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焦慮、無措、無限工時:熱愛工作的你,可能已經行為成癮

你總覺得工作與生活失衡?發現自己太過熱愛工作?從心理學解析,這些現象可能是一種行為成癮!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1968 年,心理學家 Wayne E. Oates 在文章《我為工作狂》(On Being a Workaholic)中以「工作狂」(workaholic)自稱,承認自己對於工作的狂熱出現了一種與物質濫用類似的成癮症狀。他讓這樣一個源於「工作」(work)和「酗酒者」(alcoholic)的合成詞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Weissmann, 2013; Sugar, 2015)(也有一說,是最早由多倫多星報於 1947 年 4 月 5 日刊提出)。他的一生,驚人地擁有了 57 本著作,想必這就是他自稱工作狂的最好印證了。

現有研究估計,至少有 5-17.5% 的美國人是工作狂(Burke, 1999; MacLaren & Best, 2010),並且這一比例在律師、醫學工作者、及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中高達 25%。(Porter, 1996; Freimuth et al., 2008)

此外,收入與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工作的時長越長。這與三十年前的狀況完全相反,數據顯示,截至 2006 年,收入最高的那群人比低收入人群超時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兩倍(Surowiecki, 2014)。到今天,高收入人群超時工作的狀況在持續加劇。不斷延遲的退休年齡也是這一現象的佐證。(推薦閱讀:停止過度努力!給工作狂的練習:管理能量,而不要管理時間

幾十年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定義了工作狂,包括認為工作狂是一種對於工作強迫性的想法和行為(Feldman, 2007)、是缺乏時間管理或習慣性拖延的結果(Weissmann, 2013)並且導致了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上的極不平衡(Sugar, 2015)。另外一方面,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工作狂往往在工作過程中是充滿動力、熱情或享受其中的(Peiperl & John, 2001);亦或是認為工作狂普遍是有成就取向的人,即他們會不斷追求成就(Sugar, 2015)。

但是,不斷有研究表明,人有可能會對行為產生類似於對成癮物質一樣的「上癮」。無論是狂熱地需要工作,還是購物,也有可能是啪啪啪或者其他行為,都可能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和吸食海洛因後一樣的反應 ——改變人的中樞神經功能,改變大腦中的「獎賞機制」(reward system)。

最新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行為成癮也進行了重新界定,將非物質成癮(non-substance addiction)歸入「成癮及相關障礙」中,其中就包括了「病態賭博」。過去這一類反復發生的行為更多被看作一種強迫,但它們如今被越來越多地理解為成癮。

你以為你熱愛工作,其實可能就是一種成癮。


圖片|來源

什麼是行為成癮(Behavioral Addiction)?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成癮大多數是物質成癮,包括對酒精、煙草、及毒品的成癮。成癮主要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種或一些事物帶有一種長期的、反覆的、強迫性渴求(craving),並逐漸失去對它的控制。當接觸或使用這些物品時,人們通常能夠得到短期的興奮和滿足感(所謂的快感),但長期來看卻會付出代價,可能導致個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受損,及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的障礙(Grant, Potenza, Weintein, & Gorelick,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2)。

事實上,研究者們發現行為成癮與物質成癮的相似性多過差異性,他們在症狀、基因、神經生物學基礎有很多相似性,也時常發生共病(comorbidity)。

1. 行為與物質成癮在表現上的相似

在行為發生前,人們也會有類似想要吸食毒品的極度渴求的狀態,並逐漸失去對行為的控制,在即使了解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時,仍然會繼續該行為。例如,對於購物成癮的人,在即使知道瘋狂購物可能帶來的財務危機也仍然會選擇繼續購物。

不僅如此,行為成癮也同樣會發生「耐受」(tolerance)和「戒斷」(withdraw)反應。例如,工作狂的工作時長總是在不斷地增加,並且在減少或停止工作時,會產生負面情緒(空虛感、無措感、焦慮感、注意力不集中等)(Griffiths & Jaranika-Murray, 2012)。

