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為你選書】,透過身為「母親」會經歷的各種角色經驗與課題,細看女性從青春期到為人母的煩惱、成長與自我覺醒。
編輯選書原因|
母親節選書,黃惠萱的《愛媽媽,為什麼那麼難?》談家庭心理學與母親和解。
每個媽媽,都曾經是女兒,母親的困境,映射著為人兒女的困境。《愛媽媽,為什麼那麼難?》帶你理解親情有其代代傳承的困頓,唯有理解母親當年身為女兒的傷痕,才有機會將傷痛循環劃下句點。
文/黃惠萱心理師
我不敢讓妳知道我過得不好,因為妳會覺得有一個這麼差的女兒,讓妳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我更不敢讓妳知道我過得很好,因為妳會覺得有一個這麼好的女兒,才讓妳變得那麼差。很多時候,我手足無措,只想把自己藏起來,藏到連我都不認得自己。
一年的尾聲將近,同事們猜著年終獎金會有多少,討論著過年長假要去哪裡玩。和他們輕鬆的心情比起來,子祐的心裡泛起一陣苦。
每次連假回家一趟,她回來後都要花好幾天修復心情,更何況過年這種親人匯聚的大陣仗,就像上戰場打仗,要花更久時間療癒心傷。果不其然,回奶奶家吃團圓飯時,大伯母問她工作的近況,子祐只簡單回答:「還好。」一旁的母親急著做補充:「之前妳不是說明年可能出差紐約嗎?妳可以看看幫大家帶些什麼東西回來呀!」子祐心裡暗暗叫苦,出差的事情尚未確定,當初只是怕父母擔心,所以提前跟他們商量,沒想到媽媽在這時拿出來說嘴,要是最後沒有去成,自己豈不是很丟臉?(延伸閱讀:【性別觀察】年節不再是戰場,一場年長女性的溫柔革命)
但她的面子哪裡能比母親的面子重要呢?所以她默默地把飯跟苦澀,一起吞下。
圖片來源|PIXTA
學會少說話的女兒
回家和親戚們互動,讓子祐有壓力,但和母親單獨相處,更是挫折,因為母親總是很容易對她發脾氣。
子祐的專業是藥學,目前在大藥廠工作,看到母親常常聽信鄰居或朋友的建議,不是把營養品當藥吃,就是把藥當營養品吃,這些不恰當的習慣,讓她看了很憂心,所以每次回家,子祐都會忍不住提醒母親。
但不管她再怎麼婉轉,母親要不是很酸地說:「對啦!妳說的都對!我沒知識,妳比較聰明。」或是以憤怒地態度回:「多念一點臭書,了不起呀!老娘吃什麼,還需要經過女兒同意嗎?」這些話很傷子祐的心,所以她學會少說話。
母親很愛面子。在外人面前,母親會提到子祐的優點與好表現,但在母女之間,子祐卻常覺得媽媽並不會因為她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也不會因為她過得好,為她開心,甚至這些還常會激怒她的母親。
每當母親生氣,她就覺得很愧疚。
子祐常想:「如果真心愛一個人,不是會巴不得替對方承受痛苦,看到對方幸福,會替對方開心嗎?為什麼我總是讓母親生氣呢?」
女兒的內心世界
「害怕變得顯眼」:我過得好,是不是會傷害到妳?
我經常會在晤談室裡見到一些乍看之下「黯淡無光」,但聊起天來,才發現其內在「精采紛呈」的女人。
她們往往為了別的原因前來晤談,可能是某種溝通障礙,或是在職場或愛情關係中無法穩定長久,但她們自覺困擾的議題和我所觀察到的表裡落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在心中默默地抱著一個疑問,「在她的生命裡,是誰的需要,讓她必須把珍珠藏在盒子裡?」而答案往往就留待在日後的晤談中,和她一起尋找。內心深處「害怕自己在團體中變得顯眼」,所以造成了外人看來內、外在極大的落差。故事裡的子祐就是一個例子,她有著一個受嫉妒議題所苦的母親。(推薦閱讀:脫離母愛創傷:當勒索我的母親得了癌症)
子祐母親的自尊非常容易受傷,不管子祐表現出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總是會刺傷她媽媽。
每次發生這樣的狀況,都讓子祐感到愧疚。長久下來,母女關係不但無法給她支持與養分,反而讓她深感挫折和無助。不難想像,對子祐來說「不管是因為自己的優點或缺點,只要被他人注意到,就都不會有好結果」。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觀察到一個會阻礙人們自我實現的心理現象,他稱之為「約拿情結」。描述的是人對成長的恐懼,在機會面前會自我逃避,也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換句話說,「人們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在晤談室裡,我確實聽過許多害怕成功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愛恨糾葛。
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利劍
子祐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自從高中離家念書以後,她覺得自己變得比較快樂,也比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一路念書到就業,她的能力常受到師長或主管的賞識與肯定,但他們都覺得子祐常畫地自限,能力好,但卻不夠積極,常錯失眼前的機會。
