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

「霸道、情不自禁的愛」停止宣揚這種傷害女性的感情關係

大哥哥要求她:「所以你不可以跟別人說。這是我們兩個人的小祕密。」直到懂了性別教育,才知道那就是親密關係性騷擾,卻往往以「愛」來忘記「羞恥感」,而仍然有許多女孩的心靈正因此受傷。希望,我們都能溫柔地拿回愛與尊重的主權,不再灌輸社會女性失貞是一件「骯髒事」。

被迫愛上性侵者的女孩

小如的鄰居家有一個大她七、八歲的大哥哥,成績很好,個性溫和、有禮貌,相當受到左鄰右舍的稱讚。

小如的父母工作很忙,小如常得一個人在家,而小如家與鄰居家交情很好,所以有時她放學後,鄰居阿姨,也就是大哥哥的媽媽,會讓小如先在他們家待一下,準備些小點心給小如吃。大哥哥也會順便指導她回家要寫的功課,於是小如功課都寫完了,爸媽也不用擔心。小如父母都很感謝鄰居家與大哥哥對小如的照顧,小如也非常喜歡這個對待她很溫柔、很照顧她的大哥哥。

只是,小如在小學五年級時,發生了一件事。原本小如去鄰居家時,和大哥哥都在客廳做作業。當天放學到鄰居家,阿姨剛好不在,只有大哥哥在家。大哥哥把小如叫到房間做功課。當小如寫功課時,發現大哥哥的手肘好像有意無意地碰自己的胸部,另一隻手也放在小如的大腿上。

小如的制服是裙子,這讓小如覺得有點不太舒服,但是又想著大哥哥應該不是故意的。自己如果有什麼反應,是不是太敏感了?而且可能會讓大哥哥很受傷,所以小如什麼都沒說。

等功課做完後,大哥哥突然對小如說,想不想知道男生與女生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小如不懂大哥哥問的是什麼,所以就傻傻地點頭說:「想。」然後大哥哥就露出自己的性器,要小如撫摸,大哥哥也撫摸小如的胸部與下體,跟小如說:「這就是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在那個當下,小如有點嚇到。後來鄰居阿姨返家,大哥哥迅速整理好兩人的衣服,並問小如:「哥哥有沒有都對你很好?」小如點頭。

大哥哥便要求小如:「所以你不可以跟別人說。這是我們兩個人的小祕密。」

回家之後,小如越想越覺得不對。她覺得很羞恥、很丟臉,好像自己髒了;但是,自己當下沒有拒絕他,而且當大哥哥摸自己,自己好像也有感覺,所以這樣的自己,好像也有不對的地方。於是,小如沒有跟任何人說這件事,但後來,她沒有再去鄰居家,而是跟媽媽要求,下課要去附近的安親班。

當父母與鄰居阿姨問起,她只說:「因為同學都在安親班,一起寫作業、上課比較好玩。」

這件事,就成為她深埋心中的祕密。

後來,在小如上高中時,學校上到性別平等教育。小如想起這件事,發現自己當時似乎是被大哥哥「性騷擾」,身體是被侵犯的。於是,她鼓起勇氣,跟父母說了這件事情。

父母聽到,一開始先說:「你那時候怎麼沒有講?」小如回應:「我那時候搞不清楚,大哥哥也叫我不要講。」

後來父母靜了一下。媽媽說:「事情過了,你也沒怎樣,還好只有一下下。」

爸爸突然開玩笑說:「那個男生大學考上第一志願,家裡又是開公司的,太可惜了,你差點就成為老闆娘。」面對父母的反應,小如覺得失望又受傷⋯⋯。

但當爸爸這麼說時,小如忍不住想著:「對呀,我那時候對大哥哥印象也不錯。如果當成我們互相喜歡,這個經驗,是否就不會這麼受傷?」


圖片|來源

上了大學,小如與系上的男同學交往,兩人成為系對,感情很好。有次小如選修一堂系外的課程,認識了一個系上的學長,因為那堂課只有他們兩個同系,所以被分到同一組,要完成一份報告。

學長人很親切,也很照顧小如,而且相當優秀,是他們系上的書卷獎得主,小如覺得自己實在太幸運了,因為這堂課的教授是有名的嚴厲,可以跟學長一組,報告壓力變小不說,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交報告的前兩天,兩人一起在學校奮鬥。完成報告之後,由於都還沒吃飯,學長說:「我和系上同學合租的住處就在附近,這時間,他們應該都在。我弄個義大利麵,大家一起吃,慶祝我們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也介紹你認識阿威學長和阿玲學姊,他們人都很好,以後有問題,你也可以請教他們。」

小如想了想,由於報告提前完成,自己似乎還有一點時間,也覺得學長幫自己這麼多忙,拒絕學長的邀請,好像有點不近人情。因此,小如答應了。

沒想到,去了學長家,學長的室友都不在,而小如,就被學長強暴了。發生事情後,學長抱著小如,對她說:「我真的好喜歡你,才會情不自禁做出這樣的事情,你跟我在一起好不好?我一定會對你很好很好⋯⋯。」

小如覺得天崩地裂,她沒想到,一表人才、許多人崇拜喜歡的學長,會對自己做出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這個事情,她覺得自己髒了、好糟糕,內心裡有一個部分完全空掉。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離開那裡,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到家的。(延伸閱讀:狂女的逆襲:如果這是個男人天天被性騷擾的世界

男友的電話,小如一直都沒接,她也不敢把這件事告訴男友與身邊的人。小如一直覺得,「第一次」應該是要給自己喜歡的人,卻這樣失去了,自己似乎變成一個有污點、不完美的人,也配不上自己的男友了。

她痛恨自己沒有防備,覺得都是自己的錯,但又忍不住想:「是不是像學長說的,真的是因為他很喜歡我,他才會對我這樣?既然我都已經這樣了,是不是就跟他在一起好了?」

小如突然覺得,學長條件很不錯,愛上他,好像也不是很難的事情。如果自己就這樣愛上他,與學長在一起,那麼,發生的這件事,好像就沒有這麼不堪、醜惡,自己好像也沒這麼髒⋯⋯。

是霸氣、情不自禁的愛,還是侵犯?

許多「霸氣總裁 vs.小資女」、「霸氣校園偶像/明星 vs.平凡小女孩」的偶像劇、言情小說等等,似乎是建構許多女性對愛情想像的「入門教材」,而《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這些故事,也成為建構想像愛情世界的推手之一。問題是,這些故事,似乎都在傳達一個價值:

男性需要有很好的外在條件,當他擁有這些條件時,也許他平常可能對女性不假辭色,態度、口氣不好,但他只要有機會,流露出一點溫柔,甚至在他喜歡的時候,他不需要說出口讓對方知道、問問對方是否能接受,他只需要用行動表達:趁對方睡覺的時候親吻,把對方壁咚或是抓過來親,一把將對方抓過來抱著⋯⋯

如果以「性別平等教育」的角度來看,「不經對方同意,未確認對方意願而進行的身體接觸」,其實就是「性騷擾」。

「我喜歡她,但我是硬漢,所以說不出口。」這句話可能是這些男主角會理直氣壯說的話。而這個社會,對於「因為我喜歡她,但,我是硬漢,說不出口,所以我用行動表達」的這件事情,是相當寬容的。

尤其是當男性本身外在條件、社會地位,是主流價值認為的「好」的時候。

例如,如果今天一個風靡國中或高中全校的帥氣老師,特別關注班上的一個女同學,特別會找她到辦公室複習功課,或是請這個小女生幫忙,告訴她:「這件事情,我只能麻煩你,因為你能力很好/我只信任你⋯⋯」之類。而當兩人單獨相處的時候,這個老師突然親了這個女同學一下,然後跟女同學很抱歉地說:「對不起,因為我情難自禁⋯⋯」

