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有了孩子之後,另一半的缺點會突然都放大,讓人變得無法容忍? 我怎麼突然對另一半有這麼多不滿的情緒?
我怎麼對另一半這麼有情緒?
「我不想要小孩跟你一樣!」
「你可不可以不要這樣?超不衛生!」
「你自己小時候這樣,不代表我們孩子就要這樣!」
和對方結婚前,早就知道對方不是完美的。(自己也不是)
我們可以接受另外一半,學歷可能不高,衛生習慣普通,沒有耐心,挑食,會講髒話,有時候說算不算話,闖紅燈,這些無傷大雅的事實。
即使如此,還是嫁給了他、娶了她。那為什麼,在有了孩子之後,卻突然缺點都放大,變得無法容忍,甚至希望他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這些「早就有的缺點」? 我怎麼突然對另一半有這麼多不滿的情緒?
因為你愛子心切,不希望教養有一點差錯。
孩子在我們心目中是全新的生命、全白的白紙、完美的開始。我們希望盡全力給他最好的的環境、最好的教育,讓他成為一個幾乎完美的人(爸媽看著新生兒,誰不是這樣想的?) 但我們看待另一半並非如此。我們知道對方不完美,但我們早已接納。
我們擇偶的條件很多,但最後往往選擇了綜觀大局最合適的那一個。他可能並非頂尖,但你知道自己也不完美,你們在一起有許多包容和愛、透過溝通和調整,你們願意,接受對方的好與壞。你對於教養的完美期待,和對另一半的包容,產生的矛盾。(推薦閱讀:家的小守則:夫妻吵架,要在孩子面前和好)
原本,可以接受另一半的各項條件八十分(例如:EQ、道德、語言能力、耐心、太多了),但在孩子面前,就出現了矛盾的心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只有八十分」,我當然希望他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啊,所以拜託,另一半你可以不要再抖腳、不要再講髒話、不要一直玩手機、不要浪費食物、不要嘴硬、不要不洗手嗎?
這一半:「你就不能做個榜樣嗎?我像是多帶一個大 baby 一樣!」
另一半:「我們交往以來我就一直是這樣,你現在是怎樣?」
年輕父母的各種不滿情緒,多半來自焦慮和抗拒。
留意各自的出發點,講話的方式和時機。洞悉彼此在氣頭上說話的背後,隱藏的是哪一種心理狀態:孤單、抗拒、焦慮、保護或轉移,了解對方,就可以減少在口角上爭執,而真正達到溝通目的。
圖片|《半澤直樹》劇照
一、孤單:渴望找個並肩作戰、共同目標的夥伴
「你就不能做個榜樣嗎?我像是多帶一個大 baby 一樣!」
這句話表面上相是抱怨、要求、抗議,想必是在情急之下講出口,但其實他尋求的是一個有共同目標的作戰夥伴。也就是說,「我希望你也能做給孩子看,讓他知道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一致的。」或者是,「我們大人如果說的跟做的不一樣,會讓孩子很難配合,這樣教起來會越來越困難。」先放下我們的情緒,帶孩子已經夠累了,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和另一半達到溝通,別讓抱怨最後變成耳邊風。
二、抗拒:不願被調整、被汙名化、以及被攻擊
「我們交往以來我就一直是這樣,你現在是怎樣?」
或許說的沒錯,可能他本來就是這樣。只是,現在狀況不同了,現在還有幼兒正再觀察學習。不過即使如此,大人當下還是會產生抗拒,糾結在被對方調整的抗拒當中。交往這麼久,互相體諒包容,那些從來不是大問題的缺點,為何現在都要我改過?為何這樣就變成大 baby?為何這樣就會破壞他的教育?為何一直攻擊我?我跟你一樣第一次當爸媽,你現在是怎樣?
這些是合理的抗拒。他不是不願意調整,是他需要時間適應,乍聽之下,像是你在要求他,他會覺得莫名。但其實你是為了孩子在與他溝通,而非為了他個人喜好而批評。(推薦閱讀:讓吵架變得有價值!八個吵架心法促進溝通效率)
三、焦慮:渴望成為最好的父母背後的壓力
「不要每次都讓我當黑臉!」
如果可以,誰都不想永遠扮黑臉。可是當另一半無法好好執行教養管理,自己又不肯鬆懈的時候,自己就成為了黑臉。這背後隱藏著莫大的壓力,是我要當「最好的父母」壓力,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越想做好,就越焦慮。看過很多書、聽過很多分享,連結到自身的成長經驗,更加不敢大意,努力努力再努力。可是,這樣的壓力容易讓自己陷入黑臉焦慮,引發對關係的不滿,造成口角,卻無法感化另一半,因此自我期許過高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四、保護:愛護孩子而延伸的對外攻擊性
「你家是怎樣教的我不管!」「我可不想要兒子和你家 XXX 一樣!」
很多父母很難想像自己會講出這種話(批評對方或對方家人、透露出不滿和不認同),但是情急之下,卻脫口而出了。因為愛子心切,生物本能就會對外產生攻擊性,有時候為了鞏固自己的做法和立場,甚至會不小心拿對方的成長背景做對比。這些都是出於保護孩子,可是別忘了,婚姻本來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大家庭結合,無須在無關的時候多做批評,如果要深入探討,也要選在心平氣和的時候,才會比較有效。
五、轉移:認清轉移情緒並非消化情緒
「你現在就這樣,那就不要生第二個了!」
父母深知不要把壞情緒遷怒於小孩,因此只好強忍住,不在小孩面前和另一半發飆。可是,累積到後來,無法消化,還是會在其他地方表現出來,例如:對約定的事情不感興趣了、對共進晚餐沒有力氣、對於對方提出的要求不想配合、對對方家人的聚會更是懶得露臉。情緒是正常的,需要正確的出口。別讓情緒累積、轉移,造成關係緊張。
在教導孩子面前,我們都是新手,更是夥伴。別讓情緒使你們對立,失去了最堅強的夥伴關係,也失去了給孩子看的包容典範。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y3AK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