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瑪丹娜:種族主義的反叛者,我是白人,我挺多元種族

瑪丹娜再用新專輯,讓我們看到她的女力。分享給你深度 MV 頗析,看她如何大膽談種族平權議題、跨性別、宗教異端議題。

文|三葉蟲

在台灣時間 7 月 19 日晚上,瑪丹娜釋出了她的最新專輯《Madame X》的第五支音樂錄影帶《Batuka》(如果算上瑪丹娜和《時代》雜誌合作的《I Rise》則是第六支)。這支全新 MV 再一次地顯示了娜姐的驚人創造力。

繼《Dark Ballet》涉及到宗教救贖、異端裁判、跨性別與種族平權議題,和反對槍支暴力泛濫的《God Control》之後,Madame  X 再一次周遊世界,涉險備具爭議的話題,探討人性的罪惡,與被罪惡所傷害之後的救贖。


圖片|《Dark Ballet》MV 畫面

在一處臨海的小屋附近,衣物正在曬衣桿上飄揚。風勢似乎很大,吹得衣物簌簌作響,好像它們不甘心待在這個地方。濃雲密布,暴風在即,宗教神龕守護著這一處世界邊緣的海峽。女人們倉皇地一一走進她們的小屋,她們相互依偎的避難所,等待風暴過去。

在那之前,她們還有一件事要完成。女人們一個個從小屋中走了出來,她們穿著傳統的服裝,列隊前行,一邊有節奏地拍著手,吟唱著什麼。這群黑人女性最後來到了海岸前沿,望著遙遠的前方,徬彿在送行著什麼,又徬彿在等待著什麼。

然後,她們牽著手,唱著歌,祈禱上天。


圖片|《Batuka》MV 畫面

在音樂錄影帶開始之前,有兩段文字說明,第一段寫著「Batuque 是一種被維德角共和國的女人們所創造的音樂風格,據說維德角這個地方是奴隸貿易的發端之處。」而第二段則寫著「女人們用來演奏 Batuque 的鼓被教會譴責,被教會奪走,因為演奏 Batuque 被視為一種反叛行為。」

而瑪丹娜的這首歌名 Batuka 顯然就是為了致敬這一種音樂元素。由於為了培養自己收養的兒子大衛成為一名足球員,最近幾年瑪丹娜便遷居到葡萄牙,從而認識了當地的藝術家與音樂家。

而這一次,Batuka 的靈感來源和音樂合作也起自葡萄牙。娜姐在居住里斯本的時候認識了當地的音樂人 Dino D'Santiago,而後者又為娜姐與葡萄牙當地的 Orquestra Batukadeiras 合唱團搭上了線。這首歌的和音與 MV 中的女人就是由這個合唱團協助完成的。

可是,為什麼維德角共和國的 Batuka 音樂會跟葡萄牙扯上關係呢?

這是因為維德角共和國就處在非洲西岸的外海,是一處由十個火山島組成的島國,從葡萄牙坐船航行出發,距離並不遙遠。然而,正是因為地理上的親近,才埋下了歷史悲劇的導火線。

就像 MV 開頭字幕所說的,維德角群島在 1456 年葡萄牙人到達後不久,就因為處於非洲外海和島嶼的因素,成了奴隸貿易的重要港口。而這種慘無人道的貿易維持了數百年,支撐了葡萄牙帝國的財力,源源不斷地將當地人和西非人運旺南美洲和亞洲各地。維德角群島更一直要到 1975 年,才最終脫離了葡萄牙,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這一首歌 Batuka,便是要通過女人們的吟唱譴責這一歷史的暴行,並從音樂中為彼此療傷,通往音樂造出來的虛擬幻境,在那裡,痛苦暫時地消弭,只剩下扶持與愛。


圖片|《Batuka》MV 畫面

從瑪丹娜的事業之始,評論家便一直爭論不休,津津有味地談論其音樂和影像中的文化和政治含義。在 Batuka 裡,瑪丹娜再一次涉及了女性主義、種族平等和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這些話題。(延伸閱讀:【影片直擊】從瑪丹娜到婦仇者!康庭瑜:「後女性主義,會不會讓女人活得更辛苦?」

