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關係心理學:如何讓愛情細水長流?

並沒有什麼捷徑與神奇的方法,也說不上命中註定,最重要的是或許那份願意珍惜彼此的心,讓兩人都嘗試著用更好的姿態彼此攜手前行,無比的靠近與親密就此實現。

文|茉莉

我和男友交往將近十年了,最常聽到的莫過於「哇!你們好厲害」、「怎麼辦到的~~」、「什麼時候可以喝喜酒?」、「你們一定很適合彼此吧!」。從 16 歲相遇的那一天,到現在將近 26 歲的年紀,時而感受到時間一眨眼的就過了、時而感受到時間其實像是細水般慢慢流過而已,對於身邊這個人的存在,有時感到感激、有時感到不可思議,但若要說是什麼讓我們堅定的走到現在,我不會說是因為天作之合、或是命中註定,因為我知道,對我來說的每一刻,都比表面上來得更不容易。

在我與男友度過的這十年之間,我們經歷了 16 歲最單純、懵懂的年紀,那個只要能夠一起翹課出去唸書、期中考前不去念書反而去看電影的小小叛逆感、每天早上約好現在已經不可能達到的起床時間去吃早餐、共同因為玩社團而成績考爛、共同抗爭大人的世界而義憤填膺;經歷了高中至大學的轉換,20 初頭的興奮之情,感受成年的全能感以及有能力掌控與打造自己生活圈的新奇,帶領我們經歷了嚴重的磨合,學習疊合生活圈、學習彼此的界線、學習找到自己生活與彼此生活的平衡點;迎向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年紀,愛情包含了生涯抉擇、家庭價值,這個年紀讓我感到最迷茫的,是同時在面對著自己未來的不確定性,卻同時需要在關係中感受到穩定,這時候的愛情並不如小時候般的純粹,已經昇華成為另一個成人的樣子,但卻容納了更多我們走過的故事。


圖片|pixta 圖庫

在每一年、每一個時刻,我並不是總是能夠穩定地、一致地相信我們之間的關係,有時我也感受到疏離,即便我們就這麼及肩坐著;有時我感受到我們無比的靠近,即便當時是遠距離且兩個月才能夠見一次面的關係。

Most marriage partners don't even know they expected something until they realize that they're not getting it (Gordon, 2016). 

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關係中期待什麼,直到發現我們並沒有得到。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即便伴侶在你有需要、有情緒時,怎麼安撫你、或是討好你,對你來說都不是你想要的方式,但你很難明說自己想要怎麼樣;甚至到伴侶覺得因為無法安撫你而沮喪、灰心時,你更覺得委屈,為什麼反倒變成是我要來安慰你呢?當在情感上你越覺得總是你在配合對方,而對方未能夠使用你想要的方式回應,那種感覺像是,在這個星球上,期待著有人能夠如此的理解與貼近你,但備受期待的那個人卻不行,你很氣惱,但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在關係中越來越感到孤單而恐慌不已。(也推薦你:認識內在原型|夥伴:渴望被理解,又怕受傷害

兩人之間的關係,像是一面鏡子,你會在與對方互動的每一個瞬間,更了解與看見自己的樣態、自己的互動方式、自己的不堪、甚至是羞於承認的脆弱感。而這些部分只能夠透過與伴侶互動的每個瞬間,慢慢地被意識與覺察。

像是我發現,在我們兩人之間的關係中,我是比較討好的那一方。吃飯的時候我會先下意識的詢問對方想吃什麼再決定、假日時決定要去哪裡的時候我會先聽對方的想法、對方想達成的願望與渴望做的事情,即便我因為工作或是課業而感到疲憊,我仍會把這個疲憊的感覺收好,勉強自己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因此好長一段時間,我是感覺到被掏空的,你很想怪罪給對方怎麼不替自己著想一些,但心底更虛無的部分是,你知道這一切是來自於自己的討好,並不能夠怪罪於誰。而在這樣的發現之前,我一直以為我是關係中更為強勢、主動的那一個。

