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容易對什麼事感到害怕?嘿!不要覺得自己是個膽小的人,其實,恐懼也是幫助社會進步的重要情緒之一唷!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最近的社會事件大家都很不好受。讀新聞的我,在那一刻也忍不住哭了出來,有時候我們自以為了解人性,然而扛不住「地獄空蕩盪,惡魔在人間」。道德、法律、社會規則都是人為設定的,但也總會有人不斷去挑戰底線。
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驚嘆「為什麼會有人做這樣的事情」時,我都會想到「敬畏」這個詞。缺少敬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說,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沒有敬畏,Ta 就已經不再是人。
而敬畏在人心中的發生,是基於一種(你可能意想不到的)情緒:恐懼。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圖|unsplash
沒有恐懼感的人,是最可怕的
「恐懼」通常被我們認為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感受。我們都有自己害怕的事,小到一隻昆蟲,大到生老病死。但你可能不知道,在眾多的情緒中,其實只有一小部分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恐懼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維基百科中的定義,恐懼是人在面對現實中、或想像中的危險時,產生的一種緊張的情緒反應。恐懼對於人的「存在」來說,是一種重要而正面的情緒。可以說,沒有恐懼,就不會有人的存在。
恐懼可以分為生理性的以及社會性的兩種。
研究發現,一些特定的恐懼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比如黑暗,高度,昆蟲。這是一種進化的本能。儘管有些東西在現代社會已經並不危險了,遠古人類的本能還留在我們體內。恐懼就像是一盞提示危險的紅燈,讓我們保持警惕,提高腎上腺素的分泌,整個人體隨之會進入一個「戰「或」逃「的狀態中。不過理性會讓這種情緒迅速平息。它們不會給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帶來太大的限制。(推薦你看:寫下你的恐懼清單!承認恐懼讓你更加成長)
如果說生理性的恐懼是為了幫我們更好地活下去,社會性的恐懼就是使得人區分於動物,使人獲得人性的重要機制。
除了自然界的危險,遠古時期,會威脅人類生存的直接因素,就是是否能夠獲得群體的接納。個體的人是很虛弱的,人類通過群居、共同生產和分配資源,才得以存活。因此,如果被所處群體排斥或流放,一個人也就等於被判處了死刑。
社會性恐懼的一切根源,就起源於此。我們害怕沒有遵守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慣例,比如到了一定年齡仍不婚育,也害怕過於特立獨行。和社會性恐懼密不可分的一個概念,就是「道德」。
道德是什麼?伏爾泰說,「道德只不過是戴著望遠鏡而看得更遠的利己主義。」
道德是人類社會,為了群體的最大利益,而形成的對每一個個體的約束。人們發現通過這樣的約定和妥協,族群的存活和發展才會獲得最大的保障。
因此,人們也會恐懼突破道德,因為這有可能會成為他們被自己的族群拋棄的原因。
生理性和社會性的恐懼約束了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對那種可能危害自身的「力量」(可能是自然界,也可能是社會性的)產生一種敬畏感。古人敬奉天神、海神,以求逃避自然災害,就是恐懼昇華為敬畏感的例證。
而當一些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可能是失去了對生存的渴望,也可能是因為享有社會中的「特權」而可能逃避懲罰)失去了恐懼感,ta 就是一個對自己、對他人來說,都最為危險的存在了。(同場加映:【我們這一代】勇敢是駕馭恐懼,而不是沒有恐懼)
圖|unsplash
社會性的恐懼也不總是有積極的作用
有時,社會性的恐懼,卻會對我們造成負面的影響——當它過度限制了人的行為的時候。這是因為當人們正確理解了社會普適的規則,恐懼對我們行為的限制就會是適度的。但當人們在不健康的環境里長大,可能因為環境的扭曲,就歪曲理解了這個社會的規則了。
常見的歪曲了的社會性恐懼有:在父母關係不睦的家庭中長大,從小見證了父母在這段婚姻中是如何痛苦的人,在長大了之後恐懼婚姻;小時候在學校被同齡人排擠、孤立,或是欺凌的人,產生了對各種各樣的社交情境的恐懼;曾經在戀愛中受到了沉重的傷害,從此開始恐懼進入任何的親密關係……等等。它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們會因為這種恐懼,做出自以為合適的行動,比如過度逃避社交。但我們無法完全逃離自己所恐懼的社會關係。並且,即使暫時地迴避建立關係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我們也迴避不了作為人類對鏈接感天生的渴望。(推薦你看:寫給有承諾恐懼症的現代人:擁有,不是失去的開始!)
