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碎的抱怨無濟於事。與其一再地消耗自身與旁人的情緒,不如起身改變你看不下去的一切。
某一個地方政府為了提升就業率,提出失業就助的補助計畫,協助安排失業人口到地方上的企業做些簡單工作,而這些失業員工的薪資,將由政府輔助給企業,企業只要提供簡單的工作機會即可。
聽起來,這是一個三贏的政策,失業的人能夠獲得一個工作機會,企業能夠獲得一個低成本的人力,政府則有效的提升就業率。
透過這個計畫,五名專案人力被安排到某家傳產企業,這五個人原本都是失業的人,都在領失業救助,按理說能得到這個工作機會,理應要很珍惜才對。
有趣的是,當中卻有一個人,架子擺的老高,還有不少的規矩,對於企業安排的工作,他挑三撿四,抱怨又批評,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甚至都還沒開始工作就對福利討價還價。
自己不停的抱怨及批評就算了,還不斷的拉攏另外四個人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一起和企業作對。事實上,並不是公司有什麼地方得罪他,也不是因為公司的福利真的有那麼不好,而是他的認知出問題了。
我又不是領你們的錢,幹嘛看你們臉色!
圖片|來源
他說:「我們又沒有領公司的錢,我們領的是政府計畫的錢。」是的,他認為自己不是被企業聘用的,沒有領老闆的錢,本來就不需要看老闆臉色,反而老闆應該要懂得看他們的臉色,因為他們是來幫忙的,是公司賺到了。
他認為既然自己是透過政府計畫過來「幫忙」,公司就不應該擺出一副老闆或主管的姿態來叫他們做事,公司根本就是「賺到」這些人手,所以應該對他們恭恭敬敬。
面對這樣的神邏輯,企業主也很頭大,公司還真不太需要這些人手,但是政府的就業計畫已啟動,就是有義務要安排這些人的工作,不然把他們晾在那裡沒事做也是尷尬。但,怎麼會這樣,當老闆的還要看原本已經是失業人士的臉色?甚至,沒什麼做事能力就算了,這位先生還對於公司的管理、環境及福利,大肆的批評及抱怨。(推薦你看:爸爸給的一封信:人真要快樂,就停止抱怨,從自己開始改變)
「你們的生產線太沒效率了,我以前做生意的時候才不會像你們這樣。」
「冷氣也太不冷了,這種環境怎麼好好工作?」
「這個政府也是小氣,請我們來這裡工作,輔助的金額也太少。」從公司到政府,都是他能夠批評抱怨的對象,唯獨從來不檢討自己。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或許正因為這位先生有如此的思維,才導致他無法找到一份稱職的工作,也或許是他自尊心太強,又太喜歡批評東抱怨西的,讓他到任何工作場合都待不住。
圖片|來源
太累、太雜、太煩、太無聊的工作,他都沒辦法持續,沒辦法做就算了,還不停的搞職場政治,想夥同其他人一起來批評和抱怨公司;一事無成就算了,還拚命扯他人後腿,在別人背後補刀,這真是標準的「生雞卵無,放雞屎有」的人啊。
能力比你差的人,才會在背後捅刀,
能力比你強的人,根本懶得回頭看。
有批評跟抱怨習慣的人,通常都是源自於能力不足,想透過貶低他人,一來隱藏自己的無能,二來偽裝自己的沒自信,藉由口頭上的批評抱怨,至少能感受到些許優越感。
無論是職場、家庭,還是朋友間的人際關係,都不乏這麼喜歡批評和抱怨的人,這類習慣是最傷害人際關係的,一來帶給他人過多的情緒成本,二來增加自己的情緒成本,會同時傷害自我情緒及人際關係的健康。(延伸閱讀:【丁菱娟專欄】省下抱怨的時間,花更多力氣「往前走」)
偶爾批評及抱怨抒發情緒,其實無傷大雅,但如果養成了習慣,就是長期情緒上的負債了。愈是習慣性抱怨的人,在負面情緒上的消耗更多;愈是習慣性批評的人,在他人眼中,更是無所作為,亦消耗他人情緒與你一同起舞。
詩人馬雅安潔羅(Maya Angelou)曾說:「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因為,抱怨無法改變任何事。
本文摘自紀坪的《情緒成本 Emotional cost:財務報表看不見,卻是最昂貴的一種隱藏成本。》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情緒成本 Emotional cost:財務報表看不見,卻是最昂貴的一種隱藏成本。》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LP5mv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