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而言,什麼是快樂?怎麼保持源源不絕的能量?又該如何和負面情緒共處呢?作家張西和蘇絢慧,在我愛我快樂生活節,和你分享他們快樂與療癒自己的方式!
說到「快樂」,你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呢?或許是放學或下班回家後,和三五好友相聚喝酒;或許是早上急急忙忙醒來,才發現今天是週末,可以優雅享受一頓早餐;又或許是期待已久的電影續集終於上映,你於是趕在首演時一睹為快。快樂,有很多種形狀,每個人都為它下了不同的註解。
女人迷「我愛我節」邁入第六年,今年主題是「快樂是種超能力」,在 05 月25 日全天慶典到來的前一晚,我們邀請了作家張西和蘇絢慧進行一場對談沙龍,和大家分享快樂與療癒的超能力!
快樂,是可以被自由定義的。張西和蘇絢慧對快樂的想像,來自於先認識自己,學會覺察情緒,以及正視自己的存在。
快樂,從渺小的事物開始
快樂不一定欣喜若狂,也不見得是一件重要至極的事。張西和蘇絢慧的快樂,都建立在小事情上。
「想先請兩位談談,什麼是快樂?」主持人曉蘭將目光從滿場的觀眾席,移至身旁兩位作者身上。蘇絢慧露出微笑說:「能聽見我自己的聲音,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她說,人總是要先認識自己的。當一個人能夠認知到自身情緒,體察它的每一絲脈動,才會進一步發掘快樂的存在。「能夠解碼自己潛意識、明白自己在想什麼,就是一個值得狂喜的時刻。」
蘇絢慧望向一旁的張西,張西露出靦腆的微笑,接續話題:「我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因為小事快樂的人。」張西分享,她昨天去金門大學演講時,主辦單位送她一個帆布包,恰好是她想要許久的款式,光是這樣的小事,就足以讓她感到快樂。「在我生活中,一直有各種小小的快樂。」比如說,過馬路不用等紅綠燈,我就覺得『哇,好快樂喔!』」張西語氣漸轉興奮,惹得現場一陣笑聲。
張西頓了頓,接著說,其實,她也不是個一定要追求快樂的人。「快樂對我來說,就像是泡泡。」張西歪著頭,想了個比喻,「吃口香糖的時候,你把它吹到最大,就會破掉。所以,我會讓讓快樂和不快樂,都盡情發生在我的身上。」那麼,如何讓自己至少處於普通快樂的狀態呢?張西說:「我的內在快樂是,摸清自己的輪廓。」蘇絢慧聽著,點了點頭,倆人對於快樂的想法很類似。
圖片|女人迷
我能不能,不喜歡自己?
在談快樂前,或許我們得先聊聊不快樂。從講座開始到現在,都一直笑容滿面的兩位作者,也分享自己曾有過不快樂的時光。(同場加映:專訪蘇絢慧X張西:每個人都有傷口,偶爾不愛自己很正常)
蘇絢慧分享了自己的經驗。那時,她 29 歲,處處失意,因離職而失業的她,投出三十封履歷,卻都石沉大海。「我一直夢到,我在走一個黑色的隧道。」頓了頓,蘇絢慧繼續說,「我覺得,好像連街上的貓狗都不愛我。我真的體會到什麼叫做『不快樂』——不快樂可能還講得太輕了,甚至已經到憂鬱的程度。」彷彿感染到蘇絢慧當時所面對的哀愁,現場觀眾們紛紛眉頭微蹙。
「後來有一天,我發現,原來我不愛我自己。」蘇絢慧說,她在她的人生前三十年中,都在嚮往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以前只顧著確認別人愛我。別人希望我成為什麼樣子,我就盡量扮演那個樣子給他看。」認知到這件事後,她感覺輕鬆多了,好像變得比較認識自己了。
「為什麼我們花了大半輩子,去求別人來愛?」「你真的認為別人有能力愛你嗎?」「為什麼你對別人的愛,這麼不顧一切地期待它?」蘇絢慧一連拋出了幾個問題,現場陷入短暫的沉思,也有不少人頻頻點頭,對蘇絢慧的話頗有所感。
「當你只剩下你自己,卻連你都不愛你自己,你還能夠去想望誰愛你呢?」——蘇絢慧
圖片|女人迷
接續話題,張西也分享自己對於作家身分的想法。「擁有『張西』這個身份的時候,常常覺得,被別人愛著的我,太美好了。」她接著說,「本名和筆名,我的兩個名字被分開了。我沒辦法去面對真實的我,對自己的討厭,已經到很深、很深。」張西度過一段惴惴不安的時期,不敢擁抱真實的自己。
她說,有次參加朋友聚會,朋友說現場有一位她的讀者,請張西等等做個自我介紹、打聲招呼。當下,張西十分慌張,躲到洗手間內整整五分鐘,就是想避開自我介紹的環節。
她也搞不懂自己怎麼會害怕成這樣?後來,她試著透過許多方法來面對這個恐懼,像是畫圖、凝視鏡中映像的自己。而無論是哪種方法,出發點都是為了要先愛自己。
「你需要先愛那個沒有人會愛的他,也就是你自己。」——張西
圖片|女人迷
怎麼和情緒共處,當一個快樂的人?
