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偽娘告白:你稱我「先生」,表面好像尊重,其實是侮辱

偽娘晴晴的深切自白,變性的生命歷程有很多困難,當社會大眾遇見像自己一樣的偽娘時,期待能同理且尊重地喊聲「小姐」就夠。

文|晴晴

偽娘以女性的身份活現於人前,當然期望別人當自己是一位女生。在各種的場合都希望別人稱呼自己為小姐。一句小姐的稱呼已經足夠每位偽娘樂透半天。

晴晴的經驗中,很多的時間都非常禮貌地稱呼晴晴為小姐。當然亦會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例如:晴晴在酒吧遇上了查牌,Madam 面對著身份證上的男生與面前圖文不乎的女生,遲疑了半晌。最後,還是叫了一聲曾先生。同樣經驗也在餐廳時,不識趣的店員問:「先生,幾多位」。 很多已經進入變性過程的姊妹都分享,銀行等公營機構都以「尊重」為理由及按本子辦事而稱呼我們為「先生」,鬧出了一場「先生貴性」的鬧劇。天阿~你稱呼我作「先生」,表面好像是尊重,其實是對我們每一位偽娘姊妹的侮辱。(推薦閱讀:馬來西亞變性者告白:「他們逼我在牢房脫光讓人嘲笑」

當然理解到公營機構因為法律或法定等等理由不能稱呼我們為小姐,但也可不可以不稱呼我們作先生。


你稱呼我作「先生」,表面好像是尊重,其實是侮辱

是否完全不可行?晴晴在一次捐血的經驗中,護士沒有稱呼我為先生或小姐,只是單單稱呼我的名字。其實,我有姓有名,名字本身也是讓別人來稱呼我。先生或是小姐在這刻真的不是最重要。既然是如此,可不可以一個大家都感到舒服的方式去處理面前的尷尬。

當然,晴晴作為偽娘,如果是無關痛癢,可不可以稱呼一句小姐。就當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也好。除了是對偽娘的一份肯定,也可以令大家避免面前的尷尬。其實,一句小姐的要求過份嗎?(推薦閱讀:擁抱每一種破繭而出!美國媽媽寫給變性小孩的一封信


其實,一句小姐的要求過份嗎?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1WHSk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焦慮、無措、無限工時:熱愛工作的你,可能已經行為成癮

你總覺得工作與生活失衡?發現自己太過熱愛工作?從心理學解析,這些現象可能是一種行為成癮!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1968 年,心理學家 Wayne E. Oates 在文章《我為工作狂》(On Being a Workaholic)中以「工作狂」(workaholic)自稱,承認自己對於工作的狂熱出現了一種與物質濫用類似的成癮症狀。他讓這樣一個源於「工作」(work)和「酗酒者」(alcoholic)的合成詞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Weissmann, 2013; Sugar, 2015)(也有一說,是最早由多倫多星報於 1947 年 4 月 5 日刊提出)。他的一生,驚人地擁有了 57 本著作,想必這就是他自稱工作狂的最好印證了。

現有研究估計,至少有 5-17.5% 的美國人是工作狂(Burke, 1999; MacLaren & Best, 2010),並且這一比例在律師、醫學工作者、及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中高達 25%。(Porter, 1996; Freimuth et al., 2008)

此外,收入與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工作的時長越長。這與三十年前的狀況完全相反,數據顯示,截至 2006 年,收入最高的那群人比低收入人群超時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兩倍(Surowiecki, 2014)。到今天,高收入人群超時工作的狀況在持續加劇。不斷延遲的退休年齡也是這一現象的佐證。(推薦閱讀:停止過度努力!給工作狂的練習:管理能量,而不要管理時間

幾十年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定義了工作狂,包括認為工作狂是一種對於工作強迫性的想法和行為(Feldman, 2007)、是缺乏時間管理或習慣性拖延的結果(Weissmann, 2013)並且導致了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上的極不平衡(Sugar, 2015)。另外一方面,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工作狂往往在工作過程中是充滿動力、熱情或享受其中的(Peiperl & John, 2001);亦或是認為工作狂普遍是有成就取向的人,即他們會不斷追求成就(Sugar, 2015)。

但是,不斷有研究表明,人有可能會對行為產生類似於對成癮物質一樣的「上癮」。無論是狂熱地需要工作,還是購物,也有可能是啪啪啪或者其他行為,都可能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和吸食海洛因後一樣的反應 ——改變人的中樞神經功能,改變大腦中的「獎賞機制」(reward system)。

最新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行為成癮也進行了重新界定,將非物質成癮(non-substance addiction)歸入「成癮及相關障礙」中,其中就包括了「病態賭博」。過去這一類反復發生的行為更多被看作一種強迫,但它們如今被越來越多地理解為成癮。

你以為你熱愛工作,其實可能就是一種成癮。


圖片|來源

什麼是行為成癮(Behavioral Addiction)?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成癮大多數是物質成癮,包括對酒精、煙草、及毒品的成癮。成癮主要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種或一些事物帶有一種長期的、反覆的、強迫性渴求(craving),並逐漸失去對它的控制。當接觸或使用這些物品時,人們通常能夠得到短期的興奮和滿足感(所謂的快感),但長期來看卻會付出代價,可能導致個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受損,及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的障礙(Grant, Potenza, Weintein, & Gorelick,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2)。

事實上,研究者們發現行為成癮與物質成癮的相似性多過差異性,他們在症狀、基因、神經生物學基礎有很多相似性,也時常發生共病(comorbidity)。

1. 行為與物質成癮在表現上的相似

在行為發生前,人們也會有類似想要吸食毒品的極度渴求的狀態,並逐漸失去對行為的控制,在即使了解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時,仍然會繼續該行為。例如,對於購物成癮的人,在即使知道瘋狂購物可能帶來的財務危機也仍然會選擇繼續購物。

不僅如此,行為成癮也同樣會發生「耐受」(tolerance)和「戒斷」(withdraw)反應。例如,工作狂的工作時長總是在不斷地增加,並且在減少或停止工作時,會產生負面情緒(空虛感、無措感、焦慮感、注意力不集中等)(Griffiths & Jaranika-Murray, 2012)。

並且行為成癮也會給人的心理社會功能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過度工作導致的家庭關係緊張,情緒起伏不定、易怒等等。

2.在大腦的「眼裡」,就獎賞(reward)而言,物質和行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通過一系列的腦神經科學與生物化學研究,人們發現不論是通過化學物質還是通過行為體驗產生的刺激,對大腦而言,獎賞的意義是一樣的(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8)。

耶魯大學 Marc Potenza 教授對有賭癮的人的大腦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發現,賭博所激活的大腦功能區域與可卡因所激活的區域相同。也就是說大腦對於快樂的感受取決於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不論外在刺激的來源是作用於精神的藥物、金錢、性、或僅僅一頓令人滿足的大餐。因此可以說,某種意義上,任何會帶給我們快感的事物,都有潛力讓我們對其上癮。(推薦閱讀:一週工作� 50 小時還不夠?討好型人格正讓你掏空自己

不僅如此,Grant 等人(2010)的研究還發現,行為與物質成癮之間存在共病的可能性,例如賭博成癮與物質成癮之間的共同發生率高達 35%-63%,而網癮與物質成癮之間的共病率也達到 38%。同時,瑞典研究者 Stefan Brené 在對大鼠的試驗中發現,看似無害的跑步和可卡因消耗時大腦的獎賞反應類似,並且跑步還會增加大鼠對於酒精的偏好。(運動成癮並不少見,有些人對自己的運動量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一旦略微減少運動量就感到無比焦慮)。


圖片|來源

我們為什麼會對行為成癮?

