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矛盾的情感是常態!我們為何與父母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成長過程你曾有「父母眼中的我,與真正的我是兩個人」的感受嗎?心理學研究,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常存在矛盾狀態,一起細看我們是如何與父母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公司有個同學,在選題會上說起,自己和父母已經幾乎沒有真正的溝通了。儘管還會例行公事的電話匯報,但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只限於物質生活的層面:最近有沒有生病?北方的暖氣來了嗎?和同事的相處還愉快嗎?

而她也總是例行公事地回答,且總是報喜不報憂:一切都好,每天按時吃飯和睡覺,同事和領導都對我很好。但實際上,她的生活裡早已出現了許多新事物,交了很多新朋友。她的工作、她的愛好、她的業餘生活都在發生變化,但這些並不存在於與父母的交流當中。

「父母眼裡的我,和真正的那個我,恐怕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人吧。」她說。

這句話激起了大家的共鳴。在我們成年以後、尤其是工作以後,和父母之間「真正的溝通」好像日益減少。明明知道父母是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也想要給父母回應,但是回家沒說幾句話,特別是說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戀愛相關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就會和父母爭執起來。

「我是愛我的父母的,這一點讓我很確定。」小朋友說,「但現在,即便是在最脆弱和孤獨的時候,我好像也會自己扛著,而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去尋求父母的安慰和幫助了。」

對父母「又愛又恨」,感到「既親密,又陌生」,這正常嗎?今天我們的話題,就是和父母之間的「矛盾情感」。


圖片|來源

從青春期到成年,矛盾是我們與父母關係中的常態

Fingerman(2012)等人的分析發現,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從青春期到中年,子女與父母對彼此的情感,那麼在大多數的關係中,雙方的情感聯繫都可以用「矛盾」(ambivalence )來形容。這種矛盾指的是,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同時具備情感上的團結(affective solidarity),又包含許多情感上的衝突(conflicts),正面和負面的情感混雜在一起。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既是親密的,又是問題重重的;既可能包含尊重、信任、愛,有頻繁的溝通,有經濟、情感上的相互支持,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憤怒和不滿。(推薦閱讀:從父母牽絆到情人選擇!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作為父母的一方,在與孩子的關係中,最容易感受到壓力和矛盾情感的時間段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一直持續到孩子 40 歲左右。子女進入中年以後,和父母情感聯繫中矛盾的部分才漸漸消失。而作為子女的一方,對與父母的矛盾關係感受最強的時間段則是 20 多歲的時候。

是什麼樣的問題在困擾著他們,使他們感到矛盾呢?儘管父母、孩子的年齡、性別等因素會使得造成矛盾和緊張的問題不同,但總體來說,在幾種情況下,作為子女更容易感到矛盾的情感(Fingerman, 2012; Birditt, 2009):

1. 子女感受到,父母有想要和自己的關係更緊密的需求,並在為此做出努力;

2. 子女感到,父母未經請求就給自己提供建議或做決定;

3. 子女認為自己遭受過童年創傷,那時的父母對自己表現出了冷漠和敵意;

4. 子女對父母的健康感到擔憂,即便父母事實上還不存在健康困擾。

而使父母更容易產生矛盾和緊張的情感的情況則包括(Fingerman, 2012; Birditt, 2009):

1. 子女沒能達到成年人世界裡、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包括事業、婚姻、家庭等等方面);

2. 父母不認同子女的生活方式、習慣(比如健康習慣、消費習慣、打發閒暇時間的方式等);

3. 子女太過忙碌,而無法花足夠的「優質時間」在與父母的溝通上;

4. 父母對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或者認為自己需要協助子女去完成獨立;

5. 父母感到,孩子在為自己的健康、養老問題提供幫助和支持。

可能,大多數人站在子女的立場上,會認為孩子作為下一代,感受到的矛盾和壓力會更明顯。但是,Birditt(2009)的研究發現,父母在情感團結的感受上,總體上要高於子女,但他們對關係中壓力的感受,也比孩子更強。

這裡,根本的原因在於父母認為,在雙方的關係中自己有更多的付出。因而,當與孩子產生不一致或衝突的時候,他們所感受到的負面情感往往會更多,也更容易產生反芻思考(rumination),即帶著負面的情感去反覆咀嚼已經發生的事,並且更多地關注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

此外,比起孩子來說,父母對孩子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包括事業、婚姻、家庭等各方面)有更大的期待,他們的角色認同、幸福感會更多地與孩子綁定在一起,認為孩子是否成功,是他們自己是否成功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你覺得和父母打交道令人煩心,但你的父母,可能比你會感到更大的困擾和痛苦。

研究發現,相對於父親而言,在子女和母親的關係中,更容易產生較大的壓力和矛盾感。這可能是因為,在大多數家庭,母親「主內」的情況仍然存在,母親會更多地照顧生活起居,更多地關注子女的心理狀態,和子女在情感層面的溝通更多,她們對親密感的要求也往往比父親更強,也可能會因此而做出更多被子女視為是侵犯性的行為,比如偷偷檢查孩子的房間等等。

為什麼會產生矛盾的情感?

