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亞音樂學院出身,從廣告配樂到古典演出都有她參與的身影,怎麼做到這麼多跨領域的音樂合作?帶你一起認識蘇子茵的音樂之路。
2003 年,以全額獎學金贊助的身份進入密西根大學就讀,最後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小提琴碩士,一度對音樂失去熱情,在名琴拍賣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因為得到調琴大師莫瑞爾的讚賞,讓她重新找回對音樂的熱愛和使命感,開啟了充滿令人驚喜的跨界音樂之路,擔任樂團首席、與流行藝人合作專輯配樂、廣告配樂,更將打破大家對於古典樂的想像,將電音小提琴巧妙融合在各種聲音裡——她是蘇子茵。
專訪那天,踏進樂園的子茵一身清爽穿著,她背著琴箱和包包,一臉淡妝,像極了燦爛盛開的白色大理花,在樂園空間裡靜靜張揚。
一開始我問她怎麼看大家談論過去那段「跨界」經歷?她大笑地說:「我在訪綱看到這題就笑了。」間接說明,那段經歷已經被重複提過很多次了,來點新話題吧!
人人說是跨界,但對我而言,我覺得那只是人生找尋的過程。
大笑完,她繼續回答。子茵的神情像是思索著,下一秒卻又堅韌無比,散發著一股執拗的氣。「在這個尋找的過程裡,大家都會想去嘗試自己的極限在哪、可以走到哪,開發自己到什麼樣的地步。先不論那個極限到底是不是之後要去的遠方,但一路上走來不會覺得自己走了條冤枉路,因為這是尋找過程中,越來越認識自己、聆聽內心聲音的方式。」
聽到這裡,才明白過去一切種種,在外人看來是大膽又充滿新意之舉,對她而言那都只是人生找尋過程裡的嘗試。我不禁想著,那音樂和小提琴對她來說又是什麼?為什麼她能一直做這麼多不同的事?
子茵跟我分享她最近忙著推出新專輯,跟旅行有關。這一次,不演奏酷酷的電音、不走嘻哈風格,蘇子茵想做的,是回歸音樂的最純粹的本質。
回到本質,什麼才是非「我」不可?
「純粹」二字的起心動念,源自於子茵時常外出到異地旅行。她喜歡在當地購買食材下廚,然而受限於出門在外不方便帶著瓶瓶罐罐,後來便只仰賴最基本的胡椒和鹽巴,和當地特有的香料佐味,雖然少了層次豐厚的調味,卻為料理留下最原始、最接地氣的純粹滋味。這使她靈光一閃:音樂是不是也能像這樣被赤裸真誠的呈現?
「音樂很棒的地方是帶給人陪伴。也因為這樣的特質,我就在想,我要做一張什麼樣的小提琴專輯、帶給大家什麼樣的陪伴,我希望我的音樂可以為你做一點什麼。」過去一連串追尋的過程,除了更認識自己,也讓她思索什麼才是蘇子茵的作品。
「什麼東西才能代表你自己?」這句話深深迴盪在我的腦海裡。茫茫人海,如何讓別人一眼認出妳?如果這首曲子每個人都拉得出來,那我的不可取代性是什麼?那模仿不來,一時間也無從找起的「非我不可」,對我而言是什麼?我一邊思索,一邊悄悄把子茵的話收在心底。
我看著坐在眼前笑眼盈盈的女子,若不是坐下來聊天,平時走在路上,我只會看她是青春爽朗的女孩,誰能猜出音樂這件事無時無刻在她心底轉呀轉的,轉了千百回,每回都認真叩問自己:換作是我可以怎麼做?這件事拉到小提琴可以怎麼做?什麼樣的音樂才能代表我自己?