1. 生理因素

與物質成癮類似,人的一些行為也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的獎賞迴路(reward circuit)生成特定的生物化學成分(主要是多巴胺,傳遞人的快樂與興奮等情緒的神經遞質),使人產生興奮感(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2)。並且這種興奮感被存儲在海馬體中,並在杏仁核中形成對該特定行為的條件反射(Holden, 2001)。而多巴胺也同時影響著另一種與獎賞學習有關的神經遞質——谷氨酸鹽,進而影響著大腦中與獎賞有關的學習和記憶(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8)。 

簡單來說,這些行為通過刺激大腦的獎賞迴路,讓人們記住了這種獲得快感的方式,當人們暴露在相關的環境中時,就會產生一種被喚起的渴求感。渴求感是一種過於強烈的渴望,讓人不適,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就會感到痛苦。

而同時,我們的大腦會漸漸適應這樣的刺激,同樣程度的刺激能讓大腦感受到的獎賞會不斷減少。過多刺激導致的人體神經系統產生適應性反應,這與物質成癮的影響類似。久而久之,同等量的神經遞質/多巴胺生成對大腦獎賞系統的影響變得微乎其微。此時就需要更多的刺激以產生原有的興奮感,這就是所謂的在成癮中常見的感念——「耐受」 。

由於此前,通過「學習」改變了人們對於「獎賞」的認知,這種行為成了獲得快感的主要方式。此時,在渴求的驅使下,這些行為就成了與吃飯、睡覺(原本能帶給我們快樂的事情)一樣關乎生存的事。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該行為的依賴與渴求。

2. 社會心理因素

然而,並不是說有了這些來自化學物質或行為的刺激,人們就一定會產生物質或行為上的成癮。個體的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影響著人們在行為成癮上的表現,包括個體的情緒、社會支持情況等。(推薦閱讀:你為何工作?把工作意義還給自己

生活中能帶來快樂感的來源更多的人,不容易成癮。

假如一個人的生活中,能夠帶來快感的來源很少,那麼當某一種行為(或物質)讓他感受到了快樂,他就更有可能不斷重複這種行為(或使用這種物質),不斷強化從這一行為(物質)中獲得快感的過程。假如一種行為是一個人生活中唯一的快感的來源,人們就有更大的可能對這個行為成癮。這種行為可能是賭博,可能是購物,可能是吃,可能是性,可能是購物,可能是自殘,可能是一切。甚至就連心理治療這一行為本身,也有可能讓來訪者形成成癮。

負面情緒、壓力讓人更容易成癮

除了控制情緒的多巴胺的改變影響人們對於某種物質或行為的渴求外,情緒本身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耶魯大學對於吸煙者的研究發現,壓力情緒使得吸煙者比平常更難抵擋對尼古丁的渴求(Manejwala, 2013)。

同時,強烈的情緒也會加劇了「渴求」的強度與頻率。在 Manejwala 的臨床經驗中,他發現當人們經歷抑鬱、焦慮、憤怒、怨恨、恐懼、悲傷和失敗等情緒時,他們對於某些物質或行為的渴求表現得更為強烈且頻繁。

在生活中,當經歷焦慮、憤怒、悲傷等情緒的時候,我們也會出現一種強烈的想要購物/健身/工作的渴求。一方面也是對負面情緒的直接逃避,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大腦釋放的多巴胺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得到調節(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是轉移注意力的幫助)。但當這些情緒長期且持續存在的時候,對情緒舒緩的渴求和逃避情緒的願望使得人們不斷地,強迫性的體驗/做出這些行為,使其行為帶來的快感不斷得到強化,並改變了我們的認知和中樞神經功能,形成一種行為成癮。(推薦閱讀:工作狂自白:認清現實做出選擇,才能兼顧一切

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更容易成癮

心理諮詢師 Robert Weiss(2015)認為,童年時期的安全依戀也可能與人們的成癮行為有關。他認為,安全型依戀的人更容易在人際交往中找到與他人的聯結和歸屬感,也更不容易因為孤獨感而產生對某些物質或行為產生強烈的依賴或成癮。

但需要注意的是,非安全型依戀的人,也同樣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幫助與建立聯繫和信任。這裡並不是說非安全型依戀的人就一定會對物質或行為成癮。

有被隔絕感的人更容易成癮

缺少社會交往及與他人的聯結,會讓人產生一種被孤立的感受。此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一些物質或行為來緩解這種孤獨感帶來的不適情緒。

在 Ted Talk《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中,Johann Hari 提到加拿大心理學家 Bruce Alexander 對大鼠(擁有類似人類社交需求的動物)的研究中,他們將大鼠分別放在只有海洛因的籠子裡,和另一個被稱為「大鼠之家」的有食物、有「朋友」、有「性愛」,同時也有海洛因的籠子裡。

結果發現,在「大鼠之家」的大鼠們有朋友、有性生活,幾乎從來不對海洛因感興趣,也未出現對海洛因強迫性的渴求或過量使用,而相比之下另外一個籠子裡的大鼠則紛紛因為使用過量而身亡。

我們社會的文化鼓勵工作狂的不斷誕生。相比於人們對於其他事物的狂熱(如購物狂),社會對於「工作狂」的鼓勵,例如昇職加薪、公開讚賞,已經讓它成為工作場合中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人們甚至把狂熱的加班工作等同於自己的工作成效或對於公司或團隊的認同等。在華爾街金融圈裡,努力工作通常就意味著過度工作(overwork)(Surowieck, 2014)。

但我們這些沉迷於工作的人,與另外一些沉迷於戀愛也好,沉迷於各種行為的人,沒有什麼不同,都有著類似的空蕩蕩的內心,都在付出著更長期、更終極的代價,換取眼前的、即時的滿足感。有時候你的工作生活失衡,可能是因為你本來就不會生活,你並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生活」。因為對你而言,那是一件更加困難和難以面對的事。

希望你能找到生活中更多能給你帶來快樂感的人和事,到那時,也許你能有力量從某一種你已經深深依賴的狀態裡脫身,重獲自由。而如果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也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0j7Y5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跳脫人生制約的勇氣:為自己負責,才能真正自由

面對人生叉路,嘗試跳脫社會的制約,傾聽自己的心,為自己負起責任,才能在人生路上找到你渴望的自由。

文|孫彬盛

出社會也一陣子了,最近跟同年齡層朋友聊天的時候發現,大家的人生慢慢地走到一個交叉點上,界定這個交叉點的並不是職位的高低或收入的多寡,而是這個人否具備跳脫「制約」的勇氣。

一個人生被制約的人,對未來的思考通常是線性的,對於未來他們不會有太多的想法,整個人生進入「auto run」的模式,這種人最典型的狀況,就是埋頭認真工作/唸書,但鮮少抬起頭來看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需要調整。一旦生涯面臨重大抉擇,也都是跟隨大眾/社會價值觀而做決定。

舉個例子來說,一些工作遇到瓶頸的朋友,很自然地分化出兩個種類,第一類覺得自己應該去考公職,第二類的人會打算去國外念個 MBA(或 whatever 任何一個國外碩士),彷彿這兩件事情有什麼特殊的魔法,能夠解決他們人生的問題。但弔詭的是,他們通常沒有去計算這兩個選項的機會成本,也沒有去思考錄取公職/MBA 後,該如何去達成自己未來的遠程目標。(推薦閱讀:【古里奧專欄】你沒被錄取,因為連你都不清楚自己的求職動機

聽起來很荒謬,但這種戲碼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這跟聰明才智或努不努力無關,當你人生的選項被制約到只剩下「我該去考公職還是繼續升學」的時候,這件事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生。


  圖片|來源

類似的制約在各個年齡層都會出現,拿升學來說,成績越好的學生,生涯的選項反而越少,成績最好的一類學生會被期待去考財金或法律系,二類會去電機或資工系,三類更慘只剩醫學系可以選。這些人畢業之後就去做相關的工作,一做就是幾十年,沒有人會去關心他們是不是真的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常覺得醫生大概是這個社會上最聰明但也最不快樂的一群人,很多人只是因為成績好就莫名其妙念了醫學系,醫學系的確是適合聰明人念,但不代表所有成績最好的學生都該去唸醫學系,這完全是兩碼子事。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制約簡直就是一大災難,當社會期待最聰明的人都擠去做特定領域的工作,我們不知道會損失多少其他領域的天才,如果愛因斯坦跑去唸醫學院,他大概也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醫學研究者,但他一輩子都達不了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高度。一個人可以因為聰明才智而成為出色的工作者,但若沒有天賦與熱情的加成,很難真正從優秀(good)走向卓越(great)。

制約是社會價值觀底下的產物,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它像極了電影駭客任務中的母體(matrix),它讓大部份的人活在夢境之中,誘導人們交出生命的主導權,過著被支配的人生。如果沒有足夠的洞察力與勇氣跳脫被制約的命運,就像被一股無形的引力捲入社會價值觀的漩渦之中,在生理上是活著,但在精神層面上從未為自己真正活過。(推薦閱讀:【職場筆記】竭盡所能,去對得起你的年輕

我不是鼓勵所有人都應該離經叛道去做一些違反社會常理的決定,但大家在做任何決定之前,應該先停下來思考:「這是我真實的想法,還是制約下的產物?」

跳脫制約需要練習,以下介紹三種方式給大家參考:

(1)先承認這世上到處充滿了制約

要破除夢境,首先要先認知到你正在做夢,要跳脫制約,你必須先意識到你正處於一個充滿制約的世界。當你認識到這一點,才有可能用更超脫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人生。

(2)多想想其他的可能性

以提高收入這件事情來說,很多人的重心都會擺在工作上,去思考「我該怎麼增加薪水?」或是「我該換到哪間公司?」

但增加工作收入僅是其中一種選擇,如果你有車的話可以考慮下班開 Uber,有空房可以租出去做 Airbnb,如果你本身是專業人士,你可以去考一些可供出租的證照賺取租金(例:不動產經紀人執照),或是假日到你朋友開的早餐店打工(隨便舉例)。

簡而言之,如果你的目的只是純粹為了增加收入,那你起碼有上百種方式可以選擇,遇到問題多思考其他可能性,是跳脫制約的不二法門。


圖片|來源

(3)把自己置入一個充滿機會/資訊的環境

上面那個做法是鼓勵你挖掘更多可能性,但如果你根本沒聽過 Uber 或 Airbnb ,那你壓根兒想不到這個增加收入的方式。

You never know things you don't know.

