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天.紐約》中,女主角對崇拜已久的偶像傾心,男主角對前任的妹妹動情⋯⋯。明知會傷到對方的行為,為什麼還是會犯下?
紐約,紐約。
一個我不怎麼喜歡的城市。
灰濛濛的天空、擁擠的街道、成群的路人、不斷按著喇叭的司機、沿街的遊民、充滿垃圾的地鐵,還有人們最貪婪的夢想。
這是我對紐約的印象,一個待過七天,再也不想造訪的城市。Woody Allen將《雨天.紐約》這部荒謬的喜劇在這個城市裡執導,彷彿就像他荒謬的性侵醜聞一般,讓人陷入五里霧中。
明明該哭的,過程卻是讓人發笑。
圖片|作者 提供
看完這部荒謬的電影,有些人可能罵著女主角是個渣,在偶像面前,男朋友就成了她口中的「有,但嚴格來講也算沒有」;但也有些人會說男主角的行徑也不相上下,被抓去拍吻劇不懂得拒絕,分手後又那麼快喜歡上另一個人,雙方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拉下去各打個五十大板。
而事實上,就女主角的立場來看,若是妳和她一樣,突然有了機會和妳心中的男神獨處,然後他又告訴妳現在單身且對妳有意思,妳真的把持得住嗎?況且女主角的未來似乎是無可限量,男主角總是不學無術、只會賭博。為女主角辯護的人,大概會這麼說吧。
而就男主角的立場來看,他失魂落魄的時候,得知某一任女友的妹妹其實一直很喜歡他,又在他失魂落魄的時候,準時出現在雨天的鐘樓下,難道不是一個值得發展的感情嗎?為什麼分手之後一定要有空窗期呢?況且男主角再怎麼不學無術,女主角就是喜歡他那瘋狂的樣子,怎麼能夠這樣傷害男主角呢?為男主角辯護的人,大概會這麼說吧。(延伸閱讀:用新歡忘舊愛,可能是最有害的失戀療傷方式)
劈腿是感情裡吵不完的議題,孰對孰錯,往往讓人各執一詞。
圖片|甲上娛樂 提供
劈腿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心理學家這麼說
在討論對錯之外,我想先說說,心理學家是怎麼看劈腿的?
首先要談劈腿,就得先談談到底什麼樣才叫劈腿?逛街、吃飯、看電影甚至旅行,都是我們會和朋友一起做的事情。但是當一個人有伴侶的時候,和其他異性單獨做這些事情,算不算劈腿呢?Brent Mattingly的研究指出,其實這是一個「灰色地帶(The gray area)」:「如果妳刻意不和伴侶說」,似乎就代表你「似乎認為這件事情是錯的」[1],或者說了一定會吵架,那我乾脆不要說[2][3]<1>。
因此,也許有人會說蓋茲比和千兒那一吻,似乎就已經踏入了這個灰色地帶,但要真的說他劈腿,或許還說不上來。
然而,有一件事情對劈腿來說,似乎是百口莫辯的,也就是「性」。
你可以說艾希莉和羅蘭、泰德只是一時的迷戀,只是那個「灰色地帶」,但在維嘉的房裡褪去上衣裙子,可就讓人百口莫辯了。
台灣研究劈腿最有名的論文,大概是蘇巧因的碩士論文了[4]。她運用了楊國樞老師所編纂的大七性格量表與卓紋君老師的舊版愛情風格量表,對大學生劈腿這件事情進行研究。為了扣除掉灰色地帶,她將劈腿定義為「與愛情關係的另一半之外的她人有一次以上親密肢體接觸關係(牽手、接吻、擁抱、性關係、一夜情、口頭承諾交往關係)」。
研究的結果大致上有幾點:北部大學與中部大學曾經劈腿的學生比例分別為 49.5% 與 45.5%,高於南部大學的 38.6%,而交往 4 次以上的劈腿率為 58%,高於戀愛次數 1~3 次的 41.9%。
然而,這似乎並不能代表什麼,畢竟交往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發生過劈腿這件事情,不是嗎?難道要找一個比較不容易劈腿的男女朋友,得去南部的大學找,而且戀愛次數越少越好嗎?即便如此,南部學校的學生也有將近 4 成曾經劈腿過耶!而且有些人覺得男生比較容易劈腿,但這份研究告訴我們,男生的劈腿率和女生的劈腿率分別是 47% 與 44.2%,其實是非常相近的!(推薦閱讀:柚子甜專欄|「什麼都好,就是別對我太認真」浪子真的會回頭嗎?)
