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其一,是網路成癮。因為沉迷網路造成學業荒廢、生活失序、人際障礙的孩子愈來愈多,要協助這些孩子改善也有困難,該如何從家庭裡做起改變?從爸媽自己做起開始!給父母的八個建議,一起告別網路成癮症,感受身邊家人的真實溫度。
每天我都從不同管道,聽到父母這樣求助:
「孩子不是上網玩遊戲,就是玩手機,每天玩到三更半夜還不睡覺。」
「孩子因沉迷網路,不愛讀書,功課退步,現在要休學了……」
「孩子如果不上網就心神不寧,和家人關係惡化疏離……」
「孩子一有機會就上網,無心讀書,除了上網,對任何事都毫無興趣……」
「想帶孩子去看精神科,孩子不配合,這樣下去怎麼辦?」
每當父母發出這樣的求助訊息,我都很想知道,是什麼讓人們的手指離不開螢幕?究竟大家都在 3C 產品上忙些什麼?
早幾年,大部分的孩子沉迷在網路遊戲,由於商業操作,每段時間都有不同流行;但內容大同小異:角色扮演、策略模擬、動作射擊、運動競速、益智等類別;但這幾年孩子上網沉迷的事物已大大不同,大型遊戲不再是孩子的最愛,他們花更多時間在智慧型手機,玩簡單的闖關遊戲或瀏覽社群網站,因傳輸速度一直提高,上傳和下載影片的時間縮短,互相傳送熱門影片、限制級動漫、影片和交友網站,一直都是青少年的最愛。
網路上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沉迷網路的研究也愈來愈受重視,二○一三年美國匹茲堡大學將「網路成癮」列為需要專業人員協助的精神疾病,並設定一套檢測標準,已被全球精神科醫師廣泛採用。(推薦閱讀:科技讓我們更孤獨?研究顯示⋯⋯)
因沉迷網路造成學業荒廢、生活失序、人際障礙的孩子愈來愈多,要協助這些孩子改善也有困難,主要因為缺乏病識感,孩子不認為有改善的必要。每天沉迷網路,他們會說「又沒做什麼壞事,為何要改變?」即使被父母逼迫就診,因缺乏治療動機,視治療為懲罰,親子間難免引發更多衝突。
孩子難以改變的另一個重大原因,是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成人的世界、父母和老師每天也都在滑來滑去,要孩子不滑,真的很難有說服力。
8 個設計,避免孩子數位成癮
人們不可避免成為 3C 產品的愛好者,要孩子遠離,甚至少接觸,幾乎不可能。所以比較可行的是,把 3C 當成工具,讓它不僅不影響生活,還帶來更多樂趣。如何讓 3C 產品協助工作和課業,讓人際互動更多元,增加彼此了解和支持?如何避免自己和孩子的網路成癮症?我給自己和孩子的八個設計是:
1. 限制上網時間:
每週總量八小時,每天在兩小時以內,上網就做紀錄,時間一到就下線。避免長時間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在下線後仍繼續受影響。
2. 明確的生活規劃:
每天都安排運動和做家事,製作檢核紀錄板,減少因無事盯螢幕,而浪費更多時間。
3. 培養多元興趣:
只要有安排活動,無聊的時間就會減少,也會降低使用網路的頻率。
4. 停止使用社群網站或限制開啟時間:
公共場合經常耳聞來訊的叮咚聲,試著關掉這些裝置,避免受干擾,最好是停用或限用帳號,就可免受一些人事打擾,影響情緒。
5. 改變對網路的依賴:
遇到任何問題,別急著打開網路搜尋,先停一下自問,有必要非得查詢嗎?大部分時候不查也無多大影響。 朋友間的社群軟體連線,拒看或已讀不回,常會造成一些誤會,許多人擔心漏掉訊息,晚上都開著手機,只要有聲響,一定要打開來看一下。有時我在想,是人在操作手機,還是手機在操作人?
6. 真的有必要無限上網嗎?