剛才我們說到了會產生矛盾情感的這些情況,那麼,是什麼使得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中,雙方的情感都如此矛盾呢?

1. 個體獨立要求與家庭分離

在此前關於獨立的文章中我們也介紹過,從青春期到成年初顯期(通常在 30 歲以前),是我們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完成獨立的過程。我們離家上學、進入職場,既需要完成與自己原生家庭的分離,掌握獨立適應和生存的能力,又要兼顧與父母的情感鏈接,做到盡可能平穩的過渡。

獨立的需求和與父母的鏈接形成了基本的衝突,而且,在獨立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阻礙,但我們又不再希望父母來安排指導自己的生活。而父母也難以把握,什麼時候該給予支持,什麼時候應該放手。支持多了會不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放手會不會讓孩子摔得太狠?

這都不可避免地會使雙方產生矛盾的情感(Jiang, 2016)。

2. 雙方都在進行「有策略的自我暴露」

向他人暴露自己的私人信息,讓他人了解自己,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說真心話」,在心理學裡叫做自我暴露(self- disclosure)。無論是在友情、愛情還是親情中,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廣度往往是使關係走向緊密的關鍵因素:如果雙方都願意完全地、充分地溝通自己的私人信息,那麼它可能是打開關係的鑰匙;而如果缺乏足夠的自我暴露,那麼關係就很容易變得疏離。

但在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中,很多時候因為特定的目的,雙方都沒有進行充分的自我暴露,這被稱為「有策略的暴露」(strategic disclosure),主要體現為隱瞞信息、有選擇性地透露信息或者傳遞錯誤的信息。它不是惡意的,而是出於維護關係的和諧和穩固的目的。

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我們通常比較能理解子女對父母的隱瞞。但其實,隱瞞是雙向的,雙方都對彼此有意識地進行了隱瞞。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策略性暴露,往往體現出兩個特點:

a.對「敏感問題』的隱瞞

父母會隱瞞家庭中所存在的問題,比如實際上父母已經離婚、分居或者存在情感上的不睦,但是不讓孩子知道。孩子會隱瞞的「敏感話題」,則包括自己的性取向、特殊的工作內容、情感和性生活、行為和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酗酒、熬夜)等等。

b.「報喜不報憂」

父母和孩子都更傾向於向對方報告正面的信息,而省略負面的信息。父母和孩子都會更傾向於和對方分享自己取得的成績,而在出現經濟困難、健康問題的時候有選擇性地透露,或者弱化業已存在的困難。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對自己的父母/孩子進行完全的自我暴露呢?

在孩子的一方,他們可能會害怕坦誠的自我暴露可能造成的後果,比如害怕父母失望,害怕被干涉、被懲罰,害怕被設定規則。很多孩子認為,自己背負著「讓父母滿意」的任務,因此,他們會不自覺地只告訴父母那些「我想要他們知道的」。

而作為父母看來,一方面,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的人生,不希望孩子為家庭中的事情感到擔心;另一方面,他們也還習慣在孩子面前扮演強者、保護者的形象,而就家中的困難進行求助,進行情緒、情感的流露,都是脆弱的表現。

自我暴露的不完全,使得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對彼此都缺乏足夠的了解—— 你所以為的那個父母/孩子,並不是他真實的樣子。而且,自我暴露的缺乏也使雙方的溝通,特別是在精神層面的溝通是不順暢的。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樣,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雖然和父母還保持著表面的溝通,但已經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這會加劇父母和子女雙方在關係中的矛盾感受。(推薦閱讀:親密關係裡的逃避感情型:他一直在等的,其實是原生家庭肯定

3. 子女和父母之間缺乏對彼此的信任

我們每個人都會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因而總會對他人產生偏見。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會習慣於用過去的眼光看待我們。當我們離開家庭、與父母分開生活後,父母跟不上我們變化的腳步,一個新的孩子與他們舊有的認知發生了衝突,加上信息溝通的不充分,他們會難以理解我們基於成長以後的自己,做出的新的行為表現。比如,一個父母可能會困惑於自己的女兒本來是個「乖乖女」,為什麼會突然決定辭掉安穩的工作,或者和男朋友閃婚。

與此同時,我們也對父母的觀點也是充滿偏見的。我們也會在缺乏證據和驗證的情況下,對父母的能力有一種本能的不信任,認為自己接受的一些新觀點無法被父母接受,我們做出的解釋也將絕對無法被他們理解(Schreiber, 2015)。


圖片|來源

如何和父母「重新鏈接」?

