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餐桌上的心理學:為何你對家人總是隔著距離,卻又無法放棄? 好好說頓飯難嗎?

你有多久沒有回家吃飯了呢?或者說,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吃飯了呢?在你每天面對的餐桌和食物裡,其實隱藏著你對待他人、對待自己的秘密。透過這篇文章,我們一起看見關係、看見不同世代之間,恐懼與愛的痕跡。

你知道嗎,你的生命旅程當中,有兩張對你有很大影響的餐桌,其中一張是你小時候吃飯,家裡的餐桌;另外一張餐桌,則是你成年婚後,和你自己組的新家庭所共同營造出來的「三明治餐桌」。

家庭聚餐,餐桌上佈滿了菜餚
來源:Pixta

生命裡的第一張餐桌:16歲以前的餐桌

回想一下你小時候的餐桌經驗,是不是有以下的情形:

  • 小時候家裡面的餐桌總是堆滿雜物,只剩下一半可以用:你和家人的關係裡面,也有著一些「不想留著但是又捨不得丟掉」的雜物嗎?
  • 家人很少在同一張餐桌上吃飯,如果一起吃飯,也都是靜靜的吃,互相不講話,吃完就很想要趕快離開:一向追蹤研究顯示,與家人同桌吃飯的青少年,物質濫用(吸毒,substance use)的情形比較少 [1]。回想一下,在你國高中的時候,是不是有經歷過一段風暴的時期,一方面恐懼家人的管教,一方面又想要逃離家裡?
  • 家中某一個人規定要全家到齊才可以吃飯,讓你飢餓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長大以後,你是不是變成一個容易順從權威、會先考慮到別人的想法、忘記考慮到自己的痛苦的人?
  • 每次一起吃飯都吵架,餐桌等於是家裡的戰場。可能為了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課業的事情、甚至為了沒有吃完或者是多吃了某一種東西,就被罵得臭頭:你在人際關係當中,是不是變得像驚弓之鳥一樣,動輒得咎、害怕做某些事情,就會被處罰和引起衝突?

當然,上面幾個是例子不見得每個人都遇過,大家的狀況可能會有一些不同,所以撿你覺得適合的解釋帶走就可以了。然而,餐桌為何蘊含著這麼多的情緒呢?

第一張餐桌的隱喻

其實,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食物本身就跟愛、安全、餵養(Nurture,隱喻哺育、照顧)有關,這就是為什麼貓咪在吃飯的時候,如果旁邊是不熟悉的人,他會特別警戒,不敢安心吃;可是如果變成他熟悉的主人,這樣陪伴一起吃飯,對他來說反而是一種很自在的狀態——換句話說,你在「被餵養」的時候,是出於恐懼還是安靜的環境,將會影響你對於人際、家庭、感情的相信(延伸閱讀:吃飯心理學:你進食的方式,也是你想要被愛的方式)。甚至,連你家所使用的餐桌有沒有靠牆壁,或許也隱含著一些象徵的意義 [2]。

在我繼續往下講之前,請先輕輕閉上眼睛,放鬆身體,回想一下,在你16歲以前,家裡面吃飯的那張桌子,形狀、大小、顏色、擺放的位置是在家裡面的哪裡?通常吃飯的時候,都會有哪些人、坐在哪些位置?通常會發生什麼事?(延伸閱讀:525 我愛我有勇氣節|練習在陰影與恐懼裡溫柔呼吸)然後重新檢視前面的描述,想想看這張餐桌,究竟隱喻著什麼?如果你已經有些「感覺」,好像懂了一些「什麼」,那麼恭喜你,我們將進一步帶你看第二張餐桌(如果你還是很無感,也可以往下看,或許第二張餐桌才是你目前人生的主旋律)。


來源:Pixta

影響你的第二張餐桌:三明治世代的困境

第二張餐桌,則要等到你結婚、步入家庭,才會慢慢顯現它的「威力」。現代人平均年齡較長、也較過去晚婚,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三代同堂的狀況很可能是3、40歲,正在打拚事業的爸媽,同時帶著孩子和公公婆婆同住。以典型的五口或六口之家來說,很可能出現下面幾種「三明治世代」的困境 [3]:

