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認知失調」嗎?親密關係裡的認知失調很有可能讓關係產生矛盾與誤會,試著與伴侶學習「承受不一致」,找到舒適的相處模式。
「當時我還同今天不一樣,總認為人的性格是單純統一的。那時我還沒認識到一個人的性格是極其複雜的。今天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那時我還不了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我們在後台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聲音,「他怎麼會這樣?」「我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竟然會做出這種事。」「我一直以來都被他欺騙了⋯⋯」這都是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不一致(Incongruence)」的情況。
例如,有一天你忽然發現,一直對自己很好的人,竟然已經出軌了;或者,一個明明感覺很單純的朋友,忽然在背後中傷了自己。當這些「不一致」發生時,除了事件本身帶來的傷害,很多人還會對自己「能否清楚的認識一個人」產生懷疑,也對信任別人這件事產生恐懼。
那麼,當這種「不一致」發生,尤其是,當它在親密關係中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處理?這真的是我們識人不清嗎?
今天我們會給大家介紹應對「不一致」的一種新策略——非整合(Aintegration)的思路。
圖|作者提供
「認知失調」在親密關係中的副作用
「不一致」並不是一件容易面對的事。
當我們在面對充滿了未知和混亂的世界時,習慣用理性去認識這一切。我們渴望能夠通過邏輯,努力將各種現象歸納進一種清晰明確的因果關係之中。這是因為,假如世間的人、事,能夠被理性和邏輯所解釋,我們就能夠更好地預測事情的走向,這讓我們感到安全;而如果發生在自己身外的事件能夠被自己解釋得通,我們也會感到更舒服、平靜。
而當我們的邏輯認為不會傷害我們的人,事實上卻傷害了我們的時候,這種安全感、平靜感就會被打破。此時,我們面對著一道難解的悖論,世界也隨之變得更不確定。我們的頭腦不喜歡這樣的疑惑和矛盾,此時我們就容易陷入到一種緊張的思維混亂中。(推薦閱讀:從關係裡畢業!從 Selina 離婚思考親密關係:分手,不只有一種標準劇本)
這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失調」發生的時刻。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里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維基百科中對它的定義是:
「認知失調是這樣一種精神壓力/精神不適:個體可能由於同時有著兩種或多種互相矛盾的信念、想法、價值觀產生這樣的精神壓力;也可能由於同時採取了兩種或多種包含了矛盾理念的行動產生這樣的精神壓力;也可能由於面對了一些新的信息,而這些新信息與既有的信念、想法、價值觀衝突。」
認知失調既指一種認知中存在矛盾的狀態,也包含了一種改變這種狀態的衝動——個體會由於這種狀態產生不適,同時渴望立刻消除這種不適。個體會通過改變行為或改變認知的方式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自身的一致性。
圖片|來源
認知失調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你覺得自己不喜歡一種工作,卻一直在從事這份工作,這是一種認知失調,你可能會通過調節行動——換一份工作,或調節認知——其實這份工作也還不錯,來重新平衡自己的行為和認知,讓自己回到舒服、一致的狀態中來。
再比如,你的戀人突然做了一件事。你一直認為他很愛你,但你從這件事情(新的信息)推斷出的觀點卻是他不愛我,這樣你就陷入了認知失調中。
認知失調有它的副作用,這和前面提到的,它包含了一種「立刻調整行為或認知、以消除不適的衝動」有關。
因為急於擺脫認知失調的焦慮和不安,人很容易變得情緒化。或者為了滿足認知上的因果關聯,做出一些快速而絕對的結論。例如剛才的那個例子,個體為了趕快消除認知失調的不適,就因為新發生的這件事,確信對方不愛自己,認為自己一直在這段關係裡「過於愚蠢」,陷入偏執和封閉的狀態之中。你隨之作出的種種行為,把你們的關係推向了更糟糕的地步。
那當我們面對出現在身邊的混亂和不協調時,我們能否擺脫突然而至的緊張和焦躁,用一種更為包容而冷靜的態度面對呢?
非整合:承受「不一致」的能力
1. 什麼是「非整合」?