讀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對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思考,並發現了一些問題。那麼,該如何改變呢?

在日常的語境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總會更多地將父母看作是主動的一方,是應該承擔起改善家庭關係的責任的人。我們會看到,關於「如何做一個好父母」的文章總是很多,關於「如何作為孩子,與父母溝通」的素材則很少。

但今天,我們希望告訴大家的是,作為成年的子女,你應該在和父母的溝通中發揮更多的主動性,承擔起和父母重新建立鏈接的責任。

1. 警惕「偽獨立」狀態

獨立不是與父母決裂,也不等於與父母情感隔離和迴避。你必須明白的是,你的獨立和父母之間的鏈接不是非此即彼的。如果你所認為的獨立是與父母完全的割裂,這可能是你陷入了不健康的偽獨立狀態。而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缺乏滿意度,也會使你感到更孤獨、不快樂。

2. 主動修復你與父母的過去

在本文的前半部分也提到,當子女認為自己受到童年創傷的困擾時,會更容易對父母產生矛盾的情感。但在現實中,很多情況是雙方並未就此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處理,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有所虧欠,但父母甚至從來都不知道,自己過去的行為曾經對孩子造成過什麼樣的傷害,或者不明確造成傷害的原因。

因此,處理你的童年創傷可能是第一步,你可以試著與諮詢師,或者與父母坦誠、深入地探討你們的過去。

3. 拋棄偏見,選擇信任

給予你的父母「有能力」的預設,而不是本能地認為他們「不能」學習和理解你現在的生活。有時候,他們並不像你想像中那麼古板或者不通情理。比如,向父母介紹你的工作是樂隊樂手、情趣用品體驗師或者酒店試睡員,沒准他們並不會驚訝,還會告訴你自己年輕時做過什麼更瘋狂的事。

當你覺得父母一定無法理解你時,你也對父母做出了批判,實際上你也無法用開放的態度對待父母。當你用語言告訴父母什麼是你更想要被對待的方式,可能你用實際行動去示範一種信任、開放的態度,是更有效的。

4. 逐步向父母介紹一個新的你

幫助父母了解你所處的環境,了解你生活和心理上的變化。這個過程可能是循序漸進的。你可以從嘗試向父母介紹你的工作、介紹你身邊某個新朋友開始,嘗試和他們說一說你在辦公室遇見的趣事;告訴父母你現在喜歡看哪個媒體的文章,會刷哪個大 V 的微博,讓他們慢慢了解和走進你的世界。漸漸地,也許讓你特別難開口的某個話題,會在某一天被他們自然地接受。

我們總是會認為,父母年齡比我們大,是照料者的身份,但是實際上,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第一次應對這些親子間的問題和挑戰。而且,大多數時候,父母與我們相比,更加不具備接受心理諮詢和援助的條件,信息的接收渠道也更加有限,在關係的處理上只能靠自己摸索。

主動付出努力,嘗試與父母重新鏈接,歸根結底是為了你自己。我們在這世上如此渺小,如此孤獨,而父母是你可以嘗試去鏈接、降低彼此孤獨感的人。你已經在時間中,成長地更加豐富、更加立體。也許,是時候向父母重新介紹你自己,也重新認識你的父母了,就像初次相逢的兩個人一樣。

以上。

Refere nces:

Birditt, KS, Miller, LM, Fingerman,KL, & Lefkowitz, ES (2009). Tensions in the parent and adult childrelationship: Links to solidarity and ambivalence. Psychology andaging, 24(2), 287.

Fingerman, KL, Cheng, YP, Tighe, L.,Birditt, KS, & Zarit, S. (20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young adults andtheir parents. In Early adulthood in a family context (pp. 59-85).Springer New York.

Gilligan, M., Suitor, JJ, &Pillemer, K. (2015). Estrangement between mothers and adult children: The roleof norms and valu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7(4), 908-920.

Jiang, LC, Yang, IM, & Wang, CJ (2016). Self-disclosure to parents in emerging adulthood Examining the rolesof perceived parental responsiveness and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Journal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0265407516640603.

Marshall, TC (2008). Culturaldifferences in intimacy: The influence of gender-role ideology and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Relationships, 25(1), 143-168.

Schreiber, K. (2015). I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ents Normal? Greatist.com.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ZG0BJ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