所以,如何取得別人的情報/經驗就顯得很重要,我自己覺得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去多認識這些跳脫制約的人,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或是線下的聚會,多跟一些有趣的人聊聊他們的人生故事,刺激一下自己的大腦,有時候會恍然大悟:「喔~~原來還有這招啊!!」

結論:當我們為自己負起責任,才能獲得自由

「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就是我們有一天都會死。」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好是 2016 年的 2 月,當時我剛滿 25 歲不久,2 年後重新看這篇文章,有許多感觸。我一直覺得,人生並沒有所謂的成功方程式,適合別人的人生攻略,不見得適用在你身上,當你做的每個生涯決定,都被社會價值觀制約到只剩幾個選項的時候,那種人生真的是你要的嗎?

從現在開始,請學習去擺脫「社會價值觀」的引力慣性,靜下心來,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思考「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拿回生命的主控權,當你為自己的生涯抉擇負起全然的責任,才有機會獲得自由的人生。

(本文授權轉載自孫彬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oHvYDt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為你點歌】你願意用愛別人的方式,來愛自己嗎

【女人迷X海苔熊為你點歌】單元,週三七點,準時為你放歌!給焦慮型依戀者,有時候不斷向他人身上找答案,不如看向內心,與自己對話。

這首歌是我和初戀男友都很喜歡的歌,同時也是我每次去唱歌都會點的歌,當時還再交往時,我曾經唱給他聽,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跟他是在去年 12 月初分手的,分手導火線算是他有點忍受不了我的個性,分手那天是為了一件小事吵架,但那件小事對他而言就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在感情裡是屬於比較敏感和沒有安全感的人,也就是焦慮依戀者,而且因為一開始是我比較主動追對方,最初跟他告白過,但那時被拒絕,後來是因為宿營活動而變得比較要好才在一起的。(推薦閱讀:【為你點歌】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跟他交往的一年半時光裡,既快樂又痛苦,交往到半年的時候,我逐漸意識到我跟他喜歡彼此的程度有差異,我比較喜歡他,我曾經和對方提過,那時候他也說他有察覺到,但是後來也不了了之,可是這個喜歡的差距讓我感覺這段關係很不平衡,我也因此而感到很不安,深怕他有天會離開我、丟下我,所以只要每次那種不安的焦慮感出現我就會經常和她要「他愛我的證據」,像是會問:

  • 他喜歡我的原因是甚麼?

  • 要知道他在做甚麼?

我在心裡暗自期待他能用我想要的方式理解我、對待我,我也知道若是沒有說出來,對方不會懂,所以也曾明講希望他怎麼做,或許他努力地改變了,但我還是覺得哪裡很奇怪,就是有一種「為甚麼你連這個都不懂,連主動理解我、問我怎麼了,你都不太會,反而會覺得我很麻煩」的感覺(熊按:這感覺也太長XD),到後來吵架次數越來越頻繁,很多時候這些爭吵是我挑起的,但我也很痛苦,經常:

  • 懷疑是不是因為是我主動追的,所以他才沒那麼喜歡我

  • 或者一直懷疑他對我的好

  • 懷疑他是不是真心的

而且有時候因為我跟他溝通,他又說他其實有時候不明白我的意思,情急之下,我就會舉別人男朋友的例子說我會羨慕,像是他曾經跟我說他們家不過節日,所以他也本身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連生日也不過,我那時聽了就覺得很怪,你們家的習慣為甚麼要帶進我們的關係裡,你是不是不重視我、覺得麻煩才不想跟我一起過節日?

後來還是我和他溝通說那不然過生日就好,如果舉別的情侶相處方式,他又會覺得我在比較,相處下來經常遇到彼此認知不同的情況,有太多細節都是我能「理解」,但不能「接受」的部分⋯⋯

直到快分手那時候,我們經常吵架,而他在吵架的時候曾經暗示過我幾次,他說他有點受不了我這種想很多,又比較悲觀的個性,還說我的個性會讓他很痛苦,他講的這部分我承認我自己有,但當時沒有意會到會讓他壓力那麼大,而且剛好我們吵架最頻繁的時候遇上他考研究所的時期,所以他對我也越來越沒耐心和包容力,在那時也跟我說他真的包容我很多,我當時真的很無助,分手的前兩個禮拜幾乎是每天哭,很崩潰⋯⋯

直到分手那天,下午在圖書館待著,那時剛好是失戀花園剛出來沒多久時,我在朋友的介紹下辦了帳號,並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上面,希望能得到心理諮商師們的幫助,可是就是在那時候我們起了點衝突,於是我和他有了以下對話:

他:我不懂你明明甚麼都不缺,為甚麼總是那麼悲觀,好像總是覺得我在外面有第三者,很不信任我的樣子,你知道我很累嗎?如果以後繼續升學甚至工作,我們分隔兩地,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給你安全感或安撫你,我真的對你很失望,我們要不要暫時分開一陣子?

我:是分手的意思嗎?(腦袋空白、全身發抖)

他:恩⋯⋯(點頭)

老實說,我在當下本來想安撫他的情緒,希望他冷靜下來,但是當我聽到那句「我真的對你很失望」,我瞬間說不出任何一句話⋯⋯在外人聽來也許沒什麼殺傷力,但對我而言就像是被人從心上狠狠地捅一刀,心全碎了,對我而言,更深層的意義是,原來我過去所做的努力好像都被對方否定一樣,我跟他交往的時候,因為有意識到自己真的很沒安全感,所以經常到書局看感情方面的書,或是看女人迷、海苔熊、鄧惠文等相關議題的文章,也有找學校的諮商老師洽談很長一段時間,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在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我明明這麼努力,他根本都不知道。(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每個討愛的人,都有渴望被理解的傷痕

那陣子我都覺得自己好像喜歡一個人到失去自己,都快忘了我到底是誰,又到底是為了跟誰的關係這麼努力,也曾經很認真地想過好幾次乾脆分手好了,可是當時的自己又捨不得、放不下。

雖然我也知道自己有時候很自私,不會好好考慮也許是他表達感情的方式不同,但每次找身旁的親朋好友談相處的情況,他們也會覺得這個男生有些奇怪,家人甚至覺得這個男生對我談感情的態度沒那麼認真,像是在騎驢找馬,因為剛開始交往時,對方曾說「我們彼此都不要陷太深」⋯⋯我很想跟他說:你明明甚麼都不知道,不知道我到底付出了甚麼,卻在分手時講的好像都是我的錯一樣,最沒資格說對我失望的人就是你!!!

每次吵架你都不會主動講開,都是我先說開,感覺就像在逃避問題一般,我也覺得很累阿⋯⋯

我真的很痛苦,不管是交往的時候,還是現在分手已經超過半年,那時分手後他曾主動約我出來談談,但是也沒有明確說要復合,只是很模糊的測試我有沒有要和好的態度,當時因為沒有想太多,所以就說了拒絕的話,事後想想也還是會覺得如果他有要和好,為甚麼不明講,或是好好的溝通我們之間的問題,他面對感情的方式和態度都經常讓我覺得他好像沒用盡全力,又或者說是有種模糊、飄忽不定,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感覺⋯⋯可是即使這樣,我還是一直很想改變這個現況,也曾為了復合,到各個廟裡不知道祈求月老幾次籤,也花錢算塔羅牌,雖然也有和學校諮商師聊過,但是心裡的不甘心、遺憾還是不知道怎麼放下⋯⋯

我跟他最後一次見面,也是他主動要還我東西,當時見面兩人也是像一般朋友一樣聊得很開心,好像過去甚麼都不曾發生,那天分開後,我心裡真的很怕以後不會再見面,於是下意識就在要進家門前打 LINE 電話給他⋯⋯可是那時他剛好在騎車沒接到,他問我打給他甚麼事,我也只回說有想說的話沒說,改天說⋯⋯

家人因為怕我難過,後來也都沒有在我面前提到這件事,爸爸還因此告誡我,如果他來跟我談復合,不准回去,因為我不會被好好珍惜,也因為這樣我在家人面前總裝的一副我不想跟他復合、已經放下的態度,就像戴了面具,心裡想得跟實際做的有很大的衝突⋯⋯現在也經常陷在過去的回憶和思念 不甘心的情緒也令自己很難受,想復合又覺得彼此不適合、周遭的人也一定會勸我放下,我不知道要怎麼快點放下,好像、只剩下我還沉溺在回憶裡,自己與自己拉扯⋯⋯

我真的盡力了。真的真的很努力了,可是我不知道為甚麼我們到最後就好像在傷害彼此一樣,心裡好多疑問:

  • 明明都互相喜歡不是嗎?