女同學的內心可能會充滿各種矛盾與困惑。她可能是崇拜、敬慕老師的,但或許並未產生「希望與老師當男女朋友」的情愫。而現在,一個被大家崇拜的「權威者」,對自己做出「似乎不會對其他人做,只會對我做,因為我是特別的」的事情,這種「被權威認定、肯定」的感覺,就如同許多女性一直在追求的「被肯定感」,會讓她們誤以為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且對於權威的「習慣服從,並忽略自己的感受」、「不會拒絕」,使得她們對於發生這樣的事情,感覺是困惑的:「我覺得好驚訝,好像覺得有點怪怪的,可是好像不可以責備老師,因為他喜歡我。」

那些關於愛情故事的建構,例如「又帥又有愛,做些稍微主動、積極的行動,即使有點侵犯我身體的主權,沒有確認我的意願,也是可以被原諒的」,以及對「權威」的情結,使得這個「不舒服」的感受,可能莫名其妙地被壓抑了下來。

然後,對於這些男性來說,這個侵犯被默許了,而行為就可能會逐漸升級。


圖片|來源

女性長期被訓練接受「不尊重我們意願的愛」

在現代社會中,「男性主動接觸女性的身體而未確認女性意願」的狀況,原比「女性主動接觸男性身體而未確認對方意願」的狀況多很多。而女性「對於愛的錯誤想像」,例如認為「被優秀的男性接受」是一種被肯定的事情,這代表「自己很好」,會讓有些女性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與意願、勉強接受這種被侵犯的情況,因為許多女性習慣壓抑、委屈自我感受與意願來配合權威的需求;這也使得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用「權力、地位」達到這樣的目的,將慾望包裹在愛與權力當中,做出這些曖昧不明的行為,然後「以愛為名」。

這些媒體的傳達、權威的情結,導致我們時常看到的,許多性侵行為出現的辯解之詞:「我們是真心相愛,但不知道為什麼她說我性侵。」

這種「雖然他沒有尊重我的意願,但他表現出愛的行為,這其實就代表他愛我吧?」會被女性接受,的確與「文化纏足」─這些「文化的訓練」有關。

如果在家庭、社會、職場與學校裡,女性受到的訓練,都是要接受「不尊重我們意願的愛」。例如:「我罵你,是因為怕你以後出去社會被瞧不起。如果我不愛你,我才不管你。」或是爸媽的打罵羞辱,要求女性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等等,都被當作「雖然不尊重我的意願,但其實是想讓我變成更好的人」的角度被理解,那對於「愛」的想像,當然會變得扭曲,變成:

「如果這個人是愛我的,而大家都說他是好的。那麼,他的行為,就算讓我不舒服,應該還是可以被接受的吧?」

甚至,因為長期的訓練,使得很多女性覺得「自己的價值來自於有沒有男人愛我」,因此遇到這樣的事,有些女性會覺得:

「能有人愛我,特別是條件好的人愛我,代表我的價值是好的、是特別的吧?」

這種愛的心情,非常複雜,就像「不是原本自己想要吃的東西,卻被強迫塞入」,此時女性只能安撫自己:「這也不難吃,而且對身體、健康好。如果我吐出來,對方會難過。而且對方會花時間這樣『照顧』、強迫我,代表他在乎我,代表我是重要、是好的。」為了對方的心情,接受了這份「好像對自己好」,實質上是一種侵犯而不尊重的愛。(延伸閱讀:約會強暴、性騷擾、反墮胎,一本女孩該看的恐怖漫畫


圖片|來源

是「情難自禁」,還是「設下陷阱」?

有些男性對女性做出侵犯身體的行為時,會對女性或對外說:「我是因為情難自禁」或「我以為她對我也有好感」。但以大多數發生性騷擾,甚至性侵的事件,觀察其過程,多半一定先從「試探」開始。

這些男性不太會確認女性「是否會不舒服」,但是會確認對方「是否會拒絕」。當對方沒有明顯拒絕時,這個行為就會更加升級。問題是,這樣「升級」行為的發生,也可以用男女關係的深入程度去解釋這個行為發生的原因,使得「情不自禁」或「她沒拒絕我,所以我以為她對我也有好感」成為一個非常容易被使用的保護藉口。

面對這種事,社會對女性的污名化,更是在此時顯現出來。「紅顏禍水」、「妖女惑眾」、「都是她勾引我」、「因為她想紅」⋯⋯當男性擁有一定的身分與地位時,更容易可以把對方打成「是想攀著我的身分、地位」,所以「誣告我」,努力將這件事情美化成「你情我願的愛情故事」,或是強調「自己才是深受委屈的受害者」。

為什麼會不停地發生這樣的事?或許,也和社會的懼怕有關,認為「有些女性為了要擁有好的社會地位,可能會將自己被權力者、上位者性騷擾、性侵害的事情轉而變成武器,把自己的身體變為籌碼,然後交換更高的權力、位置」。社會懼怕這些「有力量控制男人們」的女性,於是必須要努力制止這個狀況發生。

只是,上述這種情況仍是少數,而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層面的議題:「既然我會委屈,我要把這個委屈變成力量」,在這裡先按下不提。我現在所談的事情,大部分發生的狀況,卻是女性在「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狀況下,被侵犯自己身體的主權」。可是,若這個男性使用「自己是受害者,對方是因為貪圖我的什麼」而為自己辯解時,整個社會的風向很容易被帶往「同情這個男性」。這情況,與父權社會的結構有關。

一旦原本擁有權力的男性,其權力與地位,居然可以被一個女性用「身體」這種方法撼動,「擁有權力的男性」變成「貪慾的笨蛋」,甚至,這女性似乎不受父權社會「失去貞操就該羞愧」的價值觀給綑綁,居然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發生這個事情,想要拿回自己的權利時,服膺於文化傳統的人們,會為了想要穩定這個社會結構、價值觀與體系,而去攻擊這個受害女性,企圖消除她的聲音。

因為,她就是「異己」,而這個異己的存在,讓他們感覺不舒服,挑戰了他們「習以為常」,甚至「賴以為生」的價值觀。


圖片|來源

「貞操」的重要性:用「愛」來消除「羞愧感」

當社會灌輸女性貞操的重要性時,「性」必然與「羞愧感」綁在一起。因此對於女性來說,身體的主權被侵犯時,「羞愧」的感受遠大於「不舒服」的感覺。

那種感覺自己「變髒了」、「不是好女孩」、「再也不會有人愛這樣糟的我」的感受,是如此羞愧,讓人自我價值低落而無法忍耐。而解決這個羞愧感的萬靈丹,就變成了:「相信對方愛我」─只要相信對方是愛我的,而有人,特別是條件好的人愛我,是對我價值的肯定,如此,我的自我價值就提高了。

如果說服自己也去愛他,那麼,這件事就變成是美好的事情,而不是「我被侵犯了」這種髒的、噁心的、讓我「自我價值感變低且覺得羞愧」的事情。

被傷害時,必須要安慰自己「他是愛我的」、「和他在一起,或許沒那麼糟」;若不這麼想,就會變成「是我的錯」、「是我不夠小心、謹慎」、「拒絕得不夠明顯」⋯⋯

於是,被侵犯的、受傷的不只是身體的主權,還包含「決定自己感受與需求的能力」,甚至是「定義自己的權力」、「在社會可以擁有與被接納的位置」⋯⋯通通都交了出去。

安慰自己必須要吞下這個傷,安靜地消化與習慣這個痛,或是懷疑自己的感受,說服自己交出「選擇愛的主權」,以求消除自身被「文化纏足」規訓出來的、難以消化的羞愧感。

希企用這個「交出愛的主權」的方式,換得是這男人的戀人,甚至妻子的身分,以求被這個社會接納,求得一席之地,但卻製造出更大的傷痕。

其實,原本所做的這一切,都只是希望:受傷的自己能「被接納」而已。

這是多麼悲傷。

本文選自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pNRYA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懷孕真的會變笨嗎?科學研究:大腦雖然變小,但變得更有用

產後至今好長一段時間,對隊友經常翻白眼失去耐性、親友們有時幾句無心的話語都能輕易讓人氣噗噗;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即使是放屁便便都覺得可愛有趣?原來,這可能都是「大腦縮減」的影響!