子祐確實無法否認這點,每當自己遇到提升或改變的契機,她的內心就會深感困擾,甚至會覺得痛苦,所以不由自主地逃避許多成長的機會,像是這次外調的機會,在被媽媽攪和以後,她心裡非常想要打退堂鼓,因為她有預感這次的機會不論帶來的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會化作母親與自己之間關係中的利劍,雖然耀眼,卻只會帶來傷害。
母親的內心世界
「當帶傷的女人成為母親」:妳過得好,讓我不是滋味
許多童年有創傷的女性,用某種方式讓自己跌跌撞撞地長大,勉強維持平衡,過著看似正常的生活,但卻在生下孩子後,重新經驗到小時候的痛苦,產生許多身心症狀,因此尋求做心理治療。
從這個角度來看,生產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僅是女人邁向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也是重新走過,並療癒自己過去人生的機會。如果孩子是性別與自己相同的女兒,會更容易勾起母親過去的傷痛。
每當女兒長到一個階段,身為母親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當初的處境與痛苦。雖然以自己現在的知識與能力,能夠給女兒和自己過去完全不同的成長經驗,但在為孩子辛苦付出的同時,卻也忍不住想起當初沒有人疼愛的自己。
「妳是小公主,那我是什麼?」──一個母親痛苦的矛盾
有一位透過晤談後,了解自己內在衝突的女人對我描述那種狀態:「我知道小女生在這個年紀都喜歡想像自己是小公主,但是看著她跟她爸爸撒嬌、耍賴,真的像個小公主一樣要爸爸哄,拜託爸爸幫忙。我心裡很矛盾,一方面,我覺得小孩子這樣很可愛,也知道是因為我們很疼她,她才能夠當個小公主。但我想到我自己從小沒人在背後支持我,我哪裡懂得什麼撒嬌和示弱。在很累或是很生氣的時候,看著耍賴的女兒,我都會想:『妳是小公主,那我是什麼?』」
如果沒有好好處理自己過去的創傷,成為母親以後,自己的議題將會深深地影響家庭互動與親子關係。
就像故事中子祐的母親,在原生家庭裡受到雙親的忽略,自覺在手足中顯得弱勢,所以一直抱著自卑與嫉妒的議題。有了自己的女兒之後,一方面希望養兒育女這件事成為自己的驕傲,讓自己在別人面前可以抬得起頭來;另一方面,又容易因為女兒的優秀與美好,心裡感到不是滋味。
妳是不是一個在團體裡習慣隱藏起自己的人呢?雖然妳勤奮努力,不過一旦成功的機會來到眼前,妳總是猶豫又困擾,因此默默地失去了很多可以提升自己的重要時刻。
抑或妳是個對女兒懷抱著矛盾心情的母親?妳希望女兒得到成功、過得好,但是發生在女兒身上的幸福與美好,每每讓妳心裡覺得不是滋味。
不管妳的角色是母親或是女兒,也許妳都該好好地照顧並療癒自己,然後試著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從母女兩人纏繞在一起的故事裡,完整地獨立出來。
圖片|來源
「比別人好」,不會讓妳感到幸福
最原始的嫉妒來自於當我們意識到除了自己和媽媽之外,還有第三個人出現的時候,可能是爸爸,可能是手足,或是其他介入媽媽和「我」之間的人事物。
世界觀從「兩人」進化到「三人」後,小小孩遭遇挫折時的反應會和小嬰兒不同。小嬰兒會直接聯想到媽媽,而小小孩就會想,「我無法從媽媽那裡得到滿足,是不是因為那個人(第三者)呢?」接著另一個念頭,「我所缺少的是不是都跑到另一個人那裡去了呢?」從而開始了此生競爭與嫉妒的序幕。
這些起源於嬰幼兒心智的想像,和事實的全貌有不小的落差。
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並不是像接著連通管的水桶。如果妳的水桶水少了些,就必然是透過連通管流到別人那裡去了。
事實是,妳心裡的容器愈大、愈成熟,妳就能消化生活中更多的挫折,留住每天一點一滴的小快樂,迎向人生中,每次透過挑戰而成長的機會,從而孕育出屬於妳自己的幸福。
創造與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妳是不是比別人好,沒有絕對的關係。
切斷母女間的「連通管」,從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
如果能領悟「競爭和嫉妒」存在最開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所愛,害怕被拋棄而失去愛,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某些方法,讓生命中的美好與愛永遠留存,以為只要透過競爭與嫉妒,讓自己「比別人好」,就可以讓自己永遠被愛。(推薦閱讀:母親的情緒勒索:每個孩子在成長時,都需要斷開臍帶)
而實際上,這個建立在「永遠」之上的想像,並不貼近真實的世界。客觀世界在時間之流中運作的方式,是「變化」與「無常」。
那些發生在妳身上的挫折與痛苦,本質上和妳的女兒沒有關聯,是妳自己生命中有待成長的重要議題。不是因為她們過得比妳好,或是比妳差,才造成妳內心的刺痛;反之亦然。
讓妳母親受苦的生命議題,只能靠母親自己,才有辦法修練。不論妳表現得優秀或糟糕,也不管妳是否讓母親感到驕傲。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MQ90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