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成長的過程中,建立了羅列著自己喜歡的伴侶的特點的「愛的地圖」。而這些特點是如何歸納出來的呢?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愛在人們的關係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過去,人們會因為財產和土地結合,但如今情況發生著變化。比如在美國(中國的數據沒找到⋯⋯),只有 14% 的人表示他們會為了財產而結合;86% 的人認為,他們結婚是為了與愛人共度一生(Fisher, 2016, p.300),並且,33%的人認為如果自己與伴侶不再相愛,那麼即使這段婚姻令他們滿意,他們也可以分開(p.301)。
愛是如此重要,但是我們對愛卻鮮有了解。比如我們的後台經常會收到粉絲的留言,問我們說,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感覺究竟是愛,還是只是好感;或者問為什麼自己會愛上一個特定的人。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生物人類學家、心理學家 Helen Fisher 博士收集了各種文獻數據,並自己進行大量研究。她將自己的答案寫成了書:《愛的剖析》(Anatomy of Love)。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她是怎麼回答這些問題的。
圖片|來源
愛上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為了說清楚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心理學家 Dorothy Tennov 設計了 200 條關於愛的描述,並讓 400 名男女來判斷,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們心中愛的感覺。最後,她綜合了問卷的結果以及其他資料,得出了一組普遍的、人們在熱戀(limerence)狀態下的感受(p.20):
1. 覺得對方很特殊
在愛生成的一瞬間,你會覺得變得特殊。你會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對方,或者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過去熟悉的人,好像「整個世界都轉變了,它有了一個新的中心,而這個中心就是我的愛人」。
2. 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對方
愛上一個人後,你會有許多關於對方的「侵入性的想法(intrusive thinking)」。
你會不受控制地想起對方所說過的話,對方的笑容。你會想對方會如何看待你正在讀的書本。你會重溫你們之間相處的每個時刻。剛開始,這些侵入性的想法只是偶爾出現,但隨著迷戀的程度增長,一個人可能會花費一天中 85%~100% 的時間在想著自己愛的人,以至於在日常任務中頻頻分心。
3. 會美化對方的缺點
一個沈浸在愛之中的人會「結晶化(crystallization)」自己所愛的對象:你可能會注意到對方身上各種細小的特質,並將其過分美化。
結晶化與「理想化(idealization)」不同,理想化意味著無法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陷。但熱戀中的人能夠羅列出對方身上的問題,但是他們會把這些缺陷放到一邊,或者告訴自己,對方身上的缺點很獨特而迷人。(延伸閱讀:松田聖子教我的事:你的缺陷,其實充滿魅力)
4. 越被拒絕,愛得越狂熱
在熱戀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遭遇各種障礙,比如對方可能會拒絕你,或者因為其他社會因素使得你們無法在一起。但這些阻礙反而會助長你對愛人的渴求,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5. 愛讓人無助
愛讓人產生無助感。你明白這種感情是不理智的、不受控制的、甚至好像不是自願的,但是你卻無法抵擋它。一個五十多歲的商人曾寫道:「我知道我對她的感受是一種生物性的行為,但是它指揮著我。我絕望地嘗試與它對抗、嘗試限制它對我的影響、嘗試用性來改變它,嘗試否認它,或嘗試享受它,但是,該死的,我只是希望她會回應我,盡管我清楚我們永遠無法在一起。」(p.21)
圖片|來源
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有哪些表現?
1. 我們會凝視我們所愛的人
人類學家 Eibl-Eibesfeldt 發現,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感興趣,對方會凝視對方 2~3 秒,然後轉頭(p.3)。
用凝望表達愛意的方式也許是進化帶來的。除了人類之外,有些靈長類動物也有類似的表現,比如黑猩猩會在一場鬥爭後用凝視來表示和解;倭黑猩猩也會在交配前凝視對方(p.4)。(同場加映:早上抱一個,晚上抱一個!夫妻深夜時光:維持心動的擁抱方法)
2. 會說些無意義但動聽的話
人們會用說話方式表達愛意。當我們對自己喜歡的人說話時,往往音調較高,聲音更柔和,有一種仿佛在唱歌的感覺。相反,談論的內容並不那麼重要,甚至毫無意義,比如人們可能會聊「你覺得這款手機好嗎」,「這裡的食物不錯」等等(p.9)。
3. 會與對方動作同步
如果兩個人彼此情投意合,他們的動作會逐漸同步。比如,當一方拿起水杯的時候,另一方也端起了水杯;或者當一個人的腿湊近一些,另一個人也會做同樣的動作(p.11)。
我們為什麼會愛上特定的人?