  • 還是這些全部的全部都只是我一廂情願?

  • 我從來都不想相信甚麼姻緣天注定,我認為感情應該是可以選擇的,難道我們的不適合也是注定的?

  • 對你來說,我真的很重要嗎?

  • 你真的喜歡我嗎?

  • 我還記得,你曾經在我確定會繼續升學,而你還在準備考研究所時跟我說,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那時我們都哭了,那些眼淚都是真的對嗎?

  • 如果那些回憶、眼淚都是真的,那為甚麼在最後,你還是選擇把我丟下?

  • 為甚麼我依然會懷疑,你其實沒有那麼喜歡我呢?

  • 我不知道當初那個勇敢告白,那個主動追求對方的那個我是不是做錯了?

  • 好不容易在一起卻發現彼此差異很大,就連喜歡的程度也不同,到底是他第一次談戀愛,表達感情的方式太內斂?

  • 還是是我自己太沒安全感,給對方太多壓力,太以對方為中心、所以促使他想離開我?

即使是現在只剩自己一個人,我還是不斷思考著,懷念著,好像心裡還期待一絲絲希望,可是又心疼這樣的自己,心疼自己為了一個喜歡的人消耗那麼多能量、心疼自己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扭轉現況,我真的很喜歡他,但是也真的很討厭那個「喜歡他喜歡到失去自己」的我,心裡的不甘心和遺憾經常讓我想把心裡的話都跟他說⋯⋯不為了別的,就只是想替自己出口氣,這樣的心裡該怎麼與之共處,又或者要如何改善呢?

by 粉粉鯊(點播時間:2017 / 8 / 11 下午 9 : 52 : 09)

親愛的粉粉鯊:

謝謝你跟我分享你們的故事,不知道過了半年,你走出這段失落的感情了嗎?分開以後,我們心中經常會有無限多的疑問,無限多的如果,想著:

  • 是不是如果在做點什麼,結局就會有所不同?

  • 是不是我給你太多壓力了,才會讓你離開我?

  • 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真的愛過我,一切都只是虛情假意?

其實,不只是焦慮依戀者,分開以後我們常常會面臨自我價值的懷疑(self doubt ),因為當初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的想法和感受某種程度上面是連結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你的自我當中和他有一部分是重疊的,現在他選擇了離開,你的自我就會因此而動搖了。不過,你說的很好,你也意識到了你的不安對於這段關係的影響,你甚至努力做了很多事情、希望可以改變些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段關係沒有辦法重來,也不見對方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你也沒有因為這樣,找回安全感,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心理學 OK 繃

我特別把你在這封點播裡面的問題,用列點的方式呈現出來,我覺得你很經典的打中了許多焦慮依戀者心裡面經常會出現的小劇場、多多慮、以及擔心,看起來有好多的疑問、好多都不確定和懷疑,但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所有的懷疑背後都指向同一個問題——你會不會不愛我、會不會拋棄我、會不會最後我只剩下孤單一個人?(推薦閱讀:愈愛愈沒安全感?致焦慮型依戀者:承認脆弱,也是一種愛

「這世界 如果有如果
如果一切重頭 如果你再說你愛我
習慣了 熟悉的溫柔
turn around turn around turn around
怎麼還是 一個我」

事實上,焦慮依戀的人,在感情裡面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來自於「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正因為自己實在太過不相信了,所以需要別人的肯定、別人的保證(reassurance)[1][2]、但有趣的是,他們自己又不相信這些肯定和保證,於是只好不斷地探問、不斷地懷疑、不斷地擔心,然後在這些懷疑和擔心當中,漸漸的讓對方覺得煩躁、甚至失去對方。

那該怎麼辦呢?我想要跳開複雜的理論,直接說做法:

  • 不要再問了。不要再問「那些如果的如果」、不要再問她到底在想什麼、不要再問他愛不愛你。因為他不能保證多少遍,你都不會相信的,你只是透過他的擁抱、聯絡,暫時化解焦慮,但隔一陣子,你又開始不相信了、又開始從蛛絲馬跡來「多多慮」了。

  • 如果你真的想問,為什麼你不問問神奇海螺呢?好啦這個建議是開玩笑的,真正我想要說的是——為什麼你不問自己這幾個核心的問題呢:

你原先的問題 修改後的問題
對「你」來說,我真的很重要嗎? 對「我」來說,我自己真的很重要嗎?
你真的喜歡我嗎? 我真的喜歡我自己嗎?
他喜歡我的原因是甚麼? 我相信有人會喜歡我嗎?
是不是因為是我主動所以他才不珍惜?

你珍惜你自己嗎?

 

當你調整上面這些問題,你就會發現,答案其實很明顯了。

你說,你不知道為什麼,明明不想要愛他愛到連自己都不見了,但還是停不下來。我在猜想,其中一種可能是,你透過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不斷地去思考為什麼他不愛你,你終於可以逃避另外一個更致命的問題:為什麼我不能夠好好地愛我自己?

或許因為想這個問題太痛苦了、要去面對這個傷痛太深了,所以你自動的把目標放在他身上,你用好多好多的問號 ,來逃避這真正的核心議題。當然,他也有他的問題,不論是建立關係、或者是模糊的曖昧,都可能是他需要面對的主題(或許他是逃避依戀)[3][4],但如果你仔細回想兩人過去的互動,當你要求對方「做點什麼」,因為你已經「付出這麼多」的時候,你有得到好的結果嗎?還是反而把對方推得更遠?

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那麼再多的保證、再多的答案、再多的懷疑,都只是暫時逃避的飲鴆止渴,那些「如果的如果」也只是緣木求魚。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愛自己呢?要怎麼樣才能不要再惶惶不安呢?下面提供幾個方法以及書籍,你可以參考看看:

  • 回去處理你和家人的關係:你很認真,相信已經在很多書上面讀到,或許你的不安某種程度上和原生家庭有關,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一些可行的方法,慢慢修復和家人(或是想像中的家人)的關係[5]。

  • 自己安慰自己:在「做自己最好的陪伴」[6]裡面有談到安全感訓練的方法,重要的並不是書上寫了什麼,而是按照上面的方式來做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或許會有一些調整和改變(光看書是沒用的,要練習阿!)。

  • 在感情當中,一步一步的改進:還有一種可能是,目前的你已經有了新的對象了,那麼這方法就特別適合你。很多人問我,要先變成「有安全感」的人,才開始談戀愛,還是一邊談戀愛一邊訓練安全感?我的建議比較喜偏向後者,因為如果你要走第一條路線,可能等到花兒都謝了⋯⋯,但如你所說,一不小心就可能重蹈覆轍,所以我會建議參考一些書籍,一步一步的調整,和對方相處的模式[4][7]。

焦慮依戀者往往面臨一種兩難,一方面擔心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所以對方才會不珍惜、不努力、不愛我,但一方面又很害怕失去關係,所以又無法忍耐「不去做點什麼」——反覆壓抑[8]之後,還是忍不住出手了,卻讓對方覺得,太黏、壓力很大,然後又回過頭來責怪自己,說自己下次不要再這樣了——當然,下次可能還是會忍不住。(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只能七分滿的愛:該等待,還是該離開?

跳脫這種兩難的方法,很簡單也很難——你願不願意用照顧他的心情,然後好好照顧自己?你願不願意用愛他的那種努力,來好好愛自己?

然後你就會發現,那些滿腹的疑問,答案並不在他身上。

你才是,一切的答案[9]。

<!--cke_bookmark_160S--><!--cke_bookmark_160E-->

延伸閱讀

[1]Wiebe, S. A., Johnson, S. M., Lafontaine, M. F., Burgess Moser, M., Dalgleish, T. L., & Tasca, G. A. (2017). Two‐Year Follow‐up Outcomes in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Attachment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3(2), 227-244.

[2]Muise, A. M. Y., Christofides, E., & Desmarais, S. (2014). "Creeping" or just information seek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tner monitoring in response to jealousy on Facebook.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1), 35-50. doi: 10.1111/pere.12014

[3]岡田尊司(2017)。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邱香凝譯)。台灣:聯合文學。

[4]Tatkin, S.(2018)。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Wired for Love: How Understanding Your Partner's Brain and Attachment Style Can Help You Defuse Conflict and Build a Secure Relationship)(童貴珊譯)。台灣:橡實文化 。

[5]黃之盈(2017)。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台灣:寶瓶文化。

[6]吳姵瑩(2017)。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台北:遠流出版。

[7]周慕姿(2018)。關係黑洞。台灣:商周出版。

[8]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灣:時報文化。

[9]簡里里(2018)。你是一切的答案。中國:中信出版社。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EdoEx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為你挑片】《水底情深》:不懂愛的,才是怪胎

女人迷編輯與作者為你挑片,寫影評也寫生命故事,看見鏡頭下的縮影人生。給成人的暗黑童話,《水底情深》闡述的愛,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渴求。

你說,水是什麼形狀?愛是什麼模樣?

