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如何擺脫家人情緒勒索?真正的孝不是順從,而是溝通

作者趙書賢從心理學解構華人孝道文化,所謂孝順不是不斷地犧牲,而是情感的雙向交流,包容與互動。

孝道是華人傳統文化中,與西方歐美社會非常有區別的一項傳統道德規範,對於要不要孝順這件事,華人大多數仍認為應該要維繫這一項美德,因此也常常看到孝悌獎的表揚;也有許多人認為孝道是一種過時的觀念,太過注重或提倡孝道,會壓抑調個人的自主性並對心理健康造成傷害。

國內心理學界針對孝順、孝道,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今天就簡單整理一些心理學家整理出來的原則,來回應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去面對的「孝順的難題」。

一、孝道選擇題:長大十八變的「新孝道」

【孝道小劇場】

阿國是家裡的獨子,儘管父親時常喝酒賭博不務正業,母親仍靠著打零工供阿國讀完清大,畢業後阿國順利地在竹科找到一份穩定、待遇不錯的工作,但遠在屏東老家的媽媽卻常有意無意地透漏二老在屏東無人照顧,擔心要是出了什麼意外,不知道能不能見到兒子的最後一面。面對自己放不下的母親、從小到大沒有好感的父親,阿國十分猶豫是否要放棄目前的工作回南部生活⋯⋯

華人本土心理學針對孝道的研究,大致上將孝順視作一種集合道德原則、情感因素、認知概念與實際行為的規範,楊國樞教授等人曾經整理出十五項內涵,並將台灣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後的演變加入考量之中,漸漸把過去講究權威、絕對道德原則的泛孝主義,重新建構成當代華人社會比較容易運作的「新孝道」,新孝道強調:家庭內、以情感為基礎、自發性、互益性、表達方式因人而異等等(楊國樞、葉光輝,2008)。

互益性講的其實就是「父慈子孝」,傳統社會裡父不慈子也不能不孝,但如今我們更看重每一個人的價值與自主性,父母對於子女的語言暴力、忽視、情緒暴力所留下的傷害,都可能是讓子女不願意繼續奉行孝道的原因。(推薦閱讀:寫在謝金燕告白之後:沒有愛的交流,孝順只是枷鎖

讓子女有心甘情願的空間,才有效/孝,才能真正發揮「以情感為基礎」的原則。

學者也從實證研究之中發展出「雙元性孝道」的理論(葉光輝,2009),把孝道分為「相互性孝道」與「權威性孝道」,簡單來說前者是基於子女對父母的感恩、愛惜所驅動的回報心理與行為,後者是由親子之間的高低位階來決定子女應該要順從父母的心理與行為。(延伸閱讀:最熟悉卻又最難捉摸的孝道

後續的研究則針對這兩類孝道內涵的效果跟相關影響,例如父母其實也比較在意子女的發自內心的「相互性孝道」(呂宜峰,2016),而且太過在意子女是否順從的「權威性孝道」的老人比較憂鬱,相較之下能滿足跟覺察子女「相互性孝道」的人比較健康。而在親子衝突的調適上,學者也認為相互性孝道能讓子女更正面解讀衝突情境的訊息、因應所引發的負面情緒或想法,並讓親子衝突之中的子女有更好的心理健康(葉光輝,2012)。

二、孝道是非題:孝不孝順,怎麼樣才會幸福?

【孝道小劇場】

菲菲念的是社會系,對於目前社會許多議題都十分熱衷,自從獨自來到台北念書之後,也漸漸發現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越來越有隔閡,例如菲菲常常跟夥伴們上街頭倡議抗爭,就常被母親念說「女孩子家一直在外面拋頭露面,以後怎麼嫁得出去」。菲菲心裡十分不平,對於父母無法理解與支持自己在性別平等、社會正義等議題上的努力,覺得越來越討厭回家,菲爸跟菲媽也覺得越來越不認識這個女兒⋯⋯

可能會有人想問說:講了那麼多,這種 LKK 的老觀念到底還要留著幹嘛?因此我們來看看另一項研究。這個研究主要想看孝道、傳統與現代觀念、幸福感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

研究者特別找了雙親與子女的配對共 281 對,首先研究結果發現親子之間有差異的應該是對於新舊事物觀念的不同(關於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定義與運用,請見延伸閱讀:為什麼他不能體諒我?),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親子之間確實存在代溝」,父母這一代相對保守與傳統,子女這一代則更能接受新事物、更能學習新知。(推薦閱讀:親愛的爸爸媽媽,或許我們眼中的幸福跟你想的不一樣

研究的第二個部分想看看親子之間是否會對孝道有不同的理解。但結果卻發現父母們與子女們在舊孝道與新孝道等概念之間都沒有差異,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在同一個家庭裡,親代跟子代對於孝道的概念幾乎是一樣的」。

而這些觀念的後續效果則要看第三個結果,這份研究主要要看到底孝道、孝順會讓人幸福嗎?研究結果直接翻成白話文:「子女願意行孝的話,父母就會有幸福感;子女自願行孝而非被要求行孝,子女自己才會有幸福感。」如果老人家只顧著自己有沒有子女孝順,沒有考慮到子女是否有能力、有意願去滿足父母,在每一次的要求之中就會不斷的傷害你的孩子。

價值觀念如此不同的兩代人,卻對孝順有相似的理解或期待。規範性的孝沒有意義,怎麼去做才是重點。

三、孝道情境題:你會怎麼做?

