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X海苔熊為你點歌】單元,週三七點,準時為你放歌!給單戀的你,所謂勇敢,並不代表不會遺憾。而是明知會惆悵,仍執著做出決定和選擇。
親愛的海苔熊:
讀女校的我,在懵懂的高一時,喜歡上了一個很體貼的同班同學,他好像很喜歡照顧別人,總是有些貼心舉動,很溫暖、很可愛,就在高一的尾聲時,我們開始會一起留晚自習。那幾天,對我來說很珍貴、很特別。
還記得,有天我沒有去晚自習,因為我好猶豫要不要向他坦白我的感受,我在自習室前來來回回,甚至焦慮到流了淚,因為我害怕一旦我說了,我們再也無法成為朋友了,但我還是提起勇氣,告訴他我的心意,然而我們在愛情沒有後來。但我們卻成為了知心好友。
轉眼間,到了高三,我們當了三年的朋友,但是就在接近畢業季時,我突然發現自己內心深處仍然藏著一份喜歡,就像「少年傾心,就永遠傾心。」他知道了,我們變得尷尬,到最後我們連招呼都不打了,形同陌路,有幾個禮拜我幾乎以淚洗面,好想念以前那個的他,每當想念他我就會聽這首歌,有一句歌詞聽了特別有感覺。(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因為愛過你,讓我成為更成熟豐盛的自己)
「我好想你,卻埋藏心底。」
在畢業前幾天,我寫了一封信給他,我以為這封信會讓我們恢復以前的關係,沒想到,我未來的風景都不會有他了。
再次提到這件事,仍然有些惆悵、捨不得、後悔,但是我也很欽佩自己願意和他說我的感受,不說的話,也許是一輩子的遺憾,青春就是如此短暫,他也許不會再溫暖我的世界,但只要我記憶中的他很溫暖其實也就足夠了。
by 阿桂(點播時間:2018 / 6 / 7 上午 1 : 07 : 36)
親愛的阿桂: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們的故事,即使過了這麼多年,我仍覺得你很勇敢。當年他的疏遠,讓妳每天都以淚洗面,但多年以後,這卻成了你不後悔的回憶。你所描述的那天晚上特別深刻,相信你徘徊在門前,心中其實有很多的掙扎吧?
單戀之所以不容易,是因為當我們面對一個喜歡的人,一方面怕說破了,一切什麼都沒有了,另外一方面又不甘於目前的樣子[1]。只是,隨著當朋友的時間越長、投入的感情越多(沉沒成本越多),就越難以開口。有的人會按耐不住內心想要「確定下來」的感覺,選擇攤牌,有人就像你說的,抱著遺憾和懷念,對方永遠都不知道你真正愛過他。並沒有哪一種選項是一定比較好的,只是說了之後,遺憾會小一些而已。果然如此,那年畢業前他的拒絕,仍然成為你心裡面的一道傷口。就像歌詞裡面所說的 :
「心裡的傷 無法分享
生命 隨年月流去 隨白髮老去
隨著你離去 快樂渺無音訊
隨往事淡去 隨夢境睡去
隨麻痺的心逐漸遠去」
往事和回憶隨著時間飄去, 但記憶裡的溫暖卻依然如昔。不知道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你會主動告訴他你的心意嗎?或者是會在畢業前寫那一封長長的信給他嗎 ?
我常常覺得,不論是告白或者是說明自己的心意,事實上訴說的對象都不是對方,而是那個曾經很愛對方的自己。因為捨不得那個那懸在半空中的自己,一直有一些言語沒有落地,所以選擇說出來,選擇坦白,選擇承受可能的傷害,但仍然還是把心意說開。這就是我在你身上看到的,難能可貴的勇敢。(推薦閱讀:【為你點歌】世間所有相遇,都有意義)
勇敢,並不代表不會遺憾。而是在明知道自己可能會惆悵的情況下,仍願意做出決定和選擇,而不是隨著命運的浪潮跌宕。
心理學 ok 繃:是什麼讓妳遺憾?
什麼是遺憾,什麼又是後悔呢?以前我一直覺得這兩個名詞很像[2]:
-
遺憾(inaction regret):本來應該要做的事情,但是當時選擇沒有做,心裡想著如果當時做了,會不會結局就有所不同?
-
後悔(action regret):本來覺得不要做比較好的事情,卻做了。心裡想著當初如果沒有做,會不會結局就有所不同?
不論是哪一種,似乎都像是對過去的一種哀悼。但我後來發現,遺憾也可以是一種過去的延伸。那些曾經做了或者是沒有做的過去,以某一種形式延續到今天。
「遺憾其實是一個動態、改變的歷程,當你終於不再抗拒遺憾、甚至誠服於遺憾,你才能夠超越它。並且,當我們用不同的形式來看待遺憾,我們也有機會成長成不同的樣子。」研究遺憾的心理學家 Landman 指出[3]。
其實在這篇點歌的最後,你已經很不容易地達到了這樣的歷程。重新回首這個故事,你發現自己當初提起勇氣、說出心意,讓這樣的回憶不會變成一輩子的遺憾,也重新體會到當時的溫暖。
在異性戀為主的社會裡,女同志要「開口」表白自己的愛經常會面臨許多的掙扎,即使是到在一起了以後,常常也是「只能做愛,不能說愛」[4],不論是開口說自己喜歡、或是開口說自己想要、都是一大挑戰。
但也因為如此困難,當你越過了開口的挑戰,屬於你們的那段溫暖青春就不再短暫,而會用另外一種形式在記憶裡,綿長陪伴。
延伸閱讀
[1]卓紋君、林芸欣 (2003)。 單戀者單戀歷程的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13,頁 45-88。
[2]Landman, J. (1987). Regret and elation following action and inaction: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outcom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3(4), 524-536.
[3]Landman, J. (1993). Regret: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ossible. New York, NY,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蔣琬斯、游美惠 (2011)。 年輕女同志的親密關係、情慾探索與性實踐[A Study on Young Lesbians' Intimate Relationships, Sexual Explorations and Sexual Practices]。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1),頁 159-182。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sxxA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