦閱讀:看書沒有收穫?從練習寫讀書筆記開始吧


圖片|來源

思考將成為更重要的力量

美國頂級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在他的新書《知識大遷移》裡,談到一個古希臘的例子,很有代表性。即古希臘的元老院內,有一種職業叫作「助記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元老們辯論的時候,提供辯論者所需的事實。如城裡有多少人口,上個月天氣怎麼樣⋯⋯諸如此類。

這個職業假如用古希臘語直譯過來,就叫「好記性」。這些人相當於古代的百度、谷歌,專門負責給答案。元老們要辯論政治,真正的競爭在於,他們能向助記員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從兩者的關係來看,誇張一點說,助記員專責供應知識,元老們則努力思考,不可互缺,彼此結合才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而在今天這個知識充盈且獲取便利的時代,「好記性」有高科技代勞,無處不在,對人類個體來說,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價值。

澄清一下,並不是說知識就完全不重要了,負責思考的元老們,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也根本問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啊!「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得很好:「真正的創造力,是在滿滿知識基礎上的靈活思維,肚子裡沒墨水,創意也只是胡思亂想。創造力是知識峰頂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延伸閱讀:當科技吞噬了你的工作機會

即使在人工智能時代,寬闊的知識基礎和靈活的思維能力,仍然是孩子必備的素質。不過,我們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知識,去衡量該積累哪些層面的知識,因此思考就成了更重要的力量。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那些學習能力強,後來發展也不錯的同學,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善於思考。成績好不是因為死讀書,而是學得很「活」。如果考試題目不難,大家的成績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只要有一兩道具鑑別度的附加題,或者是競賽級的考試,差距馬上表現出來。

同一個班的學生,每天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為什麼考試成績有高下之分、知識掌握程度有強弱之別呢?

原因是學生們雖然接收到的知識是相同的,但怎麼篩選、如何加工,每個人吸收後做什麼事,產生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就像同樣的食材,不同的廚師能做出不同品質的菜餚一樣,能否讓知識衍生出更優質的後續發展,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不少人平時只習慣於做「一次性思考」,這其實不算真正的思考,只是接收了老師教授的知識,然後把它一次又一次地套用到作業、測驗題目中,並沒有停下來對學過的東西,進行完整的歸納和分類。這在題型沒有變化、難度沒有加大的考試中,是行得通的。

但只要遇到那些無法立即明白的難題、任務、現象,需要發揮思考能力去尋找,甚至創造答案的情況時,長期缺乏思維訓練的孩子就會很吃虧。而那些善於思考的孩子,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僅僅滿足於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完成交代的作業,還在聽課和練習的過程裡,養成不斷動腦筋,提出新的問題,積極尋找答案的習慣。(同場加映:劉軒專文|常常覺得靈感枯竭?三種思考法,讓工作上的點子源源不絕

知識在他們的思考中已經開始發酵,經過一連串的碰撞和膨脹,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無論考試如何變換題型、方法,他們也能輕鬆以對。上頁兩個圖形,就可以說明其中的差異。

有些學生大腦裡的知識儲存,就像左邊的圖,零散而混亂;而有些則像右邊的圖,清晰且有條理。思考能力強的孩子,善於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聯想,並和腦海裡的舊知識,產生關聯和類比,自然加深了記憶力和理解度。和我們在一個收納整齊的家裡,找東西會很順利類似,當需要把這些檔案「調」出來,例如考試或者解決問題時,同樣也得心應手。


圖片|來源

思考,讓我們在知識的宇宙裡更從容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多到滿出來。《知識大遷移》中提到,過去的知識總量比較少,人和知識之間是一種占有關係,占有越多能力越強。但是時代變了,知識總量已經達到任何一個人,用任何一種方式,都無法完全占有的程度,哪怕只是一個冷門的小眾市場。

打比方:過去水很少,而自己這個桶頗大,往空桶裡舀水,當然是裝得越多越好;但現在的水多得像大海,即使裝了滿滿一桶,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必須要學會游泳,直接往水裡跳。

學習方式必須改變,比起積累細節的知識點,我們更需要寬廣、多維的知識脈絡,還有快狠準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把接收到的一切,都設法倒進自己的桶裡,被它們牽著鼻子走。(推薦閱讀:專訪戴爾大中華區財務總監 Sabina :在機會面前舉手,才會遇見新的自己

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讓孩子迅速判斷出哪一種資訊是有用的,什麼是重點,何處是關鍵,哪些需要牢記,哪些簡單了解,等到要用的時候,在網路搜尋一下就可以了。就像愛因斯坦覺得他並不需要記住音速是多少一樣。


圖片|來源

思考,讓我們對人工智能還保有些許勝算

以色列天才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 2017 年初出版了《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一書,此書長期雄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中,書裡談道:「當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到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化成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這種說法聽來有點危言聳聽,或者在情感上很難被認同。但下面這點應該是沒有太多質疑的,那就是關於人工智能的新聞會越來越多,人們在一個又一個,曾經只有人類能夠勝任的領域,會接二連三地失守,在和人工智能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在學習知識,以及根據固定知識進行例行工作這方面,人類很難和人工智能相抗衡。要避免成為「無價值的群體」,必須具備強大的思考能力。現有的知識適用於解釋過去和當下,而思考能力能讓我們更完善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去探索未知,發明創新,做那些從無到有、從 0 到 1 的事情,是我們在面對強大的人工智能時,還能保有的一點勝算。

不同時代對人才的定義,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方向。古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現代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接下來這一代,資訊爆炸,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學會思考,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那要如何才能學會思考呢?這麼抽象的東西能教、能學嗎?

思維的傳授並不輕鬆,和語文、數學那些劃分清晰、有明確知識點的學科不一樣,思維最大的難度,在於它的定義不夠明確,也很難被感知,且不容易具體融入日常教學中。

所以長久以來,整個教育界都在尋求一種合適的方法,讓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能展現給學生問題解決的方式,還要呈現正確的思考過程,以利他們理解;同時也方便孩子把自己的思考能力表達出來,使老師能觀察並且幫助他們成長。

本文摘自楊瑜君、萬玲的《思維導圖︰有意識地思考》。由沐光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思維導圖︰有意識地思考》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Qm84O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