在她最經典的專輯《Like a prayer》的音樂錄影帶中,瑪丹娜提及了 1989 年時紐約市所發生的種族主義恐慌。那一年,連續數起的強姦案引發了市民們對紐約治安的焦慮,並將矛頭指向了紐約有色人種的貧民窟。這一次的恐慌造成了一起叫做紐約中央公園慢跑事件的冤案,在這一強姦案中,五名黑人青少年分別被強迫做出虛假證據,而被判刑5到15年的刑期,真正的犯人則在數年以後終於自供。可是,在監獄中被浪費的時間再也要不回來了。

瑪丹娜便在這一音樂錄影帶中控訴控訴種族主義歧視產生的司法不公和冤獄。在 MV 裡,黑人主角發現了被暴力侵犯的受害者,卻被警方當作嫌疑犯抓入警局,最後是目睹了這一切的瑪丹娜將他保釋出獄。在當時的評論家眼裡,瑪丹娜為種族歧視、司法不公這一議題發聲固然勇氣可嘉,可是亦有人對此有些微詞,認為 MV 裡仍然延續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敘事。


圖片|《Like a prayer》MV畫面

而在另一首經典歌曲《Vogue》中,瑪丹娜更是無比巧妙地將少數族裔次文化化用於其中。在這首由好萊塢大師大衛林奇所指導的 MV 裡,瑪丹娜不只致敬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超級巨星們,將之作為一種素材,重新再創造為一種適合八九零年代認同、慾望和消費的對象,以復古來創造未來,更邀請了美國紐約哈林區的舞者們出演其中,為全球舞界介紹了一種叫做 Voguing 的全新舞步。

這一群舞者清一色都是來自哈林區貧民窟的黑人與拉丁裔同志。而在他們的 Ballroom 次文化裡,借由誇張地模仿白人明星與模特兒,他們創造了一種「坎普」(Camp)效果,並展示了屬於自己的榮光,翻轉了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所遭遇的多種歧視和打壓。從此以後,這一少數族裔次文化終於突破壁壘,進入主流,成了全球寵兒,這兩年的美劇《Pose》更是還原了整個過程。


圖片|《Vogue》MV 畫面

《Vogue》也因此成了瑪丹娜在探討女性主義、同志平權、種族平權、後現代消費文化的代表之作。不過,瑪丹娜和《Vogue》同時也引發了了文化挪用的爭議。(延伸閱讀:【性別觀察】瑪丹娜的壞女性主義,讓人上癮的詭計

「文化挪用」這一脫胎自後殖民研究的概念,描述的是一個強勢文化將弱勢文化抽離出原有的語境,並做出不理解、惡意或攻擊性的詮釋,或者直接將弱勢文化據為己有,宣誓所有權,抹去原有創造者的身份,剝奪、抄襲、複製他們。


瑪丹娜採黑人辮的髮型也被人批評是文化挪用。圖片|來源

這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被用來批判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的諸多現象,比如白人嘲笑亞洲人的飲食和飲食習慣(筷子)、搖滾樂一開始是黑人社群的文化卻被白人所奪走等等,使人意識到種族權力位階存在的廣泛。可是與此同時,也有非常多人批判這一概念,認為他的應用範圍過廣,而且扭曲了「文化」的含義,因為加入「文化」如果沒有變「化」,那麼它便也壽終正寢了。而文化產生變化的一大動力不是正好來自多元文化的碰撞嗎?難道,紐約哈林區男同志的 Voguing 舞不是來自他們對白人女性的誇張模仿嗎?

文化挪用的一個例子。不過,「文化挪用」也常被批評過度政治正確。

我因此想到了瑪丹娜在 2000 年發現的歌曲《Music》裡是這麼唱的:

Music makes the people come together 音樂讓所有人匯聚一堂
[Never gonna stop] 永遠不停歇
Music makes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rebel 音樂結合了布爾喬亞和反叛者
[Never gonna stop] 永遠不停歇

那麼,黑人和白人之間為何不能在一種新的音樂裡共舞呢?為什麼人類不能一起合唱呢?就像在 Batuka 這首歌瑪丹娜與 Orquestra Batukadeiras 合唱團所唱的:

We will stand tall (we will stand tall) 我們會在這棵樹下
Underneath this tree (underneath this tree) 屹立不搖

在這首結合了歐洲電子樂和維德角 Batuque 音樂的歌曲裡,女人們默默送行與等待他們的家人,在海浪的聲聲呼喚中治癒自己與彼此的心靈。在瑪丹娜的歌聲中,載著無數罪惡和傷痛的大帆船漸行漸遠。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FLy06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