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女人迷在臉書上發起「你聽過讓你最想離家出走的一句話」討論,至今共累積超過 600 則留言分享。有人說是「養你沒用,算命的說你賺的錢只會給你老公花」,也有人說是「我幹嘛幫別人養老婆」。在感謝讀者分享之餘,我們也感到難過與心疼。在這些話語背後,藏了什麼樣的性別與家庭觀念?在我們這麼難過的時候,還可以做些什麼,讓情況不再惡化?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走進這場社群觀察,再走出你曾經感受過的家庭困境,變成更柔軟、溫暖的人。
近日,女人迷在臉書社群上發起了「一句話分享__」的相關討論,我們談性別、談歧視、談共同經驗,談各自在家庭裡感到挫折的時刻。其中,有一篇「你聽過讓你最想離家出走的一句話」的討論,引起超過 600 則留言分享,來自各地的讀者寫下或長或短、或激動或平靜的文字。例如「養你沒用,算命的說,你賺的錢只會給你老公花」,又例如「你哥哥用好、吃好是應該的」,再例如「幸好妳很早就嫁了,沒有花家裡太多錢。」
這些字句讓我們感到難過,也心疼。難過你曾被這些語句狠狠傷害過,心疼你曾在不為人知的時候,默默舔拭眼淚。身體的傷口若不擦藥,容易留下疤痕;心裡的傷也是,療傷的第一步,讓我們從看見傷口真實存在開始。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嗎?
刷著無止盡的留言,偶然想起前陣子的熱門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頭,似乎也有這樣的台詞與家庭場景。只要孩子未達父母的期待與要求,就不值得被愛;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順父母的意,就是不夠孝順;只要孩子的性別不是社會所認為的「有用」,就沒有被照顧的必要。閃神一過,發現也許我們的人生,比戲劇更戲劇化。
這 600 多則留言,除了傳達自己的真實經歷以外,也都傳達著一個問句:「父母對我的愛,難道是一種有價交換嗎?」
我們必須讓自己「有價值」,才有資格交換到父母的關注與關愛。一旦我們不順著父母的意思,我們彷彿就失去了個人存在的價值,從前有過的美好回憶就像不算數一樣,我們要從頭來過,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而這一切都依附在父母的認定之上。(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該有任何條件)
只有你認為我有價值,我才值得被愛。
除了有價交換的親情,「孩子是父母的資產」也是這場社群討論中不可忽視的共同經驗。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泉源,孩子是父母的資產,因為是資產,所以孩子必須要有「產值」,而沒有產值的孩子,不需要被愛、被重視。
不論是透過什麼形式及語句,家庭的關係就從這裡開始出現裂痕,每一次出現相似言語、肢體的傷害,都讓裂痕不斷延伸,最終構成無數細小裂縫、輕輕一碰就要碎裂的家庭。
圖片|臉書截圖
圖片|臉書截圖
作為孩子,我想要的,是愛與尊重
許多父母其實是不了解自己也不夠了解孩子,所以在無意間說出了傷人的話而不自知。他們不清楚自己對孩子而言,擁有多大的影響力,也不見得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蛻變的思考模式,才讓誤會與紛爭就此發生。綜觀女人迷臉書社群上的留言反饋,孩子的需求大抵可以歸類成兩種傾向。
我希望:不論性別,只要我作為你的孩子,都可以享有同樣權利與關愛
許多家庭紛爭都是從性別不平等開始延伸的,女兒經常被認為是家庭中最不重要、最沒有發言權利的角色,因為「反正最後會嫁人」、因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因為「女兒最終會成為別人家的人」。而兒子則慣性被賦予養家活口的期待,必須「負起敬老的責任」、必須「成為家中支柱」、必須「承擔傳宗接代的壓力」。
不論是兒子或女兒,都是父權思想下的受害者。也很有可能,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成了父母後,也會用同樣方式養育子女。父權思想以血液作為媒介,就這樣滲透到世世代代裡,我們都是受害者,無人倖免。
如果可以,不管是女兒或兒子,我們都可以、都應該享有同樣權利與關愛。
我希望:尊重父母的同時,但也獲得同等尊重
聯合報《情緒勒索:壞掉的大人,長歪的小孩》專題報導指出:撰寫《情緒勒索》暢銷書的心理諮商師周慕姿說,當社會允許父母把孩子當所有物時,「以愛為名」什麼都是對的,父母也很難承認自己做錯了。每個父母都想當更好的父母,若「我是為你好」長期下來被當成正確的管理方式,講這句話的父母可能小時候也是這樣被教育,因此才傳承下來,持續使用在下一代。
孩子尊重父母作為養育者的辛勞,同時,父母也應該了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他自己。尊重他有擁有個人意識、喜好的權力,不過分干涉。以「關心」取代「管教」可能會是更好的做法。
如果可以,不管身份,孩子與父母都應該獲得同等的尊重。
圖片|《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劇照
面對現代家庭問題,我們可以怎麼做?
美國認證心理諮商師留佩萱曾撰寫《童年會傷人》一書表示:「每一句負面語言需要五個正向語言來平衡,才能維繫良好關係。許多父母不擅長和孩子說正向話語,但是,大腦有可塑性,我們可以藉由經常練習「說好話」,讓大腦使用負面語言的神經迴路慢慢消失,讓使用正向語言的連結越來越強壯。」
如果你正處在感覺痛苦與難過的家庭關係裡,邀請你在理解現狀、背後成因之後,就此產生行動。練習說好話、理性溝通,累積正面語言,來維繫良好的家庭關係,讓這樣的討論能共同推動改變,讓更多人不用走過這一遭,也能安心適然地長成自己最獨特的模樣。
你可以:嘗試理性與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
讓我們把情緒留在討論串裡,轉而把實際行動帶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裡。也許吃飯時,也許看電視時,也許與父母獨處時,試著用理性方式,向他們坦承過去你曾感受到的不平與不滿,讓他們有機會了解你,讓家庭關係有機會修復。
你可以:把這篇文章轉貼給父母
如果你害怕自己無法理性溝通、害怕父母無法精準理解你的感受,不妨嘗試把這篇文章轉貼給父母吧。讓他們知道你不是要發洩情緒,你想根本地解決問題。你想和他們一起坦然面對彼此的不足,一起改變,一起學習。(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見原生家庭的傷,不為記恨,而是為了拿回掌控權)
你可以:到女人迷透可室聊聊
如果你還有很多個人經驗與情緒無處宣洩,或希望得到更多討論,邀請你前往「女人迷透可室」留下你對家庭關係的看法與觀察,與女人迷讀者(在透可室裡我們稱「室友」)共同交流分享,或許能帶給你不同的思想方向!
我知道,你痛苦過。但請再堅持一下下,也許這些痛苦很快會成為曾經,也會成為打造理想家庭樣貌的推動力量。你要相信自己會從這些經驗裡學習、成長,然後一點一點,慢慢地,擁有堅強的靈魂;也要相信這麼做有機會幫助彼此建構更多元、健康的家庭關係狀態。只要心中還有相信,你會好的。
資料來源:
[1] 《童年會傷人》/留佩萱/2017/7/1
[2] 《情緒勒索:壞掉的大人,長歪的小孩》/聯合報/2018
[3] 《情緒勒索》/周慕姿/2017/2/2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3n8z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