前幾日,懷孕五個多月的姐姐與我們分享她懷孕後的「蠢事」:「我早上吃維他命的時候,差點把茶樹精油當成維他命 D3 的滴劑,給它吞下去,還好最後一秒發現⋯⋯」、「我怎麼變這麼笨啊!懷孕真的會變笨嗎?」

生完孩子一年半、仍在傻婦行列的我,忍不住幸災樂禍的回應:「歡迎加入傻婦行列,親愛的,妳還會笨兩年多勒!」

雖然萬分不想承認,但「一孕傻三年」這句話還真有些科學根據!

2017 年一篇刊登在 Nature neuroscience 期刊的西班牙研究發現:懷孕,會造成媽媽大腦結構持續性的改變,這改變至少延續到孩子兩歲⋯⋯

研究者找了二十幾位沒有生過孩子但預備懷孕的女性,分別在她們懷孕前、懷孕後(生產完不久)以及產後兩年的時間,以腦造影技術追蹤腦部結構的變化。結果發現:

「大腦的灰質居然縮小了!」
「縮減最多的部位是額葉、顳葉區。」
「縮小的部位,是負責多種功能的腦區,特別與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能力相關。」

簡單來說,大腦分為灰質、白質,灰質是腦中大量神經元聚集的部位,負責對資訊進行深入處理;白質則由神經元的軸突組成,負責傳遞資訊。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能力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而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則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內在狀態的能力。(延伸閱讀:懷孕八週到三十週,我的肚腹有一片海洋

看到這裡,妳也許想問:「等等!所以這研究是告訴我們,懷孕讓媽媽大腦皮質縮小,而且縮小的地方讓我們變得比較沒有同理心、不 care 別人嗎?」


圖片|來源

先別急著難過,好消息是:「親愛的!雖然妳的腦子變小了,但是變得更有效能!」神經科學家 Hoekzema 稱之為大腦的 localization 。

研究發現灰質減少的新手媽媽們,具有更大的能力、感受力與孩子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媽媽們對寶寶的負向情緒也較少,當新手媽媽們望著自己寶寶的照片時,該腦區的活躍程度最強。專家們認為,灰質的縮減反而讓媽媽們準備好集中火力照顧孩子,能敏感解讀孩子的哭聲與各種非語言訊息。(延伸閱讀:女人懷孕,不會影響能力:職場和創業無性別之分

本研究同時追蹤沒有孩子的男性、女性以及新手爸爸的大腦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他們的大腦沒有任何改變。另外,新手媽媽們常抱怨「記憶力變差」,但在此研究的認知功能前後測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也發現不論是自然受孕、人工或試管懷孕的媽媽們,大腦灰質都會一樣的減少,誰也逃不掉。

看到這裡,我大概明白,產後至今好長一段時間,對隊友經常翻白眼失去耐性、親友們有時幾句無心的話語都能輕易讓我氣噗噗;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即使是放屁便便都覺得可愛有趣,我想這也許都是「大腦縮減」惹得禍啊!

親愛的馬麻們,妳們也有「產後癡傻症候群」嗎?

研究出處:Pregnancy leads to long-lasting changes in human brain structure,Nature Neuroscience

※ 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粉專按讚、留言及分享: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Ud4bi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爸爸,你何時回家?」心理學:父親的家庭參與,影響孩子成長

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寫父親參與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家人一起拋棄「性別偏見」、留給彼此「品質時間」,爸爸也可以是一個好的照料者!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觀念中,父親都不是一個在生活上應該照料孩子的人。男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家庭的物質供養者,「男主外,女主內」是一個核心家庭的典型範本。就連英語中,mother 這個詞本身也包含有「養育」的含義,而 father 的另一重含義則是「創造」。

不過,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父親養育」(father involvement)的概念越來越多地被關註和提出。對父親的期待,已經從給家庭提供物質支持的人,變成需要和母親「共同養育」(co-parenting)的關係。

這是因為,父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體參與度仍然十分不足。身邊常見到年輕的母親,抱怨父親並沒有從沒有孩子的狀態中切換過來,沒有參與養育的興趣與責任感。很多人雖然在父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卻很少在被養育的過程中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和影響。

在你的成長歷程中,父親在多大程度上養育了你?為什麼父親的養育是重要的?在父親節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想要和大家探討一下「父親養育」這件事。

(本文主要針對異性戀一夫一妻制的父母語境。)

為什麼父親需要參與養育?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紹過,父親的養育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業表現、身體和精神的健康、社會性的發展、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等等。(具體可以參見今天的二條回顧文章)盡管在對孩子的撫養參與中,父親和母親並不一定會顯現出與性別相關的觀念和行為差異,但是根據一系列研究,與母親相比,父親仍然會一些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正面功能(Wilcox, 2013a; Wilcox, 2013b; Allen & Daly, 2007):

1. 認知發展:父親的溝通特點,會對孩子的認知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針對 6 個月嬰兒的研究中已經發現,與母親相比,父親在和嬰兒交流的過程中,會提出更多「是什麼」、「為什麼」、「在哪」這樣的「Wh(what / why / where)」類問題,這就使得嬰兒在溝通中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使用長句、復雜句的次數也更多。在學齡前和進入學校後,那些與父親有更多交流的孩子,會表現出更高的認知和表達能力。

2. 促進獨立與冒險: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父親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就以身體的游戲為主,比如母親往往會用同一個姿勢將孩子抱在懷裡,但父親則會用各種方式和他們玩耍,甚至會讓他們在空中旋轉、飛來飛去,這些游戲中都包含了激勵、興奮和不可預測性。一個針對父親和母親教孩子游泳的研究則發現,父親會更多地鼓勵孩子深入水下,在孩子游泳時待在他們身後,令孩子獨立面對前方;而母親則更多地站在孩子前面,希望自己一直保持在孩子的視線當中(Le Camus, 1995)。父親的養育方式,能鼓勵孩子獨立、開放地面對外部世界,勇敢地面對不熟悉的情境,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較強的承受能力和修復力。(Allen & Daly, 2007)。


圖片|來源

是什麼阻礙了男性「成為父親」?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生活中,盡職盡責的父親並不多見。

父親參與養育的確會受到現實因素的限制。如果要男性更多地參與家庭養育,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在現實中,盡管女性的工作時長在不斷上升,男性的工作時間總體上仍然更長,他們也更難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父親仍然更有可能被認為是家庭的主要物質供養者,他們可能要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中。

在美國的雙薪家庭裡,一個典型的工作日內,母親養育孩子的平均時間仍然是父親養育的 2.5 倍(Feldman, 2000)。

除了現實因素,還是一些社會和心理的因素在阻礙著男性真正地「成為父親」。那麼,是什麼阻礙了男性更多的投入到對孩子的養育中?