並且行為成癮也會給人的心理社會功能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過度工作導致的家庭關係緊張,情緒起伏不定、易怒等等。

2.在大腦的「眼裡」,就獎賞(reward)而言,物質和行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通過一系列的腦神經科學與生物化學研究,人們發現不論是通過化學物質還是通過行為體驗產生的刺激,對大腦而言,獎賞的意義是一樣的(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8)。

耶魯大學 Marc Potenza 教授對有賭癮的人的大腦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發現,賭博所激活的大腦功能區域與可卡因所激活的區域相同。也就是說大腦對於快樂的感受取決於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不論外在刺激的來源是作用於精神的藥物、金錢、性、或僅僅一頓令人滿足的大餐。因此可以說,某種意義上,任何會帶給我們快感的事物,都有潛力讓我們對其上癮。(推薦閱讀:一週工作� 50 小時還不夠?討好型人格正讓你掏空自己

不僅如此,Grant 等人(2010)的研究還發現,行為與物質成癮之間存在共病的可能性,例如賭博成癮與物質成癮之間的共同發生率高達 35%-63%,而網癮與物質成癮之間的共病率也達到 38%。同時,瑞典研究者 Stefan Brené 在對大鼠的試驗中發現,看似無害的跑步和可卡因消耗時大腦的獎賞反應類似,並且跑步還會增加大鼠對於酒精的偏好。(運動成癮並不少見,有些人對自己的運動量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一旦略微減少運動量就感到無比焦慮)。


圖片|來源

我們為什麼會對行為成癮?

1. 生理因素

與物質成癮類似,人的一些行為也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的獎賞迴路(reward circuit)生成特定的生物化學成分(主要是多巴胺,傳遞人的快樂與興奮等情緒的神經遞質),使人產生興奮感(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2)。並且這種興奮感被存儲在海馬體中,並在杏仁核中形成對該特定行為的條件反射(Holden, 2001)。而多巴胺也同時影響著另一種與獎賞學習有關的神經遞質——谷氨酸鹽,進而影響著大腦中與獎賞有關的學習和記憶(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8)。 

簡單來說,這些行為通過刺激大腦的獎賞迴路,讓人們記住了這種獲得快感的方式,當人們暴露在相關的環境中時,就會產生一種被喚起的渴求感。渴求感是一種過於強烈的渴望,讓人不適,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就會感到痛苦。

而同時,我們的大腦會漸漸適應這樣的刺激,同樣程度的刺激能讓大腦感受到的獎賞會不斷減少。過多刺激導致的人體神經系統產生適應性反應,這與物質成癮的影響類似。久而久之,同等量的神經遞質/多巴胺生成對大腦獎賞系統的影響變得微乎其微。此時就需要更多的刺激以產生原有的興奮感,這就是所謂的在成癮中常見的感念——「耐受」 。

由於此前,通過「學習」改變了人們對於「獎賞」的認知,這種行為成了獲得快感的主要方式。此時,在渴求的驅使下,這些行為就成了與吃飯、睡覺(原本能帶給我們快樂的事情)一樣關乎生存的事。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該行為的依賴與渴求。

2. 社會心理因素

然而,並不是說有了這些來自化學物質或行為的刺激,人們就一定會產生物質或行為上的成癮。個體的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影響著人們在行為成癮上的表現,包括個體的情緒、社會支持情況等。(推薦閱讀:你為何工作?把工作意義還給自己

生活中能帶來快樂感的來源更多的人,不容易成癮。

假如一個人的生活中,能夠帶來快感的來源很少,那麼當某一種行為(或物質)讓他感受到了快樂,他就更有可能不斷重複這種行為(或使用這種物質),不斷強化從這一行為(物質)中獲得快感的過程。假如一種行為是一個人生活中唯一的快感的來源,人們就有更大的可能對這個行為成癮。這種行為可能是賭博,可能是購物,可能是吃,可能是性,可能是購物,可能是自殘,可能是一切。甚至就連心理治療這一行為本身,也有可能讓來訪者形成成癮。

