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必讀!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

我們要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接受自己會犯錯、對學習保持積極帶度的人,學習成效會更好!

原著|Ulrich Boser
KY 導讀作者|隋真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許多讀者在後台留言中抱怨:「自己離開學校以後,學習能力就下降很多。過去學語言或是軟件技能感覺很輕鬆,但是現在變得很吃力。也許真的是因為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段』了吧。」

人們往往有類似的想法,認為只有孩子才適合學習,成年之後,人們就逐漸喪失了學習能力。但研究教育的專家 Ulrich Boser(2017)指出,這是一種誤解,成年人依然可以高效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之所以成年人會覺得學習變得力不從心,是因為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在學習生涯中,人們普遍對學習「學習的方法」不感興趣,並使用非常低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反覆閱讀材料。而成年之後,人們不得不將許多時間分配給學習以外的事,導致覺得花費很多日子還是學不會一項技能。

為了幫助大家更快速、有效地學習。今天,我們為大家導讀 Boser 在新書《學得更好(Learn Better)》。澄清一些關於學習的迷思、了解高效學習的步驟,並且介紹一些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


圖片|來源

學習是一個過程

1. 學習≠記憶

學習是指我們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價值觀或是偏好的過程。通過學習,我們能夠轉變對事物的認識,加深對它的理解;或是改善我們對這個事物的行為和反應,比如,通過了解火是危險的,我們學會迴避它。

許多人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學習就是死記硬背。但實際上,記憶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習不僅僅包含記憶,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統化地理解事物的過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內在結構、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等等。

有些人會產生「學習=記憶」的誤解,是因為人們會細節化地看待一些知識,認為學習就是記住一個一個分散的知識點。他們可能在拿到學習材料後,會立刻開始翻看材料,試圖記住每個細節;或是盲目地拿著螢光筆劃「重點」,但實際上只是機械性地、隨機地劃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麼內容才需要重點學習(p.85)。

而實際上,知識點之間存在關聯,學習的過程包括發現和構建這些關聯。因此比起盲目地記憶和查看細節,一種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學習材料時先弄清楚所學內容的脈絡,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錄、章節標題、小結等等,幫助我們更有重點、更條理化地學習。

2. 高效學習包含四個步驟

Boser 認為,如果人們要高效地學習,應當在學習過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驟(p.33):a. 尋找動機、b. 設立目標、c. 反覆練習與自我檢查以及 d. 形成關聯。

a. 尋找動機

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學習的動機,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學習的動機可以是功利的,比如「為了考證漲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個人興趣」。具體是哪種動機不重要,關鍵是,在學習一個事物之前,如果人們能意識到學習會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他們就更有動力去學習它。研究也證實,如果人們越是能意識到自己所學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關,他們會學得更認真。

b. 設立目標

在確定了學習能給我們帶來價值後,我們下一步是將原本長遠、模糊的學習目的(動機),拆解成更實操的目標。這些目標最好是具體的、可測量的。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給自己定下的學習目的是「托福高分」,那麼,一個可測量、可操作的目標是「每週完成 X 篇閱讀、Y 篇聽力,寫 Z 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籠統的「我要改善聽力和寫作」。

c. 反覆練習與自我檢查

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反覆練習來一步步達到學習目標。Boser 指出,在練習的過程中,自我檢查非常重要。因為人們有時對自己學習成果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充分掌握了新學的知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有所疏漏。這時,通過自我檢查,我們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在檢查的過程中,我們也再次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記憶。自我檢查的方法包括:「給自己出自測題」、「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學到的概念」等等。(推薦閱讀:你聽過減法學習嗎?別再強迫大腦吸收垃圾

d. 形成關聯

Boser 認為,只是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將它們納入人們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和以前學習的內容形成關聯。比如,當你學會了「痴迷型」的概念後,你需要把它們和你所知道的親密關係、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聯繫起來,才能更清楚:「你為什麼成為『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樣影響了你的親密關係」。不然,僅僅知道「我是癡迷型」這個概念,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識體係後,人們也能更長久地記住新學的知識。因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識和其他知識的關聯,即使你忘記了它,你也可以通過想起其他知識,進一步推導、或是沿著線索想起學來的新知識。

哪些人學得更好?

1. 用積極眼光看待自己的人會學得更好

如果我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們能學得更好。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學得更好,那麼這個人會在學習過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學習結果。此外,如果我們能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學習,對學習結果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那麼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也會更傾向於堅持下去,更不容易放棄(p.158-160) 。

2. 不含偏見、思維開放的人能學習更多的事物

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學習效率。比如研究發現,人們對一個事物的喜好,會影響到人們學習與事物相關的內容。舉個例子,如果你討厭一個國家,在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時,你會更容易忘記這門語言,也就更難學會它。這可能是因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它時常會讓你產生負面聯想(想起自己不喜歡的國家),最後為了迴避這種不適感,你可能有意無意地迴避去記起這門語言。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更開放,更少地抱有對事物的偏見,能普遍用接受的態度面對各種事物的話,他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少受到個人好惡的妨礙(p.97 )。