1. 男性沒有被撫養成一個「可以撫養他人的人」

  • 沒有習得養育技能(parentingskills):

盡管社會已經越來越多地認可「奶爸」的身份,父親的照料也被證明對母親在孕期、孕後的精神狀態有利,並能夠有效避免母親的產後抑鬱,但是對於一個男性來說,關心和照顧孩子的舉動,比如給寶寶換尿布、洗澡、哄睡覺等等,都還可能會被和「缺乏男子氣概」聯系在一起。當男性自己被撫養長大的時候,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的重點也很有可能被放在「開拓世界」,而不是「照料他人」的部分,很多父母自己也會被對男性的刻板印象所影響,認為男孩子不需要做家務。因而,當一個男性成為父親,他們可能仍然會羞於習得這樣的技能。

  • 缺乏男性作為照料者的榜樣:

在一個男性成長的環境裡,父親往往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的形象,也是關於男性的最初模板。但很有可能,一個男孩會看到,自己的父親在家庭中作為照料者的部分是缺失的,也很少和自己有情感上的交流,那麼當他們長大成為父親時,就會自然而然地以父親作為榜樣,不去學習「成為父親」。

  • 沒有習得建立依戀關係的能力:

在父親對子女的養育中,父親和子女能否形成依戀關係,以及他們之間依戀關係的質量,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在社會對男性的要求中,「情感豐富」這樣的詞匯往往和男性身份是割裂的,他們在關係中會較少地交流情感,尤其是在兩個異性戀男性的關係中。因此,一個男性成為父親時,他可能會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2. 男性在家庭中的參與程度,更容易受到關係 / 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近年來對於「父性」、「母性」的研究,已經更傾向於把父親 / 母親對子女的教養,放到父母「共同養育關係」(co-parenting relationship)視角中去看待。也就是說,父親對孩子的養育和影響,不僅僅是由父親與孩子的直接溝通和相處決定的;而是與父親-母親的關係、母親 - 孩子的關係、父母 - 其他成年人的關係都有關。父母對彼此的養育角色、方式的態度,都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和孩子的關係。(延伸閱讀:一個爸爸的育嬰心得:誰說男人三十只能拼事業?

研究表明,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更容易把與伴侶的關係和與孩子的關係看作是「打包」在一起的對象。因此,父親和母親之間浪漫關係的質量、婚姻的緊密度,與父親對孩子的養育和關係密切相關,但與母親-孩子的關係則沒有明顯的相關。如果父親對於婚姻和伴侶的滿意度較高,那麼他們和孩子的互動會明顯更多,參與照料的時間和質量明顯更高(Feldman, 2000)。

而且它們之間的聯系是雙向的,即在父母關係質量高的情況下,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會更高;反之,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高的時候,也會加強婚姻或關係的穩定程度,提高關係的幸福感(Allen & Daly, 2007)。

3. 一些作為「看門人」的母親,也在阻礙男人承擔父親的角色

最後,如果母親認為養育孩子是兩個人共同的責任,鼓勵父親參與養育,並肯定父親擁有較好的養育能力的話,那麼作為父親的男性參與養育的程度會更高,對作為父親的角色認同也更強。尤其是,如果在父親看來,作為母親的女性是支持自己參與養育、相信自己能夠養育孩子的,那麼就會推動父親參與養育(Fagan, J., & Barnett, M., 2003)。

研究者認為,在養育孩子上,母親應該和父親是「合作者」(collaborator),但實際上,一些母親並不能夠把自己放在「合作」的位置上,並不允許父親更多地參與養育。在Allen & Hawkins(1999)針對 622 個雙薪家庭的研究中,有 21% 的母親都充當了父親 - 孩子關係的「看門人」(gatekeeper)角色,她們對於父親參與養育持有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她們非常需要有人來分擔養育的勞動,但同時又會有許多顧慮,不願意移交出養育的權力,從而阻礙父親參與子女養育(Allen & Daly, 2007)。這是因為:

  • 母親不願失去作為家庭事務「最終責任人」的掌控地位。

在一些母親看來,她們理應是那個對家庭事務最終負責的人。因此,與家務有關的規則必須由她們制定,比如,在如何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她們認為自己應該擁有更高的發言權。

這一方面是由於她們對男性養育技能的懷疑,因此可能會主動選擇不將照料任務交給父親。有些女性會報告稱,由於父親一方的養育技能不足,她們常常在父親完成照料後,自己還要重新做一遍。

另一方面,她們會將處理家務、照顧孩子看作是自己在家庭中占有絕對權力的一塊領地,也是她們家庭地位的一部分。而如果讓父親參與到養育,尤其是參與到規則制定上,她們擔心會對這塊領地失去控制。

  • 女性需要通過照料,來獲得「母親」身份的確認。

對於一些女性來說,她們需要通過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照料行為,來完成對自己「母親」身份的確認。她們可能會將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自我價值感,和一個乾凈整潔的屋子、被小心照料的孩子聯系起來,認為只有很好地完成了這些家務,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和母親。此外,她們作為母親的自我認同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她們會認為,親人、朋友、鄰居都會通過是否很好地完成了照料任務,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這是她們作為女性的價值受到認可的重要因素。


圖片|來源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

父親在家庭中的參與程度主要由4個方面組成: 互動程度(包括游戲、照料、溝通等等),可及程度(孩子覺得在自己需要父親的時候,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對方的回應和支持),盡責程度(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資源需求),社會資本的建立(父親是否建立起了幫助孩子成長、融入社會的支持網路)。因此,如果你想要評估自己或者自己的父親是否有足夠的參與養育程度,可以對照這 4 個標準。

而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可以嘗試:

1. 拋棄性別偏見

不要使用二分法去看待照料家庭這件事。現在有一些針對父親養育的項目,都倡導父親和母親形成「交叉的性別角色」,雙方都既可以作為為家庭賺錢的人,又可以成為照料孩子的人,而不進行所謂的細致「分工」。因而,父親和母親在面對照料任務時,不要去考慮這件事「應該」由哪一方來完成,不要用性別角色來框定自己。(延伸閱讀:為什麼爸爸說他要洗碗,我會感到不自在?

2. 多留一些「品質時間」(Quality Time)給彼此

「品質時間」,指的是在這些時間裡父親和孩子在進行積極、健康、雙向的照料和互動。很多父親在和孩子待在一起時,並沒有良性的互動,而是「各乾各的」。因此,永遠不要去計算你和孩子在一起待了多長時間才是「好爸爸」,而是問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能夠做什麼?」你們相處時間的質量和活動方式,遠比時間的長短要重要(Fogarty, K., & Evans, G., D., 2005)。

什麼是品質時間呢?

考慮幾個你最近和孩子相處的情境,然後問自己如下幾個問題:

在這段時間裡,孩子是你註意力的中心嗎?還是說,你只是讓他們有事可做,自己則在旁邊做別的事情?

你真正地參與了他的活動嗎?你對孩子來說是「可及」的嗎?

在這段時間裡,你們進行的活動是彼此都感興趣和喜歡的嗎?

你是否會日常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和他的互動上,而不是只有方便或有空的時候才會陪他?

除去帶有目的性的考慮,你是否真心地對於和孩子在一起度過日常時光而感到快樂?

你是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註意通過互動來幫助他習得某種新的技能,這種技能會對他的身體 / 精神 / 社會性發展有益?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們應該度過了很多「品質時間」,你對他的養育也會起到許多積極作用。而如果不是,則你可以朝著這些目標去調整你的照料方法。

作為父親,你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的是,「供給」(providing)不等於「養育」(parenting),供養孩子和家庭只是「盡責」的一部分體現,更不能因為提供了豐厚的供給,就認為自己已經盡到了義務。有些父親會說,「我給你提供了這麼多的好東西,辛辛苦苦把你養大,為什麼你還是不滿意?」但是,你給予孩子的積極關註和愛,在他的生活中真實的存在和參與,永遠是比滿屋子的玩具、高檔的社區和學校更昂貴的東西,也是更能夠被孩子敏銳感知到的東西。

其實,就像我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樣,不僅父親參與教養對孩子有諸多好處,對孩子的教養這件事本身,對於擔任父親角色的男性來說也是有益的。你的養育會使你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能夠使你得到充分的回饋。對於很多男性來說,這可能也是學習表達情感、提高共情能力的第一次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一個父親,來學習拾起那些缺失的技能。

在人生裡,這樣的機會並不多。以上。

參考資料:

[1] Allen, S. M., & Hawkins, A. J. (1999).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212.

[2] Allen, S. M., & Daly, K. J.(2007). The effects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 updated research summary ofthe evidence. Centre for Families, Work & Well-Being, University of Guelph.

