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為你點歌|致逃避依戀者,無法全然信任,你依然能幸福

給逃避依戀的你,和一個人在一起,很多時候你擔心的是「自己的想像」,放下「逃避依戀」的標籤,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親愛的海苔熊:

我想我是個嚴重的逃避依戀者。(延伸閱讀:「我愛你,但不能愛得太靠近」致逃避型依戀者:我們會愛,也會受傷

我曾經談過兩段感情,兩段都短暫的不足半年。最近才結束了第二段,而這段感情終於讓我發現自己是如此嚴重的逃避依戀,甚至讓我自我厭惡起來。

前一段感情時我還只是單純的大學生,第一個男友,交往前的曖昧一切很好,但交往後,他突然拉近距離,變的十分黏膩,讓我覺得相當不舒服。我很快開始覺得跟他交往讓我感到厭煩,旋即懷疑起自己是否喜歡對方⋯⋯。最後在對方的質問下,我還是沒辦法肯定地說出喜歡,而選擇了流淚。

我看了您分享的許多逃避依戀的文章,我想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確實對我造成很多打擊與影響。父母的離婚,導致母親過度的管教與對我的期待,時常提及「男人終究是壞東西」,讓我從小到大都想著要想辦法離家獲得更多自由。而中學時代遇到班上同學的霸凌,以及高中和大學均遇到朋友與自己絕交之事,讓我變得對人際關係有些懼怕。表面上雖然我仍然是個外向開朗的人,但我卻開始覺得要花時間經營感情相當麻煩,更享受一個人獨立的過生活,因為那樣比較輕鬆。我開始對自己沒有自信,每一次與人來往,我都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會招惹他人生厭,覺得什麼事都是自己的錯,最後卻把自己縮的越來越小。

最近一段感情,也是我提的分手。他是個非常非常好的人,恐怕現在這社會已經難以找到像他這樣脾氣好、個性好、又溫柔體貼的男人,除了外表不是自己的喜好以外,可以說是再好不過的對象。在交往前,我猶豫了許久,很擔心自己不夠喜歡對方,要是貿然與他交往,只會跟上一段感情一樣,最後傷了對方的心。我以為這次結局會不一樣,但走到最後,還是相同的、傷人的結果。

他非常會、也喜歡照顧人,這卻帶給我很大的壓力。我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交往、進入一段關係這件事,會讓我下意識的覺得自己作為女朋友「應該」要做什麼、要為對方付出,但或許因為還不夠喜歡,心裡頭其實並不是自願性的付出,對比對方許多的付出,我開始感覺到罪惡感,進而演變成莫名的壓力,而讓我開始感到煩躁,想結束這段感情。

我們曾談過我的逃避依戀現象,而對方也做了很多功課,給了我相當大的空間,但我還是覺得不夠,我想不是因為他,而是因為這段關係帶來的承諾與責任讓我備感壓力。我知道自己傷害對方,付出的不夠,但越是如此,我卻越感到壓力,而想離開,恢復一個人的自由,甚至與其他異性互動時,反而讓我感到更加開心。最後無可避免的,縱然是和平的分開,他甚至希望我好好處理這個問題,我一方面懷抱著讓對方難過的罪惡感,另一方面卻有些許的解脫感。同樣的結果,讓我不禁開始自我厭惡,詢問自己究竟為什麼總是沒辦法好好愛人,只會不停的傷人。這使我每一次在進入新的感情時,總是不斷地害怕自己會再一次傷害他人。

我從來沒理解過喜歡的心情,也不喜歡親密的肢體接觸,我也發現自己似乎對很多情緒都無感。朋友失戀時,我不曉得該如何安慰對方,因為我不懂失戀的難過,只能以社會觀感期待我們做的去行動。我不曉得應該要如何做,才能改變自己逃避的傾向。又或者是因為意識到自己逃避,而愈發逃避呢?我很希望能像身邊的朋友一樣,學會談一份成熟又豐富的感情,然後有朝一日結婚有小孩⋯⋯。但我已經開始深怕自己永遠沒辦法做到這件事⋯⋯


圖片|來源

「多年後你遇見了我  記得分享你的生活
最怕愛過  最後只剩下寂寞」

之所以選了郭靜的這首歌,是因為即使兩段感情提分手的都是我,而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足夠喜歡對方,我依舊希望對方能夠過得好好的,找到下一段更值得他們付出的人。與其被我害、被我折磨,我相信離開對他們才是更好的。我不曾為此感到難過,或許有些許,只是我感受不到。面對這麼好的人,我真心希望他能找到更值得他愛的人、更適合他的人。

我們依舊是很好的朋友,希望未來有一天我們都能祝福對方找到真正的幸福。

by Anarchy (點播時間:2018/11/18 下午 10:55:26)

親愛的 Anarchy: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們的故事,一直以來你,希望彼此都能幸福著,但你擔心自己不是那個可以給對方幸福的人。或許因為這樣的擔心,他的每一次靠近都是一種壓力。他很好,你不確定是否能夠同等回報,你甚至開始相信,自己的離開或許對彼此都好,表面上看起來是「對方值得更好的人」,但或許你的心裡面有沒有一個部分,其實是覺得「我並不值得這麼好的人」。

就像你提到的,從前在家裡的生活讓你難以呼吸,很可能媽媽的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眼神,就會讓你糾結萬分,你不想相信媽媽對於男人以偏概全的言論,但又沒有辦法逃離他的掌控。你就像是他的替代配偶一樣,代替爸爸的角色,扛起她對這個家庭的期待,你很累很想離開,可是又擔心離開了這個家就垮了 [1]。所以對你來說,可能家庭是一個讓你又渴望又害怕的東西,你一方面想要有一個完整的真正的家庭,一方面又擔心自己不是那個可以肩負起這個家庭責任的人。


