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左派,打扮得時髦、穿設計師衣服是可以被接受的嗎?又為什麼,這種嚴苛的審美標準常出現在女性從政者身上?美國眾議員歐加修-寇蒂茲出身勞動階級,曾為此受媒體訕笑、右派批評。但衣著不只是個人選擇,更是一種政治現身。穿得時尚,也可以是替權益發聲的政治工具。
29 歲的美國民主黨新星歐加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近來因為民主社會主義理念,在政壇聲望水漲船高,甚至被譽為「民主黨的新希望」。不過,作為女性政治人物,困難更在成名後。
圖片|來源
一個左派女性政治家,可以穿著設計師衣服嗎?為何不行!
女性政治人物常被放大檢視外表。歐加修-寇提茲在許多場合穿著得體好看,竟也招致許多批評:「作為一個左派,她怎麼可以穿設計師衣服?」。一名《華盛頓觀察家報》(Washington Examiner)記者更發推嘲諷:「她的外套和夾克,看起來就不像一個苦過來的女孩會穿的衣服。」 (編按:意指她的衣著昂貴奢侈。)但我們不妨想想,這樣的問題,背後其實反映了兩個迷思。
第一,批評者這種言論,是對勞動階級的刻板印象。為什麼期待政治人物為左派議題發聲,就必須要有符合刻板印象的穿著?歐加修-寇提茲當然反擊。她說,今天無論她穿得是好是壞,終究會淪為批評焦點。這似乎是女性政治人物逃不掉的宿命。
「如果我今天穿著麻布袋,你們會嘲笑我,再從背後偷拍。如果我今天穿著最高級的時裝,你們還是一樣會嘲笑我,再從背後偷拍。」
"If I walked into Congress wearing a sack, they would laugh& take a picture of my backside. If I walk in with my best sale-rack clothes, they laugh & take a picture of my backside."
——歐加修-寇蒂茲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記者 Annabelle Timsit 對此評論:「作為女性,她不斷地因為自己的衣著遭到羞辱。反對者知道她與她代表的意義,他們倍感威脅,只能藉著羞辱她的外表,來表示她不是大家以為的那種人。」歐加修-寇提茲本人進一步回應,這也意味著,社會對於勞動階級出身的女性仍存在許多刻板印象。
「一個像我這樣的女性,從來都不被認為適合選舉、更別說勝選──但這正是為什麼,我在布朗克斯區、在皇后區的選民要送我到這裡。」
"Women like me aren't supposed to run for office - or win.that's exactly why the BX and Queens sent me here."
——歐加修-寇蒂茲
衣著作為發聲工具 女性政治人物的時尚政治學
第二,穿華服不只是個人喜好,當然也可以是政治工具。女性政治人物的衣著,僅管難免成為被凝視的客體,但也有不少女性借力使力,把這樣的凝視關係當成倡議理念的道具。
美國歷史學者葉那芙.拉賓諾維奇-福克斯(Einav Rabinovitch-Fox)曾撰文指出,像歐加修-寇提茲一樣,不避諱時尚的左派倡議方式,在美國史上並非首次出現。1909 年,美國工運領袖克拉拉.萊姆林奇 (Clara Lemlich)曾發動「兩萬人起義(Uprising of the 20,000)」抗爭,號召數萬名製衣廠女工上街抗議低薪資、高工時、以及職場性騷擾。不同於中產階級對女工衣衫襤褸的狹隘印象,她們紛紛穿戴自己最好的衣帽上街遊行。
圖片|來源
「我們也和其他年輕女孩一樣,就喜歡新帽子,難道我們不行嗎?」萊姆林奇說。
"We like new hats as well as other young women. Why shouldn't we?"
拉賓諾維奇-福克斯分析,在政治運動中以時尚衣著來倡議勞權的做法,並不意味著膚淺,而是一種自我賦權的政治策略,表達自己儘管是勞工,但仍能經濟獨立,不同於外界對貧窮的想像。女工也是普通人、也該被同等看待。
歐加修-寇提茲說,許多人並不看好像她這樣的勞動階級女孩會勝選,也認為她不應穿上好洋裝。也因如此,當她穿上華服,看似個人選擇,實為政治現身。「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布朗克斯區、皇后區的選民要送我到這裡。」
衣著即政治
生活無處不政治,衣著亦然。當我們評論女性政治人物的衣著,我們討論的是什麼?讚賞她的衣著得體時尚,不必然意味著她崇尚資本主義,勝過左派理念。當布朗克斯出身的女孩,穿起設計師衣服,在國會山莊倡議更好的社福政策,她的選民同樣可能從中得到鼓舞。
競選期間,歐加修-寇提茲常戴金色環形大耳環,抹鮮豔紅唇。對許多保守派來說,一個女性國會議員如此梳妝都可能顯得刺目。但她並不在意。就像她曾說過的:「如果下次有人告訴布朗克斯女孩:『妳該摘掉妳的金色大耳環』,請告訴他,我只是穿得像個國會議員。」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Igh7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