[3] Fagan, J., & Barnett, M.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atekeeping, paternalcompetence, mothers' attitudes about the father role, and father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4(8), 1020-1043.

[4] Feldman, R. (2000). Parents' convergence on sharing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t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1(3),176-191.

[5] Fogarty, K., & Evans, G., D. (2005). Being anInvolved Father: What Does It Mean? IFAS Extension.

[6] Le Camus, J. (1995). Father-child interaction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RevueInternationale de Pédiatrie, 255, 7-17.

[7] Osborne, C., & Dillon, D., Craver, J.W., & Hovey, I. (2016). Making Good on Fatherhood: A Review of theFatherhood Research. Child & Family Research Partnership.

[8] Wilcox, W. B., & Kline, K. K. (Eds.).(2013a). Gender and parenthood: Bi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tificperspectiv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 Wilcox, W. B. (2013b). The Distinct,Positive Impact of a Good Dad. The Atlantic.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8P95l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大人的生活哲學:褪去糖衣,你也有本事讓生活寸寸回甘

生活些許苦澀,但或許褪去糖衣後的人生才算真實,有人笑稱這是大人味,又有何不可呢?

自小到大常以為刻苦後總會回甘,然而,或許有些事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開始明白,那些甜甜的感覺是一種想望,好比熱戀中的感情、熱鬧的社交生活、奢華繽紛的裝扮樣貌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褪去糖衣後的人生才算真實

經歷世事後,我們學會以成熟墊高生活層次,不再汲汲追求表面,身邊所愛的人事物也都如此溫柔契合。

當人生經歷隨著時間疊加豐富,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也多一些,比起轟轟烈烈的情感追求,更自在於細水長流的相處;相較於目眩神迷的社交派對,我們更喜歡把片刻時光留給閨蜜好友;

也不再盲目選擇快時尚,漸漸找到上頭寫著自己名字的衣服;更放下對加工食品的貪戀,在初嚐天然食材後,驚豔於原味的細緻。

過日子的本質回歸到單純真實的樣貌後,自環境到個人都逐漸卸下不必要的負擔,好像也讓小時候那份對「甜」的渴望,昇華、揉雜在日常中,以親身體驗的姿態嚐到了人生的回甘。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Sugar Free——大人的生活哲學

因為在乎自己,所以我們吃得簡單又講究,有人笑稱這是大人味,又有何不可呢?從前獨愛含糖飲料,現在癮上無糖的簡單 ,從茶飲到點心,越是原味越有魅力。

嘿,無糖愛好者們,相信你們會戀上茶本淨,茶湯取自原始的草本植物,以嚴謹工序萃出清爽甘甜的真實味道,有機南非綠博士茶適合匆忙的上班族,低溫萃出果乾蜜香,不含香料無熱量,午餐後飲用感覺更輕盈,加上沒有咖啡因的體貼,讓你不必煩憂夜晚失眠的困擾;

有機洋甘菊茶適合當舒壓放鬆的良伴,夏日啜飲,鼻息間有著淡淡的洋甘菊與蘋果香氣,讓無糖與有機驗證的純淨替身體回甘。誰說大人味必定苦澀無趣?嚐出好品質,即便無糖也能溫潤喉頭、回味無窮。

 
 
 
 
 
 
 
 
 
 
 
 
 
 
 

茶本淨(@pure_herbaltea)分享的貼文 張貼

生活節奏很快,做個游刃有餘的大人、展現真實樣貌遠比包裝堆疊重要,Sugar Free 的態度,是我們明白人生總有一天會褪去糖衣,由內到外留下純淨踏實的身心靈;一如茶本淨的茶湯哲學,取自單一草本植物,悉心萃取真實滋味,人生中的化繁為簡亦是如此,走過的路很長,越是心平就越能陶醉在無糖的擁抱裡。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vLeTT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八成女孩們有「經前症候群」:月經來之前,就已經開始不適

月經前,你也會有「小姨媽」的不適感嗎?帶你圖解看懂,「經前症候群」有哪些癥兆,又能如何緩解!

電影裡常聽到的 PMSing

"She's PMSing" — 大概是小編從國中校園開始時不時就會聽到的句子。約有 8 成的女性除了經期時會忍受的各種疼痛外,PMS (Premenstrual Syndrome) 又稱經前症候群 ,也會在月經前的一至兩週拜訪你,類似小姨媽的概念。 經前症候群會對你的生理、心理甚至行為上帶來改變,但她並不會一直伴隨著你,只要大姨媽一來,小姨媽也就跟著打道回府,可能下次再來探望你。

如何確認自己有經前症候群

大部分年齡約 20 至 40 歲的女性都有經前症候群,生過小孩也一樣,產後憂鬱或是家族成員中有過憂鬱症的病史的都有可能。多數女性每個月通常都會有至少一種徵兆,但也不是每個女性都一樣,這也會受你的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到底怎麼樣才算有經前症候群,如果它對你的生活運作上已經造成困擾,讓你無法好好工作,那你應該是真的多了個小姨媽。另一個檢視的方式是觀察自已是否連續三個月,月經來的前 5 天都會不適。(延伸閱讀:三個與生理期貧血、經痛和平相處的溫柔處方

小姨媽的症狀

上述提過的生理、心理甚至行為上的改變有很多種,但也不是每個都會經歷。

1. 生理的徵兆:

肚子腫脹、胸部脹痛、手腳腫脹、體重增加、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痙攣、飢餓感、長痘痘、便秘或腹瀉

2. 心理的徵兆:

緊繃、焦慮、情緒波動、容易情緒失控、易怒、失眠、不想與人接觸、憂鬱、哭泣

3. 行為的徵兆:健忘、不易專注、疲勞

造成的原因

雖然經前症候群很常見,但至今醫師也不全然知道造成的原因,只能說這跟你經期時的身體化學變化有關。有些情況會影響或是惡化這症狀,但也不是導致它的主因,比如:抽菸、壓力過大、不運動、睡眠不足、酗酒、吃太鹹或太甜、吃太多紅肉、憂鬱。

若是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也有其他疾病,同樣也會發現症狀會更強烈,甚至會有偏頭痛、氣喘或是過敏的問題。

如何改善

經前症候群還是有辦法可以改善的,不妨聽聽下列的建議:

1. 每天運動 30 分鐘、嘗試降低壓力、充足睡眠、試著紀錄自己的情緒跟症狀

2. 不抽菸、避免過多的鹽和咖啡因和酒、多吃全麥及蔬果、補充維生素 B-6、維生素 D、維生素E、葉酸、鎂及鈣,適度的止痛藥也可舒緩(延伸閱讀:少吃蘆筍、苦瓜、海帶!為你而生的生理期飲食圖集

但不管補充什麼,請記得都要先諮詢醫師的建議!別太鐵齒,讓醫師幫你

如果試了什麼都沒用,症狀讓你感到很不適,找家庭醫學科或婦科醫師吧!除了基本的症狀、身體及用藥狀況外,也有可能需要透過你的血液報告去了解是不是也有其他的疾病問題。接下來醫師可能會開藥,避孕藥能改善頭痛及痙攣,抗憂鬱劑也可能是選項之一。

少數女性甚至會服用利尿劑去水腫。有些醫師甚至可能會建議心理治療。不管如何,記得都要觀察且紀錄自己的症狀,有任何問題請讓醫師給予你最專業的協助!

