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如果我想做的事情我媽不同意,她就會說自己有多辛苦,讓我覺得自己若不照著她的話做,就是很自私。」孩子與父母親之間的情感矛盾,心理師分享提升親子「自我覺察」的方法,讓愛不再是單向抒發。
文|Yvonne 蔡宜芳心理師
八年級的小元這學期常常沒有到校,每次導師打電話到家裡,媽媽都說小元肚子痛、頭痛、腳痛或感冒,媽媽帶小元去看醫生,有時候是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有時候找不到明確的原因,醫生曾經建議小元轉診去看精神科,但媽媽當場和醫生翻臉。久而久之,小元漸漸的越來越少到校。媽媽說小元從小就體弱多病,是個可憐的孩子,但奇怪的是,小元只要在家,好像一點問題都沒有。
家訪時,發現爸媽的說辭很不一樣,爸爸說媽媽個性多疑,而且太保護孩子了!為了小元身體不好,媽媽辭掉工作照顧小元根本是多此一舉,爸爸認為小元就像一般人偶爾有點小病痛而已,媽媽很多時候都借題發揮,爸爸覺得媽媽不應該幫小元找藉口,讓他不去上學。但是小元和媽媽感情很好,所以爸爸也無法強制帶小元去上學。
媽媽則是聲淚俱下的説,先生外遇,常常晚歸或不回家,在外面還欠了一屁股債,為了先生她兼了兩份差,還向娘家借錢還債。她為了給孩子完整的家而沒有離婚,為了小元體弱多病她只好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小元,還常常帶著小元到廟裡求神拜佛。媽媽覺得小元在家都很正常,只要一想到上學就會開始身體不舒服,如果真的勉強小元去上學就會生病,在家也沒有什麼不好。在家訪時,小元幾乎都不說話,問小元最近好嗎,身體如何,都是媽媽代答。
在持續的家訪半年多以後,小元開始一週會到校一兩天,但在諮商室裡面,小元的話都很簡短,我和小元之間,彷彿隔了一道牆。
圖片|來源
有一次,小元終於多說了一些自己的事情。
「自從我爸外遇不回家後,我媽晚上就跑來我房間和我一起睡,她說爸爸外遇不要她了,一邊說一邊哭,我也很氣我爸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媽,我覺得她很孤單,有一次我重感冒沒有去上學,她忙著煮飯給我吃,整個人看起來有活力多了,我覺得我媽很可憐,當我看她又不好的時候,所以我就會說我身體不舒服想請假,想讓她心情好一點。」
原來,小元是因為媽媽才不來上學的。(延伸閱讀:每個家,都藏著眼淚:村上春樹第一次談家族史)
在家族治療的觀點來看,因為父親對母親的背叛及缺席,小元承接了父親的應該扮演的角色,成為母親的「情緒配偶」,變成了母親的「小老公」,提供母親需要的支持和情感慰藉。[1] [2]
小元本來就是個心思細膩又敏感的孩子,對爸爸的氣憤加上對媽媽的心疼,讓小元不知不覺的扛下了承擔了母親情緒的責任,義不容辭的分擔母親的辛苦,但又常常吃力不討好,小元常常感到自責、愧疚與無能為力。
「有時候如果我想做的事情我媽不同意,她就會說自己有多辛苦,讓我覺得自己若不照著她的話做,就是很自私。」
圖片|來源
「情緒勒索」,也是經常出現的戲碼。[3]
「我辛辛苦苦一個人養你這麼大,你爸有照顧過你嗎?你不聽我的話,不然你就去找你爸好了!」
只要不合乎媽媽的期待,媽媽就會哭著說自己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到頭來得到得是什麼,或是懷疑是不是連小元都要拋棄她。
小元發現,自己被媽媽控制了,因為心疼媽媽,渴切的想分擔媽媽的辛苦,所以不知不覺被媽媽的情緒牽著鼻子走,小元開始無法做自己,被媽媽情緒勒索。
「小元你辛苦了!你為了這個家、為了媽媽做了好多好多,但你也會發現,不管自己做得再多再好,媽媽還是覺得不夠,你是兒子,不是媽媽的老公。」
「退出」小老公的角色,重新當回兒子,是小元最大的挑戰。這可能很困難,因為習慣承擔這麼多的小元,開始把責任還給爸媽,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內疚和罪惡感,還要面對媽媽的情緒勒索與指責。而小元的退出,會讓好不容易稍微平衡的家庭重新失衡,爸媽可能又開始經歷激烈的衝突,但,那是爸媽應該要面對的課題,小元帶來的平衡,其實是搖搖欲墜的假象。小元的第一步,就是看清自己只是兒子,面對母親的指責,練習放下罪惡感與內疚。同時,肯定自己重新找回了自己。
另一方面,身為父母親的你,「自我覺察」也很重要。面對和另一半的矛盾衝突,在龐大的壓力下,你是否在無意間讓孩子過度的承擔了你的情緒?或是透過自怨自艾,讓孩子覺得如果他不聽你的話,就不是個乖孩子?(延伸閱讀:曉樂專文|我與父親,世上最近又遠的距離)
當你不再拉著孩子的手,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保護傘,當你開始能真實的去面對你的婚姻、你的另一半,你才有可能真的獲得平靜和幸福。
爸媽可以怎麼做:
1. 自我覺察:觀察自己是否以愛之名,當孩子不聽話或不符合期待的時候,用貶低孩子價值、責備、威脅等語句,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讓孩子感到愧疚、自責,而不得不聽自己的話。像是像是當孩子不乖時,跟孩子說「我照顧你這麼辛苦,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你成績考成這樣,你怎麼對得起我們?」「如果你敢不去補習,那你就不要回家了!」
把這些話改成:「你這次沒有考好,媽媽覺得有點失望,也想了解你是發生什麼事或是遇到困難而退步嗎?」
2. 自我照顧:在婚姻中,你是不是因為經濟、感情或婆媳問題等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而不自覺的把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變成你的「情緒配偶」,需要聽你的話,還要幫忙照顧或分擔你的情緒。如果有這樣的狀況,建議可以找人聊聊,或是尋求精神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參考文獻:
[1] Broszormenyi-Nagy, I.,Spark, G. M.(1973).Invisible loyalties: Reciproc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Hagerstown, MD:Harper & Row.
[2] 阮琳雅(2017)。 Bowen 自我分化概念應用在華人文化脈絡中之初探。諮商與輔
導, (375),40-44。
[3] 楊家玲(2017)。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台北:采實文化。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aNG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