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 CFO 時間,參與 Media Tech 2018 媒體科技大會,女人迷始終相信,以性別為核心,科技為半徑,運用普普藝術讓更多人認識性別,進而產生改變。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來到這裡與各位分享吾思傳媒七年來的經營理念、經驗以及科技運用方法,同時感謝段董事長提供這個機會,讓我們站在這個舞台上,並且是兩天論壇活動的最後一場,希望接下來我的分享可以為各位帶來新鮮的數位媒體思考角度!
在開始之前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個小故事:昨天有一位講者告訴我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天當他去運動中心運動時,當下身邊一起運動的同伴們問她是做什麼行業的,她說「我是做數位媒體的」。當下在場的其他人並未馬上理解,於是他試圖解釋什麼是數位媒體,解釋到一半時,突然有位 20 多歲的年輕女生說:「數位媒體,是像女人迷那樣子嗎?」
很謝謝她與我分享這個故事,而今天我也將與各位分享吾思傳媒——女人迷七年來是怎麼做到,這樣的在身邊就能感受到的「可見的影響力」。
就在 2011 年女人迷網站正式上線,我們是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女性」與「性別」為共同焦點的新創公司,直到今天仍是。當時我們不論是對周遭親友或是外出參加產業活動時,大家聽到我們想要專門討論「女性」、「性別」及「女力」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眼光與語氣都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說現在所有的女生都可以投票、所有的女生都可以上班,女生經濟超獨立的,為什麼需要我們來做這件事?連我自己的媽媽都非常的不看好,當時她不理解為什麼我們要放棄看似很好的工作,認為我們撐不久。But hey, 我們七年了,在這七年中我們除了謹記創業初衷外,更展現了對議題的影響力,以及對社群的影響力還有對社會的影響力。(推薦閱讀:【直擊】高度與溫度的女子時代!蔡英文:「女力,是為了讓個體自由」)
women are many, and you are the only.
我想用一句話讓在座各位了解我們的創辦初衷:women are many and you are the only. 每個人有很多種面向,而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七年前我們發現這個社會對於性別存在著許多的框架,因為這些框架而限制了人們的潛力與發展,舉例來說,你是否也聽過甚至這樣說過:女生唸理科?那個性一定很陽剛吧!或是男生唸文科等於一定很陰柔或是文科的男生運動神經很差等等,這種人們常掛在嘴邊當成笑語甚至當成常識的語言,都是所謂的「性別框架」。我們希望透過創辦吾思傳媒來提倡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有很多種面貌,而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當我們能思考女力的時候,我們也在練習「性別」(gender) 的思考角度,進而帶動社會也用這樣的思考角度,去看見「多元」(diversity) 的可能 和「包容」(inclusion) 多元的存在。這樣同時包含「性別」「多元」「包容」意識的理念不論在內容出產,或是活動企劃等,成為我們的核心主軸,七年來不變。
許多人都對我們說過,覺得吾思傳媒在做的是一個不一樣的媒體。我們的確不一樣,因為我們在做的是「媒體社群」。我們認為「媒體」與「社群」從來都不該是分開的,這兩者是彼此影響的。
我們以人(也就是社群)的特質與需求為核心,提供讀者想要並且潛在需要的內容,因而吸引到一圈又一圈的社群在這裡聚集,同時也因為社群的聚集,讓我們得以記錄、分析社群蹤跡與輪廓,進而提供讀者會閱讀與擴散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精準內容推廣。這樣的社群可以成為媒體與品牌最自然的推廣者,進而為媒體與品牌創造更多的營收與流量。(推薦閱讀:寶博士與女人迷夜談:今天我們談 NASA 奇點大學,也談女人迷的起點)
在對讀者推廣線上與線下內容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社群的足跡與輪廓。在資料分析上我們著重兩個方向並行:「量化的數據分析」搭配「質化內容分析」。