看來令人驚艷連連的跨界之舉,除了機緣巧遇,也是因為她不斷的自我思辨而有了出口,以及非她不可的理由。
不拉琴時,我和自己生活
我好奇以音樂為重,又熱愛工作的子茵,不拉琴的時候都做些什麼?她哈哈大笑說,其實我很愛吃,所以很常下廚。
她喜孜孜地跟我分享對下廚的見解:「其實下廚和創作有著很有趣的關係」,一樣的食材不同人煮還是有不同味道,音樂創作也是如此。今天你想一個旋律要有什麼樣子、用什麼樂器來完成,就很像決定要用什麼醬料去搭配食材才能煮出想要的味道。
習慣思考不同可能組合的子茵,這樣的特質也反應在料理習慣上,「像我就很不適合做甜點」她坦承自己不想照規則走的壞習慣。所有菜式中,音樂女孩最愛的,是需要花時間切洗、有燉煮過程的菜色。「我特別喜歡切菜,覺得很療癒!」說起切切洗洗,她一臉滿足。工作卡關時,全靠切菜撫慰自己,切完煮完卡關的旋律也在腦海中完成了!聽完她的話,我也想在家備上幾顆洋蔥和蘿蔔。
除了做菜,子茵也藉著旅行儲存創作能量。
每年都會規劃旅行的她,訴說著旅行對她而言是很重要的能量累積,每到一個陌生環境,便盡情地打開所有感官,去記憶當下整個人的感受。因為創作者要時常讓自己去感受、記憶流過身邊的事物和體驗,最後成為創作的養分。
一個旋律從想好到完成只花三分鐘,但這三分鐘可能是過去三個月曾到過一個港口吹海風、感受空氣裡鹹鹹的海水味,而搜集來的感官體驗,這些事慢慢轉化成感覺,最後就轉變成一種經過堆積的經驗釋放。工作需要時,就能從自己過去去提取需要的養分。
聽到這裡也不禁點頭認同,身為視覺編輯的我,在工作時,或說「輸出自己」的過程中,那些聽過的歌、見過的人、喝過的咖啡滋味,種種微小不起眼的生活體驗,最後都悄悄存在我的設計或文字裡,這是創作者幸福的地方,也是責任,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而這正仰賴著平時對生活的經營。
與其用力填滿人生,不如好好畫一個休止符
談起內在平衡之必要,子茵解釋,因為與人相處時,會花一定程度的心思在別人身上,想著要如何應對進退,根本沒辦法把自己好好打開,因此聆聽自我的聲音在她的生活裡佔有一定比例。
「那你都怎麼做到自我察覺?」深感自我察覺重要的我,忍不住發聲提問。
「過去對於一切我都用盡全力,但現在發現與其努力在五線譜上畫滿音符,不如好好幫自己畫個休止符。」
話一出,她的眼神坦然起來。空白代表著結束,同時也代表著另一件事物期待的開端。「以前忙著做很多事情,想要做很多案子和作品,但現在就會覺得,空白很重要,因為這是在積累能量和『the next big things』。」比起外在,子茵想強調的是內在的休息,不一定要旅行,而是內心先靜止一下,才能由內而外讓能量再次好好流動。
不只料理與旅行,運動和保養也是子茵的休息方式。
她輕快地說,跑步的當下,可以放空腦袋只需要專注呼吸和微微的肚子痛,是件很幸福的事。所以才說,跑步是種動態冥想。談到保養,由於子茵肌膚敏感,在保養品的選用上,不隨波逐流使用市面上的明星產品,她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在使用雪花秀的過程中,化妝水和精華液的吸收效果也令她驚豔,也讓她的肌膚狀況時常維持在最佳狀態。
20 到 30 歲,我能給別人什麼?
提到演奏和自己,子茵說演奏者在演出時,內心都會想著一個場景,音樂響起,那些畫面在聽眾腦海裡流瀉浮現,當演奏者和聽眾心中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風景,那就是最棒的連結了。
我問她從 20 幾歲到 30 幾歲,心境上有什麼轉變?她停頓一下,輕輕地說:「我最近常在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創作是件和世界有連結的事情,但除了打動人心,我還能幫上什麼忙?還能帶給別人什麼價值或是貢獻?」
爽朗的她,看來不拘小節,卻時時刻刻敏感察覺,反思自己和音樂、和聽眾的關係。她重視內在和外在的平衡,不單單只是外在,同時也在意著內在的聲音,甚至開始思考我能給別人什麼。這樣的態度和雪花秀的品牌精神不謀而合,50 多年來雪花秀對人蔘研究的堅持,不斷研發,經歷許多收斂、突破與精萃,為的就是提供使用者更完整有效的保養。
訪問告一段落,我們邀請子茵用音樂與我們創造不一樣的連結,過程中她演奏著小提琴,自信且有神的眼睛閃耀著,我彷彿又看到專訪之初那位開懷大笑的女孩。聽著她輕快的旋律,我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這個題目,應該會存在她心底好一陣子,而我也早在心中默默另存新檔。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givvH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