1. 從小,我們就開始形成理想愛人的標準
Fisher 博士認為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份「愛的地圖(love map)」,上面羅列著自己喜歡的伴侶的特點。這份愛的地圖會指導人們選擇伴侶(p.26)。
一個人童年時的環境、周圍的人可能會影響「愛的地圖」上的內容。比如,小時候房子裡的氣氛,父母對你說話、拍打你的方式,有些朋友身上的性格讓你感到喜歡,而有些人讓你感到不舒服。一個人自身的特質也會影響自己愛的地圖。
漸漸的,記憶、經驗還有自身的特點,在你的心智中形成了一個模糊的、理想中的伴侶的形象。你下意識地會知道什麼人會讓你開心,而什麼人該避開(p.216)。所以其實我們會擁有同一類人格特質的人吸引,有的人喜歡深刻的人,有的人喜歡幽默快樂的人。你或許覺得自己每次喜歡的人都不同,但仔細檢索的話,你會發現真正吸引你的東西是什麼。(推薦閱讀:心理學解釋「初戀後遺症」:為什麼下一任對象,總是有前任的影子?)
圖片|來源
2. 人們確實會看臉和身材
人們在擇偶時會「看臉」,但人們更加偏好的,其實是接近「平均值」的外貌。在針對 1031 名美國白人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人們並不喜歡太大的乳房,或者非常瘦、如同小男孩一般的姑娘,也幾乎沒有人喜歡肌肉過分發達的身材。太矮、太高、太蒼白或者太黑,都會在人們擇偶時被排除在外(p.27)。
心理學家最近還做了一項實驗,他們收集了 32 個美國白人女性的照片,並用電腦將這些照片進行合成,成為四張平均的臉。他們把這四張合成照片連同其他 94 張真實的女性照片放在一起,讓人們選出最吸引他們的女性。結果是,只有 4 張真實的臉被認為比這些「平均的臉」更好看(p.27)。
除了平均的容貌,另一個吸引人的因素是女性 0.7 的腰臀比(腰圍:臀圍=0.7)。心理學家 Devendra Singh 將一組女性的照片放在美國年輕男性的面前,讓他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身材。大部分被選擇出的女性,她們的腰臀比都接近 0.7。後來他又研究了來自歐洲、亞洲、美洲、非洲的藝術作品,發現古往今來,女性的身材也往往被描繪成 0.7 的腰臀比。
為什麼人們會偏好這個比例?Singh 認為這是進化的選擇,因為腰臀比 0.7 的女性更有可能生養孩子,她們有著最佳的脂肪分布。過度偏離這個數值的女性一般很難懷孕,或者容易小產,同時也意味著會有更高的風險患上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一些癌癥等等(p.177)。
3. 我們可以通過「吻」來辨別合適自己的愛人
交換唾液的深吻除了可以被用來表達愛意外,也可以用來選擇伴侶。人們可以通過吻掌握對方許多信息,一瞬間,我們就能捕獲大量的信息,他們吃了什麼、喝了什麼、是不是抽煙、甚至對方的心理狀態等。而女性的唾液成分會隨著生理周期發生變化,通過深吻,她的伴侶能了解到她是不是處於容易懷孕的時期(p.180)。這些信息在接吻的時候,會通過 5 條顱神經直接傳送到大腦(p.181)。
由於接吻交換如此多的信息,吻也被認為是「危險」的(p.181)。吻可能會摧毀一段關係。有 59% 的男性與 66% 的女性在第一次吻過伴侶後,選擇與伴侶分手。可能因為通過吻,他們感到彼此並不合適。因此與伴侶的初吻也被稱為「死亡之吻(kiss of death)」。
4. 你是探索者、建設者、指導者還是協商者?