因為是如此清楚肯定、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核心理念,以及以「人」為核心,讓我們從 2011 年正式上線後,已累積來自世界各地超過六千五百萬的不重複使用者造訪過女人迷網站,是將近三倍的台灣人口。當中有 85% 來自台灣本地,而有 15% 的流量來自海外、遍佈世界各地,這些使用者不只是華人,根據我們進一步追蹤了解,還有懂華語的與我們一樣重視性別議題的海外人士。迄今我們合作過的企業包含 Google、Facebook、Tesla、微軟和 IBM⋯⋯等,這些都是我們一開始不敢想像的全球頂尖企業。
接著我想和各位分享我們最開始時的兩個相信,第一個是相信「內容有被留存的價值」,不分形式。
數位媒體興起後直到現在仍有個迷思:數位內容因為產出的時間較實體內容短,所以不夠紮實或是不夠用心等等。但對我們來說,我們想產生的不論是文字、圖片、影音內容,不論形式不論渠道,都具有被留存的價值。
圖片來源|Instagram
如果你打開手機中的 instagram 並且搜尋 #womany 可以看到許多來自女人迷讀者的貼文,這些貼文中最常出現的內容有三種。第一種是讀者用手機截圖或是拍攝螢幕畫面,將閱讀我們的內容時最喜歡的段落拍照後上傳分享給周遭的人;第二種是讀者將喜歡的一句話,以手寫的方式寫下後並拍照上傳分享;第三種則是上傳自己或是景物的照片,然後照片的描述是他喜歡的、帶給他力量的一段來自女人迷的內容。當內容的可被留存性高時,社群就會自然而然衍伸出不同的分享形式、成為品牌形象的宣揚者。
第二個相信是我們相信「人與人的互動」。在女人迷創立的初期,我們便決定要做一個跟讀者一起跨出螢幕的數位服務。這個互動不限於線下實體活動,透過線上的管道也能做到真實的互動。而這樣做之後我們發現,讀者與我們的互動也會變得很真實。讀者會主動和我們分享他因為女人迷而找到勇氣的故事,會主動和我們分享因為女人迷而從低潮中走出來的故事,還會帶著他們身邊還不認識女人迷的朋友來到我們的線下活動,一起成為女人迷的粉絲。
而這樣的真實同樣也發生在讀者很願意分享他們對女人迷的建言給我們,每當我們 facebook 上的貼文有錯字時,第一時間和我們反應的會是讀者,或是當網站上出現不適當的聯播網廣告時,第一時間反應給我們的也是讀者。因為這樣的「真實互動」,讓我們可以時常的從社群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進而提供更精確的內容與服務。
我們從一開始便使用「生活化」和「普普藝術」的方式與大眾溝通,去推動看似艱深的性別觀念,或是一開始沒有人在談的女力議題,這是七年前的頭一遭,事實上,七年後的現在台灣依然只有我們這樣做,而我想吾思傳媒也藉由日漸壯大的品牌影響力證明了這樣的做法的確是有效的。
透過生活化的方式推動核心議題的方法,來自於透過軟性內容撰寫、帶入核心議題,透過簡單易懂又吸睛的圖輯、影音吸引讀者閱聽,更要藉由對內容與關鍵字趨勢的洞察發想與推廣新鮮議題給讀者。我想畫面上的這幾個關鍵字在座的各位都耳熟能詳,不論是透過由我們發起的內容與活動看到,還是透過其他媒體、品牌因為發現這些關鍵字已被推廣成顯學後的內容與行動。
這些議題的發展歷程都是以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為主軸,搭配對社群反應與社會發展的變化而逐步衍生的。最開始我們從「愛自己」開始,希望建立當時社會還缺少的「意識」,接著推廣可以愛自己的做法,像是「Me Time 擁有自己的時間」,以及 525 我愛我節,一個從台灣出發推廣到全球華人的節日等。
這裏也想跟各位分享一個不算是秘密的故事,今年初有個電視劇上映叫《姐的時代》,劇組裡有人告訴我們當時他們就是打開女人迷的「姐的狂語錄」專欄後一篇一篇的參考,然後把劇本寫出來的。另外在今年的 5/25 那天,App Store Today 推出這個當日特輯,當議題被外部單位多方響應甚至造成社會趨勢時,又再次體現了媒體可以產生的可見的影響力。
引發社群動能:從廣到深
我們同時也透過線下活動的舉辦來引發社群動能、證明我們的社群動能有多強烈。在活動的安排上,我們同樣是有意識的、循序漸進的與分眾的,希望從廣到深去接觸到不同的族群、與不同族群建立關係。例如每年的「525 我愛我節」從 2014 開始至今,透過期間較長以及包含議題廣的方式,是我們面向「廣」的群眾的 IP 活動。
