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北歐自由生活提案:你的幸福,與物質無關

到訪數個北歐國家,訪談不同職業的居民,作者時時問到:「有想要的東西嗎」,但卻很少人答「東西」,反而是家人的健康,或身邊的人開心快樂。

近日鮮有地看「心靈勵志」的書籍,作者筆觸風趣幽默,不呵護讀者的弱小心靈,句句入骨,當中一句,翻譯過來,大概是這樣的:「我們都是在選擇,選擇怎樣去看待事情。因此,對人生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我們都有責任。」


《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

因為這樣,當我看到日本企業董事本田直之的《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時,便由衷地感到十分欣慰。大多書籍文章,叫我們移民、要政府借鏡,絕少是從自身出發。偷換一下概念,「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改變不了外在,也移不了民,也不一定只要自怨自艾。《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是提出了一種可能性,或許我們喜歡的「北歐風格」,也可在香港實行。

你的理想生活,不需要「東西」

若此刻問:「你最想要的是甚麼?」不知你的回答會是甚麼?

比起只是分享生活體驗,《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的筆觸是比較理性的,總是分析。筆者覺得當理想太「理想」,談數據也好。所以,不出十個章節,已有「用物質來感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一章,指出時代不同,房子難以負擔;但時代不同,單單是安穩的生活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推薦閱讀:告別都市人「沒事做」的焦慮!我在瑞士學習享受「安穩」


圖片|來源

作者本田直之一年之中,一半時間在夏威夷居住,寫這本書,並不是只想讚嘆為個歐洲國家的制度,而是想把那「幸福的方法」搬到日本。因此,為了寫這本書,曾到訪數個北歐國家,訪談不同職業的居民,作者時時問到:「有想要的東西嗎」,但卻很少人答「東西」,反而是家人的健康,或身邊的人開心快樂。
其中一個在 NOKIA 工作的芬蘭員工說:

沒有想要的東西。一旦有所求,慾望就會不斷湧現。我只希望家人能健健康康,工作可以更有發展。

筆者反思,雖然這種想法放到香港,也未必可行,只因為不難設想,他們沒有想要的「東西」,或因為已經擁有了。但或許我們也可停下來細想,為何大多數人高不成,低不就,怎麼還是不快樂呢?或許我們一直所追求的「目標」其實是錯了?只因物質不再匱乏,以物質來換幸福的時代已經不同了。就似書中所說到的蓋洛普市場調查機構指出,比起購物的滿足,從「經驗」所得得幸福感要高出兩至三倍。

那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是要以數字為本、還是以「經歷」為本呢?

窮一輩子買「納米樓」,倒不如「雙城生活」!

從前在美國留學,雖然只是短短半年,但也感受良多。當中最深刻的莫如「空間」的差別,特別在我在弗羅里達,時時與家人戲言:「在香港我們窮半輩子追的,在這兒輕言易舉。不如舉家移民,我學造雞蛋仔。」

最後,發完「美國夢」又回來香港追數字,或被數字追趕。置業這話題,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個死胡同,總有「先死後已」的感慨。而本田直之卻提出有趣的「雙城生活」。作者提出,人不要失去懷疑,特別是社會現況及制度。如「為何一定要在固定時間上班呢」、「為何主管沒有離開,我就不能走呢」等的「常識」。放在「房子」的概念上,也是一樣:「為何房子只要一間,而且要在大城市,並要在這大城市工作?」

她提出「雙城生活」,即平日生活在市中心的小公寓,周末則住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如野外、海邊等等。比起買心目中的「dream house」,也可以試着租兩所提供不同需要的房子。雖然,「雙城生活」也有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但這也是一個非常新穎的想法,未來的理想生活,不止一個模樣。(推薦閱讀:一邊工作一邊抵達理想,可能嗎?七步驟創造理想生活

新的幸福感

《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Less is More)》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概念,在下篇文章可再詳談。這兒卻想以作者新訂立的「幸福感指標」作結,你又會否「身在福中不知福」?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北歐生活】靠物質幸福時代已結束 只追趕工作你生活缺了什麼?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URP1sJ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