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二胎政策背後,看見被孩子綑綁一輩子的奶奶們,反思被社會結構剝奪話語權的年老女性立場,讓她們拿回選擇權,過自己期望的生活。
二胎政策已經實施了一年多的時間,不少家裡「熊孩子」的數量又多了。經濟壓力日趨增大,年輕的父母開始忙不過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紛紛加入帶孩子的大軍。於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讓長輩幫忙帶孩子成了中國現代社會一個普遍的「共識」,而這個長輩,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指的大部分就是長輩的女性。
儘管如此,社會上關於奶奶、姥姥輩們幫子女帶孩子好不好的問題一直爭論不斷。然而討論的出發點通常是父母,落腳點是孩子,奶奶和姥姥們被夾在中間,她們的意見彷彿並不重要。今天,我們就從女性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社會主流關於奶奶、姥姥帶孩子的觀點一般分為正反兩面——該和不該。
正方:奶奶和姥姥照看孫輩天經地義?
在中國,很多中老年人退休之後都會經歷一個過渡期。突然間擁有了大量的閒置時間,尤其對於之前只是圍著工作與家庭打轉的女性而言,經常會陷入不知道做些什麼的迷茫。相對男人,「大媽」們被更多地妖魔化,她們要嘛無所事事生活空虛,要嘛品味庸俗家長里短,沒有人關心她們真實的面貌、意願和需要。(推薦閱讀:擁抱老年,不該只有一種風景:不老騎士的環台日記)
因此,會有人主觀地認為,幫忙照看孫輩會讓她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奶奶和姥姥們的生活重心本來就是在家庭上,她們擁有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因此由她們來照看孩子幾乎是一舉兩得、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這樣的思維邏輯下,一大批像下面這位網友的態度出現了——婆婆和媽媽不幫忙帶孩子?簡直太不像話了!
還有一大部分網友的相對「溫和」和「無奈」的觀點是:孩子的父母都要工作,職場壓力很大,白天要上班根本沒法帶孩子,奶奶和姥姥理應搭把手。
很多持類似觀點的網友甚至將女權主義搬了出來,認為媽媽不能因為照顧孩子而犧牲事業。
這種邏輯真的說得過去嗎?
其實看了一些網絡討論後,我們會發現,很多關於奶奶、姥姥帶孩子的主語都是「我」,句式都是「我認為她們應該照看孫輩」,「我願意她們幫我帶孩子」。但奶奶和姥姥們自己的看法呢?她們在這個話題上的態度彷彿並不重要。以致於當有從她們立場出發的觀點出現時,一些網友乾脆暴走。
我們發現,當性別歧視的對象由經常探討的「年輕女性」換成「步入晚年的女性」時,很多人開始分不清到底什麼是歧視女性了。支持年輕女性在職場奮鬥、追求經濟獨立的同時,很多人卻不覺得犧牲其他女性的精力與時間是有問題的,或者說,認為這是權衡之後最「合理」的方案。
但是,將上述網友的觀點反過來說,如果奶奶和姥姥不幫忙帶孩子,媽媽就得辭職帶孩子的觀點,難道就沒有問題嗎?孩子沒有人照顧,媽媽就得放棄工作?爸爸去哪了?爺爺和姥爺去哪了?正值當年的女性有權追求事業並得到支持,退休了的女性同樣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反方:奶奶和姥姥還是別「禍害」孩子了?
大多數覺得奶奶和姥姥不應該幫助子女帶孩子的,理由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怕她們教育觀點落後把孩子帶偏,二是怕將孩子留給奶奶和姥姥,孩子會成為「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不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
因為生活習慣和成長的年代不同,很多家長擔心奶奶會把孩子帶偏。
關於把奶奶和姥姥帶偏孩子網上還有很多段子,和類似下面的「變形記」照片:
有些父母認為若孩子完全由奶奶或姥姥照看,會缺乏完整的父愛母愛。同時隔代撫養存在的代溝、過分寵愛等問題也使得很多家長願意自己帶孩子。
雖然贊同奶奶和姥姥不帶孩子,但這其實並不是因為想要尊重她們自己的意願,而是以自己及孩子為中心去考慮的。
老年女性的意願和生活應該更多被看到
也許我們仔細琢磨可以發現,上面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個默認的前提,就是奶奶和姥姥照看孫輩是義不容辭的家庭責任,如果不想讓她們帶,也是怕她們帶不好。
這裡不是想去批判幫助子女帶孩子的奶奶和姥姥,確實有很多奶奶和姥姥們十分享受照看孫輩的溫馨時光,如果這是她們自己做出的選擇,當然是 OK 的。但是我們難以否定的是,也有很多人並沒有這樣的興趣,有的甚至對此感到痛苦。而我們現在的社會文化,並沒有給她們足夠的空間去做出更多的選擇,進入退休年齡的女性仍不得不被動地被束縛在家庭之中。
奶奶和姥姥帶孩子這個話題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她們自己。她們在退休後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應當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別人在分析利弊後幫助她們做出的決定和安排。我們更不應該主觀地認為祖輩女性的生活重心就是家庭,照看孩子只不過是她們擅長領域裡的另一份她們熟悉的工作。
蔡聰在網綜《奇葩大會》上關於「婆婆該不該插手子女教育」時說道,我們經常會對老年人存在「刻板印象」,認為父母在退休後就應該有著比如帶孫子孫女的生活,但是「老年人應該有自己生活,學會精緻生活,做好自己,孩子自然可以在我們身上學到東西」。(推薦閱讀:工作會退休,但人生不會!五個《高年級實習生》告訴你的「老派」智慧)
而現實生活中,似乎奶奶和姥姥幫忙帶孫輩是一項她們推不掉的「工作」。她們中的很多人在完成了丈夫、孩子、工作的三點一線式生活後,又馬上被迫進入丈夫、孩子、孫子孫女的三點一線生活。
而她們其實有更多豐富多彩的選擇。比如旅行、學一門新技能、投身一樣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興趣,甚至重新開始一份事業。舉例來說,備受年輕群體詬病的「廣場舞」,又何嘗不是中老年女性重新建立個人價值、尋找群體歸屬感的積極嘗試呢?