圖片|來源

3. 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人,能更好地學習

面對錯誤的心態,會影響到我們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之前提到,學習中的自我檢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幫助我們及時地查漏補缺、調整學習方法。而一些人覺得很難進行自我檢查,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麼做的好處,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我會犯錯」的事實,於是選擇了拖延面對。而如果一個人不敢去面對自己的錯誤,他往往也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很可能會反覆地犯錯。

4. 睡得足夠的人能學得更好

研究發現,睡眠充足的人,學習的效果會更好。這可能是因為充足的睡眠能讓人更有精力、更專注於學習。另一方面,心理學家發現,在睡眠過程中,人的大腦並沒有休息:許多記憶會在海馬區和大腦皮層之間傳輸——海馬區中存儲著我們的短期記憶,也就是我們新接觸的信息;而大腦皮層則記錄著我們的長期記憶,也就是我們過去形成的、長期保留的知識體系——而通過睡眠,大腦會將新學來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進行關聯,將新學來的信息整合進知識體系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醒來後,會覺得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變得更深入了(Tamminen, 2010)。

5. 具備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的人能學得更好

在書中,Boser 強調了「元認知」能力的作用。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的思考」,具備元認知能力的人,能夠不斷地在思考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從而不斷地獲得更好的思考方式。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新知識。

元認知分為兩種:規劃型(planning)元認知和自我監督型(monitoring)元認知。規劃型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新知識的方法」的規劃與思考。比如在學習一個新概念之前,我們先問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識?」、「除了看書之外,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這樣避免在之後的學習中,因為前期了解不夠或是因為方法不當,而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去學習。

而自我監督型元認知指的是對「已經獲得的知識」的思考方式的檢驗。比如在學會一個概念後,反思一下:「我當時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如果換個角度或者換個前提來思考,我的結論還成不成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檢驗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錯誤或遺漏,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p.146)。

元認知能力也是可以習得的。Boser 建議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嘗試使用兩種元認知,培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他指出:越是一個領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認知;因為越早地學會高效的思維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p.147)。

除了培養元能力之外,還有許多途徑能夠幫助人們提高學習效率。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書中羅列的學習方法。

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學得更好?

Boser 指出,許多高效的學習方法本身並不復雜,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學習成果,你需要堅持使用它們、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

1. 找到所學內容對我們的價值

之前我們提到,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所學的內容,能給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好處,我們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它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打算學一種統計軟件,我們可以問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會需要用到統計軟件?」 越是能詳細地描述出我們應用學習成果的場景,我們越是能認可學習的價值(p.54)。(推薦閱讀:理解你是哪一型工作者,用適合你又高效的方法工作

2. 善於利用同伴壓力

善於利用同伴壓力也能督促我們好好學習。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告訴朋友們,他們會在之後更努力地學習,也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在他人面前,人們會希望表現出自己有信守諾言的能力和品質。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過一門考試,卻擔心自己懶惰的話,你可以將「我要通過 xx 考試」發佈到微信朋友圈,讓朋友們都看見。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門課上取得好分數,你可以讓朋友和自己選同一門課。研究發現,跟好友選同一門課有助於提升成績。這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希望好友認為自己「無能」,於是會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現良好(p.84)。

3. 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

認知心理學家 Art Graesser 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人們能多問自己「為什麼(why)」與「怎麼樣(how)」,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會有更深入、精確的理解。比如,當你讀到「低自尊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時,你可以問問自己「低自尊怎麼影響我和他人交往」,經過思考後,你會給出一些解答。比起僅僅一句「影響親密關係」的陳述,這些解答的內容顯得更加豐富。

此外,你還可以試著「自我測試(self-quizzing)」。比如在學習了某種概念後,過一段時間,問問自己「我真的理解了這個概念嗎?」接著,讓自己試著把概念重新闡釋一遍,重新對照一下書上的概念與例子,檢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p.166)。

4. 試著給他人解釋你學到的內容

在學習了新知識後,你可以找一個過去對它們一無所知的朋友,試著向他解釋你所學的內容。心理學家發現,通過教導他人,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過去所學的知識。這是因為,在教導他人時,我們相當於自己理解和篩選出重要的信息,並且用自己的語言重新闡釋了它們。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向別人講清楚所學的內容,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p.333)。

5. 不斷將新學到的內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新學信息和原有知識的關聯

對於新學到的信息,只是單純的記住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把它和我們過去學到的內容聯繫起來,納入到我們原有的只是體系中。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變成我們能應用的「庫存」。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識,必須尋找到新學的內容與過去知識之間的關聯。你可以通過聯想,或者分析新內容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把它們組織起來,從而真正讓新學到的外來的內容也變成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今天的文章有點硬,但,是 KY 學霸小姐姐們誠意分享的學習方法和經驗。所以⋯⋯都快別睡了,起來學習!

以上,哈哈。

References:

Boser,U. (2017). Learn better: Mastering the skills for success in life, business,and school, or, how to become an expert in just about anything. New York, NY: Rodale.

Tamminen,J., Payne, JD, Stickgold, R., Wamsley, EJ, & Gaskell, MG (2010).Sleep spindle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ew memories andexisting knowledg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0(43),14356 -14360.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xnETz0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