每個人都會一些與生俱來的特性,是通過遺傳得來的,並且很難改變。這些特性被稱為「氣質」(p.30)。嬰兒已經具有不同的氣質,比如當一只飛蟲落在不同的嬰兒身上,他們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嬰兒比較淡定,而有些嬰兒就會反應過度、哇哇大哭。
Fisher 博士根據自己對大腦的研究,將人們分成了四種氣質類型:探索者(explorer)、建設者(builder)、指導者(director)與協商者(negotiator)(p.32)。
探索者天生熱愛自由、比常人更好奇、更具有創造性、也更樂觀,像是柏拉圖口中的藝術創造者(artisan)。他們喜歡生活中發生意料之外的事。如果讓他們一直做熟悉的工作,他們會感到無聊。在戀愛時,有些探索者會希望自己的伴侶能陪伴自己一起去探險,有些探索者希望伴侶能與自己討論各種新奇的想法。探索者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成為伴侶。
建設者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熱愛井井有條的事物,喜歡提前做計劃。建設者比常人更謹慎小心,在下決定之前,他們會反覆考慮各種可能的選項和後果。他們喜歡遵循規章制度、尊重權威與傳統。建造者喜歡與自己一樣保守、傳統的人,他們會被另一個建設者吸引。建設者也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
樂於分析、意志堅定的人被稱為指導者。「指導者」喜歡精確、對各種事物抱有懷疑,他們傾向於了解事物的原理。而且,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很少受到感情的影響,很少猶豫,比較有決斷力。同時,他們還樂於競爭,很多指導者都喜歡和人進行辯論。
協商者注重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喜歡和別人建立和諧美好的關係。所以他們在做決定時往往會照顧到別人的感情。他們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善於表達共情,並且有高度的想像力,比如當別人遇到好的事或者壞的事情時,他們可以想像出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形。比爾.克林頓就是個典型的協商者,他經常會說:「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Fisher 博士認為,氣質決定了我們天生會愛什麼類型的人。探索者與建設者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而指導者與協商者會被和自己相反的人吸引:指導者喜歡協商者,協商者偏愛指導者(p.32)。(推薦閱讀:互補還是相似?該想的是如何建造健康的親密關係)
一個人身上會同時體現出不同的氣質,但是某種氣質會更加突出。為了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屬於哪個類型,找到自己的愛人,Fisher 博士設計了「Fisher 氣質量表」(Fisher Temperament Inventory),回覆「氣質」給公號,可以進行氣質測試。
圖片|來源
現代的愛的趨勢:緩慢的愛
「緩慢的愛」指的是,當人們會在進入一段有承諾的關係(committed relationship)之前,先花費更多時間相處(p.303)。作者認為,在這個時代中,越來越慢的愛的建立是一個趨勢。
Fisher 博士認為,放慢進入承諾關係的速度,花更多時間在前期的約會上,可能更有利於長期關係。
一個原因是,人們可以有更多時間來掌握對方的訊息。
比如,性就是一種很好的了解人的方式。通過性,人們可以了解到潛在伴侶是不是健康、兩人是不是合拍、對方夠不夠耐心、是不是夠細心能察覺到自己的需求,並且願意配合做出改變等等(p.304)。
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先用性來認識彼此。有 66% 的單身男性與 50% 的單身女性有過一夜風流的經歷,而有 58% 的單身男性與 50% 的單身女性有過一段炮友(friends with benefits)關係(p.303)。最終,他們也因性生愛,有 33% 將風流的對象變成了長期伴侶,44% 的人與炮友進入了一段有承諾的關係(p.305)。
另一個原因:在進入關係前,人們有更多時間來培養依戀感。深刻的依戀感有助於維系關係,而人的大腦需要時間來對伴侶產生依戀。
Fisher 博士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人們盯著自己愛的人的照片,並在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功能核磁成像(fMRI)來觀察他們的神經活動。結果發現,當人們看見愛著的人時,在熱戀 8 個月內的人的大腦裡,與渴望和強烈的愛有關的區域會活躍;而在那些熱戀超過 8 個月、不到 17 個月的人的大腦中,除了與激烈情感有關的區域被激活外,與依戀感有關的區域也會活躍。
依戀感是良好的長期關係中一個重要因素。在 Fisher 博士另一項實驗中,他們掃描了 17 個平均婚齡 21 年的夫婦的大腦,大腦成像顯示,他們依然深深地愛著對方,他們大腦中依戀的部分依然活躍 (Fisher, 2015)。
在中國傳統的關係中,告白和確定關係之間發生的時間間隔通常很短,兩個人在建立關係之後才有更多的時間(名正言順)地彼此了解、培養依戀。這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人離開一段已經建立承諾的關係,要比放棄約會更難。它能讓人們更積極地考慮解決矛盾問題,而不是簡單退出;但也有可能讓人們被困在不理想的關係中更久。比起迅速、貿然地進入一段承諾的關係,先給彼此一些時間認清對方、形成依戀感會給兩個人的關係打下良好的基礎。
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你想起了誰?你最近還有文中所說的愛的感覺麼?你是哪種氣質類型呢?你認同緩慢的愛嗎?(推薦閱讀:巨蟹座的愛情:你若要愛我,先懂得我再說)
以上,晚安。
參考資料:
Fisher, H. (2016).Anatomy of Love: A Natural History of Mating, Marriage, and Why We Stray . WWNorton & Company.
Fisher, H. (2015). Casual sex may be improving America's marriages. Nautilus.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0G6u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