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把不需要的東西、慾望帶在身邊,也會不知不覺的帶來壓力和傷害。而你需要的東西、想要的東西,其實都比你想像中的少。了解這點,你將更加幸福。
圖片|來源
看看下列的迷思,瞧瞧你能不能找到自己持有財物的原因。
迷思一:立志向上爬的持有
「要是我有 ,我就會/我看起來就會/我就會覺得。」
例如:
「要是我有房子,我就會是一個有擔當的大人。」
「要是我有豪華轎車,我就會安全而舒適,看起來很富裕。」
「要是我有最新型的 3C 產品,就會很潮又很酷,生產力也會提高。」
「要是我有頂級的面霜,看起來就會年輕許多。」
「要是我有合適的收納箱和衣架,就會把衣物收得整整齊齊。」
「要是我有適當的行李箱,膽子就會變大,敢出門見識世界。」
「要是我有大一點的桌子,就會常常請人來家裡玩,交遊更廣闊。」
「要是我穿對運動服,就會按時上健身房,練出六塊肌。」
「要是我穿對鞋子,別人就會覺得我很有品味、性感又自信。」
「要是我買對東西,我就會跟大家打成一片,幸福美滿,人見人愛。」
可惜,我們一遍又一遍證明了這些想法沒有一句是真的。
健行裝備一直堆在車庫裡,根本沒用過,跑步機變成掛雜物的地方。
關於擁有物品只有一條真理:就是當你持有某件物品,那件物品也持有你。你每天都以各種形式去照顧它,為它付出代價。
所有權始於一次購買或投注一筆資金。你要先付出一筆錢,看是要刷一張小小的塑膠卡片,或是拿你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付現。你會振奮個一陣子(通常,緊接著便是低落的情緒),之後就要為所有權持續付出代價。你要花時間維護這件物品。你把心力用在自己的所有物之上,想著那些東西,為那些東西牽腸掛肚,或是懊惱自己在那些東西上花了多少錢。
你灑更多的鈔票來保養物品,幫物品升級。如果你用信用卡付帳,那件東西的所有權甚至可能還不在你的名下。你可能是穿著別人的鞋子在趴趴走,因為貨款還沒結清,你也還在繳因而衍生的利息。我以前就是那樣。我穿著別人的鞋四處跑的時間,前後有十幾年。
一旦我們拿掉內心的期盼與情緒,再檢視自己的所有物,就能看見那些東西的真貌。物品就只是物品。立志向上爬的持有是在添購裝備,期盼自己搖身變成你想要當的那種人,或是得到你希望擁有的那一種生活形態。當你清掉那些東西,你開始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明白自己真心想要怎樣的生活。然後,可以思考自己實際上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延伸閱讀:一日丟一物計畫:其實你的生活,不需要這麼多東西)
等你領悟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想要的東西,都比你想像中的少,這時便可以開始依據正確的理由去購物了。
迷思二:逃避痛苦的持有
我們買東西是想給自己買到愉快的心情。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是購物狂,許多購物的習慣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兜了一圈後的根源往往是為了逃避痛苦。痛苦可能來自於:
無聊
「反正今天閒著也是閒著,去逛街好了!」你講過這種話嗎?本來你只是去店家晃一晃、打發時間,然後看到某件東西,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缺了那個東西。而且還特價!事實上你不必去購物中心消磨時間。登山步道、人行道、室內跑道都是走路的好去處。你可以爬山。你可以創作藝術作品、呼朋引伴、創業。等你清掉雜物,可以開始判斷自己實際上想把時間拿去做什麼事情以後,保證你打死都不想去購物中心殺時間。逛街治不好你的無聊,但好奇可以。
分散注意力/拖拖拉拉
你擱置已經想了八百年的新計畫,延宕一場棘手的對話,跑去離你最近的百貨公司或開始線上購物。你不清理雜物,卻去大賣場採購更多的收納用品,打算拿來囤積你的東西。你將自己的希望與夢想束之高閣,因為你沒有實踐的時間、金錢或力氣。逛街之類的事情分散了你的注意力,搶走了一部分的時間、金錢及精神。不僅如此,逃避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也會耗用你的精力。開始觀照自己是不是在拖拖拉拉,利用其他事物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當作閃避痛苦的策略。
