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來看,隨著兒子成長,母子之間的關係會形成不同走向,有的會發展為不健康的依戀。面對戀母情結或「媽寶」,我們能怎麼做?
母親過多參與到親密關係裡——是一種婚姻、戀愛關係中常見的問題,無論是異性戀還是其他性少數人群。
在「叫不出口的爸爸」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和大家討論了女兒與父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女兒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的話題。今天我們和大家聊一聊,兒子與母親的關係會如何影響到兒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什麽是健康與不健康的母子關係,以及母子關係又是如何影響兒子成年後的情緒、行為、親密關係的。
圖片|來源
「戀母情結」從何而來?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母子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似乎是註定的。
每一個個體最初與他人的情感連結,都發生在與他的主要照顧者之間,而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照顧者都是母親。而隨著性心理的發展(psychosexual),個體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戀父/母情結,即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
「俄狄浦斯情結」由弗洛伊德在 1897 年第一次提出,指的就是在3-6歲的時期,即他所認為的性心理發展的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人們對於「相異性別」家長的性欲望(sexualwishes),及對「相同性別」家長的仇恨和恐懼的一種複雜情結(Auchincloss& Samberg, 2012)。
也就是說,兒子對母親的渴望和強烈情感,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普遍要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子會想要取代父親來占有母親,並對父親感到嫉妒和仇恨,但又因為父親比自己強大,而感到恐懼。
但這種性欲望會隨著個體的發展而轉化。兒子會逐漸把父親當做精神和理想的認同對象(Auchincloss& Samberg, 2012)。並且,那種對母親的強烈的性渴望會被個體拋棄,並升華為對母親的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愛。
什麽是健康/不健康的母子關係?
隨著兒子的成長,母親和兒子之間的關係會形成不同的走向,它們是由母子之間的依戀決定的:有的發展出健康、安全的依戀,有的則發展成為不健康的依戀。
1. 健康的母子關係
母子之間的安全依戀,就是一種健康的母子關係。在健康的母子關係中,母親會在情感上支持兒子,既能包容他的敏感和脆弱,也能看到他的獨立和堅強(Lombardi,2012)。
母子之間的安全依戀其實與母女之間的類似。 Bowlby 認為,母親是否充滿愛,能否及時給予孩子情感的回應,都意味著孩子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時是否擁有堅強的後盾。她讓孩子相信,無論遭遇什麽,他都總是可以回到這個安全的港灣,並獲得支持和肯定(Schwartzman,2006),而這種安全依戀的「標準」並不會因為孩子的性別而有所改變。
但同時,健康的依戀不需要死死抓住對方,孩子會在母親的鼓勵下離開母親,走向更大的世界,展開新的親密關係,形成新的核心家庭。
2. 不健康的母子關係
而不健康的母子關系,指的就是母子之間的非安全型依戀。這其中,包括母子之間"癡迷型"的依戀關係,還包含了母子之間「回避型」的依戀關係(Cooperet al., 2013)。
癡迷型母子依戀,會形成現在有些人常說的「媽寶」男。「媽寶」在英文裏也有一個對應的詞組 "mama's boy" ,在中英文的語境裏,都指的是在一個本該獨立的年紀,仍與母親有過度的依戀與情感聯結的兒子。我們在生活中,仍然會看到有些成熟個體在與他們的母親相處時,表現得十分依賴或親密無間,而他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媽寶」。
如果一個成年男人有以下這些表現,那麽他可能就是一個對母親有著癡迷型依戀的「媽寶男」:
- 別人不可以說有關他母親的任何一點不好。
- 他的母親不可能有任何事是做得不對的。
- 他無法對母親說「不」。
- 他無論如何也不會與母親有任何衝突,但和你的衝突就可以有。
- 一旦你和他母親之間有任何的矛盾,你能明顯感覺到,他總是袒護他母親。
而「媽寶」的反面,則是母子之間回避型依戀的形成。很多母親會認為,要避免養出一個「媽寶男」,避免他長大後太女性化,就應該盡量避免和兒子之間的情感聯結。
她們認為如果是女兒,可以有更多肢體接觸(即便是兒童時期),而比較回避表現出對兒子的「疼愛」,而用要求、紀律等方式表達愛。因為大多數時候,社會似乎只能接受「爸爸的寶貝女兒」,而不是「媽媽的寶貝兒子」。
這會反過來導致兒子和母親格外疏遠,內心深處可能覺得自己不被愛,尤其是無法被女性所愛。他沒有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和異性形成真正親密的鏈接。很多長大後的「情緒無能」的男性,都有類似這樣的經歷。
3. 健康/不健康母子關係的不同表現