這是人們橫越千年,反覆辯證想找出解方的古老哲學題。我們看過許多文本、電影裡的情愛關係,童話有帥氣王子配公主,駕著白馬橫越險境,從此幸福快樂;好萊塢大片,老掉牙地搬出死不了的主角們,總能因彼此谷底翻身,重見人生希望。

於是我們日覆一日等著命中王子公主降生,把我們從異世界拯救,領著往白洞白色的明天去;於是我們在生活裡與苦難廝磨,始終能懷希望,等某天與愛人相遇,就能投胎換骨地完滿彼此。

然而現實不總如此,我們在真實愛戀關係裡學童話沒提的心碎,電影沒拍的激情消退,大人世界的相敬如賓。記憶裡關於幸福的畫面,總讓我們想衝進劇本喊「卡」,大聲提問:說,真實的愛到底什麼模樣?

若你也困惑,也渴求解答,若你越愛越不懂愛的意義,或許你會在《水底情深》裡,找到一些愛下去的希望。


圖片|來源

詭譎暗黑童話:水底情深下,人與獸的愛與慾

《水底情深》是執導《羊男的迷宮》、《血腥山莊》的著名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新作。故事講述一個平凡的啞巴清潔女工與深海人魚怪物相戀的故事。背景設定冷戰時期,美蘇太空競賽背景下,非人似神的奇異人魚,被當作實驗品,在權力鬥爭下被傷害被研究,被命運主宰著一場憂傷悲劇。同樣受命運嘲弄的啞巴孤兒伊莉莎,在該實驗室工作,被人魚的孤獨吸引,像物以類聚更似相知相惜,如此孤獨的生物需另個孤獨同類一起前行。(推薦閱讀:荒涼世代裡尋找同類!朱天文談聶隱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處境」

當他看著我,他並不知道我不完整,他看到的是真正的我。

《水底情深 The Shape of Water》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組合聽來詭譎,故事基底立足超現實,兩個怪胎相愛的故事,背後卻直指每個人都在追求的愛情狀態,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或許我們才是怪胎,忘了愛是超越藩籬,越過邊界,直搗心底。簡單的道理。

起床,煮蛋,計時,自慰。起床,煮蛋,計時,自慰。

講述奇幻故事前,電影第一幕,從平凡女工伊莉莎不斷重複的單調日常開始。爐子燒開,滾燙熱水燒煮一粒粒雞蛋,像情慾滾動,洶湧且每日必須;把女性自慰的影像大辣辣搬上銀幕,電影女主角和所有人一樣——過著平凡日子,擁有平凡情慾。

直至伊莉莎在秘密實驗室裡遇見不能言語、看似兇殘的深海人魚,單調日常有了不尋常的事件發生;那人魚同她一般不能說話,不能表達,因而被大眾忽視,被眾生視之野蠻。

人魚因不能言語、不能表達、長相奇異,不同於人,而作「獸」,對伊莉莎來說,這深海怪物與自己沒有不同——不能說話,只能靠手語表達,世人見她,只覺生有缺陷。若人魚為獸,那麼伊莉莎對眾人來說,是不是也是如獸一般的存在——不被接納、不被理解、不該被愛。

破碎的兩個靈魂相遇,找到遺失的語言,被世界遺落的孤獨有了另個人懂,也不在乎世人眼光裡自己是人還是怪物——怪胎有怪胎的情愛,就讓他們不明白。

當你需要目光時,有人帶著滿眼溫柔看向你;當你需要擁抱時,有人不帶批判張開雙臂;當你決心跳進深海與世界背行,有人願牽起你的手,探索孤獨的奇異。

他們看進彼此的眼,簡單輕觸能燃起翻滾情慾、眼中再無他人,傾聽彼此渴望被理解的心,這是愛——愛的表達,愛的意念,愛的語言。

介於童話與現實邊緣:奇異裡生出愛,掙扎裡有希望

《水底情深》題材不僅是人獸戀的新穎敘事,整部片延續導演吉勒摩戴托羅一貫風格,詭譎裡有意涵,殘破故事裡,長出幽微的希望之光。

暗黑童話故事裡有因權勢腐敗的人心,有因身份、性別造就的歧視,有跨越物種與言語的情愛關係。這是包羅萬象,寫實白描的成人童話,讓你直視破敗,卻在故事推移底下,對人生出信心。(推薦閱讀:【為你挑片】《獵殺星期一》:每一天,你都真實存在嗎?

故事中象徵坐擁權力、信奉男性主宰的上校深刻刻畫了現實裡追逐權勢的人物群像,廁所裡自在於女性面前小解,眼神有小便時仍不願放下的優越;手拿象徵懲罰、權利的電擊棒,凌虐人魚,像要昭告,人魚不管是神是獸,皆比不過萬能的人。然而,萬般事物皆不入眼的上校,最後因小小女工而毀了前程,失了生命。


上校。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同志畫家與伊莉莎。圖片|來源

當上校為了快速達到目的,樹立名聲而提議把人魚解剖,將其當作研究資產對待時,伊莉莎內心的掙扎,除了愛之外,還有對生命的慈悲與善良。

「如果我們袖手旁觀,那我們也不是人。」——伊莉莎

為了營救人魚擺脫被宰殺的命運,伊莉莎求助畫家室友,冒著毀壞國家前程、違抗政府命令的風險,畫家室友衝口而出:「這太瘋狂,我不能這樣做,牠甚至不是人。」伊莉莎含淚地比劃手語,告訴朋友,若我們什麼都不做,才真的不叫做人。

故事用權勢的對比營造反差,是種暗黑卻寫實的人生描寫——得了身份地位,卻失了人性的純真。反觀故事其他角色,一直處於社會底層的清潔女工、同志畫家,都因明白自己是誰,想為所愛奮鬥,為保有人性而戰,擺脫了世俗眼光,超越了階級,找到生而為人的意義。

從對情愛的描述到每個角色的發展軸線,導演特別於訪談中表示,他期待透過女主角以及奇幻生物的故事,傳遞什麼才是真正的溝通:「這部電影是在講如何跟另一方取得連結,你知道的,要有同理心,關於我們需要彼此存活下去的概念,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撰寫劇本時,將它取名為『艱難時刻的童話故事』,因為我認為這正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天的解藥。」

或許,在這世上,不懂愛的才是怪胎,我們尋覓孤獨同類,只為渴望一場被真心理解的愛。

難以覺知你的形狀,你如水一般,圍繞我身邊。你的存在使我的眼充滿你的愛,使我心柔軟謙卑,因你無處不在。

《水底情深 The Shape of Water》

參考資料|來源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sYlchO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意想不到的寬褲效果!讓你看起來比例超好的寬褲穿搭

小心越穿越寬!給女孩們的寬褲穿搭秘訣,記得拉出腰身,注重衣著細節,就能創造好比例!

慕尼黑的天氣是越來越冷了,不過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比起夏季,冬季在穿搭上其實可以玩出更多不同層次的造型;這也是儘管天氣冷溫度低,我卻很喜愛冬天的主要原因。在冬季穿搭上只要循著一個重要的基本法則:以大衣和褲子為先決;衣櫃裡準備幾件具有重量感與質感的大衣、褲子單品,那麼便可以輕鬆走跳一整個冬天了呢。尤其具有視覺重量感的好褲子,可以達到穿搭上畫龍點睛的魅力,輕鬆不費力地呈現一套有品味、又讓人欣賞的穿著。

以這樣的邏輯來購物,相對更輕鬆。上衣只需要挑選基本款式,不管是素面或是帶有印花花色,都可以在適合自己身型的前提下購入以便搭配。這樣一來,只要把購物的重心放在大衣與褲子上即可。同時,鞋子、包款都用最簡單的設計款式來襯托出我們希望烘托的重點。在戶外穿著大衣的時候,可以穿出冬天的氣勢;儘管進到室內脫下了外套,也不擔心,因為還有一件襯頭的褲子陪著我們呢。

在所有褲子款式中,我最喜歡的就屬這種寬寬的類似褲裙、長度在腳踝上方設計的寬褲。許多人擔心自己不夠高,怕穿了寬褲會顯矮、顯胖;不過如果搭配得宜抓到精髓,反而有顯瘦、視覺增高的好效果;就是這個優點讓我在過去幾年收集了不少喜歡的寬褲。而一件帶來強烈視覺效果的寬褲更是冬季穿搭上的重頭戲;這時候,甚至大衣都可以用最基本的款式來搭配,更顯輕鬆不費力。