圖片|來源

對於自己可能沒有辦法達成的事情,你往往很謹慎、不輕易答應,因為你知道一承諾下去就要負擔起長遠的責任;對於這兩任男友的付出,你經常沒有辦法真正的感覺到他們的「愛」,因為在那個感受之前,太靠近、太黏膩、太依賴所造成的窒息感就會把你佔據,所以那個對他們的煩悶,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母親的煩悶 [2]。過往對關係的想像困住了你,就像是一道玻璃隔開你所有的感受,明明他給的在乎和照顧都在眼前,你卻感覺不到。為什麼會這樣?(延伸閱讀:解析你的依戀型態:你需要的不是新關係,而是認識自己

心理學 OK 繃

如你所說,在成長過程當中經歷下面兩種事件的人容易麻痺自己的感覺 [3],或者是已經做很多但是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1)童年情感忽視 [4]:在你小的時候,你的開心、難過、或者是憤怒沒有被好好地重視,家人可能只在乎功課、或者是忙著應付他們自己的情緒與衝突,幾次之後,你開始學會把自己的感情藏起來,反正流淚也沒有人會看見;你開始把房間的門關起來,把所有的爭吵和情緒都隔絕在外,因為你不想要再被打擾了,自己一個人比較自在。幾年下來,房間的門鎖生鏽了,你費盡心力都無法打開,所以當對方質問「你是否喜歡我」的眼淚其實充滿複雜:

  • 為什麼要逼我?我就真的沒有辦法說出口⋯⋯。

  • 我怎麼悲哀到連喜歡一個人都感覺不到?

  • 我真的喜歡他嗎?還是我只是不甘寂寞而已?

  • 如果我選擇說「我喜歡你」,會不會同時也選擇了必須扛著對方走一輩子?

(2)求學階段曾被霸凌 [5]:

研究顯示,受到霸凌的人當中,有 40% 的人感到沮喪和受傷;30% 覺得丟臉、尷尬、被排斥和不安全,但也有 10% 的人沒感覺 [6]。這些人真的是沒感覺嗎?還是只是把感覺轉換成另一種「麻痺」的形式 [7],壓抑在內心裡面?那些不堪入耳的句子、被同學孤立的感受,都像是一場不想再回去面對的地獄,想要把它們都從記憶裡沖走。可是你知道,有些東西是沖不走的,例如自我懷疑、對自己缺乏自信等等。它就像是一個烙印,時時刻刻提醒你:「嘿!想什麼!你無法帶給任何人幸福好嗎?別出來害人了!還是孤獨一輩子,反正你一個人也很自由不是嗎?」

在被忽視的童年裡面,你要扛起家人的情緒,所以你很害怕跟任何一個人有過多的親近,因為你知道越靠近的距離,就有越多的責任要負擔,你實在是負擔不起,所以當對方越來越近,你就會試圖把對方給推遠,用這種遙遠還給自己一些呼吸。

在被霸凌的青少年期,你要時時刻刻告訴自己不可以仰賴別人、沒有人可以信任,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會背叛、遠離你,藉著這種信念,你才得以活到今天,如果現在就拆掉內心中那一個玻璃圍牆,會不會因此而受傷?


圖片|來源

其實,上面這兩種想法都不是這世界真實的樣貌。關於親密關係,和一個人在一起,並不一定要扛起所有有關他的情緒,更多的時候你所擔心的只是自己的想像,你害怕自己做得不夠,但對方並沒有要求你要給這麼多;關於信任,或許這世界上真的存在著許多會欺負你的人,但也有一些人是會在你最脆弱的時刻,提供你保護與在乎,讀懂你的痛苦,他們或許無法取代你童年的父母,但每一次的相處,你們現在某一塊都默默地感到被填補──只要你用心感受的話。

你問我說,要如何身為逃避依戀又能夠感到自在,要如何在一段關係當中能夠有更多的感受,更能夠感覺到被愛,老實說我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我提供兩個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做的練習給你參考:

  1. 嘗試在每一次你想要逃跑的時候多停留一秒。
  2. 睜開眼睛好好看看那個在你身邊的人,他每一次的靠近你,並不一定都是為了要抓住你。

「我們會永遠幸福著
傷口被擁抱痊癒了
眼淚  倒流 會有道彩虹  溫熱心的天空」

雖然有些研究顯示依戀風格有將近七成的穩定性 [8],但實際上當你面對不同的對象,你的風格也會有所轉換。所以另外一種可能是,不一定要擁抱著這個標籤去走後來戀愛的路,畢竟每一段感情都有它的獨特之處,允許自己可以選擇孤獨,也可以選擇與人相處,然後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延伸閱讀

[1] 陳志恆(2018)。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台灣,台北:圓神出版。

[2] 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台灣:如何 。

[3] Sand, I.(2018)。我只是假裝不在乎:摘下「自我保護」的社交面具,享受正向的人際關係。台灣,台北:平安文化。

[4] Webb, J.(2018)。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張佳棻譯)。台灣:橡實文化 。

[5] 吳姵瑩(2017)。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台北:遠流出版。

[6] McLoughlin, C., Meyricke, R., and Burgess, J. (2009), Bullies in Cyberspace:  How Rural and Regional Australian Youth Perceive the Problem of Cyberbullying and Its Impact. Lyons, J., Choi, J. Y.,  and Mcphan, D., (Ed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Innovation in Rural

[7] 胡嘉琪(2014)。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台灣:張老師文化。

[8] Crowell, J.A & Waters, E. (2005).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secure base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adult relationships: The Stony Brook Adult Relationship Project. In K. E. Grossmann, K. Grossmann & E. Waters (Eds.),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The major longitudinal studies, pp. 223-244.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gGgF3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