健康或不健康的母子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組對比(Pilossoph,2014):
- 義務 vs. 選擇:在健康的母子關係中,兒子對於母親的要求是可以有選擇性地接受的。例如,當母親想要見面而他自己已經有固定安排的時候,他可以和媽媽再商量著約定一個其他的見面時間。而在不健康的母子關係中,兒子會認為母親的要求的優先級,應當在所有事情之上,並且自己有義務對她「百依百順」。
- 恐懼 vs. 坦誠:健康關係中的母子相處,雙方是更為坦誠的而非小心翼翼的。因為,兒子知道彼此間的真誠交流比虛假敷衍更重要,他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即使那可能會讓母親一時感到不快或失望。而在不健康關係中,兒子則會很害怕自己所說的任何一句話會讓母親生氣或失望,而變得誠惶誠恐。
- 厭煩 vs. 幸福:對於處在健康關係中的母子而言,雙方相處的時間雖然隨著兒子的長大而逐漸減少,但他們仍然很珍惜共處的時間,也仍然會互相關心,覺得這是一種幸福。相反,在不健康的母子關系中,有可能兒子會逃避或甚至對母親感到厭煩,在生活中刻意避免與母親的相處、談話,把她最平常的關心也當做是負累或操控。
不健康的母子關係,如何影響成年後的兒子?
兒童青少年時期,母親可以說是大多數人成長十分關鍵的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對個體自我發展、行為與情緒、以及個體與他人關係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 癡迷型母子關係的影響
a. 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在俄狄浦斯情結中,我們提到隨著個體的成熟,男性會逐漸將父親作為自身認同的理想對象,而逐漸發展出男性化的性別氣質。但如果個體與母親之間有過度癡迷和依賴的關系,他們則更傾向於認同母親身上的女性氣質(femininity)。而由於現存社會性別的不平等和刻板印象,大多數時候,女性氣質被定義為更溫柔,更需要被照顧,力量感的削弱等。
也同樣是因為社會往往規定了男人該是什麽樣子,女人該是什麽樣子,這樣有著社會定義中「另一個性別的氣質」的男性往往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不公平的評價和對待。
當然,影響不完全是負面的。也有一些這樣的男性在長大後對性別刻板印象有更多的反思,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力更強。
此外,Cooper等人(2013)的大樣本研究發現,母子關系與個體(兒子)對於自己性別典型性(gendertypicality)的認同呈負相關。也就是說,越親密(癡迷)的母子關系,兒子對於自己與"男性"之間相似性的認同越低,即越不認為自己身上具備那些男性氣質。
b. 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癡迷型的母子關系也可能影響兒子與另一半的關係。
首先,癡迷型的母子關係中,兒子與母親的邊界不清晰,就有可能使得母親可以直接干涉甚至控制兒子與另一半關系的發展。我們也會聽說,有人因為媽媽不同意、不滿意,就斷然與女友/妻子分手的例子。
其次,可能導致伴侶與母親之間陷入如何「分享這位男性」的問題。對於癡迷型母子關系中的兒子而言,他的另一半與母親需要共享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僅如此,他還常常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陪伴母親上,和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維護母親上,這就很容易造成女友/妻子與母親之間的嫉妒、憤怒和矛盾(Bernstein,2013)。
另外,母親對於兒子生活的過度參與和保護,也影響他對另一半的角色期待。他可能會把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當做範本,來要求親密關系中的另一半。一旦他認為對方做的不如自己媽媽的,他就會以一種「同樣是女人,為什麽我媽能做到的,你就不能」的態度來指責對方。
圖片|來源
2. 回避型母子關系的影響
很多母親誤以為,在兒子小時候通過嚴苛的教育、讓他盡早獨立、或鼓勵他做符合社會對男性角色所期待的事,有利於兒子成年後更好地融入社會。殊不知,這往往也有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
a. 對自我認知的影響
眾多研究都發現,回避型的母子關係,與個體的低自尊感、缺乏積極的自我認知有關(Arbona& Power, 2003; Kim & Cicchetti, 2004)。母親對自己的回避,或過早鼓勵自己獨立,會被個體誤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母親的回避會讓個體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從而使其對自我整體的滿意度都降低。Cooper等人(2013)也發現,母親的回避,並不會讓兒子對自己「男性」的身份更認同、更滿意。
b. 對行為與情緒的影響
與母親之間回避的關系,與個體過激的、有敵意的行為有關。研究發現,這樣的個體更容易在學校裏更容易做出大吵大鬧、與同學打鬥、或不遵守規章制度的行為(Lombardi, 2012),甚至在成年後做出一些反社會的行為(Arbona& Power, 2003)。
