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系列單元,帶你看世界家樣貌。香港共居公寓打造,港幣 3500 元(約台幣 14000 元)只租得起一個膠囊床大小。但在大環境下,港式共居原本就不是追求私人空間,而是互助陪伴,以及你可以和這個冷淡社會展開對話的管道。
這個城市很擠,但也很孤獨
有機會到香港走一趟,多數人會難以忘懷身這個區域的狹小、密集感。不只是居房建築,連同市民日常餐館,隨時都是得與人共桌的緊密相處。然而,即便這座城市隔音不好,輕易可以觸探他人的日常,卻不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密切。
雖有高度的經濟發展,但貧富差距也讓平均生活品質無法跟上。想做點什麼,談一場戀愛找一個家,成本太高;年輕人負擔不了一個想要的生活,於是更加獨來獨往。
而成天聳動的新聞標題,說這是一個買不起房、擔不起家的世代,對他們而言也沒有意義——也不是覺得一個人很好,而是放眼望去,在方方面面,他們只承擔得起自己。
圖片|來源
的確這樣擁擠的地域,要被切割分配,讓每個人有自己的空間,何其困難。劏房、籠屋、棺材房,幾個關於香港住屋的關鍵字,大眾也肯定不陌生。面對鍋居世代,除了陰暗難忍的想像,還有什麼出路?
幾年前,歐美共居模式的熱潮吹到香港,打開共居公寓整合平台「COLIVING.HK」,印入眼簾的首頻頁面寫著:「共居為家,是一種信念,藉著把擁有相同理念的人聯繫在一起,互相了解,共同生活。」
我們彼此了解,我知道你想在這座城市找什麼,我也是,那我們一起面對吧。
歡迎光臨,迷你共居時代
香港共居公寓,約莫從兩年前開始興起,和一般歐洲或台灣共居公寓最顯著的不同就在於空間配置:地狹人稠,一棟樓可以被隔為 100 多個床位,每床不過膠囊大小。
圖片|來源
以主打文青風格的「書匯」共居公寓來說,主要是由 3 座五層樓高的唐樓組成,共有 166 個床位,分為單人膠囊床、單人空間(含個人書桌與衣櫃)及有對外窗的雙人空間,價錢由 3500 至 5500 港幣不等(換算台幣約 14000-21000 元),最短租期 3 個月。
這個費用屬全包式,一次租金就包含電費、水費、網路、定期清潔和管理費等,不必再有額外的計算支出。
在書匯除了每層有共用休閒空間外,也設有廚房、煮食用具、洗衣機、自動販賣機、共用浴廁,以及天台花園,並會定時舉辦如廚藝、瑜伽課、讀書會、電玩同好或運動賽事聚會等活動活絡社群參與。在安全方面,則主打 24 小時專人管理,以及符合消防條例的隔間配置。
(書匯單人房,5200 港幣/月,圖片|來源)
(書匯單人房,9400 港幣/月,圖片|來源)
(書匯公共空間,圖片|來源)
(書匯公共空間,圖片|來源)
雖然以這樣的空間大小來說,價錢不算便宜,但要入住共居公寓也不能說來就來。因為居住模式特殊,需要與人共享資源及空間,因此他們也會以簡易的面試挑選房客,特質需符合能保持開放、不抗拒認識新朋友及接受新事物等,可以容納他人進入自己的生活當中。
此外,公寓也制定生活條約,諸如外來朋友拜訪須先登記,且在晚上 8 點前就得離開,也禁止男女混宿。
圖片|來源
這只是變相的「文青籠屋」?
兩年前這類的居住模式一公開,立即引發網友的抨擊,指出 4、5000 港幣只能住到隔音不好、開門就撞到衣櫃的狹小空間,共居公寓不過是裝潢得漂亮一點的「文青籠屋」,用來誆騙嚮往質感生活的年輕人。
生活空間窄小,永難見天日的住屋,是香港人的困頓日常。因此,當共居公寓型式的出現並沒有讓他們看見到更廣闊的生活,會引發一陣批判也是情理可見。
你可能也會想問,這樣居住模式的產生,可以真正改變香港的什麼嗎?
的確,面對惡劣的大環境,共居模式其實無意也無能改變。可以看出,它們主打的不是讓大家用 3、5000 港幣就能住到更大更好的套房,而是強調住所周遭的配套,包含共享空間、資源、社群服務,另外還有的,就是陪伴。
共居公寓集合對於生活文化有著更多嚮往的人,彼此能相互交流、交換想法,從藝術到新創、從煮食到健身日常,營造小型社區。它讓你下班後回到的是具有人味的場合,有回音、氣味與溫度,而非如常呆板的四方格空蕩樓房。
圖片|來源
共享資源,讓高工時、冷漠而講究快速的城市,可以有了更低成本的相互照應。每個人擁有一小塊獨享空間,但也再拿出一點點的自己,去和這個社區產生關係。更進一步地,也能慢慢與這個社會找到溝通渠道。
於是,住入共居公寓,或許不是另一種「鍋居」的難堪選擇,而是你不願再單打獨鬥、面對這個讓人情感與生活匱乏的城市,或者疾病,甚至只是苦無人分享陪伴的各種娛樂。你只需要一個小小的私人空間,與更多更大的人際網絡。這不是目前看上去最好的,但卻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最重要的,我們看見港式共居,讓密集的香港人,可以真正地密切起來。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Y2Ud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