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書摘,作者寫下他人生經驗裡最重要的 30 堂生命課題,讓世人明白,成長與貢獻,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文|約書亞.菲爾茲.密爾本
上個月我剛步入三十歲。走向三十大關的這段旅程中,我學到了不少事。
以下是過去三十年來我所學到最重要的三十堂生命課。
一、一定要愛
「愛過後失去總比從沒愛過好。」你知道這句老話,對吧?我知道這種話表面上聽起來老調又乏味,所以我們常棄如敝屣,不把它當一回事。但這句話是不爭的事實。或許這個事實太偉大,偉大到只能用一些老掉牙的說法來討論。但我們一定要愛,即使愛會讓我們傷心。除非我們付出愛,否則生命只是匆匆消逝。(推薦閱讀:愛情的偉大:即使害怕仍硬著頭皮去愛)
二、只有愛還不夠
雖然我們一定要愛,但光靠愛還不夠。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讓別人看到我們的在乎,看到我們愛他們。
三、商店裡買不到快樂
快樂是買不到的。見鬼了,這句話連說出口都太過陳腔濫調,但我們仍在商店走道、貨架、網購頁面上尋找更多東西,想要填補那份空虛。但我們無法用物品來填補空虛,這不是解決之道,不管我們有多努力,不管我們買了多少東西,都沒辦法,因為物品無法讓我們快樂。物品最多只能暫時安撫我們。在最糟的情況下,物品還會摧毀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空虛、沮喪,甚至更孤單,在物質的汪洋中孤零零的──人有時在擠得滿滿的房間中反而最常感到孤單。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死去的一天,就算在自己的墳墓裡堆滿寶藏,也無法讓我們逃脫此一命運。
圖片|來源
四、成功僅是觀點問題
從前我覺得自己很成功,因為我有年薪六位數美元的工作,親友都以我為榮。我以為房間很多的房子會讓我看起來更成功,就跟豪華房車、量身訂做的西裝、名錶、大螢幕電視,以及所有物質世界的陷阱一樣。但在我擁有這些全部之後,卻萬分確定自己一點都不成功,反而覺得沮喪。所以我做了什麼?我買了更多東西。還是無效之後,我想通了自己必須過別種日子,我不能再活在謊言裡,我要開始活出自己的夢想。
五、把改變列為必做事項
我知道自己想改變生活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知道自己很不快樂、不滿足、不充實。我知道自己不自由,沒有真正的自由。問題在於,我理智上知道這件事,但情感上卻不認同。我沒有真心覺得必須做出改變。我知道這些事情應該有所改變,但沒把改變當作必須做的事,所以改變當然沒有發生。不過,一旦你在情感的層次上理解了這些事,就能把「應該」變成「必須」。我相信這是關鍵,是讓你找到行動力、不得不採取行動的要素。因此,除非某件事變成你必須做的事,除非你感覺迫切、不得不採取行動,否則你下的決定都不算是真正的決定。把「應該做的事」變成「必須做的事」,才算做出了真正的決定。
六、成長與貢獻是生命的意義
我說過,付出才是生活的真義。我相信,想過有意義的生活,最好的方式很簡單:持續自我成長並以有意義的方式對他人付出。成長與貢獻,僅此而已。這就是我生命的意義。
七、健康遠比我們多數人以為的重要
沒有健康,一切是空談。我花了超過一年半的時間減去七十磅的體重──七十磅噁心的肥油──但那已經是七年前的事了,我一直沒有復胖。我絕不重蹈覆轍。我現在已經三十歲,而且是這輩子最健康的時候。以後也只會更好。
八、具紀念價值的物品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重要
我的母親在二○○九年過世,當時是我生命中非常難熬的一段日子,但那段時間讓我體認到,我們賦予物品許多不必要的意義。我認清了,沒有她的物品,我仍可保有她的記憶。我不需要母親的東西來讓我記得她。到處都有她的蹤影。我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甚至我的笑容裡,都有她的蹤影。她還在我身邊,她絕非她物品的一部分。
九、工作並非使命
至少我的工作並非我的人生使命,雖然我曾有好長一段時間這麼以為。我過去賦予工作太多意義、工作時間也太長,導致我其他部分的生活受到拖累。後來我發現那不是我的人生使命,所以我做出重大改變。