在安全型的母子依戀中,母子關系對於兒子情商的培養是很有好處的,母親鼓勵孩子感受並表達情緒,在母子關系中也示範和練習著這樣的感受和表達。(Lombardi, 2012)。但回避型母子依戀中的母親,通常強調讓個體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不主張情緒的表達,例如:「男孩子嘛,整天把情緒掛在嘴邊,多娘娘腔啊!」而這也影響了個體情緒流動性的發展。
因此,回避型母子依戀的個體,在成年後遇到外界的挑戰時,更傾向於在肢體上給予對方正面的回擊,並認為自己應該無時無刻都表現得很強勢很 man ,有責任也都應該由自己一力承擔。
c. 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回避型的母子關係也會影響個體的親密關係。他們一方面可能會避免與他人太過親密,而另一方面又可能難以信任或依賴他人,不相信對方能夠及時回應自己或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出現,在關係中表現得缺乏安全感。研究也發現,這類人在解決親密關係中的矛盾時,感受到了更多的負面情緒(Salamon,2011)。
當然,癡迷或回避,這兩類不健康的母子關係對於個體的影響並不是絕對割裂的。例如,癡迷型母子關係中的兒子,也有可能為了保護母親,而發展出他認為的具有男子氣概的,充滿侵略性的行為和處事方法。
和世界上所有的他人一樣,你與母親之間也應該有清晰的邊界。她的需求,不等於你的需求,也並不總是比你的需求重要。當發現母親侵犯到自己的邊界時,同樣可以溝通和拒絕。而對於過於疏遠的母子關係,長大之後的你,也有力量、有選擇重新認識、走進母親,重新和母親「相愛」。
如果你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並不安全,你首先需要知道這並不完全是你或她的錯,改變不健康的關係是你和她都需要努力的事。
其次你要明白,真正意義上的孝順並不是道德綁架,在與母親的互動中,你可以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你也同樣需要尊重她表達觀點的權利。你們首先是兩個人,尤其是成年後,你們首先是兩個同樣有著獨立意志、自主決定權、平等的成年人。向母親誠實地表達與她不一樣的關心,其實比隱瞞,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信任——你相信她有可能傾聽你、尊重你、理解你——這種信任正是你愛她的表現。
參考|
[1] Arbona, C. & Power, T.G. (2003). Parentalattachment, self-esteem,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among African American,European American, and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Psychology, 50(1), 40-51.
[2] Auchincloss, E.L. & Samberg, E. (2012).Psychoanalytic Terms and Concepts. 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
[3] Bernstein, E. (2013). A mother, a son, and a wife.The Wall Street Journal.
[4] Cooper, P.J. et al., (2013). Mother-childattachment and gender identity in preadolescence. Sex Roles, 69, 618-631.
[5] Lombardi, K.S. (2012). The Mama's Boy Myths: WhyKeeping Our Sons Close Makes Them Stronger, NY:Avery Press.
[6] Kim, J. & Cicchetti, D. (2004). A longitudinalstudy of child maltreatment,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maladjustment: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competence. Journal of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2(4), 341-354.
[7] Pilossoph, J. (2014). Men and their mommies: Howthe mother-son relationship can contribute to divorce. Huffington Post.
[8] Salamon, M. (2011). Baby-mother bonds affect futureadult relationships, study finds. Livescience.
[9] Schwartzman, G. (2006). The subjectivity of themother in the mother-son relationship: Attachment, separation, and autonomy.International Forum of Psychoanalysis, 15: 226-232.
[10] Segal, J. & Jaffe, J. (2016). Attachment andadult relationship. HelpGuide.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K7Qy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