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誰破壞了愛情?外遇心理學:不是第三者,是我們不再信任

婚姻中的外遇,其實是個結果,暗示你們關係連結已出了問題。而非「外遇」讓關係出現了問題,或許難以承認,但你們愛的小窩或許已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

文|廖梓鈴

「在長期承諾的關係中,伴侶會在彼此間開啟一扇窗,並向外築牆保護他們的關係不被侵擾。一旦兩人的親密小屋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即會滋養出「背叛病菌」,侵蝕我倆過往一步一步所建立的親密瓦牆」
——Shirley Glass

外遇與性慾無關,而是我們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

「外遇根本就是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性慾,依戀著愛情剛萌芽的片刻激情!」

或許你以為他的外遇與性慾有關,但事實上外遇是一種警訊,凸顯出你們的「關係」欠缺哪些元素,也就是外遇不只是你或他,又或是第三者的問題,更多可能是你們倆「關係」本身的問題——像是你們早就無法深度分享自己所在乎的事情或坦承自己的脆弱與傷痛、夜晚因為整天的疲憊也選擇放棄屬於兩人的甜蜜的溫存,又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搭話與關心也因為繁重的工作、小孩的吵鬧聲而被犧牲了。

原先你們以為這沒關係、只是小事,實際上卻是忽略了維持一段細水長流的愛情最重要的材料——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堅定的情感連結。

每個人都需要愛,都會去尋找愛,我們期盼當伸出手表達脆弱時,能被伴侶溫柔地接住;當主動在關係中釋出示好訊息時,能獲得對方有溫度的回應。簡言之,這是婚姻治療師 Gottman 提到的親密關係中的「邀請」與「回應」,是促成情感關係連結的重要基礎,也是彼此「信任」形成的條件——我知道我伸出手尋求安慰,或是釋放出示好訊息向你傳達愛意與邀請更親密時,根據過去的經驗,我相信你會在那,你會回應我,也會主動想靠近我。

「我感受到這段關係是安全的,我是值得被愛的,你也是能信任的,而我相信當我有需要的時候,你確實會在那裡,儘管偶爾因為某些情況無法百分之百滿足我的期待,但我確信大多數的時候,你真的會在那伸出手、挺起胸膛,成為我的依靠。」

日常生活中「回應彼此的情感」確實能作為構成堅實的愛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在人生路上走了一段時日的你一定也知道,漫長的人生確實很苦——無數的悲歡離合,幾經跌宕起伏,又或是風霜雪雨,人更需要一個穩定且安全的關係作為一堡壘,讓我們在疲憊、受傷時得以依靠;在充滿愛、接納的關係中,我們因而修復了那因多舛命運與人生無常的痛苦與感傷,並包覆了我們受傷的心,等到備足的力氣才又重新走向這世界去冒險。我自認這是為什麼人需要追求愛情,相當重要的原因之一。

現今大腦的研究也證實:在安全的依附關係中得以改善個人大腦中情緒的激動程度,甚至增強人們對於情緒的容納程度,這是人天生會想追求安穩關係的生理機制之一。儘管另一半看似事業有成、堅強不摧、高大壯碩,仍有這份安全依附的需要;或許你認為長期以來你總是堅強獨立或許不需依賴伴侶,事實上你只是忘了自己需要,因為你們都是人,這是人性。

當關係裡的彼此長期在情感上被拒絕,或是兩人不知何時開始日漸停止提供彼此關愛與滋養,這個專屬於「兩人的家」將形成一股推力,把對某方或兩方對「愛的渴望」推向他方。也就是說——「外遇」是不再對話交流、無法給予彼此情感回應長期下來的產物,在其中滋養了不信任、猜疑、抱怨、冷漠的細菌,於是他方的溫暖成為了致命的吸引力,背叛就有可能在如此的關係環境中形成。

婚姻就如同一段千里迢迢的旅行,原先兩兩相忘的愛意,因長途跋涉於山高路遠之中何不是備嘗艱苦,而在長期缺乏足夠糧食與情感之下,起先再美滿的愛情也可能挺不過片刻捲起的沙漠狂暴;某一方耐不住寂寞與內在匱乏而丟下了你,留你獨自負重前行於這段萬籟俱寂的婚姻裡。

我懂這不公平,但或許兩人都可反思:受傷方或許長久以來欺瞞自己關係中既存的問題,而不忠方以最傷害性的方式來處理自己在關係中得不到滿足的需要,讓原先劍拔駑張、累積抱怨、憤恨的關係焦慮獲得短暫的平衡——如此一來,兩人就不需要去面對差異所引發的衝突,以及不須為缺乏情感回應負起責任來改變。

所以,外遇是個結果,暗示你們關係連結已出了問題,而非「外遇」讓關係出現了問題,或許難以承認,但你們愛的小窩或許已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