  • 經濟壓力——上有兩老,下有兩小:研究顯示 [4],「經濟」與「照顧」,是三明治世代最主要的壓力,包含給上一代的孝親費、還有給下一代的養育費,以尿布、奶粉來說,一個月就是好幾千塊,更不用談永遠都抽不到的公托,價格高的得驚人的私立托兒所。我一個朋友 Amy 和她先生收入加起來並不多,光是付房租和哺育小孩的費用,他們就已經過得非常緊繃,公婆還會偶爾唸他們不懂得孝敬兩老。Amy 鼓起勇氣和長輩坦承他們的困境,沒想到婆婆反倒認為她沒有幫夫運:「我跟你差不多歲數的時候,就已經買了2棟房子⋯⋯」
  • 互貼標籤——永遠的孩子與不及格的媳婦:在我朋友 Betty 的婆婆眼中,她永遠是一個「不及格的媳婦」[5]。做菜不好吃、家裡打掃不乾淨、孩子還丟給保母照顧,根本就不像個媳婦、妻子、媽媽(延伸閱讀:「只要我忍耐,大家都會幸福」亞洲媳婦的處境是什麼?),Betty 認為夫妻兩人工作都很忙碌,先生中午用餐時間很短,直接叫外送比較快,但婆婆一方面罵她「連最基本的都不會做」,一方面還自己下廚、每天中午跑去兒子公司樓下,送上「她親手做的便當」。兒子覺得不堪其擾,根本沒有時間熱午飯,還被公司的同事開玩笑,這麼大了還要媽媽送便當。「你老婆做的菜有我好吃嗎?吃外面夠營養嗎?你是我兒子,我幫你送便當,有什麼奇怪的?」
  • 餐桌警戒——那些在餐桌上不敢碰觸的地雷:最常見的狀況來自兩代間的管教差異(generation difference of upbringing),比方說我有一個朋友 Cindy,看見婆婆把大塊的肉咬碎再吐出來放到湯匙裡,餵給孩子,我朋友嚇得趕緊阻止:「媽,這樣不衛生啦!」不說還好,一說婆婆便臉色難看地說:「什麼沒衛生?你老公就是我這樣養大的,還不是英俊瀟灑、白白胖胖?」婆婆看著他的兒子,用眼神暗示他發表意見,只見兒子低頭猛扒飯,讓我朋友孤立無援。從此之後「餵小孩」就變成餐桌上面的禁忌話題,甚至 Cindy 會趁婆婆不在,先把孩子餵飽,再和公婆老公一起上桌吃飯。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有一種心理學概念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6],意思是人們會傾向認為自己的決定比較對、比較好。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成功養出白白胖胖兒子的」婆婆,會覺得這種「人體攪碎機」的方式很好用。其他還有要不要生第二個、要不要搬去住、小孩的教養方式、是否讓公婆「幫忙」帶小孩等等,都有可能產生衝突 [7] [8]。


來源:Pixta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很疑惑為什麼我朋友都是女的(誒、不是),難道男生都沒有壓力嗎?雖然整體來說,大量的婚姻研究都顯示女性的婚姻滿意度平均來說低於男性[9],但並不代表男性比較快樂,可能只代表婚姻與家庭對於女性的影響比較大。比方說,男性與女性,在婚姻當中面臨的壓力是不同的,女性的壓力大多來自於家庭,男性的壓力大多來自於事業,部分是因為刻板印象和社會期待所影響的。這就是為什麼「教好小孩」會被某些長輩認為是妻子的責任和本分,而沒有工作的先生,則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吃軟飯」[10]。但不論是先生或是太太,只要你身為三明治時代的一員,就算沒有當火腿蛋的本錢,也要努力擠出肉鬆小黃瓜和美乃滋,讓這個家庭的穩定得以維持。

聽起來好像結婚是一件很悲慘的事,尤其跟上一代同住,將會是地獄中的地獄。但是這種情況,難道沒有解方嗎?

改善餐桌困境:好好說頓飯,其實不難

每個家,都有一張餐桌,很多人以為那只是吃飯的地方,其實,餐桌是家庭裡很重要的溝通場景,許多關係中的衝突,都在這裡發生,同時,餐桌也是最能凝聚家人情感的地方。但為什麼對現代人來說,在餐桌上「好好說頓飯」,變得這麼難?為什麼明明重視家庭價值,卻總是再三忍讓,犧牲自己?