這篇文章將與女孩們分享「挑選寬褲的秘訣」與「搭配寬褲的技巧」。寬褲尤其適合台灣的氣候;台灣四季溫度變化不大,夏季時穿著寬褲可以免去悶熱的煩惱,而冬天裡也只要挑選布料厚一點的設計、搭配上一雙合宜的襪子,既可以保款又可以保有自己的穿衣風格。希望閱讀這篇文章之後,你也會喜歡上這種既舒適好穿,有能顯出獨特魅力的單品。(推薦閱讀:印花圓裙、西裝墊肩、喇叭寬褲:辦公室百年穿搭美學

挑選寬褲 Culottes 的秘訣

褲長:

寬褲雖然大略都以腳踝上的長度來設計,不過每個款式都有不同。以自己來說,腳脖子的比例較粗,相對地小腿看起來會比較短,所以穿著之後站著的長度在腳踝旁凸出的小骨頭上方為最佳長度;剛好露出整截腿部最細的關節處,就可以修飾掉比較不完美的部分。

以配件修飾:

如果版型與花色都很喜歡,不過褲長不甚完美,則可以利用配件來修飾腿型。上頭這件中國風的刺繡寬褲其實過短,會把腳踝過粗的比例露出來,可是又很喜歡;所以利用網襪來打破腿部線條,讓腳踝不那麼明顯,就可以把這個不完美的部分修飾掉了。

寬度:

如果寬褲的褲擺很寬、呈現 A 字型的剪裁,就很適合體型比較窄小的女子。如果像我一樣是從正面看來比較寬體型的女孩們,則適合直筒型的剪裁,從腰線到腳踝以一直線為主的設計才能修飾身型。

搭配寬褲的技巧

上窄下寬:

上窄下寬是最普遍的搭配手法,適合所有體型的女子。雖然說是上窄,不過寬褲帶有瀟灑、俐落的風格,因此不適合太過緊身的上衣款式,才可以達到和諧的整體感;合身和肩膀線條的上衣最適合。

上寬下寬:

上下一起寬的搭配法是我最喜歡的一種風格。上衣的挑選範圍就很大,好比今年很流行的寬大連帽運動衫,或是經典不敗各式顏色的襯衫、男友風格的毛衣等,只要在上衣與寬褲間各自的長度上稍加琢磨,其實可以搭配出顯瘦又顯高的衣著。


圖說:上寬下寬的搭配手法可以讓腰身位置不明顯,只要琢磨好上身與下身的比例,就可以塑造出在視覺上顯高顯瘦的造型。

外套:

穿著寬褲時在外套的搭配上要多加留意。寬褲很適合短版或在臀圍處的外套,另外則是超過膝蓋長度的長大衣。如果配上剛好在膝蓋上方或是大腿中段的外套時,整體比例反而被切成一半,反而造成視覺上過矮、過寬的困擾。(推薦閱讀:風格才是永恆的時尚!五個方法找到屬於你的穿搭味道


圖說:超過膝蓋處的長大衣有良好的修飾效果,很適合寬褲瀟灑俐落的風格,也可以達到較好的身型比例。


圖說:搭配寬褲時,長及腳踝的長背心或是長外套也很適合;剛好在走動之間可以隱約露出寬褲的褲擺,讓整體造型更有層次。

鞋款:

肉腳型女子(我自己舉手承認)不適合搭配露出過多腳背的鞋款,以免從腳脖子一路露到腳背反而會讓自己的身材比例看起來比較渾圓短小。鳥仔腳的女子,可以多利用踝靴,或是今年很流行的襪靴來搭配。還有剛剛提過了,利用不同設計的襪子達到多樣化穿搭也是很有趣的唷。

今天一口氣介紹了那麼多穿搭小技巧,希望你也覺得有意思。如果因為這篇文章也讓你消去的對寬褲的疑慮與困擾,那麼我會很開心在街頭看到更多女子穿著好看有型的寬褲了。如果你也是寬褲愛好者,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最喜歡的幾個款式唷。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3a0C8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郡俏哲理】GUCCI 2018 秋冬秀影響力為何遠遠超越時尚界?

作者郡俏哲理細看時尚,GUCCI 2018 秋冬大秀,T 台上出現手拿人頭、懷抱小獸,一起來看看這場秀背後想傳遞的意義!


2018 gucci f/w 帶你從過去的華麗伊甸,走入現實。

在未完整看完本季 Gucci 秀圖前,本對這次 2018 的秋冬秀不抱什麼期待,因為接連這些年的 Gucci 式美學轟炸,你早已分不清楚今夕是何年,不用看便可預見這次的設計大概又是這樣(哪樣我相信你懂的)。


2018 Gucci f/w 總有誇張元素可讓媒體拿來大作文章。

接著滑過社群,看見朋友分享一些譁眾取寵的秀照,例如 model 提著自己的頭,又或是抱著一隻小怪獸,然後心裡想著:「拜託又來了,若沒有這些可以令媒體拿來做文章的誇張元素,Michele 手中的 Gucci 到底還剩下什麼?」

不過這些零碎的念頭,在我完整看完本季 Gucci 的秋冬系列後,完全改觀,更讓我不得不佩服設計師 Alessandro Michele,他以他浪漫的時尚語彙,將這幾年的動盪世界給重新上了一層糖衣,華美包裝。(推薦閱讀:原來是他們!時尚產業的幕後推手

我常說時尚絕不只是哪個明星今天又提了什麼包,時尚反映的是當代全球情勢,其中包括了政經、宗教、種族等等。

Gucci 2018 秋冬的這場秀,似乎對近五年的世界局勢做了一個總結,那就是全球雖然持續動盪紛擾,但我們千萬不能被這些叨擾所打擾,而迷失了自我。

開秀女模駭人的拿著自己的頭,面無表情地出場,冷冽的道盡在這個孤立主義為大的世界,有多麼令人心寒?秀上許多蒙面頭套設計,也讓人想起了伊斯蘭聖戰組織 ISIS,由盛至今被全數剿滅之唏噓。(延伸閱讀:烽火下的聖戰士新娘:ISIS 強徵性奴的「播種行動」


2018 Gucci f/w

當初他們可是砍了多少顆人頭,為的就是要與以 NY 紐約為象徵的美國白人對抗啊!

如今,狂妄的美國白人又再度自以為是的,以他們的方式粗暴著對待著這個世界,不知 NY LOGO 出現在各種異國設計中,是否便是設計師對此現象的暗諷。

這次秋冬的 90 套設計,帶你環遊世界還不夠,Alessandro Michele 更要帶你探討虛與實的異世界,以賽博格宣言來讓你橫跨性別、種族等,希望我們能突破那些規範紀律,讓我們能真正地找到歸屬,做自己。 


2018 Gucci f/w 帶你環遊世界。


2018 Gucci f/w NY LOGO出現在各式異國元素中,不知是否為一反諷。

如同這次 Gucci 秋冬秀上的三眼怪、半人半羊等無法正常解釋的生物,就是要我們不再被傳統框架束縛、並有著多元包容的心,以成就那個不可限量的自己。


2018 Gucci f/w 出現許多無法正常解釋的生物。

如果說先前的 Gucci 是為實現 Alessandro Michele 心中美妙的伊甸,那這次 2018 的秋冬秀,則是他反應現實的開始,只是用的仍然是他獨到的奇幻綺麗美學設計。

 
▸ 郡俏哲理。Instagram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GSCBdH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塔羅占卜】新的一年,你需要從哪裡開始改變?

每隔一段時間停下腳步,審視自己自己的人生狀態,透過塔羅占卜測驗,未來一年,你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

過完農曆年,回顧這一年發生了好多事,完成了許多計畫,也嘗試了一些錯誤,開始重整自己接下來的步伐,回顧 2017 年,為自己喝彩!也踏穩腳步,展望 2018!(推薦閱讀:【測字占卜】財運、桃花運、事業運,今年你走什麼運?

抽張牌跟著心中的主旋律,準備啟程!

請靜下心來,憑直覺從以下 6 張牌當中選擇一張。

若你選到 A

命運之輪:把握好每個當下,好運即來!

2017 年的尾聲似乎有一些計畫不是那麼順利,你以為會發生的並沒有發生,有一些狀況不如預期。有時候當我們很急於看到成果時,太過目的導向,太過想控制一切,反而容易給彼此太大的壓力。2018年的開始學著放慢腳步,不要太過急於掌控,有時候把當下的事做好,未來就會自然地展開。

低潮完就會往上了!

若你選到 B

皇帝:珍惜手中籌碼,好好執行計畫!

2017 年的你已經有些許的累積,在自己的領域默默的耕耘著,開始有一些不錯的合作機會,你也越來越知道自己能掌握的是什麼。2018 年好好運用手中已有的籌碼,不論是人脈關係、專業能力,都需要靠你再用力一步地推進,並且按部就班地執行。2018 的開始,你的未來完全在自己的手裡,好好運用和發揮吧!

