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長鏡頭,看向戰場底下被剝奪名字、故事、愛人的人們,面對死亡,逃命成了生存意義,但人性的微光,在這樣的幽暗底下更顯一片燦亮。
影片中的天空,都是有些陰鬱的藍色,望向海的那一端,帶點迷霧的一片藍,空氣中總有濕潤的水氣,遠方的陸地若隱若現,那是家的方向。
回家,回家。我們不斷的從家園向外走去,但最後走向的,還是家鄉。
少年的眼神湛藍而深邃,看向海邊。退去鋼盔底下的,是太過年少的一張臉,少年有 18 歲嗎?或許更小吧?放眼望去,沙灘上的,也不過都是一個又一個的少年。
他緊緊抿著的嘴唇異常沈默,少年幾乎不怎麼說話,但他略顯得不安的神情卻說了很多。這或許不是一個習慣沈默的少年,但現在他不得不沈默。
他稚嫩的眼中或有疑惑,戰爭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又為什麼在這裡?但這些問題卻沒有來得及思考,因為一轉眼,沙灘上又遭砲擊。
一群又一群的人聚集在沙灘上,從直觀而言,人們多麽像螻蟻,面對空襲無能為力,只能就地蹲下,抱著頭,祈禱這一波砲擊不要落在自己頭上。無力、無助,甚至連逃跑都徒勞無功,他們什麼都不能做,只能迎向自己的命運。(推薦閱讀:戰火之下,加薩孩子們的哭泣,你聽到了嗎?)
在戰爭中的人們不需要名字,整場電影當中,你很少聽到別人呼喊對方的名字,而一直到最後你才會意識到這件事情,因為在這一個遼闊無際的沙灘與海洋上,並不需要名字,只需要制服、旗幟、語言,來分辨我們和他們,只是到最後這樣的分野也漸漸模糊起來,你、他、你的朋友、高地士兵、上校、中將。這些名詞,就是戰場上賴以溝通的一切。而你隱藏在鋼盔下的面孔,也變得異常地相似。一眼望去,分不清哪個是你。
這一切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空無嗎?到底有什麼意義可以從這裡得到呢?沒有,戰爭讓一切的意義都變得有點蒼白,你這個人是誰,你有什麼故事,你遠方是不是有愛人,一切都變得不重要,因為可能在一個閃神、一個疏忽間,這一切就回歸空無,而你的身軀將會飄盪在茫茫大海當中。
而死亡在這裡看起來是一個多麼尋常的東西,多麼漫不經心的就會到來。恐懼的味道好像也沒有那麼濃密,當你眼前所見的事物都是死亡,而你也永遠也不會知道此刻走在你身旁的人下一刻會被飛越空中的子彈擊殺,還是會淹死在茫茫大海之中,你的恐懼會慢慢變成麻木。
因為再一次你才想起,原來死亡是如此無所不在的東西,隨時會發生,而也讓這樣的死亡,好像失去了他該有的重量,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但在這片沙灘和海域上,死亡輕得不如一粒凡塵。(推薦閱讀:印度之旅提醒我的事:死亡如此靠近,最後我們都是一抹輕煙)
整個電影的主軸就是一場逃亡,逃出去,快點跑。逃出這片沙灘,逃離這片海洋,逃出我們內心的恐懼和黑暗,但要往哪個方向逃呢?放眼望去,四顧茫然。而真正的道路,則是在黑暗中的一點微光。
那一點微光來自最黑暗的地方。來自我們的靈魂深處,恐懼讓黑暗滋生,讓我們變得面目醜惡,讓我們渺小膽怯,充滿腐敗而腥臭的潮水味道。但在一樣的地方,卻長出了這麼一點小小光芒。
這些光芒最後散佈到四方,在提防上面,看著快要溺水的同胞而伸出的那一隻手。在即將沈沒的船上,最後決定逃亡前先打開艙門的那一刻。在擁擠的橋上,人們自發讓路給傷亡者的畫面。在充滿一艘艘向外航行的民用遊艇的海港上。也在即將耗盡燃油,看著油箱表與敵機,咬牙繼續飛翔的天空之中。(推薦閱讀:《一千次晚安》:捍衛正義的女性英雄)
很意外在最殘酷的戰場卻能看見最樸素的善良。這樣的樸素的善行,在現在和平的社會當中都少見。
整部電影,並沒有主角,大家都是演員,屬於這天、這海、這地的一部份點綴。這裡也沒有英雄,因為大家都是漂泊的蜉蝣,有各自的光芒也有各自的黑暗。死亡無所不在,走在你身邊的人,也總有一天會消失,不是在這一刻,就有可能是在下一刻。
但懷抱著這樣的光芒,或許有一天,我們都不再需要逃亡。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uQB8R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