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碎細小的家務事,會給家庭內的成員帶來多少壓力?現在立刻測驗看看!
文|蔡季葦
「親愛的,你倒垃圾了嗎?」「飯煮好了嗎?」「孩子有認真寫作業嗎?」,經典廣告中父母親焦頭爛額的台詞,也是現實中日日上演的劇碼。平日早六到晚十都要處理小孩子和工作上的事情,好不容易到了假日,只想好好躺在床上發懶⋯⋯您是不是也好久沒好好休息、沒好好和自己相處了?
「你累了嗎?」當工作壓力悄悄地被帶回家
行政院統計顯示,2018 年雙薪家庭比例已將近七成,其中家裡育有 6 歲以下子女比例最高,維持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成為當今家庭的重要課題。當一人分飾多角,就容易產生角色之間的衝突。
例如:同時身為公司的員工又是一位母親,遇到孩子突然發燒感冒時,一方面會著急孩子身體不適,另一方面又要擔心上班遲到或客戶和失約;另一種情況是:出門前被孩子哭鬧一番弄的心情不佳,到公司後就不小心對同事發脾氣而吵架等等。
職場壓力會影響夫妻或親子之間的互動,而家庭中的壓力也會影響到工作的表現,這叫做「外溢效應」。(推薦閱讀:愛照顧妳卻不做家事?韓劇沒說的韓國「大男人」情節)
有一項研究顯示,爸媽如果都帶著工作的負向情緒回家,雖然媽媽的負向情緒不會直接帶來負向的教養行為,但會將這樣的情緒帶給爸爸;而爸爸的工作壓力情緒則受到自己和配偶的影響,並直接導致他的負向教養行為。
所以這個畫面是這樣的:今天爸爸媽媽都因為工作心情不佳,媽媽雖然會忍耐、不會因此對孩子生氣,但會對老公發脾氣;老公覺得今天已經夠倒霉了還要當受氣包,一個火冒三丈就對孩子不耐煩或發飆了。
圖片|《殘念丈夫》劇照
「資源」與「信念」陪你度過壓力風暴
這些小事可能天天在家上演,日積月累下來,不僅勞心勞神,對於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都有不好的影響。當家庭受到這些大大小小的壓力侵擾時,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困境,於個人而言可能會身心疲勞,於家人關係而言,可能出現爭吵、意見不合,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不過別害怕,「ABC-X 模型」告訴我們,面對壓力時,身邊的「資源」與自己擁有的「信念」可以幫助我們適應新的壓力與挑戰。
研究指出,能幫助父母調解親職壓力的資源與信念如下:
圖片|雞湯來了 提供
ABC-X 模型認為,壓力事件本身是客觀的,是因為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與信念影響他如何看待與感受壓力事件!
也就是說,一個人若能有效的運用自己的知識、金錢或其他家人的支援(資源),並且認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能解決壓力事件(信念),就比較有機會能適應壓力事件帶來的影響。(推薦閱讀:全家一起做家事,把「家務」變成每天幸福的事)
下表是國外研究匯集大多數人對不同生活事件的壓力指數,稱為「生活改變值」,值越大,壓力就越大。
雖然這些事件是以美國文化脈絡的觀點來看,不一定適用於臺灣人,但我們不妨參考不同生活事件可能帶來的壓力指數,許多身心科的診斷也會依據這個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壓力感受。一起來看看,你最近的生活改變值是多少呢?
圖片|雞湯來了 提供
我們也可以檢視最近生活發生的事件,為它們標上感到壓力的指數,幫助自己反省生活是不是過得太匆忙、太疲累了。如果感覺到了壓力,一定要適時的找到幫助!
相信有出路:學習找資源,練習正向思考
有關育兒壓力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的父母調適壓力的方法是犧牲個人的目標,例如:放棄升遷、放棄工作、降低家務標準⋯⋯,因為比起巨大的壓力事件,犧牲自己是比較能快速解決的方式,但有時也默默累積了心中的不甘願和負面感受。
其實,「學習」是增加「資源」的一種方式,因為你會知道,有更多選項可以選擇。
除了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學校教育,接受知識的洗禮,其實經營家庭生活,也是可以學習的!
例如學習上述提到的「共親職」,和配偶一起共教養,提升育兒親職的生活品質;例如學習家務「性別平等」,尊重家中每一個人的喜好、意願,不受既定印象中的性別分工束縛;例如學習好的溝通方法,在發生衝突時,能夠把話好好說,而不隨便亂發脾氣。
當我們覺得生活「卡關」時,總以為只能用「妥協」、「降低標準」來面對問題,但學習之後,你會知道其實有很多出路、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本文授權自雞湯來了,原文標題「爸媽累了嗎?別忘了照顧自己的情緒與壓力—家庭壓力理論告訴我們的新出路」,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原校稿|陳世芃、張芷晴
原編輯|蕭子喬
製圖|黃珮甄
參考資料:
[1] 陳富美、蕭英玲(2014)。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父母工作負向情緒、回家負向情緒及教養行為之關聯。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357-378。
[2] 利翠珊、張妤玥、鄧皓引(2014)。育兒階段夫妻工作家庭壓力調適:系統界限的定位與轉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1),37-72。
[3] 陳惠茹(2015)。教養嬰幼兒親職壓力之研究:以家庭壓力理論分析。幼兒教保研究,(14),19-39。
[4] 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原作者:Jerrold S. Greenberg)。台北:心理。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213-218.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zrXb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