聊完不快樂的經驗,我們想知道,要怎麼好好面對負面情緒,然後走向快樂?
身為作家的兩人,和情緒共處的方式,自然少不了寫字與創作。蘇絢慧說:「我一直在書寫自己,不管好的、難堪的、羞愧的,我都一一寫下來。」透過書寫,她才發現,原來她和自己已經陌生了那麼久。「我以為我有我自己,其實我一直都沒有我自己。」蘇絢慧於是決定,她要做第一個為她自己哀傷的人。「和自己和解,就是第一步。」
「你要看見,有一個好無能為力的自己,在那裡被傷害。」——蘇絢慧
張西認為,大家往往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她接著引用她在新書《二常公園》提到的「布偶症」徵狀。
「如果我們一直依附別人的標準,我們就像是被支配的布偶。」——張西
比起文字,張西受挫時,更常畫圖。「我一直在練習,畫『生命的圓餅圖』。你在畫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可能不小心把人生中的哪個部分看得太重了。」她的做法是,畫一個屬於張西的圓餅圖,可能在她的生命裡,作家身分佔了 20 % 、女兒身分佔了 30 % 等等,分配自己角色的比重。當在擔任某個角色的過程遇到困境時,她就會回到圓餅圖檢視,然後安慰自己:「好,沒關係,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我被貶低。」有一次,張西面臨低潮,出版社夥伴就和她說:「別忘了,你除了是讀者心中的作者,也是我們的好朋友。」
圖片|女人迷
聽完兩位作者的分享,主持人曉蘭做了簡單總結:「快樂,真的是一個超能力。在快樂之前,你可能要走過很多不開心的時光、不愛自己的時刻。我們還可以做什麼練習,讓我們更愛自己、更快樂一些呢?」
「愛是感受,愛字裡面有一顆心。」蘇絢慧在空氣中畫了一顆心。「你要能夠感受,能夠和自己連結。」她說,想要快樂,必須先好好關心自己的感受。「我們很多時候沒有被『允許』,而允許其實是一個正向情感。你可以允許流淚、你可以允許低潮、你可以允許失戀的時候提不起勁。」
「愛自己,不一定是要立刻愛自己不好的地方。」張西笑著說,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看鏡子裡的自己。後來,不知怎地,當有一天,她終於願意正視鏡中的自己,她好像感覺沒那麼討厭自己了。「當你看著鏡中的你,你會不知不覺花多一點心思,去關注自己不喜歡的那個感覺。」這種不舒服的、像是針札的疼,是必須面對與存在的。畢竟,有疼,才有後來的掙扎與綻放。
快樂,是種超能力。你每天花多少時間關注自己呢?你能夠覺察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是更細微的情緒轉折嗎?快樂也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可以從體察自身情緒開始,練習快樂,練習愛自己。
文|內容議題實習生 Irene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Mnzgv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