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最藏不住秘密的地方,不是嘴巴,而是眼睛。一起用心理學角度看,眼神交流如何出賣一個人,不要被自己賣了都還不知道(恐嚇語氣)。
KY 作者/ 影子
編輯/ KY 主創們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去談論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事實上,形成這種第一印象可能只需要 7 秒鐘的時間。一位資深的 HR,Anna Pitts 表示,「從微笑、握手到眼神交流,在形成第一印象的會面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一項信息。」
我們也常常會說,「想知道一個人愛不愛你,就看對方看你時的眼神」、「眼神是不會撒謊的 / 是藏不住的」。這些是真的嗎?眼神會暴露我們的哪些秘密?通過眼神我們到底能「識別」哪些信息?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些關於眼神的有趣研究。
來源|unsplash
眼神可以暴露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用眼神來描述一個人的句子幾乎隨處可見,比如說,在我們的印像中,「眼神呆滯」似乎就可以用來暗示一個人「不夠聰明」、「有些木訥」,或是正在經歷負面情緒。事實上,眼神的確可以科學的暴露一個人的智商與個人特質。
1. 眼神會暴露你的智商
早在 1965 年,著名的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就提出,當我們在完成一些認知類任務,比如記數字時,我們的瞳孔會隨著數字的增加而穩定的放大。當這個任務的難度越大(比如從 9×13 的乘法運算變成 29×13),瞳孔的放大程度就越高。Kahneman(2011)在《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中說,「我完全可以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一個人瞳孔的縮小,來預言他是否已經放棄心算。」
心理學家 Sylvia Ahern 等人(1979)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相比那些更聰明的人,不夠聰明的被試者在完成認知類任務時,瞳孔放大的程度更多。研究者解釋說,瞳孔大小精確地反映了我們腦力(men 對方 leffort)的使用程度,而聰明的人之所以在完成任務時瞳孔的變化不大,是由於他們更有效的利用了自己的腦力。
2. 眼神會暴露個人特質
眼神會輕易暴露我們的個人特質。心理學家 Jari Hie 對方 nen(2015) 認為,人們對於「眼神交流」的自我意識在 2~3 歲就已經開始了。換句話說,在我們還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自我的時候,眼神可能就已經「出賣」了我們的氣質特徵。(延伸閱讀:)
相比內向的人,外向的人在與人交流時會期待更多的眼神交流(Furnham,2007)。具備神經質特質(情緒穩定性較低)的人,則會習慣性的迅速打斷別人的凝視(Uusberg, Allik, & Hie對方nen,2015)。
除此之外,那些自信的,善於交際的人,也會更傾向於與人進行眼神交流,他們在人際交往時面對他人的眼神是放鬆與自然的;而社交焦慮者則傾向於迴避人際交往時的眼神交流,他們能夠清晰的感受到眼神交流給自己帶來的壓力(Furnham,2007)。研究者解釋說,這可能與他們的「高自我意識(high self-consciousness)」有關—— 越是在意自己的眼神是怎樣的,就越是容易對眼神交流感到尷尬。(推薦你看:言語、氣味、走路姿態!從這些小地方,能判斷他人人格)
我的一位社交焦慮的朋友曾經向我詳細描述過這種「不知所措」的尷尬:「我不知道我的眼睛該看向哪裡,是盯著對方的瞳孔還是眼白?我也常常感覺盯著別人看似乎不夠禮貌,到底什麼時候該眨眼,什麼時候該睜大眼睛,什麼時候該看向別處呢?」 (所以,光看眼神就能知道對方是不是社恐,這可能是真的)
來源|unsplash
對方看你的眼神透露了對你的想法
作為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的「非語言信號」(non-verbal signal),眼神也暴露了很多人際關係中的信息。
1. 你的眼神暴露你被(性)吸引
眼神與「吸引」及親密關係息息相關。
一方面,特定的眼神會幫助人們增加自身的(性)吸引力。在速配約會/相親實驗中安排「相互凝視」的環節,被證明有助於雙方好感度的增加(Rubin,1970)。
除此之外,瞳孔微微放大還會讓人看起來更具吸引力。心理學教授 Adrian Furnham(2007)曾做過這樣一組實驗,研究人員給被試們觀看一名女性的兩張照片,兩張照片唯一的不同在於,其中一張照片中瞳孔被修改為正常大小的兩倍。接著,被試們給兩張照片打分,選出他們認為更具吸引力的一張。結果顯示,接近 80% 的人都選擇了瞳孔放大的照片。有趣的是,當研究者讓被試指出兩張照片的不同,只有極少數人發覺到了照片中瞳孔大小的差別,絕大多數人都猜測被選中的照片中,是皮膚、嘴唇或臉型被修改了。(研究者還提到,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女性利用莨宕植物的提取液,來達到擴大瞳孔的「美顏」功效。似乎現在的美瞳也是異曲同工呢。)(推薦你看:理解的關係心理學:因為你懂我,我也更喜歡我自己)
另一方面,當我們遇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時,我們會「控制不住」地希望與對方進行更多的眼神交流,比如長久的凝視對方的眼睛(這也被認為是在鼓勵對方給自己更多眼神互動的反饋)。不僅如此,當我們遇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時,會有「被喚起」(aroused)、興奮的感覺,我們的瞳孔此時會不自覺的放大(Furnham,2007)。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吸引是「一見鍾情」還是「見色起意」,也會被眼神出賣。
那些想愛你的人會去「尋找」你的眼睛,並長久的凝視你的臉,而那些想「上」你的人,則會傾向於凝視你的身體。