參考資料:

[1] 經前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2] 認識經前症候群 馬偕紀念醫院

[3]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 ACOG(美國婦產科學會)

[4] 經前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本文授權轉載自 GUMA 姑媽姑媽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ElhW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變成大人後,我們還能如何像孩子一樣交朋友

長大後,友情還能像小時候一樣簡單嗎?寫給偶爾對友情困惑的你,心理學家說,所有友情都有三原則,只要掌握,關係就有建立和維持的基礎。

就友情這個主題,我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友情心理學:我們的友情不再濃烈,卻更加穩定 科學這樣看成年人的友情,分析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友情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成年早期開始,特別是在 25 歲以後,我們的朋友就開始不可避免地持續脫落(並且我們能夠更自然地接受這一點),脫落朋友的時機往往是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戀愛、結婚、離婚等。

與此同時,我們交朋友的難度又明顯地增高了。當你年幼的時候,在操場上玩耍時很容易就走向另一個玩伴,問他是否可以和你成為朋友,但如今,你很難想象這種事。

在成年人的定義裡,友情到底是什麼?當我們已經不再是孩子時,特別是在成年早期,應該如何開啟和維繫友情?今天的文章會深入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成年人交朋友到底有多難?

先來看一組相關的研究結果:

1. 在你認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並不把你當朋友。

當我們稱一個人為自己的朋友時,往往默認這段關係是相互的。但研究證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誤以為自己和別人是朋友。

2016 年 3 月的一項研究針對同班的大學生做了調查,讓他們給班裡的每個同學分別打分,0 分為「不認識」,3 分以上是「朋友」,5 分為「最好的朋友」。同時,他們也要寫下對方可能對自己的評分。有趣的是,在 1353 對被認為是朋友的關係(即有一方打出了 3 分以上)中,94% 的人認為對方也會給自己打出 3 分以上的分數。然而實際上,只有 53% 的人真的會收到對方 3 分以上的評價。

2. 異性戀男性害怕主動與同性交友會被當成同性戀。

紐約大學教授 Irene S. Levine 研究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男性和女性在友情上的煩惱和壓力不同。

女性會因為沒有朋友而感到更大的壓力,因為她們認為自己會因此受到社會的負面評判—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在友情方面更為擅長的」。

而男性不太會因為沒有朋友而不開心,但一些異性戀男性會煩惱於如何主動向他人發出建立友誼的信號。馬利蘭大學教授 Geoffrey Greif 分析稱,這是因為他們 「不想被認為自己很脆弱」,而且如果向同性發出交友信號,也會害怕被誤以為有同性戀傾向。—這顯然和社會對男性同性戀者的污名化刻板印象有關,這些異性戀男性把「同性戀」與「脆弱」以及「男性氣概不足」聯繫起來。

3. 智商越高的人,越不願意花時間和朋友在一起。

2016 年 2 月的一項英國和新加坡學者的合作研究,基於對 1 萬 5 千名 18 - 28 歲的調查對象的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擁有更多親密朋友的人會更快樂—但有一種情況除外:當他們的智商比較高時。那些智商更高的人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如果他們將更多時間花在朋友身上,會很不開心。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他們需要減少社會互動來專註於長期的目標,以及保持更多的智力上的刺激。


圖片|來源

成年人友情的特點:復雜

1. 成年人的友情是復雜的

成年人的友情會變得非常復雜。如果說兒時友誼往往是出於情感、彼此欣賞、玩得來;長大後的友誼還會受到資源置換等利益因素的影響。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Alexander Nehamas 形容說,成年人的友情很像是藝術,它並不總是「好的」,也不是完全道德的,相反會包含很多復雜的、不道德的部分。有時候,人們的關係甚至是亦敵亦友的,韋氏詞典現在已經收錄了一個新詞「友敵」(Frenemies)來形容這種關係:就連最親近的朋友也可能會互相傷害,而這甚至不妨礙他們繼續做朋友。

但同樣,Alexander Nehamas 說,「我們喜歡朋友的方式,和喜歡藝術的方式是相同的。」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傷人的、不平等的、不道德的部分,但它仍然是美的、吸引人的。

2. 成年後我們在不同的朋友圈裡展示不同的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身邊不再只有一種朋友,而是會擁有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朋友面前,我們也會分別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成年的我們擁有很多種特質,它們無法被容納在某一種關係當中。」 我們會發現,自己不同的朋友探討的話題是不同的,甚至在他們面前自己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延伸閱讀:為什麼朋友變熟後,反而不如剛認識時討人喜歡?

Alexander Nehamas 說,正是和不同的朋友的相處過程,也反過來使我們變得更豐富,「每一個朋友都將我們推向不同的方向。」

如何能使成年人的友情產生和持久?

1. 開啟友情:非主動接觸

在上世紀 50 年代,社會心理學家 Rebecca G. Adams 根據一系列研究結果提出,開啟一段友情需要 3 個條件:

一是接近性(proximity),指物理上的接近;

二是反覆的、無計劃性的互動,你們要有經常接觸的機會;

三是能夠鼓勵人們放下防備、對彼此吐露真心的環境。

其中,接近性和互動使你們得以熟識,自我暴露、對彼此吐露真心則使你們從熟人變成朋友。

1950 年,社會心理學家 Festinger 做了一系列相關研究。他認為,無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大量的「非主動接觸」(passive contacts)都是一段友情得以開始的關鍵。它指的是,一些人自然地反復在你身邊出現,同學、同事、鄰居等。

心理學中也用「多看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來形容這種現象。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復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暴露物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復暴露會增強個體對被暴露物的好感。而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暴露物的印象就是負面的,反復暴露則會增強個體對被暴露物的反感。

我們沒有特殊印象的陌生人,一旦反復在我們面前出現,我們對其的好感程度就會超過那些不經常出現的人。這是非主動接觸會促使友情開始的原因。

但在成年以後,我們可能不像小學、中學階段那樣,和身邊的人有長期、持續、且頻繁的互動;工作以後,我們經常離職,和同事的關係不容易真的走得很近。因此,對於成年人來說,更有可能的交友場所是所在的社區,或者參加健身課程、俱樂部活動。

2. 友情真正開始建立的關鍵:自我暴露

而當兩個人由於接近性和大量的互動而開始熟識後,他們還算不上是「朋友」,而只是「熟人」。從熟人關係(acquaintanceship)走向友誼的關鍵,是自我暴露。

「從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的 Beverley Fehr 表示。這個過程往往是這樣的:當你們保持經常的見面後,有一方會先冒著暴露個人信息的危險,去「測試」對方是否會有相應的回應。如果雙方都願意進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開友情的鑰匙。

在青春期時,朋友間的自我暴露是非常迅速和猛烈的,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適度。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心理學教授 Arthur Aron 實驗瞭如何能在 45 分鐘的時間內使人們達到「人際上的親密」。他發現,發展出友情的關鍵是「循序漸進地暴露私人信息」—即便是在短短 45 分鐘的時間裡也是如此。

「分享需要適度,過度分享會被認為是片面的、壓倒性的、不恰當的社交。」那麼,如何辨別出自己的分享是過度的呢?Arthur Aron 說,觀察對方的反應是一個好方法,如果你發現對方有些緊張、不安,或者不知道如何接話,就說明你可能在進行過度的自我暴露。

Arthur Aron 試驗了多種溝通的模型,最終開發出了一個在短時間內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問題模型,其中包括 3 組問題,每組 12 個。

第一組問題是帶一點私人性質的,比如「在打電話之前,你會預先練習將要說出的話麼?」「你上一次對自己唱歌是什麼時候?」等;

第二組則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記憶是什麼?」「有什麼事情是你一直以來夢想做的嗎?為什麼你還沒有做它?」等;

最後一組則是最為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在你的家庭中,誰的去世會讓你最難過?」等。

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們打開心扉,成為朋友。

3. 維持長久的友情:懂得如何付出與索取

當你開始與另一個人建立起友情時,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則是對友情的維持。

1995 年,Beverley Fehr 發表了《友誼進程》(FriendshipProcesses)一書,分析了友情在成年早期的發展過程。她的研究認為,當成年人的友情進入到維持階段時,我們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反復的互動,搬家、異地都不是一份長久友情的障礙;朋友的「實用性」也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實用性」指的是作為朋友能夠給到你的實際的幫助,比如借錢、借車給你,或者幫你辦一件事。這些都對於維持友情來說無足輕重。