美國權威婚姻治療師 Gottman(2016)呼應上述的想法,其研究顯示外遇並非與性慾有關,而是長期缺乏欠缺真實的分享,加上負向的比較;而負向比較的產生,正是長期缺乏真實的分享所形成的結果。(推薦閱讀:關於外遇:一個人通常必須深深關心自己的伴侶,才會願意花費心力背叛對方

伴侶在關係中長期情感不被回應,同時兩人缺乏修復的意願,那些依附情感的需要(被愛與愛人、被重視、被尊重、被安慰、被感激等)在長期匱乏的情況下,漸漸累積了彼此對關係的怨懟,形成親密關係中未能解決的遺憾事件——那些埋怨、孤寂、悲傷迴盪在這段關係裡並未曾消失。

直到有天這些負向的經驗日漸變成彼此對這段關係的唯一註解,也就是這關係由負面情感主控,會使彼此將此關係扭曲成不值得停留、也不用再期待可能有所改變。於是不自覺地在腦中將所遇到的人與伴侶進行負向比較:「某某某比他體貼太多了!」、「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我老公都做不到?」、「這種撒嬌真甜,但我從沒見過她展現過」。

於是我們背著彼此,有些人選擇走向工作、走向孩子、走向宗教,某些人則選擇走向他人的溫暖,於是外遇發生了。


圖片|《漫長的藉口》劇照

一樣愛情,兩種孤單

「舊的關係我感到無足輕重、我感到自己正在死去、了無生氣,新的關係卻讓我感到無比重要、新的自己正在誕生;這份慾望我從婚姻中的承諾中決定出走。」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我注意到在親密關係出軌議題,有兩種常見的角色,對於自身情緒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

  1. 其中一方拒絕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拒絕伴侶的需要
  2. 另一方在關係中渴望被安慰卻以間接的方式表達,感到無足輕重卻不願放棄需要的人

獨立堅強的你,拒絕世界其實是為了擋住自己的眼淚

也許你強大且獨立,高聲喊著「我不需要任何人」,同時也否認著另一半的需要。

可能你是一個很高功能的人,在事業上算成功;又或許你是很理性、很能解決問題的人;你可能管理著一些人、在工作上許多人都依賴著你的判斷與決策;也或許你在原生家庭負責協商,或很早就扛起這個家經濟的人;也可能走入婚姻後你照顧著孩子與兼顧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可能你從小就習慣自己獨自處理需要,身邊大人的忽略對你來說習以為常,但事實上童年時期的你很早被迫長大,幾次伸出手被大人拒絕的經驗讓你內在形成「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他人不值得相信」的內在關係想像。

於是你經常告訴著自己:「你必須堅強而不能倒下」、「我就是成就、獨立、強悍」。漸漸地你開始學著以身邊大人的方式拒絕自己內在的需求,甚至當脆弱感受浮現起,你腦中會浮現「不應該」、「這需求很糟」——因為這可能會威脅到你原先習慣的角色,打破既有的家庭平衡,到後面當「依賴」的需求浮現,那熟悉罪惡感總伴隨在後。

久而久之你也逐漸忘記自己內心裡有個受傷的小孩、也有依賴的需求。

也或許是你不喜歡自己有擁有這特質,因此你在伴侶身上若看到他渴望依賴你時,你眼中的鄙視與惱火、行動間的忽視與拒絕,看似在推開伴侶,其實是你無法接受自己的依賴的渴望,所以你擋住了對方,這樣一來你才能擋著自己的眼淚,不讓自己的理性與堅強崩潰倒下。也可能是你不習慣接觸眼淚,無法忍受自己對於情緒的陌生與不知如何安慰的笨拙。

早在伴侶感到孤單而企圖尋找他方的溫暖之前,你已陷入這份孤單已久,那是最深沈的黑洞,也是最寂靜的地方,這是屬於你原生家庭或生命中的核心議題,我猜在這個萬籟俱寂之中你久待到不知道自己仍有尋找溫暖的權利。

對關係的渴望感到矛盾的你,其實找不到自己在愛裡的價值,無足輕重的感受讓你迷失了

或許你嘗試好幾次想讓對方知道你需要他的傾聽、你貪戀著他偶爾的撫慰。有幾次忍不住的怒吼與哭聲,曾讓他妥協表示願意練習來用溫柔接住你,但過沒多久又故態復萌。(推薦閱讀:看見丈夫的外遇簡訊,成為主婦二十年後,我第一次離家出走

你變得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卻又不斷地被打入了熟悉的冷宮。你理智上了解他不是故意,這就是他,因為曾經愛著,你給出千百次的原諒與體恤,只是他又再次地丟下你,剩下你與與瀰漫著無比沮喪與孤寂的空氣,那寂寞實在太讓人難以承受了,而你也迷失了。

