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時,我反覆閱讀侯文詠的書《危險心靈》。總是一身反骨的思考台灣教育之於我的意義,最終仍得出《危險心靈》中的提問:「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於是我踏上了尋找一生志向的旅程,而你也在這條路上,對嗎?
文|矽谷小美術 Chien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討厭數學。
記得小學一年級時,我問媽媽:「我什麼時候可以不用學數學?」媽媽說:「妳還要與它相處十二年。」「十二年?為什麼?」我驚呼。「因為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加起來十二年。如果妳數學不好,進不了好大學。」媽媽篤定的說。我馬上嚎啕大哭,為我橫亙在眼前的悠悠十二年慘淡未來哭泣。而後來,我的確與數學纏鬥了十二年,數不清的夜晚,我都在打撈溺水的 sin(θ) 與 cos(θ),或是在排列組合的迷宮裡出不來。
國中時,我反覆閱讀侯文詠的書《危險心靈》。總是一身反骨的思考台灣教育之於我的意義,最終仍得出《危險心靈》中的提問:「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推薦閱讀:從危險心靈蛻變的謝政傑!黃河:「每個角色都是我的一部份」)
大學以前的學生時代,宛如一場綿長的死亡,但「進不了好大學」的恐懼如影隨形,我不能放棄與數學的鬥爭。
還記得當初是怎麼填大學志願的嗎?是照父母的期望?遵照師長的建議?還是照志願分數的高低填下來?或是你早明瞭自己的興趣所在?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要選一個能寫文章,又不會用到數學的系,最後我進了新聞系。
大一下學期時,我開始為 Lexus 的比賽寫公關稿,大二時修網路多媒體學程的必修實習單位,為期一年的《大學報》。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適合做記者,過度頻繁的人際接觸對我而言如同精神轟炸。
於是我開始修不同學院的課,文學院、商學院、理學院、傳播學院、外語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像是玩大地遊戲般的,幾乎在所有學校大樓都上過課。這樣的作法有個副作用,就是遇到不擅長的學科,我有時會搞砸,拉低我的總成績。但現在回頭去看,卻是萬分值得,這個過程讓我慢慢釐清,哪些領域是有好感、可能繼續發展的。
大三時修了一些數位內容相關的課,課程著重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經驗分析,我們要規劃 APP 的流程與設計理念。我發現自己更喜歡探索介面設計,勝過背後複雜的心理學、統計學分析。老師在評論我們這組的報告時說:「看得出來這組很用心,但介面下次不用做這麼漂亮。」我才恍忽意識到,原來我該唸設計系。
於是開始自學各種平面設計軟體,如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出國唸設計時,原本預設自己要走互動設計,卻在修了一堂 3D 課後,踏上這條不歸路。
圖片|《危險心靈》劇照
我驚異的發現,我享受打造一個世界的感覺,做 3D 時,常常忘卻時間的存在,回過神來已過了五六個小時。這樣的經驗與我後來讀的一本書《心流》不謀而合:「研究中發現,當他們在從事為人稱頌的事務時,都進入了另一種現實,一種有別於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時間感、存在感皆彷彿暫時消失了,人們專注並從中獲得喜悅與滿足。如同進入了一種『自動運轉』的模式中;這種體驗像是自動流發而來,故稱之『心流』。 在心流中,人們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專注,讓他暫時忘卻其它事情,藉以建立意識秩序,自身技能與行動契機得以互相配合;而努力克服挑戰,更往往是最充滿樂趣之刻。」
當然追求 3D 美術的職涯中,充滿了挫折。我起步晚、美術基礎不足,不時自我質疑,同時也要面對各種「我是為你好」式的關心。人們總是有各種藉口,去剪斷他人的翅膀。疑惑時,我總去讀各種知名美術的訪談,發現他們的路跟我一樣充滿苦頭,但他們撐過來了。有些人做著一份不喜歡的工作兩到五年,下班後專心做作品,最後順利進入產業。有些人曾被說:「你只是一個二流美術。」有些人則不斷被規訓:「你應該找一個真正的職業,不要幻想。」
他們身上共同的,是在困境中慢慢累積,並且內心和諧,甚至享受生命。我想原因無他,他們找到了所熱愛的事物,或者浪漫一點的說,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我有時覺得這也是一種「迷戀」,而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推薦閱讀:【職場通信】如果你感到迷惘,證明你正走在路上)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遊戲美術,偶爾會有小學生來公司參觀。有次有個孩子拉了椅子在我身邊坐下,簡單自我介紹後問我:「我能了解妳每天工作的大致樣貌嗎?」我一邊解釋,他一邊做筆記,我問他:「這是學校的作業嗎?」他說:「對阿,下禮拜是我們班的職涯日(career day),我們每個人要選一個感興趣的職業,去訪談,或是跟著上班一天,然後職涯日上台報告。」看著他稚嫩的臉龐,我心底漾起無限溫暖,那個七歲哭泣著不要學數學的我,也在那刻被治癒了。我打心底期盼,長大後的他,也能找到心中所愛,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目標在哪,那就勇敢的去嘗試、去失敗,在那過程中,答案會越來越清晰,也在這趟旅程中,越來越了解「自己」,你是誰、你愛什麼,你要往哪裡去。
在美國的歲月,充滿與自我的獨處,我始終在解著人生的證明題,而「做自己」是我最好的答案。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nQhe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