且慢且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她所定義的劈腿,輕微的牽手,或者像蓋茲比那樣的接吻,都被算在劈腿裡面了,並不一定要出現所謂的「灌籃式劈腿」(slam-dunk cheating,有直接的性交)才叫做劈腿。
好吧,既然灰色地帶這麼多,那我們先依循著蘇巧因所發現的劈腿特質,認識一個人就先給對方做量表:篩選掉大七性格量表當中那些比較懶散、悲觀、暴躁與虛偽的人,以及愛情風格量表當中較為悲觀、肉慾、不排斥與多人交往、感情中投入與承諾較少的那群人<2>;然後交往後再把伴侶管得死死的:檢查通聯記錄?偷偷地去查勤?詢問他臉書上每一個異性是誰?
即便如此,我們真的能掌控伴侶的一舉一動嗎?成天擔心自己的另一半會綠自己,這樣的感情還談得下去嗎?
在這個同時,請別忘了,我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提到的:當一個人對現有的關係越感到高承諾(commitment)時,便越會忽略其他的選擇(alternatives)[5],反而是你把對方壓得喘不過氣時,對方對關係越不滿意,反而越會去招惹其他異性[6]。
然而,上面提到的都只是通則,心理學並不是物理學,沒有辦法算出 100% 的因果關係,你和你的伴侶,就只是一個樣本,一個樣本,就只會有一種結局,對我而言,這一部電影的劇情,並不是一個通則,只是各種因緣際會巧合下發生的結果。
但是,像是電影裡面的這種劇情,也可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另外的方式上演。
還記得我在「我以為只要很愛一個人,就不會出軌」《道德浪女》教會你的事提及書中的這句話嗎:「手指上套個婚戒,並不會通往生殖器的神經阿!」對我來說,那一段感情,真的是我經歷過最幸福的感情了,但我竟然會因為一個網友主動傳自己的色情照找我聊色,在我很愛我的伴侶,也對我的伴侶很滿意的情況下,做出越線的行為,和對方互傳色情圖片,也導致了感情的破裂。
因此,看了這麼多心理學的數據,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要回到關係裡面,捫心自問這些課題。
如果這些劇情成真,你/妳的選擇會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很大,當蓋茲比被拉去拍那場吻戲的時候,他明明知道會對不起女友,但他要在那樣的氛圍下拒絕,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為這些事情來得太突然,我們默默地就陷在裡頭了,所以透過這部電影,來思索自己對於關係的定義,似乎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當艾希莉被自己的偶像所勾引,掙扎著到底該如何做的時候,她真的有那麼容易拒絕嗎?如果換作是你/妳,面對自己的偶像,或者舉個更常見的例子:你/妳的天菜、曾經追求但得不到的人、雖然已經遺忘,但深埋在心中的某任伴侶,突然出現在你/妳面前,希望你/妳的陪伴,有多少可能性,你/妳能夠真正地拒絕呢?
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甚至我們會失去思考能力,依循著情緒與氣氛走下去,那我們真的能夠喊「停」嗎?
我也曾在感情裡面,發生過踏進灰色地帶的事情,而這樣的事情讓女友很受傷,使得對方沒有辦法再愛我了。要踩住剎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不踩住剎車,卻可能對你的伴侶、你的感情,進而對你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換作是你/妳,在面臨這些灰色地帶時,能否踩住剎車呢?雖然當你/妳這麼做的時候,你/妳可能會感覺到很快樂,但對你/妳的伴侶來說,卻可能是很大的傷害。又或者,換一個對象,是你/妳更想要的選擇呢?
世界上,有時候不存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方法,當第三者介入一段感情之中時,放棄第三者或放棄原有的伴侶,都會造成另一方的傷痕。
因此,這或許也是一個選擇,但有時候,那樣的選擇是沒有經過太多思考的,就像艾希莉無意中選擇了傷害蓋茲比,而蓋茲比選擇放棄艾希莉、放棄學業,朝向千兒而去。
但請別忘了,即使是「一時沒有想那麼多」所造成的傷害,依然會是一個傷害。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註解:
<1>引自海苔熊《小三心理學:為何我們劈腿、介入卻又糾結?》,原文刊載於泛科學。
<2>參考海苔熊個人部落格「Haitaibear's basket」《走出出軌》一文。
延伸閱讀:
1.Wilson, K., et al., The gray area: exploring attitudes toward infide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ceptions of Dating Infidelity Scale. J Soc Psychol, 2011. 151(1): p. 63-86.
2.Anderson, M., A. Kunkel, and M.R. Dennis, "Let's (Not) Talk About That": Bridging the Past Sexual Experiences Taboo to Build Health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11. 48(4): p. 381-391.
3.Baxter, L.A. and W.W. Wilmot, Taboo Topic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85. 2(3): p. 253-269.
4.蘇巧因, 劈腿者之人格特質,愛情風格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2008.
5.Lydon, J. E., Fitzsimons, G. M., & Naidoo, L. (2003). Devaluation versus enhancement of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A critical test of the commitment calibration paradig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349-360
6.Lydon, J. E., Meana, M., Sepinwall, D., Richards, N., & Mayman, S. (1999). The commitment calibration hypothesis: When do people devalue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152–161.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XaAC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