你需要做的事情是,鼓起勇氣,和伴侶促膝長談

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們交往的早期,我很難將心中所思所想讓對方知道,並不是說我想吃什麼、我喜歡什麼難以開口,而是更深一層的、當牽扯到一些對親密關係的想像和現實有所落差的部分,令人 freaking out 的是你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會因為你的坦承而變得不喜歡自己。像是你總期待自己是個電視劇中的女主角,並不 care 對方和誰出去、能夠帥氣又灑脫、對自己有無比的自信,如果你的伴侶對不起你就剪掉他的下面,你一直以為自己就是能夠如此輕鬆、用不費一點力氣的優雅,在彈指間就能夠帥氣地掌控全場;但卻在遇到真實狀況時,發現並非如此,自己的接受度甚至是比預期的更敏感,有些事情血淋淋地攤在眼前時才會意識到原來自己是這樣,並非那麼大器、經驗到嫉妒、那些過去你總會笑看他人的一些反應,在自己身上如實呈現出來,除了需要面對對自己的詫異與失望之外,更難開口的是如何讓伴侶知道原來真實的自己有這一面?

They can't talk without blaming, so they stop listening (Gordon, 2016). 

由於無法用不責怪的方式說,所以選擇停止傾聽。

促膝長談並非總是和平落幕,可能換來對方的不理解、對方的詫異反應,也撩起了自己的一些情緒,很有可能是劍拔弩張的收場。但若雙方希望能夠繼續攜手前行,這會是必經的過程。這十年之間,因為這樣的溝通所流下的眼淚並不少,甚至想起某些時刻還是會令人難以平復,我也曾經只會用尖銳、不討喜的方式展現我的不舒服,但卻更換來對方的不知所措。如果沒有這個歷程,我知道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會在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就變得遙遠,我可能也會因為自以為的委曲求全,而讓我不斷地埋怨而不滿意。

面對自己的黑暗面,那些不安全感是來自何處?

Every time we have an experience in the present we also are experiencing it in the past (Gordon, 2016).

有時候我們以為當下經驗到的情緒,其實是來自於過去。

約在大學時期,當我們彼此正在摸索如何建立個人的生活以及兩人之間的生活時,我感受到從以往無時無刻黏在一起的關係,突然間必須要分開,對我來說是一種像是被拋棄的過程。而這也引發了我的焦慮與不安全感,反覆地在關係中想要測試、考驗對方是否愛我,在這樣激烈卻又耗能的關係拉鋸戰之下,我感到疲憊又挫折,我到底想要證明些什麼?(更多精彩內容:尋找相愛的證據《法蘭黛》:最好的,不必證明

有時候,擔心對方會離開、認為對方如果出現哪些跡象就是不夠愛自己,可能也代表著其實自己並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而這可能來自於我過去的經驗、早期的經驗。我們時常聽到一句老套的話:在愛人之前,你要先好好的愛自己,不過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如同上面提到的,兩人的關係就像是一面鏡子,在如此靠近與赤裸的關係中,有時候會突然地感受到害怕,害怕這個幸福是假的、害怕突然失去,每一個害怕都反映著內心自我的狀態,難以相信自己能夠被這麼深刻與長久的愛著。

因為不相信,所以不管驗證多少次、有多少證據擺在眼前,都很難說服自己,你會感受到自己漸漸地拉開彼此的距離,即便你說你不是有意要這樣、即便你說你很愛他,但是重點是,你不夠愛自己,你沒有辦法讓自己相信這一點,因此再怎麼穩定的關係,最後終究會被自己給推開。

