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住在一起,會越來越「無感」嗎?同居必經的三個階段

從精神分析看,為什麼人想在結婚前,先選擇同居?是想婚前試愛,還是同居上癮?

人們會選擇在結婚前先同居一陣子,一般是想來個婚前試愛、體驗與心理準備,彼此試著去經驗那些婚姻生活才會經驗的問題,看能不能解決或磨合。但今天的情況是人們似乎對同居「上癮」而減少結婚意欲,使得有基督教背景的媒體一邊強調同居關係比婚姻關係有更多負面因子,一邊把問題歸咎於人們心中的恐懼,要以「神的信心」來解決[1]。如果真的是這樣,大家不都不會同居,只想趕快結婚?


圖片|《月薪嬌妻》劇照

 「真的婚姻 x 相處恨愛」同居必須經驗的事

讓我們先排除太多的文化因素,如催婚逼婚、生孩子的年齡底線、沒有名份的污名等,單純以個體心理的角度去了解「同居上癮」現象。以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我想甜蜜的二人在同居時,其實潛意識地面對著三個問題:在「真」的婚姻裡,有甚麼關係的「恨」與「愛」會升起?

1. 沒有恨的同居,是玩假的 

人們對同居總是有著粉紅泡泡的幻想,當然這泡泡也是真的,一如有研究發現女性進入婚姻或同居,都能減低情緒困擾(emotional distress),且不論男女,在第二次進入同居模式後,雙方的情緒都呈現正面發展趨勢[2]。是不是很讓人上癮?或者人們會妄想同居的甜蜜會無縫接軌至婚姻當中。

但事實上,如果一段同居關係沒有出現關係的磨擦,就是心理學上說,沒有攻擊和恨意的浮現的話,這倒是不太正常的!因為攻擊的出現,總是在區分甚麼是我的、甚麼不是(我與非我的區分),或者說,把人從共融的美好幻想中拉開,重新標示出個人的界線。這些「你的、我的、我們的、不是我們的」分類,形成後續婚姻關係裡把對方視為獨立個案之尊重的基礎。所以說,如果一段同居關係中沒有負面情境出現,那心理學家反過來要開始預測他們的婚姻會面臨怎樣爆發性的麻煩。

2. 同居式婚姻?真的假的?

另一個同居之所以迷人的粉紅泡泡,在於儘管在生活方面十分類似婚姻生活,但它依然是「假的」;也正因為我們很清楚它「真的是假的」,所以我們才能「真的」把同居當做婚姻般來享受它,而不用面對雙方家族而來的責任和壓力、稅單/銀行貸款/公-私型保險等大量文書處理、乃至惹毛人的各種家庭雜事[3]。

這種由於某事「真的是假的」,才能夠「真的」享受的狀態,其實就是小孩最熟悉的玩遊戲(playing)。試想想,如果扮家家酒的食物和廚具是真的,這不只危險,小孩的好心情也會立馬降到零點;或是成年人去玩的密室逃脫不是假的密室,那它就會變成真實上演的《奪魂鋸 Saw》。反過來,如果玩扮家家酒的小孩、玩密室逃脫的成人沒有把這件「假的」事當成是「真的」,那他們也一定不會覺得好玩。

所以如果同居讓人上癮,那是因為「真的是假的婚姻」會讓事情變得安全、好玩和享受;當同居變得過於「真的像婚姻」時,人們就不能再「玩假的」了。同居中要面對的「真」,其實是指人們要真的把它當作「婚姻」來遊戲──即便手上拿的只是扮家家酒的塑膠碗盤──這樣,他們也就能夠像小孩在遊戲中學習處理關係中的恨,使恨意回到或出現在現實和婚姻裡頭時,它們的傷害性早已降低。

3. 愛與性,都得成熟

其實愛與恨應該併在一起談,但由於愛常常是對恨的克服後才出現的,所以我單獨放在最後才去談。前面講到的關係磨擦,其實常常在性生活中得到體驗:同居時的性關係,某程度可以說,是二人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享受性關係的方式,去認識性關係當中二人交織的情感、控制、主導、接受、順從等,如何影響及豐富日常的生活。如果性過於壓抑或禁止(不接受性成熟),與被過於放大或強迫(假的性成熟),那愛的品質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因為性關係中的恨與攻擊所延伸的界線與人際問題,並未得到有效的妥協與安頓。如果這個時候還懷了孕,那同居的遊戲就常常被迫終止,立即回歸現實。

再補充一點,不接受性成熟的同居,很可能會讓愛的激情漸漸化作親情;而假的性成熟,也常常只是暴力與孤獨的一面屏風。除非二人能夠真的玩同居的婚姻遊戲,才會逐漸找到這個過渡階段的出口,找出建設家園的可能性未來。也就是說,有一種彼此之間對於關係的「信任」從中萌生,且基於這個信任,他們都願意負起責任去消化關係中的衝突與不和,重新轉化為愛。

居,該如何同?

對想要同居、正在同居、甚至是身邊的意見人士,應該記得即便「沉迷同居」多少是因為「恐懼婚姻的真實性」,那還得了解「玩同居這遊戲」的重要性為何。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指出,在健康的發展中,小孩會接受象徵,即一物代表另一物,那他們就能夠從嚴苛事實的衝突中得到緩和,也就是有了轉圜的空間:

「遊戲,建基於對象徵的接受,它有著無窮的可能性│Play, based as it is on the acceptance of symbols, has infinite possibility in it.」

就是,婚姻的無窮可能性,也存在於人們能夠接受同居作為婚姻的象徵來遊戲。然而,「遊戲不是一天玩成的」,所以計劃同居者需要給自己時間,先學會把同居代表真的婚姻來玩、從中經驗與磨練、最後得到滿足後,時間便會教人漸漸過渡至婚姻。有時候不只是身旁的長輩急著想抱孫子或朋友想快點喝到喜酒,而是同居的一方自己也著急了,那其實也不一定是好事。在今天這個速食愛情文化裡,計劃同居者很值得為自己排除過多內外在的干擾,讓彼此和親友都認真看待這場同居生活遊戲。這樣,同居才不會只淪為對婚姻的一次拙劣模仿,或成為法國哲學家 Cioran 筆下所寫的:

「愛情,不過是兩沫唾液的交流」

事實上,熟悉香港的臺灣人應該很懂得這個道理才對?如果「一國兩制」的同居只是玩假的,50 年的時間還未到就被外力干擾或逼著要結束,那這段一個中國的婚姻就註定是場災難。

「對我感興趣的人,必然有點甚麼瘋狂的東西」: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1] 〈同居跟結婚到底差在哪裡?看到這些數字,你一定會嚇一跳!

[2] 〈Live together or get married? Study finds similar emotional benefits

[3] 〈5 Reasons married life is different than living together

[4] Winnicott, D. W. (1964).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United States: Perseus.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xrNN0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