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兒子在連儂牆散步時,他突然問我「爸爸,為什麼警察要打人?」我不禁思考,我們要讓孩子以什麼角度看反送中?這是一個社工爸爸的育兒筆記,裡頭滿是對孩子的愛。
文|社工老爸 胡聚名
今天(編按:2019 年 10 月 4日),香港頒布「禁蒙面法」的前晚,那些在台灣人心的香港印象,正在逐漸地改寫當中。(推薦閱讀:這天,200 萬人為了香港站上街頭:反送中遊行攝影集)
在台灣的我,生活如常地為了生存而庸碌,但卻如同許多香港朋友單純的期待一樣,珍惜著平凡但自由的空氣。晚餐過後,是我和五歲兒子於校園內散步的時光,騎著單車的兒子,很多時候還需要我提醒過馬路要注意的事項,但更多的時刻,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之下,我都傾向放手讓他去學習,因為我想只有透過自己的判斷、思考所獲得的知識,才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而來自於權威機關單方面灌輸的內容,我想始終都是無法內化的,甚至可能會令人反感的,至少我是如此檢視自己。
散步的過程當中,我們走到了學校圖書館外的連儂牆,看著一張一張的便利貼,以及宣傳理念的傳單,我慢慢的看,希望可以更貼近香港的人一些,甚至也思考著可以做些什麼,表達內心的支持,畢竟對我而言,對於一個長期與弱勢工作的社會工作者來說,政府、國家就像是高牆,而人民往往都是雞蛋,在高牆與雞蛋之間(參照村上春樹 2011 年耶路撒冷文學獎之發言),我始終希望可以先站在雞蛋這邊,來抵抗高牆的壓迫。
觀看的過程中,兒子突然問我一個問題,讓我沒有直接的將我的想法提供給他,他問我「爸爸,為什麼警察要打人?」
我視線移往一張圖片,藍色的底圖上有黑色的警察,手上拿著警棍,狀似在攻擊的模樣,被問到的當下,當時的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張圖片,因為對我的孩子而言,警察是他心中的英雄,是他在不安的時候,唯一的希望;也是他在外頭遇到困難,會想要去尋求協助的人。(推薦閱讀:「反送中」的家庭爭執:孩子的立場與我不同,就是「不孝」嗎?)
但今天這張圖片,我不知道要如何回應,又或者是我不希望太過簡化的解釋,我選擇蹲下來,抓著他的手,一個字一個字的對他說「你的問題很好,爸爸沒有辦法回答,我們一起多看一些,再一起找出答案,好嗎?」
圖片|Youtube 截圖
選擇從核心素養教育作為親職教養的切入面
工作的關係,在思考兒童發展任務時,我習慣透過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去思考孩子這個時候可能的發展需要,艾瑞克森認為在 4-6 歲期間,重要的發展任務是在主動與罪惡感之間學習突破,作為父母需要營造的環境,是讓孩子能夠學習負責、自我決定、主動好奇的學習氛圍,這是我在反送中事件中,不輕易給出簡單答案的原因。
但若是再進一步的思考可以怎麼做,實際的進行步驟,卻是不容易規劃的,對此我會建議如果從 108 課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教育著手,也許是個非常重要的教養理念轉變,而這樣的實踐經驗,也是我希望所謂的核心素養培養,不應該只是上層階級在比較的孩子的才藝紀錄本,或是功利主義的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學校,而是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親子間一起學習改變,並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
圖片|歐新社
以下為我依循著素養教育的概念,所發展出來的針對反送中事件的教養計畫:
新課綱所謂核心素養的概念,可以分成三面九項,分別是:
1. 自主行動:身心素質的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改變。
2. 溝通互動: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3. 社會參與: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而從這些概念中,我採用的項目是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以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這三項,嘗試與孩子共同討論以及學習香港反送中的事件(這樣思維問題的方式我相信連大人都不一定習慣)。
首先在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部分,我選擇增加我們對於反送中事件的訊息來源,除了連儂牆的便利貼之外,我嘗試詢問連儂牆的工作人員他們的想法,還有不同的家人對於這個事件的看法,至於在新聞選擇的部分,我們不只依賴常看的電視或是媒體報導,轉而增加不同的國家對於香港反送中事件報導的內容,增加訊息的多元性。
其次,在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部分,在這個事件當中,我比較傾向用繪畫拼貼的方式來與孩子討論,從顏色、畫筆的選擇,這個事件中有那些人參與,認為應該畫在畫紙的哪一個方向,並透過香港的地圖,以及其他的報導照片,黏貼在畫紙上,用圖像的概念去理解香港的現況。
最後,在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部分,我希望和孩子去認識不同的香港,而非我們腦海中被媒體建構出來的香港,除了找出我們之前去香港的照片之外,拼湊出屬於我們體驗的香港經驗之外,我們也開始閱讀香港的繪本或是書籍,希望透過不同的資訊來源,真真實實地理解香港這塊土地的故事。
以上這些過程真的非常的不容易,有很多東西在執行上面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這樣的思維與生活方式,絕對不是父母所習慣的,所以我想這也是對所有的父母一起進行素養教育的過程吧,但最後我想以保羅.弗雷勒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所提到的,和所有的父母共同勉勵:
我們不能只依靠囤積的知識,那會使得壓迫不斷的複製,我們需要的是提問式的教育,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從壓迫中解放。
願香港自由平安。
作者介紹:
胡聚名,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EYB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