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作弊、說謊,我的孩子有問題嗎?心理師三個方法改善

「明明以前不會,現在怎麼了」孩子為什麼作弊、說謊?心理師給爸媽的處方 3 建議:可能是孩子感受到你「有條件的愛」。

文|Yvonne蔡宜芳心理師

小布被轉介來輔導室,導師說他常常說謊,還提醒我要小心不要被他騙了!不僅考試會作弊,有時候犯錯被發現,也都死不承認,一句話也不說,除非人贓俱獲才肯承認,他也不會全部都立刻承認,當導師透露一些,他才會承認一些,導師覺得他這樣很狡猾。

有時候還會故意套導師的話,看導師到底知道多少。但奇怪的是,如果導師真的抓到他犯了什麼錯,他總能很快的向導師道歉,而且態度謙和有禮,不像有些孩子會「見笑轉生氣」。導師說,他教了他兩年,還是看不透小布,是不是城府太深,不知道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在諮商室,小布看起來就是個溫和有禮貌的孩子,有問有答,關心他生活上有什麼困擾嗎?他也都說沒有。

談了幾次才知道,小布的家庭很傳統,爸爸很大男人主義,爸爸負責賺錢養家,一件家事都不肯做,媽媽是家庭主婦。小布是老大,底下還有三個弟弟妹妹。當孩子們做錯事、表現不好或成績考差,爸爸就會數落媽媽「你又沒上班,顧個孩子顧成這樣?」


圖片|來源

因此,除了做家事,媽媽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們身上,好像孩子表現好,自己才是個合格的媽媽。媽媽常常對孩子碎碎念,小布和弟弟妹妹承受了媽媽無形之間的壓力,感覺到「只有自己表現好/考試成績好,才值得被愛」、「只有自己乖乖的,媽媽才愛你」。

小布感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Carl Rogers 在個人中心治療中提到三個治療關係產生療效的核心條件: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正確同理性的了解。[1]

其中,第二個「無條件積極關懷」是孩子感到全然的被接納,知道不管我今天犯了什麼錯,都有一個人是無條件愛我的被包容和安全感。指的是「我將如你所是的接納你」,而非「當你⋯⋯時,我就接納你」。若孩子感受到全然的被接納,感受到不管自己做了什麼,爸媽都是愛我的,孩子將會更有安全感,更能接納自己,也能對自己及他人更加的開放。

「我好像戴著一個面具,只有我做了某些事情,才值得被愛⋯⋯」小布說。

可能因為經濟壓力,只有爸爸一份薪水要養四個小孩,所以爸媽很難給出無條件的愛,總是期待著小布和弟弟妹妹要表現好,小布開始學會說謊和作弊,因為只要不被拆穿或被發現,爸媽會對自己很滿意;若真的被拆穿了,小布也學會馬上認錯,因為爸媽喜歡這樣的孩子。(「老大實在,老二貼心,老么調皮?」阿德勒家庭心理學:你在家中排行,決定你的個性


圖片|來源

從另一方面來看,為什麼小布不念書,還要透過作弊來得到好成績呢?

心理學中,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指個體在沒有接受外在任何報酬情況下,持續參與在活動中,獲得愉悅與滿足感;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指個體參加某個活動是受到外來誘因(如獎勵、金錢、名利、地位…等)的影響,當這些外在報酬消失時,個人參與該活動的行為,便會消弱或停止。[2]

我發現,很多孩子念書並不是被國文的詩詞感動、念生物或地理也不是讚嘆大自然的奧妙(內在動機),而是為了得到好成績或獎勵、被人肯定或考上好學校(外在動機)。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 Mark Lepper 於 1978 年進行了一個經典的實驗 [3],他們到幼稚園觀察在自由時間畫畫的孩子,然後把孩子們分為 A B C 三組。

A 組的孩子在畫畫前被告知,只要他們畫畫,就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接著,研究人員只詢問 B 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願意畫畫的孩子在畫完之後也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研究人員也問 C 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但孩子畫完之後沒有得到任何獎勵。

兩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在不被孩子發現的狀況下觀察孩子們在自由時間的表現,B 組和 C 組的孩子和實驗前一樣很喜歡畫畫,但 A 組的孩子因為沒有獎勵,畫畫時間比以前少了許多。(延伸閱讀:藝術繪畫治療:用「情緒四格」與自我對話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獎勵把原本的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原本畫畫是孩子自發性的行為,從畫畫本身得到了快樂,但因為有了獎勵,孩子可能忘記他原本畫畫是為了快樂,畫畫反而變成了工作,孩子就不再像從前一樣喜歡畫畫了!


圖片|來源

讀書也是如此,小布若考前三名,爸爸會給他一千元的獎勵,而且爸媽會覺得他是個好孩子,這也讓小布感到被愛。原本喜歡讀書的小布,開始更願意讀書,忘了自己原本是因為讀書很有趣才喜歡讀書,之後,他發現用作弊的方式,更容易讓自己維持在前三名。當下一次爸爸不再給小布獎勵的時候,小布發現自己不想念書了!

爸媽可以怎麼做:

  1.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積極關懷」:讓孩子感受到不管他怎樣,不管表現好或不好,你都愛他。不是因為他考得好,或是他乖乖聽話,才值得被愛。
  2. 當孩子考的好,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從學習獲得的樂趣(內在動機),而非成績(外在動機):像是說「媽媽看到你很用心的準備考試,很棒!」、「和媽媽分享一下你讀到了什麼很有趣?」,而非「你這次考第一名,太棒了!」
  3. 如果父母常常讚美孩子的成績,那麼孩子可能會努力於怎麼得到好成績,而不是學習的快樂。有些孩子甚至寧願鋌而走險用作弊的方式來換取好成績。那就失去了原本希望孩子享受學習的本意了!

參考資料:

[1]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2010)。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八版) (原作者:G. Corey)。台北:雙葉。(原著出版年:2009)
[2] Deci, E., & Ryan, R. (Eds.), (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3] Lepper, M. R., Greene, D., &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29-137.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XrhHz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