【孝道小劇場】

小桓從小一直非常喜歡藝術創作,目前就讀普通高中的他,非常希望選擇設計、藝術相關科系。但小桓的爸媽覺得小桓的數理能力不錯,如果選擇理工科系,未來的發展應該會比較好,對於小桓提出想念藝術科系的想法十分生氣,要小桓自己「好好想清楚、不要讓爸媽失望」。小桓因此十分苦惱,究竟該聽從自己內心的話,還是順從父母的期待⋯⋯

有人說真正的修行道場是在人間、在我們生活周遭,其實孝道最難的不是在我們心中,而是發生在日常生活裡,當子女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或衝突時,孝道的困境才真正出現。學者也就針對這種孝道困境,例如價值衝突、父母的要求超出子女能力、雙親吵架、雙親個人個性問題等議題進行研究(葉光輝,2008b;葉光輝,2008c),並分析子女用來因應這些困境的方式,如下圖:

其中兩個軸向白話來說就是「為自己好」與「為父母好」。「自我犧牲」父母好就好,例如想念藝術的子女,聽從父母的要求去讀理工科系;「功利主義」則是指看看什麼方式最有效能達成自己的目標(為自己好最重要),例如有些子女會在選填科系時先斬後奏;「規避逃離」是指拒絕因應與做決定,來逃避服從父母或實現自己兩者衝突時的巨大壓力,通常會用拖延、忽略的方式呈現;「折衷妥協」是各退一步、彼此妥協的方式,因此介於各種因應方式的中間,根據不同事件有不同比例的妥協,例如先選擇父母期待的理工科系,進到大學之後再去雙主修自己喜歡的藝術科系。

「兼容並蓄」則是研究者認為最好的方式,透過精細的思考與規劃,找到能讓彼此都滿意的雙贏方式,但也發現並不是所有人、所有狀況都能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子女教育程度越高、自我了解越多、狀況越不複雜,越能發展出這種方法。

父母親的孝道期待,往往在不自覺之中使用「情緒勒索」的方法,往往造成彼此的糾葛跟傷害,通常會屈服於雙親情緒勒索的子女不會是自我意識很強、擅長功利主義策略來達成自我需求的人,通常都是十分在意父母、跟父母關係又愛又恨、常常希望能當個乖小孩的人,這樣的人最常使用的是自我犧牲或至少是自我妥協退讓較多的策略。(推薦閱讀:【性別觀察】豬哥亮的「浪子回頭」與謝金燕的「家醜外揚」

近期也有研究者研究這些孝道困境的因應方式所產生的效果,發現「犧牲自我」、「兼容並蓄」、「折衷妥協」都能增加親代的關係滿意度,但「犧牲自我」的策略卻會讓子代的關係滿意度下降。因此如果你面對父母的情緒勒索,永遠都是使用自我犧牲,長期來看只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虛假,而慢慢失去「相互性孝道」的力量而已,別忘了發自內心情感的愛與付出,才是讓自己跟父母在關係裡都能更健康的方式。(延伸閱讀:犧牲,不是孝順唯一的選擇

你以為對於父母的要求只要不斷的犧牲,就是為了父母好,其實這樣的策略只會慢慢殺死你們之間的關係而已。

四、孝道練習題:你也可以這樣做~

  • TO 子女:以下有一些簡單的步驟讓你可以練習思考怎麼在孝道這個題目上面面俱到:
  1. 練習保有自我意識,全然的犧牲與順從不是最好的方法。(推薦閱讀:母親的情緒勒索:每個孩子在成長時,都需要斷開臍帶
  2. 就算要妥協與犧牲,也盡量能找到自己的空間與犧牲的意義,避免讓自己一直處在「被迫」的心理狀態。
  3. 練習理解父母的深層涵義,停止對方的話語在彼此都無意識的狀態下傷害自己。
  4. 練習幫對方留面子,俗話說「你給我面子,我就給你全世界」,沒面子的爹娘什麼事幹不出來!
  5. 練習在不同成長階段去思考孝道,青少年階段、成家前後、父母年老需要照顧,都會是不同的狀況。
  6. 如果父母真的沒有給你愛,那你也真的不用勉強自己去「回報」。
  7. 練習替過往的傷口療傷,放過對方也放過自己。(延伸閱讀:母親,是什麼?電影《艾草》教會我,關於媽媽的3件事
  8. 記得最好的答案往往要花最多力氣去思考,「兼容並蓄」的策略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9. 這個年代已經慢慢沒有「女兒是潑出去的水」的觀念,各自決定要不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最實在。
  10. 孝道沒有標準答案,組合出你們家最合適的方式。

參考文獻:

  • 呂宜峰(2016)。老年父母的孝道期待、落差與憂鬱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
  • 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傳統性、現代性、及孝道觀念對幸福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心理學研究,25,243-278。
  • 葉光輝(2008a)。臺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載於楊國樞、葉光輝(主編),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頁161-210)。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葉光輝(2008b)。孝道困境的消解模式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葉光輝(主編),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頁333-371)。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葉光輝(2008c)。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載於楊國樞、葉光輝(主編),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頁373-449)。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葉光輝(2009)。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1,97-141。
  • 葉光輝(2012)。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的建設性轉化:從研究觀點的轉換到理論架構的發展。高雄行為科學學刊,3,31-59。
  • 楊國樞、葉光輝(2008)。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thN1go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