你曾經因為跟人分手或收到壞消息,就跑去瞎拼嗎?購物或許很撫慰人心,可以暫時提振心情,暫時不去注意自己的痛苦。但我們得記住,分散注意力的效果是一時的,而在購物後浮現的懊悔情緒,會令你原本的痛苦變本加厲。那你還能怎樣撫平破碎的心?不是只能靠購物、酒精、冰淇淋來療癒受傷的心。想過找親愛的朋友消磨時間、閱讀你喜愛的書籍、大睡一覺,或是去大自然裡走一走?(購物心理學:購物狂的真實世界:檢視你是否有「強迫性購物障礙」)
罪惡感
你因為工作焦頭爛額,對於生活中那些你最應該關心的人,你也沒空理他們,到了一週終了,你可能會想在週末補償他們,帶他們去吃昂貴的大餐或血拼。當然,這會讓他們開懷一段時間,但他們真心想要的是你。他們不該只得到物質上的慰藉,你也是。與心愛的人共享時光,不見得要花錢。
我們購物的原因多到數不清,但是當你把愛的標的從物品轉移到人及嗜好之上,你會覺得在購物中心打發時間是種折磨。
圖片|來源
迷思三:以防萬一的持有
清理東西的時候,注意「以防萬一」這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會不斷竄出來。
每個人的「以防萬一」品項都不同,但十之八九都跟下列的例子差不多:
太大或太小的不合身服飾,「以防萬一」你長胖或變瘦。
從遙控器或其他玩意兒背面脫落的塑膠零件,「以防萬一」你找到應該把它裝回哪裡。
在近期內都插不進任何門或鎖頭的鑰匙,「以防萬一」它突然插得進某個鑰匙孔裡。
前任男女朋友留下的運動衫,「以防萬一」你們復合。
即使住在熱帶也留著的滑雪杖,「以防萬一」你搬回雪地又開始滑雪了。
這些理由或許很蠢,但你自己的某些藉口也不遑多讓。我們聽不出自己的「以防萬一」當中的愚蠢與無理,是因為我們沒有完成整個句子。不要只說:「我要留著這個來以防萬一。」說出完整的話:「我要留著這個,以防萬一○○○。」以防萬一什麼?實際說出你認為可能遇到什麼情況。
想要更多動力,就當著別人的面大聲說出口。Theminimalists.com 網站的創辦人約書華.密爾本 _(Joshua Millburn) 與萊恩.尼克迪穆 (Ryan Nicodemus) 提出了「二十/二十理論」,證明你清掉的「以防萬一」型的物品幾乎都可以在不到二十分鐘內,就以不到二十美元的代價找到替代品。其實你通常不會需要去買替代品,只是當你知道替代品隨時都買得到,你對清除東西的焦慮應該會下降。有了二十/二十理論,多少可以消弭這些惱人的「以防萬一」物品所帶給你的罣礙。當你明白自己是為了錯誤的原因在保存東西,放手也會比較容易。(猜你想看:極簡 30 日挑戰|與無用的廣告小冊子 say goodbye)
保存東西來以防萬一的藉口,是摻雜恐懼與習慣拖拉的綜合亂源。我們保存東西,是因為我們還不太想放手,但這些以防萬一的東西已經難得用上一次,或者我們根本也不愛用了。
去看看衣櫃的最內層、收雜物的抽屜,或是看看你收在車庫或閣樓上的箱子,你會清楚看到,那些以防萬一的物品永遠派不上用場。當我們說「我要留著這個,以防萬一哪一天要用」,我們其實是在說:
我還沒準備好。
我害怕放手。
我害怕會不夠用。
對於想透過清除雜物、尋找更多平靜的人來說,我們的問題不在於「不夠」,東西太多才是問題。我們可不是只把「以防萬一」的邏輯用在雜物和家中的物品上。在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因為恐懼而死命抓著的?承認吧,「以防萬一」的意思就是永遠不會發生,這讓我們停止拖拖拉拉,激勵我們放手,不再活在恐懼中。當我們告別了「以防萬一」,可以開始好好過日子,以更有意義的方式付出。
你有什麼迷思?每一個迷思都曾經讓我不可自拔。
以前,我不覺得自己的東西帶來了壓力、傷害了我,直到後來我開始清東西,才發現生活裡少了那些東西以後,壓力也跟著變小。
當你洞察自己購物的初衷,以及你認為這些物品可以為你帶來什麼作用,你便會更清楚應該讓什麼東西進入你家及你的生活,也會更了解自己需要割捨什麼。接著,在你清理雜物的時候,你放下的不會只是實質的物品。你也會放下與那件物品相關的壓力與迷思。少了那些羈絆,你將感到自在輕盈。(為你推薦:一天丟一樣東西:養成這個習慣,能提升幸福感)
既然已經認識了那些迷思,你可以正視自己現在的所有物,承擔當中的真相,以及作出日後要擁有哪些物品的決定。
本文摘錄自蔻特妮.卡佛《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從心簡單,我治好了重症、花錢》,由李茲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從心簡單,我治好了重症、花錢》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iL9y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