十、找到熱情所在很重要
我的熱情是寫作。或許你已知道自己的熱情為何,又或許你毫無頭緒。幫你自己一個忙,去找到熱情的所在。這份熱情將為你改寫一切。(推薦閱讀:人生不只一次 Gap year!Stefan Sagmeister :比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
十一、人際關係很重要
不是所有人際關係都那麼重要,但有些人際關係真的、真的非常重要。有一些人際關係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對我們多數人而言,真正重要的人際關係其實屈指可數,可能再多也不超過二十個)。我發現極簡主義能協助我專注在這些關係上,並讓我跟他人建立起更深厚的連結。
十二、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喜歡我
我們都希望被愛,這是哺乳動物的本能,但你無法同等看待每段關係,因此也不能期待每個人都一樣愛你。人生本來就不是這樣運作的。朱利安.史密斯在他的文章〈什麼都不鳥的完全指南〉(The Complete Guide to Not Giving a Fuck)中清楚地表達了這個觀點:「別人不喜歡你的時候,不會怎麼樣。不會是世界末日。你不會感到別人沿著你的頸子往下吹氣。事實上,你不理他們,照樣過日子,會更好。」
十三、地位只是虛名
跟成功一樣,我們的文化似乎非常強調以物質財富做為真正的財富指標,但我卻認識太多「有地位」或「有錢」的人──見鬼了,我去過他們的一些晚宴──其實過得很慘,一點也不富裕。他們表面上有錢,卻內心破產、感情枯竭,荷包以外的地方全都空空如也。或許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的說法最一針見血:「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你錢包裡的東西不能代表你。你穿的衣服他媽的不能代表你。」
十四、嫉妒和羨慕是徒勞無益的情緒
這件事對我可能比對你簡單。我從來都不是愛嫉妒的那種人。老實說,這點曾在過去對我的人際關係造成傷害,因為我未向對方清楚表達過我並不善妒。很奇怪,有些人就是期待我們嫉妒,覺得那表示我們在乎。我則選擇以信任的方式來表達我在乎某人。坦白告訴別人你不會嫉妒吧,因為你愛他們、信任他們。這會讓事情變得簡單一些。
十五、人人都有崇拜對象
我最喜愛的小說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說的對:「在成人的日常艱苦處境中,無神論並不存在,也沒有所謂的不崇拜。每個人都會去崇拜些什麼。我們唯一的選擇只是崇拜的對象。」許多人都選擇崇拜物質。就是這點帶我走向極簡主義。
十六、我不是宇宙的中心
我們很難用非我的角度去思考這個世界。我們總擔心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我今天有怎樣的行程表?如果我在下一波裁員時丟了飯碗,該怎麼辦?為什麼我戒不了菸?為什麼我會過胖?為什麼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我們總是會敏銳的意識到跟自身生活相關的所有一切。但「我」不是宇宙的中心。認知到這件事很重要。
十七、覺知能力是最寶貴的自由
這是極簡主義吸引了這麼多人的另一個原因。極簡主義能清除阻礙,讓我們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極簡主義是讓我們擺脫不必要的多餘事物,追求有意義生活的工具,這工具能把堆滿無盡裝飾、看似複雜費解的世界,變得更單純、更容易、更真實。想持續保持腦筋清明、注意力集中、對周遭有覺知力,是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再回到被周遭累人的陷阱和阻礙所包圍的那種失神狀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麼做很重要,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十八、待在山上
我用「待在山上」來表示「活在當下」。
十九、我們感到害怕,往往是沒有道理的