好好運用已有的資源,積極把握!

若你選到 C

女祭司:溫柔地傾聽自己,找到心之所向!

2017 的這年你進行了很多計畫,人生彷彿有了一些進展,開始尋找自己真心所愛的,不再為了別人而活,你越來越想做自己了。2018 年的剛開始請放慢腳步,輕輕的回顧 2017 年的自己,是不是活得更像自己了。2018 年要繼續跟隨自己的心,找到你想要的人生。(推薦閱讀:【測字占卜】在他人眼中,你最讓人著迷的魅力是?

適時的關掉雜音,你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若你選到 D

力量:相信自己,終能水到渠成!

2017 年嘗試了一些沒有做過的事,也很有勁的往前衝了一段,在不斷嘗試錯誤與得到一些成就之中,你好像漸漸找到方向了。2018 的你要記得相信自己,那些一點一滴,那些逐步積累。雖然大成就不會很快到來,但所有的一切都不會白費。2018 是要好好踏穩的一年!

不要心急,要記得相信自己。

若你選到 E

 

魔術師:沈潛已久,準備出發!

2017 對你來說是沈潛的一年,你充分地學習各種技能,把握每次能精進的機會。也許還是會懷疑自己,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人生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刻,不要害怕,2018 是你站上舞台的一年!好好把握住能夠展演的每一刻!盡情演出!

不要害羞,舞台是你的!

若你選到 F

死神:大破大立,全面革新!

2017 年的你好像已經走到了這條路的底,在過去覺得可行的方法,好像漸漸不是那麼管用了!你感受到一種動彈不得的停滯狀態,但又害怕破壞了原有的一切,什麼都會失去。2018 年將是你重新來過的一年,不要害怕改變,人生會持續的往前,僵化才是最可怕的!準備好迎接新的局面吧!打破他吧!

剛過完農曆年,重整一下自己的腳步,為自己設定 2018 的目標,好好地出發吧!

插畫家:Feeling  

覺察情緒的22張大牌與療癒塔羅書
一起來學塔羅與療癒圖卡吧
將塔羅與生命力量穿上身
作品網站
FACEBOOK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CA1Jl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一週工作� 50 小時還不夠?討好型人格正讓你掏空自己

你總是加班,卻覺得工作永遠做不完嗎?從心理學解析,加班過勞可能是你的討好型人格在搞鬼。

唱著「十八天沒有卸妝,月拋帶了兩年半」的時候,你一定覺得這一切都是老闆的錯。然而,你之所以累得像狗、作息紊亂、越來越胖,真的是因為老闆讓你加班嗎?

也許未必。今天我們來重新聊聊「過勞」(過度工作)這件事。


圖|作者提供

高收入的「知識工人」深陷超時工作的「邪教」

在收入與閒暇時間成正比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如今,加班最厲害的是那些工資最高的人。30 年前,在美國工資最高的那群人,工作時間比低收入者短的多;而 2006 年的數據則完全相反,工資最高的人,比低收入者超時工作的可能性高兩倍,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增加。

2009 年美國的調查顯示,在投行、諮詢、會計、律師、IT 等高薪專業領域中,94% 的人每週工作 50 小時以上,超過一半的人每週工作 65 小時以上,這還不包括他們在辦公室以外用手機處理工作信息的時間(Perlow, 2009)。

教育水平也與工作時長成正比。根據 2011 年美國社區調查(ACS)的數據,在學歷超過大學本科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的男性佔 37%,女性佔 14%;本科學歷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的男性佔 29%,女性 7.4%;高中學歷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的男性佔 24%,女性 6.5%;低於高中學歷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男性佔 17% ,女性佔 5.6%—— 教育水平越高,過度工作的比例越高。(推薦閱讀:停止過度努力!給工作狂的練習:管理能量,而不要管理時間

有趣的是,他們加班並非是被逼無奈。《紐約客》雜誌將這種現象稱為「超時工作的邪教」(The Cult of Overwork),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高收入的「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s)自主選擇的結果。超時工作幾乎成為了「成功的證明」(credential of prosperity)。

明明不缺錢的他們,為什麼要選擇超時工作?

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超時工作?

過度工作並不一定是我們所說的「工作狂」(workaholic),當我們稱一個人為「工作狂」時,意味著對於這個人來說,工作已經是一種成癮,類似酒精、物質成癮,他會強迫性地工作,不工作會讓他渾身不舒服,並且這種成癮對其社會功能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一般來說,工作狂都會超時工作,但超時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工作狂。過度工作沒有一個準確量化的定義,一些研究認為,每週工作達到 50 小時就算是過度工作,也有認為標準是 55 小時 (Marianna Virtanen, 2009)。

當我們超時工作時,可能是受到一些現實因素的影響。比如,時間是一個簡單粗暴的量化標準,有些工作(比如律師行業)是按時間計費和考核的;一些雇主也鼓勵超時工作,因為他們可以聘用更少的人,一個人工作 16 個小時,比起兩個人各工作 8 小時來說,公司的成本更低。

更重要的: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後,我們形成了「永遠在線」(always on)的工作文化,由於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到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我們已不再有工作和生活的完全區隔,在周末、度假時收發郵件、處理工作也變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但除去這些原因以外,在很多時候,讓我們過度工作的其實是自己。我們是被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驅動,而選擇了加班。

許多內在的動力都會驅使我們過度工作,比如野心、貪婪、焦慮、內疚、享受、驕傲、對短期獎賞的渴望、證明自己等等。研究表明,以下幾種情況容易使人們主動選擇過度工作:

1. 討好型人格:

討好(people pleasing)是一種「總是忍不住取悅他人」的人格模式,他們會討好所有人,除了他們自己。對於他們來說,別人的事情總是最重要的,公司、領導和其他同事的利益永遠高過自己。因此,他們會表現出過度的責任心,希望能夠幫別人完成不是自己份內的工作,不會拒絕他人的請求,為了讓別人滿意而熬夜加班。在工作中,他們總會給人一種任勞任怨、盡職盡責、體貼靠譜的印象,而忽視了自己的觀點、喜好和感受。

不幸的是,如果你是一個討好者,你需要知道的是,雖然總會被評價說「你人真好」,但你所以為的「幫助」對自己和團隊都沒有好處,既拖累了自己,也干擾了團隊的工作流程,還剝奪了他人學習和自我發現的機會 (Rhea Wessel, 2015)。

2. 輕躁狂(hypomania)狀態:

在過度工作的人當中,有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天生的「短睡眠者」(short sleepers),即每天只用睡 3 到 6 個小時,不需要咖啡因和補覺也可以精神百倍,保持工作和生活。

然而,匹茲堡大學的精神病學家 Daniel J. Buysse(2001)研究發現,在所有自以為是短睡眠者而過度工作的人中,只有 5% 是真正的短睡眠者。其餘的人很有可能是處於長期的輕躁狂(hypomania)狀態而不自知。

輕躁狂指的是在生理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表現出持續欣快或急躁的心境狀態,往往伴隨睡眠需求減少,變得外向、好鬥和精力充沛。Buysse 讓 12 個「短睡眠者」和 12 個普通對照組的被試分別做了一系列測試,其中有一個名為「生活態度」測驗、但實際上是用來檢測輕躁狂的測試。結果發現,「短睡眠者」的輕躁狂平均得分是普通被試的兩倍。(推薦閱讀:工作狂自白:認清現實做出選擇,才能兼顧一切

Buysse 說,在我們經常所見的「成功人士」中,這樣的人比例很高。他們語速飛快、興致勃勃,永遠不知疲倦。


圖片|來源

3. 工作相對是更容易應付的壓力(家庭生活比工作壓力更大):

1997 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學家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提出了新的現象:家庭生活已經變得如此壓力重重,工作其實比辦公室以外需要面臨的壓力更小,以至於人們甚至願意超時工作,來逃避生活中其他的壓力。這種現像在女性和有孩子的家庭成員身上更為普遍(Damaske, 2014)。

Damaske(2014)等人的研究進一步分析和驗證了這種現象:越來越多的人正把辦公室,而不是家庭,當做抵抗外部壓力的避難所。122 名志願者(包含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接受了用於衡量生理壓力水平的皮質醇測試,這種激素的平均水平在他們工作的時候保持平穩,當他們在家裡的時候卻激增。有趣的是,在被試的主觀報告中,並沒有顯示出工作和家庭環境中壓力的差異。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報告中,在家庭中感受的壓力水平反而顯著低於工作場域。也就是說,雖然他們的身體明顯反映出在家庭裡的壓力更大,但他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主動選擇逃離家庭,前往辦公室。

Damaske 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家庭生活中的捲入更深,你不得不面對而在工作中,「你仍然知道自己可以隨時退出,可以找其他人幫忙,甚至可以離開——離開你的老闆,或者這段不快樂的工作,但在家庭中則不行。」

超時工作為什麼有害?