現在每年 11 月會舉辦的「女性影響力論壇」是衍伸自我們 2014 開始推廣的女力時代,2015 年我們透過與兩位女性總統候選人的論壇合作讓社會知道「女力時代」,而在女力時代已經成為一個顯學的現在,我們從 2017 透過「女性影響力論壇」讓世界看見各個不同的女性影響力的展現。以及我們每月都會舉辦「迷粉同學會」,與我們的鐵粉進行一月一次的定期聚會。(推薦閱讀:【直擊】我相信我很重要!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影響力,是為了比你更巨大的信念努力)
透過趨勢議題的推廣以及由廣到深的實體活動,我們希望與社群建立長久與深遠的關係。
圍繞社群的服務
現在是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也是個裝置多元化的時代,當每個人可以獲取資訊的管道愈來愈多,又同時會受到社群平台的同溫層影響之下,我們該如何讓社群透過我們獲得想要和需要的資訊?我們藉由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讓社群不論在哪裡都可以接觸到我們。
技術發展進程
創業初期我們還沒有網站時的 2011 年便先透過 facebook 粉專推廣我們的品牌與內容;因為看見多裝置的應用趨勢,我們便早在 2013 做了 RWD 以及瀑布流形式的內容呈現;接著我們發展可以提供讀者「深度閱讀的體驗優化」的 APP,因此形式並非將整個網站變成 APP,2015 推出的女人迷讀吧透過每天由編輯推薦七篇文章,為讀者帶來一天所需的深度閱讀養分,同時在 2015 年獲得 Google Play 精選最佳台灣應用。
2017 時我們看到趨勢的改變,將女人迷讀吧改版成女人迷日報,我們加入客製化推薦的演算法,藉由讀者過去的閱讀行為提供讀者真正想看的內容,更在 2017 獲得 Google Play 年度最具潛力應用程式,以及 App Store「向女性開發者致敬」推薦應用。
今年初開始由 Google 強力推廣的 AMP 加速行動網頁技術我們也早在 2016 便開始套用。去年我們推出自有品牌電商平台,讓我們與社群的接觸渠道從數位內容、線下活動再延伸到生活產品上。
今年我們則是著重在優化自有的資料分析系統,使用者足跡的追蹤記錄與分析,找到更精準的推廣方法。
與社群活在一起:以人為核心
不論是媒體還是品牌都有感的痛點是:該如何知道讀者對自己的內容是有感的?如何讓讀者記得自己?
「與讀者生活在一起」就是我們的方法,藉由不同渠道與社群「建立關係」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不同的渠道不只是在 facebook 建立品牌專頁或是到 Line 上開設官方帳號,而是針對有不同使用習慣的對象、在公開與非公開的渠道上與他們互動。以我們自己為例,在 facebook 上不只經營粉專,也建立不同主題的公開與非公開社團,像是在 IG 上也因應面向族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推播玩法。
我們更透過自有平台即時紀錄、整合多方資料庫來源,追蹤與分析每一個行為,希望更理解「使用者的時空歷程」,進而做到在對的渠道向對的人推廣對的內容這個目標。
我們認為未來的媒體是透過擁有深度關係、長遠關係的社群,進而透過社群去產生更多的流量以及營收。以流量為主但這些流量沒有後續效應的媒體將漸漸式微,如何讓社群成為主動為媒體、為品牌擴散的夥伴,才是長久之道。
一開始我以故事開場最後也想用一個故事為今日分享總結。
在今年六月初,我們的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張瑋軒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參與 IVLP (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 美國領袖人才參訪計畫,這張圖片是瑋軒在美國國務院官方粉絲團的直播影片畫面。過往受邀參加此計畫的多為國家級領袖,這是台灣第一次有媒體因為「性別議題」受邀,更是台灣第一位因為性別議題而受邀的個人。我們認為未來的媒體肩負著一個很重要的使命是:突破外交困境,帶著台灣的名字走出去。要做到跨多國語言的媒體不簡單,但要做到因為產生了影響力,而讓台灣在海外地區被看見,非常困難,但我們堅持初衷並持續的做,做到了。(推薦閱讀:致用戶書 02:嘿,跟我們一起走,好嗎?)
我們相信一個人走得快、而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我們想邀請你一起,讓台灣走向世界。謝謝。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K8BJC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