問問自己:「我在怕什麼?」我們常為一些對生活沒有真正影響的事感到害怕。(或為了無法掌控的事感到害怕,所以我們的擔心是沒有道理的。)
圖片|來源
二十、改變沒什麼大不了的,改變就是成長
我們都希望有不同的結果,但大多數人卻不想在生活中做出任何改變。改變等於不確定,不確定等於不舒適,而不舒適可就不太好玩了。但一旦我們學會了享受改變的過程後──當我們選擇把不確定視為一種「多樣性」,而非「不確定」時──就能獲得改變帶來的成果。這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種成長方式。
二十一、假裝完美不會讓我們真的變得完美
我曾說過,我並不完美,也永遠不可能完美。我會犯錯,有時會做出很糟糕的決定,有時也會失敗。我會跌倒摔跤。我是凡人──有好的和壞的一面、有各種小細節、有黑暗面也有光明面──跟你一樣,而你很美好。
二十二、過去不等於未來
話說出口了,就收不回來。你無法改變過去,所以專注於現在很重要。如果過去等同於未來,那麼開車時擋風玻璃對你就沒啥用處了,因為你只要眼睛緊盯著後照鏡就好。可是這樣開車──只看背後發生的事──是撞車的不二法門。
二十三、痛苦可能有益,但受苦沒有一丁點用處
痛苦可以讓我們知道哪裡不對勁,可做為我們需要改變現狀的指標。但受苦是一種選擇──我們有時會做出這種選擇──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受苦,從痛苦中學到教訓,然後繼續過日子。
二十四、懷疑要人命
那個阻止你去做想做的一切事情的人,是你自己;阻止你獲得全然自由的人是你自己,阻止你得到健康、快樂、熱情、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還是你自己。懷疑自己是一切的殺手。
二十五、等一等,沒關係
部落客里歐.巴博達總是提醒讀者要緩一緩,不必急。有時候稍微等一等沒什麼關係。沒必要的時候,何必趕呢?為何不享受一下這個旅程?舉例來說,最近我走在代頓市、波特蘭、奧克蘭或其他地方的街道,看到行人號誌閃爍起來,警告人們趕快穿越這該死的馬路時,我再也不急著衝過去了。我反而停下來等待,等到要我停止向前的行人號誌亮起,紅綠燈從綠色變成黃色,再變成紅色。我就這麼等著。我環視四周、呼吸吐納、思考,然後等待。等一等真的沒關係。(推薦閱讀:學著一個人過活!把時間留白的獨處美學)
二十六、誠實至為重要
誠實最基本的定義就是說實話,不說謊。誠實的重要不在話下,不誠實會傷害人,但⋯⋯。
二十七、坦率公開跟誠實一樣重要
坦率公開比誠實要複雜一些。坦率公開不只涉及誠實,還包含勾勒出正確的輪廓、直來直往、不誤導他人、顯露自己真實的一面。坦率公開遠比誠實主觀,而且在這樣對待別人之前,你必須做到對自己誠實。這不代表你必須公開自己的全部生活。有些事情很私密,不公開也不要緊。
二十八、讓別人變得更好,是讓他們接受你建言的唯一方式
我們最近剛寫了一篇文章,主題就是讓別人變得更好。那是我長久以來的生活信念。我管理團隊時,經常問他們這類問題:「你這週可以怎樣變得更好?」我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並且跟團隊分享我自己當週如何變得更好。這是讓他們接受我建言的方式。
二十九、廣告炒作是毒瘤
我跟里歐.巴博達在舊金山共進午餐時,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對廣告炒作過敏。」這句話觸動了我的神經,讓我特別有共鳴。我們常受到廣告炒作的誘惑(「買愈多,省愈多」、「三日特賣」),然後在數量有限或騙人的急迫性誘拐下,做出輕率的購買決定。但我們可以自我訓練,不只是抵抗這種廣告炒作手法,更要對其產生極度厭惡的反應,藉由引發令自己厭惡的感覺,來避免受到任何廣告炒作宣傳手法的影響。這點又回到前面提到的覺知力,那是最寶貴的一種自由。
三十、我還在試著搞懂這一切
我無意宣揚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做為你該如何過日子的生命準則或絕對正確的生命教條。對我有用的,不見得對你也有用(老天呀,有時候甚至對我也沒用)。我只希望其中某些部分仍對你有所幫助。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uj2e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