你暗自想著,他的堅強讓他無法看見你;甚至是他的堅強,對於你企圖向乞求安慰的需求燃起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是不是我不夠堅強?為什麼我無法如你一般自己處理情緒?」這些想法使得羞愧、無奈感湧上,於是你又縮回了手,咬著牙,決心要自己處理。

這沈重如鉛的期望,卻無法遏止那些寂寞關係中的悲傷、孤單,你暗自對自己說:「我好希望我能做到,但我卻做不到」;但若意識到自己在關係中的權利時,想要對他說出「好希望你能看見我、接住我」,似乎又變成一種無理且幼稚的請求。

在兩難之下,動輒得咎,不知何時靠近他變成一種危險,內心的仗反覆打著;而在一次觥籌交錯的宴會中,你嗅出了他方似乎有那尋找已久的溫暖,長久的孤寂與匱乏讓你在那一瞬喪失了理性,朝那份盼了許久的溫度狂奔而去。於是,外遇發生了。

其實,我們對關係的孤單或許是類似的

在一段有出軌關係中,有兩種孤單。將這兩種孤單若攤出來,兩人張大雙眼共同看見會發現,似乎我們在關係中的失落、挫折感與孤單都是類似的,只是那是在不同時空種下的因果,而我們用自認最好的方式在處理著自己的對關係的需要。

這些來自過去的遺憾事件,卻阻礙了當下的我們,以及我們回應彼此情感的歷程,使這段關係再度失去的安全與信賴。所以說,外遇並非摧毀關係的事件,而是垂死關係的症狀(Gottman, 2016),這段關係早已無法提供彼此愛,經由日復一日地拒絕與自以為是的體恤,滋養了厚重的孤寂。


圖片|《漫長的藉口》劇照

若選擇寬恕,練習走出孤單,走進自己與對方

當然形成外遇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有許多因素交織在其中,例如遭遇重大失落、另一方的童年創傷、家族對你們婚姻的觀點等。但這些論述只是想讓你了解,情感連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由情感連結而彼此深厚的友誼,會讓我們形成「我好,你也好」的內在觀點,這份在關係中孕育的自我價值感與對關係的正面感受,能作為抵擋外在誘惑的緩衝劑之一。

這是我深刻的經驗,一旦這份愛是奠基在彼此深刻的了解,由時間累積的親密是如此不容易,也會成為關係中的隱形約定:「我不願為了另一份陌生的激情而賠上可能會失去這段獨特關係的風險,於是我能守住寂寞,尊重我倆的獨特,這是回饋這份愛我倆能為彼此做的。」這樣的決定是出自於「內心」,而非「角色責任」,這才是能真正維繫兩人關係,並使你們的愛情走向細水長流的關鍵。

所以當你讀懂了外遇/背叛的警訊,最終也選擇了寬恕,也或許是重新了解自己與對方的機會,去問問自己:

「我何時開始在關係中獨自處理自己的需要?」

「我何時在心裡與伴侶離了婚,嫁給了工作或是孩子,又或是投入第三者的懷抱?」

「我何時決定不再嘗試拯救這段關係?為這段關係努力?我怎麼了?」

「若決定要修復,是什麼讓我決定回來?」

一旦兩人停止歸咎對錯,而意識到在伴侶外遇事件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時,才有辦法開啟療傷之路,看懂我們怎麼了,並真正對自己與對方給出原諒。

我很常對我的案主說這段話:「若聽不見自己的哭聲,也將聽不見另一半的哭聲;當給自己安慰了,才能給另一半安慰。」

一旦一個人能重視自己內在的渴望,覺察自己要什麼,珍視這些需要,並能既脆弱又堅定的表達時,也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傾聽對方的需要,回應對方的需要。於是兩人在深層的渴望中連結,我們學著如何親密,但也學到親密的限制,例如有時他無法滿足我,我們仍有某些差異無法克服。這是一個相互滋養且互惠的關係,關係如同一座花園,要讓這花園變得滋養豐碩,兩人都不能少。

於是在愛的見證下,寬容與原諒撐起了受傷的彼此,兩人的小屋將再度被建造了起來,每一塊瓦磚都是淚水、是兩人真實的認錯與溫柔的撫慰、是我們以成人的角度給出的承諾與決定;這重建過程中我們開始學著珍視我們的關係,讀懂自己的需要,也打開耳朵去傾聽對方想要我如何地為他遮風擋雨。

我猜這過程你們會走得有些踉踉蹌蹌,這份陌生、不熟悉卻欣喜的經驗,也可能在偶然的夜裡舊的痛又再度發起,但因為你們共同的願意,用愛與對話使讓兩人這份死去的關係中注入新的盼,直到某天,新的你跟他已真真實實地活在你們共同的生活裡,我相信,原先兩種孤單或許已融化成一種有由愛與理解包裹的關係。

延伸閱讀:

[1] 信任決定幸福的深度/ John GottmanNan Silver(2016)(張美惠譯)/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ZORyR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