儘管一定程度的忙碌對我們有利,但當我們不由自主地陷入過度工作中,只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損害。

1. 超時工作與生理健康

長期的超時工作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除了「過勞肥」(overwork fat,也稱為 fatigue fat),即過度工作會導致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使人更容易發胖,過度工作還被證明與心髒病、糖尿病等疾病有關。針對美國、歐洲、澳洲等地超過 60 萬人的調查顯示,那些工作 55 個小時以上的人,中風的風險比每週工作少於 40 小時的人要高 33%;發展出心髒病的風險高 13%;針對白領人群的研究顯示,每天工作 10 小時以上的人,比工作 7 小時的人患冠心病風險提高 40%(Kivimäki, 2015)。

在日本,「過勞死」(karoshi)這個詞則在近年來非常流行。1994 年,在日本 25 到 29 歲的人群中,有一千多人因過度工作而死亡,大多數「過勞死」的人一年的工作時間超過 3000 小時,每週工作超過 58 小時。(Jungerman, 2012)。

2. 超時工作與心理健康

除了「過勞死�」,2007 年,全日本官方記錄中,與工作相關的自殺案例共有 2207 例,其中 30% 的人自殺的原因都是過度工作(Jungerman, 2012)。一項 5 年的縱向研究也顯示,超時工作的人更容易抑鬱:比起每天工作 7 到 8 小時的人來說,工作 11 小時以上的人抑鬱症的發病率要高出 2.43 倍 (Virtanen, 2012)。

除此之外,過度工作的人也更容易對酒精成癮。Marianna Virtanen(2012)針對 33 萬人的研究發現,如果每週工作超過 48 小時,酒精成癮的風險就會提高。這些超時工作的人,比普通人成為酗酒者(女性每週喝酒 14 次以上,男性每週喝酒 21 次以上)的可能性高 11%;他們沉迷於大麻的可能性也更高。(推薦閱讀:你為何工作?把工作意義還給自己

3. 超時工作會讓你變笨

從長期來看,過度工作還會影響我們的大腦。Marianna Virtanen(2009)發現,當人們在連續五年的時間裡一直處在過度工作(每週超過 55 小時)的狀態時,儘管他們會比工作 50 小時以下的人更成功、收入更高,但他們大腦的認知功能實際上下降了,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他們在詞彙測試、推理測試中的得分降低,流體智力(包括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測試的得分也降低了。

沒錯,過勞會讓你變笨。

而且研究發現,過勞會降低工作效率。即便你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超時工作完全是出於自願,並且你以為自己的精力足以勝任工作的時候,超時工作仍然會提高你在工作中的錯誤率(Dahl, 2015)。

4. 超時工作與睡眠剝奪:

如前文所說,有很多過度工作的人常常誤以為自己是天生睡眠少,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研究證明,每週工作 40 小時以下的人,比起工作 55 小時以上的人來,不僅睡眠時間更長,而且睡眠質量也更高:他們更容易入睡,更容易在醒來後感覺精神。而工作 55 小時以上的人更容易產生睡眠障礙。研究者認為原因在於,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想要獲得好的睡眠質量,入睡前的修復(recovery)都很重要,即你需要從緊張的工作狀態中放鬆下來,進入可以睡眠的狀態。而工作的時間越長,需要的「修復」時間就越長(Marianna Virtanen, 2009)。

而因為過度工作而導致的睡眠問題,也會進一步引發情緒問題:當人們超時工作、睡眠不足時,容易陷入「情感癱瘓」(emotional basket cases),即解讀情緒的能力急劇下降,極容易誤讀他人的情緒,甚至會把一些很明顯的情緒信號,比如將快樂和憤怒解讀錯誤 (Gordon, AM, 2014)。


圖片|來源

如何擺脫過度工作的狀態?

所以,道理我都懂,怎麼才能真正離開「過勞」呢?

1. 減少工作時間:一周四天是最佳選擇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者近年來開始倡導「壓縮工作週」 (compressed workweek),即將原本在 5 天內完成的工作量壓縮到 4 天內完成,每週留出 3 個整天的時間休息。研究者在波士頓諮詢公司試驗了「壓縮工作週」的製度,增加 4 天的工作時間,但在工作周中間抽出一天時間來讓員工完全脫離工作,不處理任何與工作相關的事務。結果發現,在 5 個月的時間裡,公司的產出、員工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工作中的差錯和失誤減少,客戶滿意度增加(Perlow, 2009)。

「壓縮工作週」已經在美國的許多公司裡得以實行。2014 年的一項美國全國性雇主調查顯示,受訪的 43% 的雇主都曾給員工提供過「壓縮工作週」,即將一周的工作放在 4 天裡完成(Matos, 2014)。

而如果你所在的工作無法給自己一整天的空餘時間,可以增加工間休息和小憩的次數,比如試著在工作幾個小時後,抽出 15 分鐘的時間來睡覺或者放鬆,在這段時間裡完全脫離工作,能讓你的工作效率更高。

2. 放鬆反應練習(relaxation response practice):

針對現代人的過度工作與高壓力水平,哈佛大學身心醫學研究所教授 Herbert Benson 提出了「放鬆反應練習」。放鬆反應是與「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相對的。「戰鬥或逃跑」反應是指在壓力過高的情況下,人會自然地使軀體做好防禦、掙扎或者逃跑的準備,其中男性更傾向於「戰鬥」,女性更傾向於「逃跑」)。

而放鬆反應練習,則是讓我們練習擺脫「戰鬥或逃跑反應」,通過深度的放鬆來使身體回到「預應力」水平(pre-stressed level),這是一個源於建築學的詞彙,指的是在承受外部壓力之前,預先建構起施加壓力的結構,使得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提高,類似在木桶承重之前,給木桶桶壁裝上鐵箍。

放鬆反應練習有很多種具體的操作,其中主要流程包括 6 個步驟,每天早上醒來後是最佳的練習時段,注意不要在飯後練習:

1. 以一種舒服的狀態讓自己坐下。

2. 閉上眼睛。

3. 深度地放鬆肌肉,從腳底一直到頭頂。

4. 用鼻子呼吸,每次呼氣的時候數「一」。

5. 持續 10 到 20 分鐘(可以睜開眼睛看表,但不要用鬧鐘)。完成後再靜坐一會,過一段時間再睜開眼睛。不要立刻站起來。

6. 不要擔心你沒能成功地達到深度放鬆狀態,允許放鬆以自己的節奏發生。分心的時候忽略掉那些思緒,而不是細思它們。

說了這麼多,其實主創們自己也一直擺脫不了超時工作的魔咒。

所以,也許在實現一周 4 天工作之前,更可行的方法是找一個好的辦公空間,能夠讓工作變得不那麼無聊,可以有工作間隙的 break。

References:

Damaske, S., Smyth, JM, & Zawadzki, MJ (2014). Has workreplaced home as a haven? Re-examining Arlie Hochschild's Time Bind propositionwith objective stress dat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15,130-138.

Gordon, AM, & Chen, S. (2014). The Role of Sleep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Do Sleepless Nights Mean Worse Fight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2), 168-175.

He, Y., Jones, CR, Fujiki, N.,Xu, Y., Guo, B., Holder, JL, ... & Fu, YH (2009).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DEC2 regulates sleep length inmammals. Science, 325(5942), 866-870.

Joanna Jungerman. (2012). Overwork,Underwork and Depression. Psychcentral.

Kivimäki,M., Jokela, M., Nyberg, ST,Singh-Manoux, A., Fransson, EI, Alfredsson, L., ... & Clays, E. (2015).Long working hour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for 603 838individuals. The Lancet,386(10005), 1739-1746.

Leslie A. Perlow & Jessica L. Porter. (2009). MakingTime Off Predictable—and Requir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tos, K., & Galinsky, E.(2014). National study of employers. New York: Families and Work Institute. RetrievedJuly, 1, 2015.

Monk, TH, Buysse, DJ, Welsh, DK, Kennedy, KS, &Rose, LR (2001). A sleep diary and questionnaire study of naturally shortsleepers.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0(3), 173-179.

Rhea Wessel. (2015). Overworked? It might be your own fault. BBC.

Virtanen, M., Singh-Manoux, A., Ferrie, JE, Gimeno, D., Marmot,MG, Elovainio, M., ... & Kivimäki, M. (2009). Long working hours andcognitive functio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 169(5), 596-605.

Virtanen, M., Stansfeld, SA,Fuhrer, R., Ferrie, JE, & Kivimäki, M. (2012). Overtime work as apredictor of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a 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study. PloS one , 7(1), e30719.

Melissa Dahl. (2015). Every Weekend Should Be a 3-Day Weekend.Science of Us.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7ZQ6m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