前幾年我退休了,來到長沙幫兒子兒媳帶孫子,搞家務,做飯。他們對我挺好,買新衣服,逢年過節買禮物,兒媳婦一口一個「媽」叫得比她親媽還親,孫子也「奶奶、奶奶」地離不了我,我心裡也高興,按理說也應該知足,但是有時候吧,怎麼就覺得這一天天過得沒一點味(長沙話,意為「沒意思」)呢?有一陣子我老想搬回老家住著,起碼熟人多呀⋯⋯
——愛華,68 歲,長沙某廣場舞隊伍中的核心成員
出自米莉《認同、歸屬與愉悅:代群視野下廣場舞女性的自我調適與主體建構》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我們的社會不再以家庭價值要求她們,讓她了解到除了買菜做飯帶孫之外的多元生活方式,並且給她們提供條件與支持去實踐,這些女性必然將綻放出更炫目的風采。
2016 年 6 月,73 歲的廈門奶奶黃炎貞騎哈雷摩托、騎駱駝走大漠一度引爆網絡。
難解之題:育兒問題到底應該交給誰?
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和偏重點,去做自己的喜歡的事情而不是沿著既定的觀念和路徑走過一生,這適應於任何人、任何人生階段。女權主義不分年齡,但事實上,相比於其他年齡段,這些「奶奶輩」、「姥姥輩」的女性更容易被家庭所捆綁,且被忽略。
我們不能因為奶奶和姥姥不幫忙帶孩子就否定和指責她們,這種指責的行為其實是在變相地承認女性應該把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建立在別人的人生和生活之上。年輕的父母更不應該以自己追求職業理想,甚至是追求女性解放為藉口,而要求自己的長輩幫忙帶孩子。
有些人要問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無論是想不想、理不理解奶奶姥姥們帶孩子,我們請不起(或不信任)昂貴的育兒家政工,讓長輩幫忙似乎是種最為穩妥、划算且通常雙方都可以承受的辦法。
首先,想想家中一直「隱形」的男人們。當我們在抱怨家庭、育兒勞動實在太多,甚至不得不叫長輩、甚至一個以上的長輩前來分擔時,其實是女人們所承擔的勞動太多了。極少有男性選擇去做一個全職爸爸,而如果女人也不肯放棄在公共生活中的參與,這份「多餘的」——說白了是沒回報——的勞動自然就轉嫁到了更加缺乏價值的老年女性身上。(推薦閱讀:「你一個男人帶小孩行嗎?」放不下男性尊嚴的其實是社會)
當我們在要求長輩時也是如此,奶奶姥姥被拉著去上育兒課程,按時按點添餐哄睡,爺爺、姥爺們卻能悠閒地在小區下棋喝茶,頂多是孩子來了抱抱親親。呼籲家中的男性——首先是父親,其次是爺爺、姥爺這樣的男性長輩——更多參與到照顧幼兒的勞動中去,也許是我們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的起點。
其次,難以負擔的家庭育兒勞動永遠是社會公共系統應該共同解決的難題。更完善的產假及陪產假制度、對女性更友善的工作環境、公共托兒機構的增多⋯⋯都將有效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許可以因一時無奈做出最有利的安排,但絕不要認為這是「理所應當」。如果一時難以改變社會資源的分配,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積極參與努力促進形勢的進步。
最後,如果你的婆婆/岳母或者媽媽不想給你帶孩子,最起碼的,請不要怪她。支持她們的選擇是兩性平等的進步,是社會多元化的體現。每個女人,無論在哪個階段,都有自主選擇如何生活的自由。解放我們的祖母,解放我們的母親,我們必將也能解放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女兒。
原文|出處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vhJnF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