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身做起,翻轉社會育兒現況,一位新手爸爸從育嬰假背後的隱形資本談起,再到男性育兒的窘境,反思社會如何共建友善親子育兒環境。
攝影記者|黃世澤
小兒出生時,我用了自己的年假與無薪事假放了一個月的陪產假,只為了在他初來到地球的第一個月,專心當個手忙腳亂的新手爸爸。那段回憶太親密太美好,讓我一直想著,怎麼樣才能再次享有陪伴孩子的機會。因此,趁著孩子滿 3 歲前的半年,我硬著頭皮提出育嬰留職停薪申請書。育嬰假是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勞工在同一家公司任職滿半年、子女滿 3 歲前可申請最長 2 年育嬰假,僱主不得拒絕,也不得給予降薪、打低考績等不利處分,甚至三節獎金、年終獎金都必須照常發放。這屬於勞工納稅納保的基本權益。(推薦閱讀:【視野重訊】男人也有 480 天育兒假!瑞典成為全球對女性最友善國家)
從個人角度,作為育有子女的父親,我真的希望能陪伴他生活半年,這是許多男性錯過的一部分,現在因為文化改變與法律進步,我們終於得以享有這個權利。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自己留下放棄育嬰假或是縮短假期的前例,讓其他同事受迫於職場文化而放棄勞工的基本權益。
公事與家庭在個人的時間分配中,總是充滿拉扯,一個人或許會因為有了家庭、子女,無法配合工作的所有要求,但也因為有了家庭和子女,會對工作產生不同的期許與表現。嶄新的生活經驗所開啟的人生向度,也會造就出優勢。家庭與工作,不該是光譜的兩端,而是互相支援也互相補給的新共同體。
圖片|來源
育嬰假背後的隱形資本
然而我也知道,育嬰假對於許多人來說仍是看得到吃不到。雖然育嬰假是法律上給予人民的權利,但實際上未必是那麼理所當然。我深知自己得以順利請假(事後又能夠回到職場),背後是有許多隱形資本在支持。
我在公司擔任攝影,在專業上的優勢,或許是我在這場拉鋸中最大的籌碼,因為我知道,即便公司無法接受我的決定,我仍然有其他出路。換句話說,放完育嬰假,我不擔心找不到工作,因此才有能耐一路堅持下來。
另一方面,公司的型態和態度也非常重要。我的公司是擁有數百僱員的大公司,就算主管百般不願,面對這種法律明文規定的事情,也只能接受。在與公司的溝通過程中,我察覺若是我執意請假,可能會影響未來的升遷。這類的潛規則,應該也是在職場掙扎的所有人,特別是常需要請假的職業父母,都有過的深刻體會。
然而,即使公司有了因應措施,但部門中原本四個人的工作變成三人承擔,最後我的工作還是落到同事身上。這些都在在加深我育嬰假的心理負擔。於是,理論上休假是工作者的權利,但實際上休假者卻背負著心理負擔和人情債。不難想像,缺乏隱形資本的勞工,要爭取育嬰假更是格外困難。
但這也是我堅持要請育嬰假的重要原因。若請保母照顧小孩然後繼續在社會上打拚,會是更容易的選擇。但我期待自己的堅持可以換來男性和女性雇員在育兒和工作權上的一丁點進展。
爸爸來當照顧者
總而言之,最後我還是放假了!
育嬰假的價值在於給你一個時間和空間專心帶小孩,但事實上,永遠不可能擁有所謂的理想育兒情境。對孩子來說,爸爸一直是個玩伴,而作為純玩伴的我也很自豪從未用嚴厲的語氣對孩子說話。然而我現在成為主要照顧者,就需要讓孩子重新理解我的角色,知道有些時候我會需要他的體諒、配合與協助。(推薦閱讀:Lean In 之後:事業、育兒、婚姻,我們真能 have it all?)
但這種「換位體驗」對我來說是個寶貴經驗,讓我能用照顧者的角色來看待家務和教養現場,也深知照顧者的辛勞和限制。因此,當我回到工作崗位之後,我在與太太討論孩子的教養方式時,更會特別留意不要把自以為的好意轉變成壓力,加諸在照顧者身上。
外界怎麼看我這個爸
我也開始注意到外界看待男性育兒的眼光。打從孩子出生,我抱著他走在路上,若遇到女性長輩,她們首先投來的眼神一定帶著不解:孩子的媽到哪去了?怎會放給一個大男人在這個時間帶著小孩呢?接著就是審視這孩子有沒有獲得妥善照顧:小孩夠不夠保暖、有沒有吃飽⋯⋯這些來自陌生人的關心,都強調出你在場的突兀。
有天我帶著兒子來到內湖美麗華,兒子大便了,必須立即更換尿布。然而,這裡的兒童廁所居然只有三個小便斗,詢問後得知只有女廁內才有親子廁所。當下我已顧不得自己是個大男人,立即抄起兒子,衝進女廁。門口排隊的兩位小姐轉頭瞪著我,幾秒之後其中一位開口:「男廁也有喔,在另一邊。」我帶著羞愧夾著兒子往男廁奔去,卻發現男廁其實並沒有尿布台,只有兩間狹窄的坐式馬桶間。當時我夾抱著兒子的手已經抖了起來,只好默默鑽進其中一間,讓小孩站在馬桶蓋上處理。(推薦閱讀:【初心爸爸】待產室的每一次陣痛,你都會手足無措)
現在較新的商場與機關行號都有在男廁規劃親子廁所,這是個值得欣喜的轉變,但是大多數時候,如果沒有身障廁所可以借用的話,我還是必須與兒子擠在一個連回身都很困難的的馬桶間裡解決尿布問題。難以想像,如果是爸爸帶著還不會站立的小嬰兒,又該怎麼處理?
育兒的未來與當下
育兒,談的好像是孩子的未來,但面對的就是瑣瑣碎碎的當下。
我週而復始地沉浸在不斷重複的家務中,以及孩子哭鬧、吃喝、弄乾淨了又弄髒的育兒循環中,很難在短時間內感受到所謂的自我實現。此外,工作時我們處理的似乎是關係到社會的「大事」,相較之下,帶小孩處理的卻是個人情緒、屎尿等「小事」,這差別又何謂不大呢?
育兒的成就感很難短時間內體會,而且小孩也不是那種你下個指令他就會乖乖照做的機器。簡單說,就是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現階段的付出,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成果。(推薦閱讀:媽媽不是家庭保姆!瑞典育兒學:父職母職都是好職業)
然而,這場育兒之旅給我最深切的改變就是,我不再用過去的邏輯去計算得失。我習得了新的邏輯:我不知道未來會換得什麼,但我願意放下計算確實地感受孩子陪伴在身邊的這一刻。這是個雙向過程,不是單方向的付出,也不是等價的交換。或許把育兒的重點,放在一起生活、成長與陪伴,而不是去期待孕育出某種成果。我從著眼未來,回到最深刻的當下,這價值觀的扭轉,或許才是工作與育兒兩相平衡的紓解之道。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uu1V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