Beverley Fehr 發現,維持友情的關鍵是:建立一種成熟的、直覺性的理解,去給予和索取親密感。

「那些面對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時,明白該說什麼樣的話去回應的人,會擁有更穩定、更令人滿意的友誼。」 Beverley Fehr 說,從成年早期開始,在友情的維持中,長久的朋友是那些願意隨時提供幫助,但卻很少逾越界限的人——他知道如何表達接納、忠誠和無條件的支持,什麼時候該騰出沙發給你,什麼時候該給你一個擁抱。

而那些總對我們的衣櫥、伴侶、電影和藝術品味有著太多的意見,對我們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屬於過於逾越界限,他們很難成為我們長久的朋友。

4. 成為最親密的朋友: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

如前文所說,朋友也分為很多類型,在你所有的朋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會成為你的密友,他們幾乎是你最親密的人,你們對彼此的期望是「超越了一般朋友的職責」的。

在成年人最親密的朋友之間,聯繫他們的紐帶又是什麼呢?2005 年,社會心理學家 Carolyn Weisz 和 Lisa F. Wood 研究發現,不同於青春期,在成年以後,成為密友的關鍵是「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社會認同,是 Tajfel 在上世紀 70 和 80 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社會認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興趣小組、特殊經歷群體(如留學生)等,而不是來自哪個省,或者你的體重多少等。

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指的是認可和支持對方對自己的社會認同——你瞭解他認為自己屬於哪些社會群體,你瞭解作為這些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同時你認可和支持這一切。


圖片|來源

Weisz 針對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在他們四年的大學生涯里做了跟蹤調查,重點研究友情持續時間、親密程度與三個變量的關係:接近性、聯絡頻率、以及支持對方的社會認同的程度。結果發現,接近性、聯絡頻率和社會認同支持這三個因素都能夠預測友情的持續時間,即兩個人越接近、越經常聯絡,給對對方社會認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會越長久;但只有社會認同支持一項,能夠預測人們是否能成為最親密的朋友。(延伸閱讀:雪兒專欄|同事不適合做朋友,朋友不適合做同事?

一項對乳腺癌病人互助組的研究顯示,當病人康復,重新回到自己的職業身份和家庭身份時,她們仍然會保持著和互助組中的朋友的緊密情感聯結。因為他們瞭解彼此作為癌症病人這一群體身份的感受,他們也支持彼此的這一社會認同。

對彼此的社會認同支持,可能是在雙方有著一樣的社會認同的情況下發生,比如在同一個互助會或者俱樂部里,但是也並不一定。Weisz 發現,大量的社會認同支持也往往來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個群體內的朋友,但他們能夠對你的社會身份進行確認,比如他們會說「你在為自閉症孩子提供志願服務,太棒了」,或者「你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者」。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對我們社會認同的確認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自尊水平。——我們所做的事、經歷、價值觀等得到了確認、理解與支持。這或許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你覺得自己缺少密友,可能與你沒找到自己的社會認同有關。

希望能夠成為你的社會認同中的一種,因你我雖素未謀面,卻早已是親密戰友。

以上,晚安。

參考資料:

[1] Li, N. P., & Kanazawa, S. (2016).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Psychology.

[2]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K. (1953). The operation of group standards.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Theory. New York, NY: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204-22.

[3] Fehr, B. (1995). Friendshipprocesses (Vol. 12). Sage Publications.

[4] Weisz, C., & Wood, L. F. (2005). Socialidentity support and friendship outcomes: A longitudinal study predicting whowill be friends and best friends 4 years later. Journal of Social and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3), 416-432.

[5] Reis, H. T., Maniaci, M. R., Caprariello,P. A.,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1). Familiarity does indeedpromote attraction in live inter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01(3), 557.

[6] Aron, A., Melinat, E., Aron, E. N.,Vallone, R. D., & Bator, R. J. (1997).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4), 363-377.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y3JXO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家暴受害者採訪後記】走在路上都要擔心,是什麼感覺?

《親子天下》資深記者李佩璇專訪家暴受害者米雅過程中,發現受暴者在試圖脫離暴力的過程中,遭受許多社會上不可思議的荒謬挫折,這些都來自一般人對家暴本質的不理解,內心無限感慨。

from 親子天下精選文章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781-【家暴受害者採訪後記】走在路上都要擔心,是什麼感覺?/?utm_source=MobileRSS.websit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ormal_articl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

怪咖老師不藏私 噗浪客年會邀施振榮、林之晨上山和教師交流

「一輩子一定要參加一次」的自發性教師社群「教育噗浪客(TPET)年會」熱鬧登場。活動包下整棟南投縣杉林溪大飯店,聚集全台20縣市、近200位教師參與,滿滿課程與分享,不僅限於科技領域,想得到的教案靈感,科技、語文、藝術等領域全都有。

from 親子天下精選文章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782-怪咖老師不藏私 噗浪客年會邀施振榮、林之晨上山和教師交流/?utm_source=MobileRSS.websit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ormal_articl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

重視孩子童年的撒嬌,能孕育出對他人的體貼之心

你的孩子喜歡撒嬌嗎?撒嬌是不好的嗎?原來,童年的撒嬌是孕育出對人的信賴及體貼的第一步,一起重視孩子童年時代的「撒嬌依賴」吧。

from 親子天下精選文章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865-重視孩子童年的撒嬌,能孕育出對他人的體貼之心/?utm_source=MobileRSS.websit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ormal_articl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

看電影過暑假!今夏不能錯過的7大兒童電影展

今年暑假,隨著迪士尼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4》、《獅子王》、日本漫畫電影《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等陸續上映,掀起親子電影熱。除了院線片,北中南各地也有多場免費的兒童影展,《親子天下》彙整全台7大暑假兒童電影展資訊,愛看電影的爸媽們不妨趁假期,帶全家一起進電影院吹冷氣,共享親子歡樂時光!

from 親子天下精選文章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883-看電影過暑假!今夏不能錯過的7大兒童電影展/?utm_source=MobileRSS.websit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ormal_articl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

書單|夏天好熱!陳櫻慧推薦14本繪本讓孩子的體感溫度下降

有句話說「望梅止渴」,你知道閱讀也能消暑嗎?大熱天不想到戶外,就在家裡閱讀消暑繪本,讓圖像帶你泡在水裡、大口吃冰。

from 親子天下精選文章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885-書單|夏天好熱!陳櫻慧推薦14本繪本讓孩子的體感溫度下降/?utm_source=MobileRSS.websit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ormal_articl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

鬼月英文:惡魔和魔鬼,都是鬼有何差別?

鬼門開!除了ghost(鬼)跟 monster(怪物、妖怪)之外,你還知道英文中哪些妖魔鬼怪呢?

不論是東方或是西方,都存在許多怪力亂神的傳說。但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中文習慣稱作的「妖魔鬼怪」,英文會怎麼稱呼呢?除了 ghost(鬼)跟 monster(怪物、妖怪)之外,你還知道英文中哪些妖魔鬼怪呢?今天就跟著希平方一起在英文世界來趟知性的鬼怪之旅吧!(延伸閱讀:進擊的台灣女鬼|林投姐:改嫁又如何,至少我愛過

英文中的妖魔鬼怪

evil spirit 邪靈、惡靈、魔鬼

Evil 是「邪惡」,spirit 是「鬼魂、幽靈」,所以 evil spirit 自然就是指「邪靈、惡靈、魔鬼」囉!例如:

He seems to be possessed by an evil spirit.(他似乎被鬼附身了。)

demon 惡魔、魔鬼

在基督教教義中,demon 指被逐出天堂的墮落天使(fallen angel)。但一般會用 demon 代指「惡魔、魔鬼」或「邪惡、有害的事物」。例如:

He ran away in a panic like he was being chased by a demon.(他慌慌張張地跑開,就像後面有魔鬼在追他似的。)