有心理學家提出,恐懼可以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恐懼有以下兩個特點:
1. 非理性恐懼自知沒有必要,卻無法控制
與想像中不同的是,大多數懷有非理性恐懼的人對自己這種「不理性」是有一定認知的,但他們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比如,明知道自己其實不會從高樓上摔下去,卻依然不敢去任何有一定高度的地方;或是雖然願意了解並接受美好的親密關係的存在,甚至能給別人的關係提供一些建議,卻無法控制自己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的恐懼。
2. 非理性恐懼令人痛苦,人們希望它們能夠得到解決
理性的恐懼通常是在面對,或是知道自己即將面對恐懼源時才會產生的,人們不會感到「我不該這麼害怕」。非理性的恐懼是,你知道它本身就影響了你的幸福感,你希望自己能夠降低這種恐懼。
你可以用這兩個標準,判斷一下,如果你的恐懼已經是非理性的,它就不再對你起到積極的作用。
除了幫助生存,恐懼還有更具體的積極作用
在現代生活中,社會性恐懼為我們提供了更獨特的意義:
1. 恐懼幫你更好地準備,規避可能的風險,達成自己的目的
前面提到,社會性恐懼具有一定的設限性——恐懼會限制我們的行為和選擇。但,如果恐懼是相對理性的,並且你所恐懼的是不得不去完成的事,那麼適當的恐懼反而會比完全的放鬆狀態更有利。
當人們處於恐懼的狀態時,會更多地去考慮如果事情搞砸了怎麼辦,能否努力讓事態朝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他們也會因為恐懼和擔憂而做好最壞的打算,並為此做好最充分和細緻的準備,以避免那個情況發生,緩解自己的恐懼和焦慮。
2. 在人際關係中,恐懼讓你們更加珍惜彼此,讓關係能夠保鮮
不管是在和朋友,還是和伴侶的關係中,始終保持一定程度的、對可能失去對方的恐懼和危機感,其實都是一件好的事情。
這裡的恐懼並不是鼓勵大家在關係中患得患失,疑神疑鬼,或者因為恐懼去胡亂嫉妒,或是試圖控制對方,破壞兩人的關係。
這種恐懼指的是不把對方對自己的愛和你們的關係當作一件理所應當、自然而然的事,而是將對可能失去對方的恐懼轉化為更加用心經營的動力。以及因為為想像中沒有對方的生活而感到恐懼,從而更加珍惜對方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3. 對於自我而言,覺察自己恐懼的本質,也是一個提高自我認知的過程
很多時候,一個人真正恐懼的東西並不能輕易被看出來,我們需要透過現象去看 Ta 恐懼的背後到底是什麼。而那個隱藏在事件表面之下的本質,可能是我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對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東西。
比如,一個人非常害怕被人熱烈的追求,其實卻是害怕自己一旦接受「有人喜歡自己「這件事,可能會遭遇對方的變心,反而受到更大的傷害。
人們恐懼被人喜愛,其實是害怕被人拋棄。當然,如果他們能意識到,往往就是這種恐懼反過來傷害了喜愛他們的人,從而才導致了對方的退卻,可能他們就能有所改變。
至少可以明確告訴對方自己真正恐懼的東西,其實也是給了對方繼續堅持的動機。
通過像這樣去認真反思和覺察自己懼怕的實質——我最怕失去的是什麼,我最在意的是什麼,給予了我們豐富和完善對自我的認識的時機。(推薦閱讀:面對、戰勝、擺脫「恐懼」,你才是掌控自己生命的人)
圖|unsplash
如何面對恐懼?
首先你需要尊重你的恐懼。恐懼是一種為你自己樹立框架的本能。曾經有個老師跟我說,你覺得家長如果想給孩子自由,首先應該給他們什麼?
我問,是力量嗎?她說,是限制。
家長用紀律告訴孩子,哪些事是你不可以做的,就像柵欄,為孩子圈出一塊可以隨心所欲、安全的區域。
自由首先是通過「知道邊界在哪裡」來獲得的。
如果不了解邊界在哪,就不會有真正的「無畏」感。因為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不可能不存在令人恐懼的事物。完全徹底的無畏是不可能的,也如前文所說,是危險的,離毀滅不遠的。無畏首先需要恐懼造就的邊界,我們通過明確地知道不能做什麼,才得以敢於嘗試其餘的任何事。
其次,你需要辨別自己的恐懼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如果你明知沒有必要,或者已經感受到這種恐懼對你的生活是有破壞性的,你就需要處理這非理性的恐懼了。此時你卻不能再聽從它,因為它會過度放大危險的感受,從而把你束縛在孤獨中。你要直面它,要走近它,要刻意去挑戰它。你只有刻意勉強自己,做出了最讓自己害怕的事,而結果沒有預料中的那麼壞,才能漸漸調節好這種非理性恐懼。害怕親密關係的人,最該做的就是盡一切努力接受被愛且好好愛人。(同場加映:我從德國捎來一封信:自由給我更大挑戰)
最後,你可以嘗試盡可能多的,用敬畏感,替代社會性恐懼。這兩者的區別是,當你還在摸索社會的規則,你可能更多感到恐懼。而當你經歷了足夠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你對道德和社會的看法,就成了你行為的準則,你好惡的依據。
此時,你很少再感到心慌氣短、想拔腿而逃等不適的感受,大多數時候都可以氣定神閒,平和的同時有一種內心的嚴肅感。你知道有些價值觀你永遠不會認同,有些東西你誓死都要捍衛。此時,你已經是一個有框架的人。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v1O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