2. 眼神會透露更多人際交往中的關係與態度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眼神會實時暴露我們當下的關係與狀態。比如,當人們處在爭吵或較量中時,強勢的一方會更多的看向對方的眼睛,以宣示自己的「支配權」,同時,直接的凝視(direct gaze)、直勾勾的看向對方的眼睛,暗示了「威脅」的態度,而主動切斷這種直接凝視或主動轉移眼神,則暗示了「威脅」的解除或和解的開始(Furnham,2007)。可以說,在爭吵等情境中,眼神所能顯示出的態度信息絲毫不比語言少。
不僅如此,除了「看人方式」,眼神投向的位置也會反映出雙方的關係與態度。研究人類行為學的作者Vanessa Van Edwards在她的著作《捕獲人心的科學》(Captivate: The Science ofSucceeding with People)中介紹了三種不同的凝視,它們分別暗示了三種不同的關係態度。
- 社交凝視(Social Gazing):凝視雙眼與嘴巴的三角區域。這是沒有攻擊性的,給人以「舒適」「親和」感覺的凝視。
- 親密凝視(Intimate Gazing):與關係親密(或想要發展進一步親密關係)的人之間的眼神凝視,這個凝視包含了從眼睛「劃向」嘴唇以及嘴部以下(身體)區域。
- 更具「較量感」的凝視(Power Gazing):凝視雙眼與額頭的三角區,這個區域迴避了任何顯示「親密」的部分。常常出現在一些具有「較量感」的時刻。
來源|unsplash
被當做「觀察」與「操控」工具的眼神
由於「眼神」相關的研究越來越豐富,將眼神交流等作為觀察工具,利用眼神來捕捉細節的場景越來越多。
最近,英國一家提供庇護場所的機構聲稱,他們拒絕了一批申請庇護所的難民,原因是這些申請者在面試中全程沒有與面試人員進行眼神交流。而研究顯示,成年人在一場對話中,雙方有眼神接觸/交流的時間大約占到整個會話時長的 30%~60%(Shellenbarger, 2013)。相比那些有更自然、直接的眼神交流的申請者,被拒者被評估為「有悖常理而需要提供更多真實信息」。
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積極利用眼神來進行觀察甚至「操控」的場景,除了開頭提到的,資深 HR 會在面試伊始就通過眼神對面試者進行評估之外,在一些「消費」場景中,我們也常常被眼神「出賣」。比如說,在我們感到興奮/感興趣的時刻,我們的瞳孔會放大,眼睛也會不自覺地微微睜大。一位懂得察言觀色的高級銷售,往往會利用這一點,通過觀察你在看到(或聽到)不同商品時的眼神,進行有的放矢的「安利」。(延伸閱讀:【姐的狂語錄】姐不是看不上,是你根本沒在我眼裡)
不過,利用眼神來進行觀察與識別也並不總是成功。尤其是,當我們試圖僅僅通過眼神來辨別真實與謊言,結果往往並不準確。
2010 年的一項跨文化心理學研究顯示,來自 75 個國家的參與者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常識」,即認為撒謊者會在撒謊時轉移目光。但研究團隊(The Global Deception Research Team)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錯誤印象。研究者解釋說,我們對眼神交流模式的習得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如果照料者沒有給予嬰兒正確的眼神交流示範,比如總是轉移眼神、切斷眼神交流等,嬰兒在長大後便很難與人保持正常的眼神交流。另一方面,「轉移眼神」是一個過於籠統的印象,人們可能會因為害羞、尷尬、慚愧或是承受巨大的社交焦慮壓力等各種原因,去轉移眼神或切斷眼神交流。(推薦你看:服裝、肢體、說話,六個你該注意的職場形象管理建議)
不僅如此,由於人們的這一錯誤的刻板印象,真正撒謊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可信度,反而更有可能直視對方的眼睛,更加謹慎的對待「轉移眼神」這種被認為會「洩露真相」的行為。
總之,無論是想要了解一個人,還是想要判斷你們之間的關係,都不妨從了解對方的眼神開始。你有利用眼神去捕捉細節的經歷嗎?在你心目中,有沒有一個眼神曾經擊中你?
References:
Ahern, S.& Beatty, J.(1979). Pupillary responsesdur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ary with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scores.Science, 205(4412):1289-92.
Edwards, V. (2017). Captivate: The Science of Succeedingwith People. Portfolio.
Furnham, A. & Swami, V. (2007). The Psychology ofPhysical Attraction. Routledge.
Kahneman, D.(1973). Attention and Effort. PRENTICE-HALL,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Kahneman, D.(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Straus and Giroux.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Shellenbarger, S.(2013). Just Look Me in the Eye Already.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usberg, H., Allik,J. & Hie對方nen, J. (2015). Eyecon對方ct reveal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anterior EEG asymmetry.Neuropsychologia.
The GlobalDeception Research Team.(2010). A World of Li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Psychology, Vol. 37 , 60-74.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WO2f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