The boy is wrestling with his inner demons.(那小男孩正在對抗他的心魔。)

devil 惡魔 、魔鬼

在基督教教義中,devil 指墮落天使的首領(the chief fallen angel),常用大寫 the Devil 代指。但英英字典一般定義為「惡魔、魔鬼」或「邪惡的人」。例如:

He was acting so strangely that many believed a devil had taken control of his body.(他的行為太過怪異,導致許多人認為有惡魔在控制他的身體。)

另外,devil 還有幾個常見的慣用法可以記起來,像是:

  • speak of the devil:字面是「說到惡魔」,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說人人到,說鬼鬼到」。
  •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就是字面上看到的「惡魔藏在細節裡」的意思。

bogeyman 惡鬼、妖怪

指那些虛構的、用來嚇小孩的「惡鬼、妖怪」。例如:

The kid pulled the blankets over his head because he was afraid the bogeyman would come and get him.(那小孩把毯子蓋過頭,因為他擔心妖怪會過來抓他。)

vampire 吸血鬼

除了可以用來指「吸血鬼」,也可以用來指「殘酷剝削他人的人」。例如:

They are vampires who gain happiness from the misery of others.(他們是吸血鬼,把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

zombie 殭屍

除了可以用來指「殭屍」,也可以用來形容「呆板、毫無生氣的人」。例如:

He complained that his students always sat in the classroom like zombies.(他抱怨他的學生總是像殭屍般地坐在教室裡。)

 

這些英文的妖魔鬼怪,你都記起來了嗎?下次看到時,相信就能更清楚它們代指的意思囉!(延伸閱讀:你記憶中的「台灣鬼」有哪些?妖氣都市特展:臺灣妖怪,其實很繽紛多元

原文文章:邪靈、惡鬼、殭屍...這些「妖魔鬼怪」的英文怎麼說?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U4CIA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帶你擁有更好的性愛體驗!第一步,從了解自己的床上動物性格開始

來點深夜臉紅時段!要怎麼樣可以擁有更好的性愛體驗?第一步,我們先從了解自己的床上動物性格開始。當你可以自在展現自己想要的樣子,你也會更認識自己的身體。

你知道嗎?性是一個很私密,又很獨特的領域。在性愛裡,我們也往往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你可能愛得很害羞、也可能愛得很霸道。而當你可以了解自己喜愛什麼樣的模式,並且找到能讓你更快樂的方法,一次又一次,你也會越來越期待親密關係!

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找尋你的床上密碼:


圖片 | 來源

如果你渴望絲絲愛撫,溫柔如潮水

細膩的你在床上,感覺像是誤闖情慾森林,你知道裡面有很多寶物,但你往往需要一點熱機和指引。在你的性愛裡,前戲很重要。喜歡被輕柔愛撫,視你為最珍貴的獵物;一點點的愛意,都能讓特別敏感的你輕易觸電。只要對方能把前戲做好做滿,接下來,你將會像開關全開,可以完全浸淫其中,讓彼此驚呼般地無可自拔。

來看柔軟的你,像什麼動物 >>>

如果你不善客套,熱情才是本體

你喜歡熱情的性,只要到了床上,總會有比平常更大膽的作為。你偏好新鮮感,覺得性愛充滿驚喜,總是能為你的生活帶來很多快樂。你期待對方也是個性愛投入者,你想和他一起探索不同的情慾模式,可能從角色扮演、刺激的地點挑戰,到嘗遍各種姿勢或性愛玩具。而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在做這件事的當下,你享受那種兩人像跳雙人舞般水乳交融的快感!你覺得,愛就要愛得如此過癮!

來看慾火的你,就如同 >>>


圖片 | 來源

如果你陶醉在欲拒還迎,心癢而難耐

你有時有點膽小,有時又充滿好奇心。總是想知道還有什麼尚未遇過的新奇體驗,將開啟你未知的身體暗號。因此在床上,你會特別著重氣氛的營造,也喜歡突如其來的驚喜!你適合來點催情的香氣,搭配若隱若現的燈光,營造神秘而性感的氛圍。若你感覺到欲拒還迎,想吃又吃不到,將能大大提升你的慾望!

來看神秘的你,原來是 >>>

如果你享受侵佔吞食,挑逗彼此

在性愛裡,你追求佔有對方的快感,就像一個自信的主動者,喜歡自己可以去征服一點什麼的感覺。因此在床上你擅於縱橫全場,偶爾你性格大膽,會主動挑弄對方,想看到他如何因你而快樂;偶爾你賣弄性感,想眼見誰正為你癡迷。看見對方時而陶醉於你的輕撫、時而放肆享受你的操弄,成就感與高潮便會染上心頭。

來看悍然的你,好比是 >>>


圖片 | 來源

(貼心提醒,以下是答案,如果還沒看過上文的別急著往下看唷)

嘿,你是想被順毛的白兔

敏感的你,試試女性私密護理水溶性潤滑液:專為女性私密健康而設計的配方,產品中添加獨家專利 TCI250 益生菌及益生質,改善私密處益菌環境,同時抑制壞菌、消除異味,能讓你放心享受歡愉,給彼此最貼心溫柔的呵護。


圖片 | HARU 提供

別懷疑,你是霸道的獅子

熱情的你,今晚來點卡瓦醉椒激熱水溶性潤滑液:獨創的熱感配方,能塗抹在私密處或身體任何其他部位,以增加敏感度,也能幫助彼此點燃熊熊慾火,更快達到情愛高潮。


圖片 | HARU 提供

親愛的,你像隻高貴的貓

難以捉摸的你,一定會戀上伊蘭絲柔長效水溶性潤滑液:淡淡天然伊蘭迷醉的催情氣味,可以用於按摩、口交或搭配玩具使用,增加性愛過程中的慾望和情趣,滿足你的未知情慾。


圖片 | HARU 提供

沒錯,你是想狩獵的獵狗

霸氣滿滿的你,不如嘗試伊蘭極潤水溶性潤滑液:精心調配的濃厚牽絲質地,可以完美包覆,讓彼此體驗極致的水乳交融。今晚就挑戰床上新玩法,用它潤滑彼此、用愛提升性慾。


圖片 | HARU 提供

Make Love, Not Sex. Let′s HARU!

HARU 在日語代表著春天,而 HARU 潤滑液,則是來自情慾實驗室的情愛精品,細緻的潤滑過程,讓原本就美好的性,變得更美好;讓單純的高潮性愛,昇華成濃烈的情愛。

走過一次動物情慾森林,也想告訴你,每一個你都很特別。而當你能夠自在展現自己想要的樣子,你也會更認識自己的身體。記得,你永遠值得更好的性愛體驗,Let′s HARU!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hSSMt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畫給受過傷的你:失去並不可怕,但永遠別遺失自己

寫給受傷的你,每一人心中都有一個為愛奮不顧身的戰士,如果撞得渾身是傷,只要能想起自己是誰,那又怎麼樣呢。


圖片|作者提供

世界上的某一處,一定有雙最美麗的鞋,穿上它能使我成為最美好的樣子。

於是妳很努力的尋找,在這好像有限的青春裡,走遍各個角落,

流了一些眼淚和血,傷口反覆結了痂,找到理想中最美的那雙鞋。

 

 


圖片|作者提供

成為最美好樣子的妳,被緊緊擁抱著,彷彿擁有了全世界最好的對待。


圖片|作者提供

後來妳失去了,世界從此像是末日般,還有那麼一雙手反覆想把妳的心掏空。

 

 


圖片|作者提供

直到妳願意看著鏡子裡的妳,明白了生命裡有時就是會出現一些苦痛來使妳改變和成長,

可怕的不是像死亡般的失去與恐懼,而是被妳遺忘了的自己。

 


圖片|作者提供

外在的任何物質與人事物從來都不能阻止妳成為最美好的妳,

親愛的,學會從每一次的傷痛裡認出自己療癒自己,其實任何時刻妳(你)原來已經是最好的妳。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y7ixw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