2015 年,心理學家雅各布·拉姆蘭茲和雅艾爾·本雅米妮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非整合(Aintegration),他們補充解釋道,這個概念的意思是「維持著的不一致」(Maintaining Incongruence)。
「非整合」指的是一種「人類忍受認知/情緒上的複雜性的能力」,表現在「維持不一致,承受矛盾、不連續(斷斷續續)、以及悖論,同時不感到緊張不適」。
具備「非整合」能力的個體,不需要不斷去整合生理-心理的各個層面,以及每個層面中特定的存在物(例如,認知、價值觀、情感等)。這樣的個體,不需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樣,時時刻刻要用邏輯解釋通暢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他們能夠接受一些相反的「真實」同時存在,並依然感覺良好。
具備「非整合」能力的個體,不會通過操控自己的認知、價值觀、情感等,去解決緊張和不適,而會允許矛盾的多種認知、價值觀、情感同時存在,接受並且維持它們。同時這些矛盾的存在不會讓他們感到分裂,他們仍然感覺到自己是「整體的」。
如果一種親密關係中的不一致發生在「非整合」能力強的個體身上,不太會給他們帶來太多的認知失調,因為他們能夠接受「一個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單純、真誠對待我的,而也會在一些時間裡出現自私、醜陋,或者說人在一些層面和情境裡是真誠的,另一些層面和情境裡會有虛榮、欺騙」,也能夠明白「並不存在愛或不愛這樣極端、純粹的狀態」。他們也會知道,很多時候「還原真相」是不可能的,因為並沒有一個「可供還原」的單一真相存在。(推薦閱讀:無法走出情傷?你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認知升級)
人心的複雜,是每分每秒、無時無刻的,每個人都是如此。只要選擇相信某一些主要的傾向,就已經足夠了。
2 . 哪些人的非整合能力更強?
雅各布和雅艾爾通過進行進一步研究發現,結果顯示,有幾種特質和非整合能力相關。
年長的人比年輕的人擁有更高的非整合能力。這也驗證了研究者對此的猜想:擁有更多生命經驗與廣泛的知識和態度的個人,更頻繁地置身於矛盾與不確定之中,因此他們會更好地掌握非整合化能力。就像在我們的印像中,年齡時常與智慧、寬容緊密相關。
受了更高等教育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受更高等的教育的人往往會面對更為艱深的概念或更為複雜的體系,因此為人提供了運用非整合化能力的額外機會。
離異的人比婚姻中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因為經歷了重大的壓力、分離和不合適,尤其是在剛剛成年時期,這類人了解了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差異和衝突,特別是個人生活中的矛盾。正是在不同境遇中對生活的再次認識使得他們轉向了非整合化思維。
無宗教信仰的人比有宗教信仰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世俗化、無神論的參與者要比傳統化、信教的參與者擁有更高的非整合化能力。整體上,宗教不兼容於困惑、不一致。許多信徒可能會接受矛盾和衝突,但他們認為這些也反映了上帝的意志。他們覺得,懷疑是不必要的。重要的矛盾或晦澀並不被容納,他們通過轉向宗教權威來解決這些問題。
非整合能力與遭受過多少創傷事件無關,但與面對生命事件的態度有關。研究發現,並不是遭受過更多創傷事件的人,就會比生活順利的人非整合能力更強。但是,當問及參與者對過去的態度時,非整合化能力強的人更願表達他們所經歷的積極的生活事件,而且談論到消極的生活事件時也是採用「有利有弊」的態度。也許也是他們非整合的能力,影響了他們對消極事件的感受。(推薦閱讀:【影片直擊】親密關係練習!賴佩霞:「在爭吵時閉嘴,也是一種愛」)
「對體系的需求」越高,非整合能力越弱。封閉式思維的人崇拜權威,渴望完全的命令,更容易教條化,在認知複雜性上表現較差,容易陷入新信息與舊有信念的認知失調中。那些特別追求邏輯嚴密和理性的人,也容易在非整合能力上表現差。
值得一提的是,非整合能力並不是排斥整合能力,也不是反對追求完備的知識框架,而是倡導學智的世界與生活的世界有所區分。不要過分依賴於一套固定而刻板的認知體系去生活,努力獲取更為靈活和開放的生活態度,能夠包容事物的矛盾與衝突。
當我們對發生的事感到困惑和不適時,無需急於動用原有的認知方式去尋找潛在原因,而是冷靜地去認識矛盾本身。若這矛盾難以解決,我們需要做的是承認人性和世界的無法完全被解釋的複雜性,接受它們,允許它們存在。
克爾愷郭爾在《愛的作為》指出:要去愛彼此的人性。真愛不會因為他人的缺點而不去擁抱他人,彷彿高高在上。相反,當愛人出現了錯過,人們應該更牢靠、更緊密地相擁,為了克服那些不足。這一點和親密關係中的非整合化有著深切的相通之處。
最後給大家三個小 tips,應對關係中出現的不一致:
1.不要失去整體性眼光。當陷入痛苦的處境中,人很難看到其他的事。不要執拗於當前的衝突,回憶那些共享的美好時光,一起克服的艱難時刻。同時要謹慎於過分樂觀和不現實的評估。
2.加強彼此的交流。不要抱著一次性解決問題的思維,可以規劃談話的時間。到公共場合討論,避免情緒的爆發。說話前多思考,等對方發言結束後再做回應。更多以第一人稱來表述,不要過分揣測對方的想法。
3.將注意力放在所需之處。不要藉題發揮,將危機擴大和惡化。冷靜認清危機的原因,努力解決問題。若在根本性分歧上難以一致,嘗試用更寬容的態度對待分歧。
References:
Jacob Lomranz,Yael Benyamini.(2016).The Ability to Live with Incongruence: Aintegration—The Concept and Its Operationalization.J Adult Dev23:79–92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HhjlG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