愛情中的親密感並非只是雙人舞,你也要有能力獨舞

個人感受到安全感、有能力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心理學的依附理論已經有所解答。Bowlby 的依附理論告訴我們,嬰孩在出生之後,會與身邊主要照顧者建立緊密的關係,如主要照顧者能夠給予適時且情感性的回應、在嬰孩有需求時敏感地覺察,能夠給予嬰孩認知到自己的需求是被重視、被愛、能夠被回應的,進而建立安全感。而個人在關係中的安全感與否,除了和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方式有關,也和個人天生的氣質、成長的歷程中有關,並非單一因素能夠決定。這也帶領我們重新思考,若在我們的早期經驗中,我們未能夠得到一個適合自己、能夠被自身接收到的撫慰,在長大成人後的現在,我們是否能夠學習由自己來安撫自己?由自己給予自身安全感?

特別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容易重複早期依附的型態與模式,和一個人如此緊密與赤裸的分享自我,是令人感到幸福但同時也脆弱的時刻。在親密關係中,那些被某些情境、某些互動模式給引發的情緒,都是在關係中可能讓彼此更靠近的訊息、又或者是另一場戰爭的導火線。即便和一個人住在一起、每天睡在一起,也不見得能夠感受到親密。「同床異夢」是再適合不過的形容,生理上如此靠近的兩個人,但卻彼此感到孤獨。因為,親密感和生理距離並無直接關係,而是個人的內在中,是否有能力去感受與願意建立這麼靠近的心理關係。

除了慢慢地嘗試將關係中脆弱的、不安的自己也坦白、真實地讓伴侶知道,但是當然不是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表達,而是與伴侶溝通當自己沮喪、難過時,希望對方可以怎麼陪伴;意識到可能什麼樣的情境會讓自己感受到不舒服,而明確地讓伴侶知道,也聽聽伴侶的想法與感受。


圖片|來源

在要求伴侶理解自己之前,我們也要有能力先理解自己、照顧自己、與安撫自己。在被某些時刻促發或是引起的情緒,我們也需要細膩地關照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為自己的情緒、情感負責的個體,並非一瞬間地將這些東西爆炸性的丟出,要求對方為你處理。比較困難的是,如何接受原來自己也有這一面,像是對理想化的自己破滅的時刻,但是我也漸漸的明白,討好並不會讓對方更難以離開,若我也忽略、甚至是壓抑自己的想要與需求,那麼我也難以避免的持續感受到空虛、無價值感與被掏空。只有當我能夠在心中詢問:「我想要的是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在關係中我要的是什麼?」時,我才重新賦予與自己靠近、親密的能力與權利,也嘗試用更珍惜、善待自己的方式面對內在的自己。(延伸閱讀:陳雪專欄|戀人之間的親密,學會示弱很重要

At the heart of intimacy, then, is empathy, understanding, and compassion (Gordon, 2016).

親密感的核心,在於同理、理解以及共感。

重點是讓伴侶與自己彼此的需求都能夠符合,也不讓伴侶有被責怪的感受,清楚地知道彼此本身就是不同的個體,隨著年紀的增長,那些對愛情的幻想與浪漫化也該慢慢地被放回現實,並非有兩個完全相同、像是拼圖般契合的兩個人,而是在不斷地溝通理解、彼此尊重與願意承諾的共識中,慢慢地找到彼此能夠舒適相處與自在做自己的形狀。

因此,與男友在一起的每一個瞬間,我也都在更認識自己,在這長達十年的過程中,我學習到更善待自己、更愛自己;並沒有什麼捷徑與神奇的方法讓我們走到現在,而是我們相遇,然後一直一直、都嘗試著用彼此更好的姿態攜手前行,這願意珍貴彼此的心,帶領我們無比的靠近與親密。

參考資料:

[1] Gordon, L. H. (2016 June 9). Intimacy: The Art of Relationships. How relationships are sabotaged by hidden expectations. Retrived from Psychology Today
[2]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
[3] Jamieson, L. (2007). Intimacy.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4] Reis, H. T., & Shaver, P. (198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3), 367-389.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DHWyow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