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潑酸事件細讓人反思台灣的情感教育,給社會的幾件反思:別讓好奇淹沒了你的同理心。
台大潑酸案造成一死三傷的慘絕悲劇令人錐心,而事發之後的公眾輿論亦來回於情殺議題、校園安全問題及同性伴侶等議題間白熱發酵。悲劇雖已然無法逆轉,然事件所帶給社會之衝擊及其後所產出上至政府下至民間的相應言說與作為,卻足以決定這類事件於未來社會的其他發展走向及版本改寫之可能,故筆者身為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公共政策委員,本心理專業發聲之責無可旁貸。以下分別就三項事件熱議要點做出呼籲:
一、汙名之心不可有
此次事件為感情糾紛所引發,只是剛好事件中的伴侶為同性,與多數情殺事件為異性戀對照下成了異數,故可能被誤解或遭有心人士胡作文章,意圖將輿論導向或事件定調為同性戀是可怕的、是自取滅亡的、是必遭天遣的、是將為神所降罪的、是自作孽不可活的等妖魔化描繪,皆非我們所樂見且需予以遣責的。(推薦閱讀:同志讓我成為更好的人:我是直同志,我就是他們)
以同理心看待事件關係人,讓亡者安息,讓生者安身、創痛得療癒。(攝影:陳育陞)
校園喋血已屬人間悲劇,而任何再意圖藉此汙名同性伴侶之言行,形同在傷者傷口撒鹽,叫死者蒙冤,讓同志朋友的社會處境雪上加霜。試想,若今日同性伴侶是為公眾所認可的,則同志朋友在遭遇情感衝突之時,將更敢於求助尋求資源,而無需遮掩、隱瞞、躲藏於櫃內,如此慘案遂得以更有效避免及預防 。
二、情感教育及心理衛生推廣之落實
戀愛學分為大學必修課程已為常言道,而現實是許多學子從國高中甚至國小便開始投入戀愛關係,惟能有幾對伴侶可從學生時期便一試定終身,故分手這門滿是苦楚的情關功課更是必修不可,然校方能否正視學子所需,在升學主義當道、大學職訓局化的當代教育環境下,給予適切的情感或生命教育,讓學子在修習感情學分的路上,得以有所裝配不致摸著石頭過河。(推薦閱讀:反思台大潑硫酸命案:最好的教育,是建立情緒安全感)
另外,學生輔導法雖已立法上路,然在相關罰則等配套措施尚未落實之下,諸多學子仍未受到心理衛生資源的福蔭所庇。少子化的衝擊讓校方傾大把資源於招生搶人,然學子入學後的身心照護資源是否也能到位,讓學生在情關難過時得以求援或被照見,則需善加考量。
三、莫叫好奇心淹沒了同理心
潑酸事件舉國嘩然,媒體為求收視率對家屬等關係人窮追不捨,閱聽大眾追蹤事件原委並以鍵盤評判歸因,過度獵奇獵巫之舉無益於傷痛之彌平與修復,甚至造成當事人、家屬等關係人的二度傷害。故呼籲社會大眾,好奇心與八卦雖屬人之常情,但仍需慎防以再造惡業的方式滿足之,並盡可能以同理心看待事件關係人,讓亡者安息,讓生者安身、創痛得療癒。
回顧過往,2014 年北捷隨機殺人案催生了《學生輔導法》,2010 年八德國中霸凌事件促使《國民教育法》修正讓國中小進駐心理輔導人員,1999 年 921 大地震後因應國人心理創傷需求訂定了《心理師法》。如果人們總得在慘烈教訓後才得以痛定思痛改前非,那麼這一次,我們是不是可以多做些什麼,叫類似這樣的社會事件,讓人生卡關的有情眾生,在從今爾後的台灣,得以改寫出不同的結局?
作者|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公共政策委員
本文獲上報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yPX5B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