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跳舞、跑婚宴⋯⋯台灣的選舉行銷超瘋狂,政論節目精彩程度更勝連續劇。你呢?你怎麼看台灣的政治文化?
面對台灣 11 月底將迎來轟轟烈烈的九合一選舉,就算是現在的年輕人對政治冷感,但黨派鬥爭的惡態,導致很難忽略即將逼近的選戰。
這幾天,在辦公室裡常聽老外同事在茶水間談論他們到台灣後發現到的一些選舉的 "culture shocks" 在不同文化下養成的不同觀點,聽著聽著其實也滿有趣的,畢竟這樣獨一無二的選舉文化只有台灣有。(推薦閱讀:臺北市長選舉爆紅手語翻譯員:「我翻譯的不只是語言,也是未來」)
圖片|來源
選舉行銷超瘋狂
不論是線上或線下,生活的各個層面包含社群通訊軟體、公共空間都成為拉票的渠道,好像民眾除了關心選舉外,生活中沒有其他重大的事情可談,與其說選舉行銷,不如說是「選舉強迫推銷」。在競選期間,相對於美國的公共環境嗅不出選舉味道,台灣大街小巷電線杆、每家每戶的信箱裡,甚至手機簡訊裡收的都是傳單與海報,走在街上隨處可以收到印有競選者頭像的面紙和宣傳小物。在美國,人人也都有投票的權利,不同的地方是但在投票前,還要先到各州內相關處所登記,而這道程序大大地降低了民眾實際去投票的意願,所以政治的參與度,實際上是留給真正有在關注政治議題的民眾,一般選民即使到了選舉期間,氣氛仍然冷冷清清。
街上拜票五花八門,政治人物是要專業,還是人民的僕人或演員?
同樣為「民主」政治體系,美國的政治人物重視法治裡的規矩,而台灣政治人物卻講求多元化,例如:每逢過年過節都要作秀表演,唱歌跳舞樣樣來,有時還因應各種不同的場合,像是傳統廟會、社區公園活動、扶輪社或獅子會等等的社會團體需要,不論是應酬喝酒拜票,甚或是上台獻唱跳舞通通來者不拒。像這樣多元管道的行銷方式,就是要在公共場合中主動出擊,把餅做大。台灣政治人物很辛苦,不但要有從商的手腕,還要有藝人載歌載舞的能力,導致現在看政治人物演講,都會有種在看場秀或是演唱會的錯覺。
電視政論節目比連續劇更精彩
大約在選舉前的一季,只要打開電視新聞頻道,上演的幾乎都是各個候選人的口水戰。為什麼說是場關於口水的辯論?因大多的候選人都忙著在替自己辯護和批評對手,單純就未來政治決策的談話內容相當少,甚至講到某些議題時,某位候選人曾講過的某一句話被無限放大,以不同的角度再反覆辯論,關於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個人特色、性格差異,被一一扒出,講得口沫橫飛,面紅耳赤,激動得好似要中風一樣。反觀美國人非常重視生活與政治議題分開,從小在學校就培養 "critical thinking"(換位思考)的能力,若要公開討論自己的政治意識,雙方對於不同的政治立場較少有對立的火藥味,而是較注重每個人針對事情本身的觀點闡述及辯論內容。(推薦閱讀:NCC 護航中天新聞的背後省思:我們該期待什麼樣的媒體)
台灣的選舉有一種我們自己才有的獨特文化,是活潑的,是單純的。更可愛的是,選舉之後大家漸漸回歸生活,很快地也就淡忘了當時激烈辯論的立場與價值觀的不同。
我是以熙國際Madeleine歡迎和我預約時間,用更好的語言和觀點表達自己。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t6e5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