負面情緒、壓力讓人更容易成癮

除了控制情緒的多巴胺的改變影響人們對於某種物質或行為的渴求外,情緒本身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耶魯大學對於吸煙者的研究發現,壓力情緒使得吸煙者比平常更難抵擋對尼古丁的渴求(Manejwala, 2013)。

同時,強烈的情緒也會加劇了「渴求」的強度與頻率。在 Manejwala 的臨床經驗中,他發現當人們經歷抑鬱、焦慮、憤怒、怨恨、恐懼、悲傷和失敗等情緒時,他們對於某些物質或行為的渴求表現得更為強烈且頻繁。

在生活中,當經歷焦慮、憤怒、悲傷等情緒的時候,我們也會出現一種強烈的想要購物/健身/工作的渴求。一方面也是對負面情緒的直接逃避,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大腦釋放的多巴胺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得到調節(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是轉移注意力的幫助)。但當這些情緒長期且持續存在的時候,對情緒舒緩的渴求和逃避情緒的願望使得人們不斷地,強迫性的體驗/做出這些行為,使其行為帶來的快感不斷得到強化,並改變了我們的認知和中樞神經功能,形成一種行為成癮。(推薦閱讀:工作狂自白:認清現實做出選擇,才能兼顧一切

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更容易成癮

心理諮詢師 Robert Weiss(2015)認為,童年時期的安全依戀也可能與人們的成癮行為有關。他認為,安全型依戀的人更容易在人際交往中找到與他人的聯結和歸屬感,也更不容易因為孤獨感而產生對某些物質或行為產生強烈的依賴或成癮。

但需要注意的是,非安全型依戀的人,也同樣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幫助與建立聯繫和信任。這裡並不是說非安全型依戀的人就一定會對物質或行為成癮。

有被隔絕感的人更容易成癮

缺少社會交往及與他人的聯結,會讓人產生一種被孤立的感受。此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一些物質或行為來緩解這種孤獨感帶來的不適情緒。

在 Ted Talk《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中,Johann Hari 提到加拿大心理學家 Bruce Alexander 對大鼠(擁有類似人類社交需求的動物)的研究中,他們將大鼠分別放在只有海洛因的籠子裡,和另一個被稱為「大鼠之家」的有食物、有「朋友」、有「性愛」,同時也有海洛因的籠子裡。

結果發現,在「大鼠之家」的大鼠們有朋友、有性生活,幾乎從來不對海洛因感興趣,也未出現對海洛因強迫性的渴求或過量使用,而相比之下另外一個籠子裡的大鼠則紛紛因為使用過量而身亡。

我們社會的文化鼓勵工作狂的不斷誕生。相比於人們對於其他事物的狂熱(如購物狂),社會對於「工作狂」的鼓勵,例如昇職加薪、公開讚賞,已經讓它成為工作場合中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人們甚至把狂熱的加班工作等同於自己的工作成效或對於公司或團隊的認同等。在華爾街金融圈裡,努力工作通常就意味著過度工作(overwork)(Surowieck, 2014)。

但我們這些沉迷於工作的人,與另外一些沉迷於戀愛也好,沉迷於各種行為的人,沒有什麼不同,都有著類似的空蕩蕩的內心,都在付出著更長期、更終極的代價,換取眼前的、即時的滿足感。有時候你的工作生活失衡,可能是因為你本來就不會生活,你並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生活」。因為對你而言,那是一件更加困難和難以面對的事。

希望你能找到生活中更多能給你帶來快樂感的人和事,到那時,也許你能有力量從某一種你已經深深依賴的狀態裡脫身,重獲自由。而如果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也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0j7Y5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