畫面中有一張餐桌,後面有一個女性在廚房裡忙碌
來源:Pixta

其實,關係當中的恐懼,往往也蘊含著愛本身 [11] 。不論是我們和父母、伴侶、甚至是和下一代的關係,我經常覺得,所有的情緒都是來自於「愛與被愛」,恐懼失去的愛、恐懼付出愛會受到傷害,所以選擇用一些難聽的言語,來傷害自己最愛的人,藉此保護自己不受傷。也有一些時候情況剛好相反,我們為了我們在意的人、為了讓他們好過,反而委屈了自己,因而在關係當中壓抑情緒、喘不過氣。

這些委屈,其實桂冠都知道。桂冠成立至今,陪伴消費者走過半個世紀,多年來,除了提供大家熟悉的經典美味,亦看見了許多三明治世代在家庭裡面對的兩難,當你在代間關係中感到困頓、無力、怎麼做都不對的時候,桂冠認為,或許我們該回頭審視彼此的「餐桌互動」,試著透過「好好說頓飯」梳理家庭矛盾、改善家庭關係,讓餐桌不再只有衝突,而是凝聚情感的所在。

你也是三明治世代,被夾在中間的「餡料」嗎?面對每天在餐桌上演的家庭困境,我們可以怎麼創造一張有影響力的餐桌呢?邀請你,在文章下方留言跟我分享你在家庭裡所遭遇的困擾,我們將會針對你的情況提供心理學上的建議與解答,陪你一起走過,不同世代之間的家庭風暴。

註解、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1]Eisenberg, M. E., Toumbourou, J. W., Catalano, R. F.與 Hemphill, S. A. (2014). Social nor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Youth Development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3(9), 1486-1497.
[2]就像是沙遊治療的桌子,有人認為應該要靠牆,有人認為不應該靠牆,兩種方式都各有有缺點,而且看起來,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靠著牆壁的餐桌,就少了一面可以坐人,可是或許是這樣,用餐的人可以靠著牆壁,獲得安穩的感覺;也可能隱喻著家裡面的空間不足、經濟不是很優渥,所以才需要把一面的桌子靠牆以節省空間。桌子不靠牆壁,好處是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到桌上的東西,但相對的,如果家庭關係有一些動盪,可能會使得用餐的成員,沒有地方可以躲藏依靠。可參考Homeyer, L. E.與 Sweeney, D. S. (2016). Sandtray therapy: A practical manual. Routledge.
[3]洪晟惠與周丽端. (2011). 中年世代的家庭特质与生活满意度之研究. 中国家庭教育, (3), 60-71.
[4]林旗德與 林璟玲. (2010). 三明治世代家人照顧壓力之探討. 幼兒保育論壇, (5), 193-211.
[5]文獻搜尋「婆媳」,你會看到非常多的論文在談不同世代間相處的困境和差異,如利翠珊. (2002). 婆媳與母女: 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13), 179-218.;孔祥明. (1999). 婆媳過招爲哪樁?: 婆婆, 媳婦與兒子 (丈夫) 三角關係的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 (4), 57-96.;孔祥明. (2001). 媳婦? 女兒? 妳媽? 我媽? 從誰是 "自己人" 看婆媳關係. 本土心理學研究, (16), 43-87.
[6]Nickerson, R. S. (1998). Confirmation bia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175-220.
[7]事實上,近年的研究發現,公婆或爸媽幫忙帶小孩,的確可以減輕三明治世代的許多壓力,但同時也會增加另外一些「溝通成本」,例如兩代對教養的方式想法不一樣,光是吵架就需要花一些時間磨合。所以,這些研究大多給予一個建議是:看你是要花錢請保母,還是要請上一代幫你帶小孩,而你的花費是「跟上一代溝通」的時間。近期比較折衷的做法是,雖然請公婆、娘家那邊幫忙帶,但也會付一部分的費用,或者是讓孩子平日有幾天請保母、有幾天交給公婆或娘家幫忙帶,假日再和父母同住。例如:賈浩妃與 陳秉華. (1999).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 教育心理學報.;唐乃華. (2009). 幫手!? 綁手!? 已婚女性與母親, 婆婆托育協助之代間矛盾.
[8]相關研究如:段飞艳與 李静. (2012). 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 上海教育科研, 4, 13-16.;陸洛與 陳欣宏. (2002). 台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 應用心理研究》(台北), (14), 221-249.;曾瀝儀, 張金鶚與 陳淑美. (2006). 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討. JOURNAL OF HOUSING, 15(2).;
[9]利翠珊. (2012). 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5(3), 447-475.沈瓊桃與 陳姿勳. (2004). 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8(1), 133-170.
[10]董秀珠, 楊連謙與林萬億. (2004). 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 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 應用心理研究, (24), 147-182.;張雅雯. (2009). 女性憂鬱症患者在婚姻衝突中權力與情感之敘說分析—以家中主要賺食者為例.
[11]Richo, D. (1997). When Love Meets Fear: How to Become Defense-less and Resource-full. Paulist Press.(中譯:當恐懼遇見愛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uvNvR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