現代人若是無法上網就會焦慮不安,我卻常刻意不帶手機或不開機;讓自己清楚,沒有手機和網路,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沒有接到的或漏接的電話、訊息,只要是對方覺得重要,一定會重發;如果沒有,接與不接都無太大影響。
7. 學習坦誠為自己負責:
我不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和上網,我要他為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負責,每天的時間安排,由他規劃和執行;父母就專注在自己的生活,給孩子更多嘗試和反省空間。人們常被 3C 產品綁架無感,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消磨,如果生命沒有更重要的事,藉手機創造生活樂趣也無妨;但多數愛用者,並非等閒,為自己負責很重要。
8. 善用網路的便利:
我經常用網路與人互動和購物;但謹慎限制它佔據生活,我不想讓媒體和網路影響健康和生活。我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讓 3C 成為我的主人。
圖片|來源
爸媽可以這樣跟孩子溝通
-
自我管理能力的訓練
如果3C產品占據生活的大部分或全部,影響我們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就該做些限制。自我管控能力從小就要訓練,該做和重要的事有明確的執行和檢視方法,剩餘的才是自由和娛樂的時間。
-
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
要讓孩子改變使用3C的習慣,必須在生活中一點一滴規範。許多人際互動的場合或課堂上,如果低頭滑手機,在餐廳食物上桌時一定要拍照上傳,隨時隨地搞自拍,有時會讓人很受不了;但這些習慣不是一天造成的,父母也別期待一天就改變。
-
省思和獨處
人們害怕無聊、寂寞,自有了網路後,獨處的機會變得更少,就算在深山郊外,數位訊息一樣叮咚不停;這讓沉澱和省思更顯重要,最近有專家提倡靜坐,值得一試。
-
活得更自由和豐富
在旅遊或朋友聚會時經常發現,許多人欣賞風景和人的時間,還比不上盯著手中小小的螢幕;我也常在運動場看到運動的朋友手機不離身。不妨給自己多點直觀世界、和他人互動的機會,多關懷自己和周遭事物,讓生活更豐富和精采。
-
要改變別人先調整自己
周遭許多朋友都會消遣或建議我,「別再離群(網路社群)索居,趕快換機吧!」的確,智慧型手機會給我某些方便;但沒有它或不上網,生活好像也沒太大影響。我向他們借手機來看,大部分都是無聊的對話。若不想被無謂的人事打擾,就要學習阻絕外部干擾。 話說回來,若孩子有沉迷網路的現象,你想改變他們,就先調整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型態,這一定比找專家協助有效。
改變孩子前,父母先改變自己
1. 大人正複製生活型態和生命經驗給下一代
如果家長本身也是手機的重度使用者,很難期待孩子不沉迷 3C。孩子的言行舉止與生活習慣,都源於家庭環境。觀察我周遭的例子,爸媽習慣晚睡,孩子多半是夜貓族;父母有運動習慣,排斥運動的孩子似乎不多。當父母看到孩子不健康的習慣,卻甚少想到這些習慣多半來自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若希望孩子改變,建議父母先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以身作則。
2. 許多父母用 3C 替代親子陪伴和互動
假若孩子從小就用 3C 填補生活的空白,當他們只對螢幕有感,對真實生活無感時,父母卻期望他們長大會脫離 3C,這實在很矛盾。 如果期待孩子的生活多元健康,爸媽就該參與孩子的暑假生活,帶他們外出旅遊或參與各種活動。有父母告訴我帶孩子旅遊,他們依舊緊盯螢幕,進行傷害視力的無聊遊戲。這其實很正常,許多父母在旅遊途中何嘗不是隨時檢查手機、一刻不得閒? 若期待孩子能打開視野瀏覽人事、學會放鬆活在當下、聆聽內在,爸媽就必須先學著擁有這樣的生命經驗。若孩子仍拒絕參與,那可能是因為改變需要多些時間和機會。
3. 除了學業成績,大人還關心孩子什麼?
我的孩子大學畢業,坦然接受研究所落榜,要入伍服兵役的事實。我和孩子一致認為這是上帝最好的安排。雖然落榜,我關心的是孩子是否仍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種種生命經歷,是否如願以償反倒其次。 人擁有再多、再好、再高,最後都只是生命的歷程,努力過得無悔無憾,對未來永懷希望,並全力以赴。孩子是否優秀傑出、有成就,都不是我關心的,我只在乎親子間面對世事跌宕,彼此是否經得起考驗,永遠堅持對生命懷抱熱忱和希望。
4. 生活經驗是孩子終生受用的禮物
我父母在這十餘年間相繼辭世,每當夜深人靜,就想起他們在我失意困頓時,陪伴我、堅持要我「深呼吸,抬起頭來面對陽光!」使我思路清晰、冷靜抉擇,並將不愉快拋諸腦後,看見上帝賜予的恩典和禮物。(推薦閱讀:旅人告白:不對網路成癮,書是我最好的毒品)
這是父母送給我終生受用的禮物,而我又能送孩子什麼?
思考許久,除父母教我的,我還希望帶給孩子更多精采與可能性,我要做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啦啦隊和貴人。
平日我們工作、孩子求學,假日是我堅持留給家庭與親子的時間。孩子出生至今,所有的假期我們幾乎都留下不同的生命回憶。如今孩子成年,我希望他的假日不僅留給父母,也要給朋友,更重要的是,他要為未來的家庭尋找適合的夥伴。我們留給他最美好的禮物,就是親子間共享的生活經驗。
每結束一段假期,孩子會長大、成熟,逐漸和父母愈來愈疏離,建議父母珍惜眼前孩子離家前的日子;別只為孩子花錢買課程,他們更需要和父母創造、經營共同的生命經驗。
本文摘自盧蘇偉的《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由康健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HZGpM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